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yricky wrote:如果 店家老闆在唬爛練蕭話 咖啡中有花果、巧克力、焦糖....這些風味,是很多人共有的感官經驗,而「很多人」,不等於「所有人」。樓主的敘述,我們無從得知是店老闆話術還是樓主分辨不出味道。話術我碰過,分辨不出味道的我也碰過,有一類後者是不管咖啡中有什麼味道,通通判斷為只有苦味,這類人應該不會喜歡咖啡。另外,好喝的水,通常不等於好的沖泡用水。
有的人音痴,有的人是絕對音感。雖然個人也是木舌一個,但我相信味覺也一樣。 有人細細品味,有人囫圇吞棗;分辯不出不代表沒有,純粹是能力問題。夏蟲不可語冰,層次不同,理解不同。靠個人慢慢體會,體會的越細緻,樂趣越多。這些都是自己的,別人搶不走。人生所有的生活經歷何嘗不是這樣?
以前看過一個節目才知道原來伺酒師把紅酒講的充滿各種香氣都是要靠工具和用背的. 想想也覺得有點道理, 如果一個人都不知道黑醋粟是什麼味道,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就是黑醋粟的味道, 所以才會有各種味道的工具讓人可以用背的.
onvacation365days wrote:如果一個人都不知道黑醋粟是什麼味道,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就是黑醋粟的味道 這挺重要的,但風味輪使用的風味形容多數還是眾人生命經驗中有過的。不過畢竟是西方人所訂,還是有些不是台灣人熟悉的東西。反過來,有些咖啡中有,而我們會聯想到的風味,卻沒有出現在風味輪中,比方筍乾,這是西方不會出現的食材。除非是職業的,而且有國際交流的必要,才需要去背那些。一般場合,喝到啥說啥無傷大雅,可以溝通比標準風味輪形容詞有時還更易引起共鳴。
hillside wrote:感官靈敏度 統計上會有一個標準範圍(所以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過高也是問題。比方,咖啡的甜感,有的人感受不到,不是感官靈敏度太低,而是太高。情境是,一杯咖啡多數人判定有三或四種風味,其中一個是甜,而過靈敏的人可能可以從其他人判定為單一甜味的部分又分出十種風味,找到十種形容詞,這時甜不再是甜,而是其他。立體聲或立體電影或可解釋這種情境。立體聲或立體電影建立在雙耳與雙眼的條件上,只有單耳或單眼者,無法體會立體聲或立體電影,而如果有三耳或三眼者,聽到的與看到的應該又是另一個光景。風味輪或金杯準則之類的,是建立在大眾的標準上,而非屬於少數的專家。
之前我有烘藍標藝伎還沒人告訴我,藍標藝伎有橘子香氣(是夾餅乾的橘子醬那種香氣)我也分不出來,後來有人告訴我,我才從還沒沖泡的咖啡豆聞出橘子香沖完後,倒是喝不出很明顯的橘子味之前還有喝過有水蜜桃味的剛喝時,就覺得,奇怪,這是甚麼味道,怎覺得熟悉後來用力想,可能是水蜜桃味那味道的回蘊,4小時還在喉頭!我也帶過朋友去喝冠軍咖啡(就是老闆得過冠軍的那種)店員解釋有檸檬香朋友完全喝不出來,事後跟我說這家難喝!也有朋友反應,誰有時間有錢有閒去品咖啡?我跟他說,一杯咖啡,你可以擺在桌上,一邊喝一邊工作一杯咖啡從熱到冷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在工作中,如果這杯咖啡你喝下去,覺得,好喝跟超商果然不一樣隨著溫度的下降,喝到不一樣的風味,讓你覺得有不一樣的感受那這就是成功的咖啡其實,只要你喝的順口覺得好喝,不用刻意去訓練自己能分辨什麼味道花錢,不是用來自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