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進、發進是 YAMAHA 在近年來所使用的標語與主軸,而台灣山葉以此為發想將銳利的箭矢造型融入在車頭設計中,大家對於台灣山葉的車輛設計語彙一直以來都是很摸不著頭緒,像先前的 CUXI、勁戰、SMAX (Force) 甚至是 TMAX 車款,都是做出外型與配備上的改變,對於車友們來說第一時間也是無法接受,AUGUR 155 在外型上依舊是走得很前衛,但這台車也是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只可惜在引擎、懸吊、輪框、車台等配置上,仍是與 Force 2.0 相差無幾,因此 AUGUR 155 這台車被定位在科技配備大演進的表現。

排氣量: 155c.c.
最大馬力:14.7hp @ 8000rpm
最大扭力:1.4kg-m @ 6500rpm
頭燈:投射式 LED 大燈、近燈雙色溫、轉向輔助照明系統
尾燈:全 LED 燈組
定位燈:LED
儀錶板:4.3 吋 TFT 全彩液晶儀錶
車架形式:鋼管不對稱式車架
前避震:不可調潛望式避震
後避震:預載可調雙後避震
前制動:浮動式單向雙活塞卡鉗搭配 267mm 固定式碟盤
後制動:浮動式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 230mm 固定式碟盤
長x寬x高 (mm):1,920 x 760 x 1,120
軸距 (mm):1,340
座高(mm):815
裝備重量:132kg
前輪:MAXXIS R1N 120/70-13
後輪:MAXXIS R1N 130/70-13
電子配備:ADVICS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TCS 循跡控制系統、SMART KEY
|外觀與功能
- 車輛右側
- 車輛左側
- 車頭
- 車尾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 AUGUR 155 著重在車頭的設計與電子配備的導入,在引擎、懸吊、輪框、煞車、原廠配胎等配置上都與 Force 2.0 相同,但 AUGUR 155 在方向燈上變更為全 LED 發光。
- 比例側面
- 比例正面
- 雙腳著地
圖中騎士身高 158cm、體重 68kg 以 AUGUR 155 所設計的 815mm 座高來說,可以看到不管是單腳還是雙腳著地都是以兩腳前腳掌落地為主,詢問過台灣山葉後 AUGUR 155 所設計對應的使用者身高對應是在 170cm 附近。
- 車頭線條
- 三叉型定位燈
- 新科技標誌
- 側邊導流線條
- 全新大燈組
- 大燈角度調整孔
如果單看車頭的上半部線條除了向官方說的以箭矢的發想來表示外,前車側也可以看成以鯊魚背鰭的方式作呈現,當然正面的線條就看個人感受了。整體的設計帶來速度與發進的意象,這次的 Y-LLA (YAMAHA LEAN LIGHT ASSIST) 轉向輔助照明系統、Y-AU (YAMAHA ADJUSTABLE COLOR TEMPERATURE UNIT) 雙色溫大燈這兩大特點,也匯集在車頭大燈來表現,更將特色科技字樣印在車頭上做裝飾。
- 白光近燈
- 白光遠燈
- 暖白光近燈
- 暖白光遠燈
AUGUR 155 車上的投射式 LED 大燈組是本次的一大亮點,台灣山葉不僅在近燈上加入雙色溫變化,同時也加入了轉向輔助照明系統,而在遠近燈確實有著台灣山葉的,要求在亮度與廣度上皆有不錯的表現,不過雙色溫的切換無法在行進間來做調整,必須將車輛熄火後才能做色溫切換。這部分目前在機車上並未有明確的規範,但在台灣山葉與車輛檢驗機構確認後先以汽車頭燈規範來進行檢驗。
汽車頭燈規範連結
- 10° 傾斜角度
- 超過 18° 傾斜角度
轉向輔助照明大燈的表現,台灣山葉設定車輛傾斜角度大於 10° 就會開啟第一段輔助照明,車輛傾斜角度超過 18° 則是會將亮度增亮,車輛回正傾斜角度小於 6° 則是會關閉輔助照明,而轉向輔助照明的 LED 模組則是整合在遠燈內,車輛傾斜角度則是使用車輛內的 IMU 慣性測量單元來做檢測。
- 定位燈
- 白光近燈
- 白光遠燈
- 暖白光近燈
- 暖白光遠燈
- 方向燈
定位燈的設計配合矢狀造型以 LED 導光條來顯示,前方向燈則是整合在左右定位燈尾處。近燈雙燈色的切換以上方燈組為主,遠燈與轉向輔助照明燈則都是以白光來做顯示。遠燈點亮時會以近燈搭配遠燈光行來同步使用。
- 騎士視角
- 左邊把手
