補充保費3改革!存股族怒噴「老找股民開刀」
480萬人注意!健保補充保費改制最快2027上路 利息、股利、租金等加總逾2萬就起徵 月月配也閃不掉

股票資產達50萬就得繳?二代健保新制拿480萬人開刀 周玉蔻轟:民進黨嫌票太多
健保補充保費制度將全面翻修,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宣布,未來利息、股利、租金三大項目將改採「年度結算制」,不再以單筆金額為門檻,只要一年累計超過2萬元,就得繳2.11%的補充保費。此外,連獎金也要納入計算,超過基本工資4倍就必須繳,將有約480萬人受影響,最快116年上路。
對此,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發文質疑,此政策得罪存股年輕族群,民進黨是嫌票太多了嗎?
根據二代健保規範,有網友日前在網上發文試算,台股平均殖利率4%,也就是股票有50萬就要繳錢,工作超過5年有投資的基本上都超過這個數字。
該網友直言,大戶有其他辦法能躲稅,這個下去受傷最多的就是小資族,第二就是還在750萬免稅額以下的中產階級。
文章強調,股票發股息又不一定填息,沒填息又被抽稅是誰要玩股票,還寧願漲健保費,美國人領美股股息,在一定收入以下和401k帳戶內的免稅,這個還比較合理一點,這個沒改免稅額直接硬推台股絕對崩,台灣人就喜歡股息,不可能全部公司都改成不配息,台股會真的只剩台積電。
健保補充保費炸鍋 癥結在小資族的相對剝奪感
健保補充保費新制預告上路,只要一年內股利、利息、租金超過2萬元,就得繳2.11%的補充保費。此舉讓不少小資與中產階級炸鍋。有人說,2.11%並不算多,但真正的問題是大戶總有各種合法節稅的辦法,反而是受薪族與退休族「一毛都逃不掉」。賺一點利息、領一點股利,卻總被鎖定為健保財源的「固定貢獻者」,心理上的相對剝奪感,正是民怨之所在。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表示,明年將修《健保法》導入「年度結算」制度,最快後年起,民眾一年內利息、股利、租金等合計超過2萬元,就要收取補充保費;扣繳上限也將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根據衛福部估算,新制每年可為健保挹注約100至200億元收入。
目前的補充保費採「單次計算」方式。除獎金及兼職所得外,執行業務收入、利息所得、股利所得與租金收入,只要單次給付超過2萬元且不超過1000萬元,就會被扣繳補充保費。正因如此,不少定存族會刻意「拆單」,即把一筆定存拆成多筆,每筆的利息壓在2萬元以下,就能免繳補充保費。但新制改為「全年累計」後,這種避繳方式將失效。以300萬元定存、年利率1.7%為例,年利息約5萬元,屆時須繳約1千元補充保費。對仰賴定存過活的退休族而言,確實有感。
同樣保守穩健的「存股族」也將受到影響。若投資月配息ETF(指數型股票基金),每月領1.99萬元者,現行制度下因未達2萬元門檻可免繳;但若改採年度累計,全年領息近24萬元,就得繳約5000元補充保費。這讓不少人抱怨:「股利不是穩賺不賠,萬一賠錢還要繳費,合理嗎?」更何況,大戶往往透過投資控股公司操作,以法人名義持股可減少個人補充保費負擔,這讓一般投資人更覺制度不公。另一層效應是恐引發投資行為的改變,部分投資人可能因此轉向低配息、高成長型股票,或乾脆不再偏好月配息ETF。對長期以「股息當生活費」的存股族而言,這樣的變化有違其「類定存」初衷。
健保制度向來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社會共識,其精神是「多數人幫助少數有需要的人」。然而今日健保財務吃緊,改革的確勢在必行。只是,改革不該只追求技術上的「加收」,而應釐清「公平」與「信任」的界線。年度結算制或許能堵住拆單漏洞,但若政府不能讓民眾相信「錢花得其所、制度待人公道」,再完美的算法,恐將難以平息民眾經年累積的相對剝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