- 儀錶板
- 右邊把手
從騎士視角看過去最明顯的除了是外露式的把手設計外,就屬這次搭載的 4.3 吋 TFT 全彩液晶儀錶板,左邊把手開關配置:遠近燈切換、超車燈、方向燈、喇叭 ; 右邊把手開關配置:駐車燈切換鈕、雙色溫切換鈕、電發啟動鈕。
- 開機畫面
- 時間、總里程
- 電壓錶
- 單趟旅程1
- 單趟里程2
- 機油里程
從儀錶板中可以看到包含非常多的資訊,燈號的部分顯示左右方向燈、低胎壓警示、TCS、ABS、水溫警示、引擎故障燈、鑰匙訊號燈、遠燈、光感電阻。儀表中行車資訊有轉速錶、時速、油量、總里程、單趟里程、機油里程、時間、電壓錶、TCS 開關顯示。
- 車聯網儀錶功能
- APP 主要功能
搭配 Y-CONNECT TWN APP 車聯網可以再多出九種不同功能,其中更有雨天氣像提示的功能,在導航設定的路線上若有偵測到行進路線上有超過 50% 降雨機率,就會在儀錶板上顯示雨天警示提醒,另外更能從儀錶板上看到道路速限、測速照相提醒,APP 中的導航圖資是跟導航王來合作,在使用上提供五年免費使用,但目前還未公佈後續的導航付費價格。
- 內裝部分
- Keyless 鎖頭組
- 前置杯空間
- USB QC 3.0 車充
- 座墊開關
- 加油口
- 前置物掛鉤
- 鑰匙樣式
從內裝中的配置可以看到左右兩側是以對稱的方式來呈現,在底板上可以看到類似髮絲紋的裝飾,內裝右側看到 AUGUR 155 使用 Keyless 系統與 XMAX、NMAX 樣式相同,不過為了內裝造型與前置腳空間的取捨,在前置杯空間就僅能放置 600c.c. 大小的寶特瓶飲品。而在旁邊配有 USB QC 3.0 充電孔。
- 腳踏空間
- 前方配置
- 後踏空間
- 後座踏板
- 副水箱口
- 副水箱位置
前方的腳踏空間配置並非說特別寬敞,而在車輛的定位在於都市騎乘為主要上並未設計有前置腳區塊,若是腳踏上有放置物品雙腳則是可以往後踩到飛旋踏板上方的小平台上,後座的置腳踏板使用一按即開飛旋踏板,但前後位置並未做更動還是會有頂到前方騎士小腿肚的情況產生,副水箱位置在於踏板右側內並在船底處有水位觀察開孔。
- 車側線條
- 座墊樣式
- 車箱空間
- 電瓶位置
- 座墊底板
- 安全帽放置
車側線條部分看似與 Force 2.0 相似,但實際上以三種不同樣式的外殼件作堆疊包覆,做出立體層疊的線條美化,座墊樣式較為平穩且唯一體式規劃並使用熱壓紋路做出前後座區域劃分,打開坐墊後車箱空間並未做出改變電瓶位置同樣在車箱前方,車箱空間可放入 2XL 可樂帽後方還可放入手套、雨衣等小物。
- 車尾線條
- 後方向燈
- 後擋水盾
車尾後方說穿了就跟 Force 2.0 相同,而在方向燈樣式則是使用 LED 來發光。現場也有發現擋水盾的設計也有所變更在外型上有加寬、加長,在今日雨天濕地的擋水表現上已有改善許多,而 Force 2.0 的車主該怎樣更換這款新版擋水盾,則是要看台灣山葉日後會推出怎樣的改善方案來對應。
- 尾燈組
- 煞車燈
- 方向燈
夜間看到尾燈以大面積 LED 燈條來做顯示,按下煞車時搭配砲彈式 LED 發光,讓後方車輛清楚辨識自身車輛動向,高亮度的 LED 方向燈搭載也為車輛左右動向轉換時提供不錯的辨識度。
|引擎與懸吊
- BLUE CORE 引擎
- 加長進氣岐管
- 高壓線圈
- 側置水冷排
- 排氣管樣式
B8R 的引擎與 Force 2.0 相同的車台、懸吊、輪框樣式、制動配置,我想在共用平台的情況下免除了開發與測試成本,也是 AUGUR 155 能將售價壓在 12 萬內的一個要點,不過在動力表現上台灣山葉宣稱並未針對新車款來進行調整,大家所期待的中置避震也因為平台設定而跟大家做告別,水冷排位置與排氣管外型並未針對新車款來做變更。
- 前輪組
- 輪框樣式
- 胎外式胎壓偵測器
前輪框樣式為三爪六幅設計大小為 13 吋,與 Force 2.0、NMAX 都是相同的輪框樣式,可搭配 APP 使用的胎外式胎壓偵測器則是選配部品之一,不過安裝在橡膠氣嘴上的胎外式胎壓偵測器,是否可以讓氣嘴橡膠挺過台灣道路的摧殘,這部分台灣山葉表示在測試車時期就有隨車進行測試,在車輛測試過程中尚未發生氣嘴橡膠漏氣的情況產生。
- 前制動
- 霍爾效應傳感器
前制動的配置同樣為 267mm 固定式碟盤搭配浮動式單向雙活塞卡鉗,電子輔助配備上則是搭載 ADVICS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與 TCS 循跡控制系統,在輪速判斷上使用霍爾效應傳感器來做速度偵測,將輪速提供給儀錶板、ABS、TCS 系統做判讀使用。

輪胎的配置上前輪使用 MAXXIS R1N 輪胎大小為 120/70-13 ,這條輪胎在目前讓多數車廠選為原廠配胎,在一般道路騎乘上因圓潤的胎型設計過彎傾倒速度到屬於中規中矩,前輪的胎紋中央帶有破水線,可在雨天與溼滑地面上提供不錯的抓地力。
- 右後避震
- 左後避震
- 後制動
- 霍爾效應傳感器
後輪組的配置同樣使用 13 吋輪框以三爪六幅的樣式呈現,後避震如同 Force 2.0 配置採用彈簧預載可調的雙槍後避震樣式,後制動使用 230mm 固定式碟盤搭配浮動式單向單活塞卡鉗,以一般市區代步騎乘來說前後的煞車配置已足夠使用,若是有想要提升至動力也可以嘗試更換摩擦係數較高的來令片,要說到改裝的話也有不少改裝料件可以做搭配。

後輪配胎同樣使用 MAXXIS R1N 大小為 130/70-13,與前輪胎紋較為不同的是中央取消破水線設計,以大面積胎塊來表現為了就是獲得較高的抓地力。
|試駕

整體的騎乘感受說實在的還是與 Force 2.0 相差無幾,在試乘車上的胎壓設定與避震器配置讓我覺得騎乘起來較為硬朗,在路感的回饋上也比較直接一點,進彎前要是煞車帶重一點也不會有很明顯的點頭感,前避震在壓縮阻尼的支撐表現上以符合一般道路上使用。

而後方的避震回饋感針對年齡層與車輛目標客群需求,在設定上將彈簧磅數改為較為舒適的設計,座墊乘坐舒適度則並未有太大的變更,對於五短身材的我來說在乘坐上小腿與腳踏位置會較為前移但不影響騎乘舒適度,對於沒有前置腳踏板位置的設計,我只能說 AUGUR 155 是以都市騎乘為主軸,若要更加的舒適騎乘感受可以考慮 NMAX 車款會比較好。

AUGUR 155 的車輛軸距與 Force 2.0 相同,因此在騎乘的迴轉性與靈活度相差無幾,緊湊的車身搭配短軸距設計,在左右過彎換位甚至車輛迴轉時都帶給我輕巧的感受,若要有更快速的車輛傾倒速度,目前 13 吋輪胎也有不少運動胎款可以做選擇。

而在今天的雨天濕地表現由 AUGUR 155 於搭載 ABS 與 TCS 兩大電子輔助系統,在溼滑路面上可以給予騎乘者多一點的操駕信心,但車輛上的 ABS 系統維持 YAMAHA 的介入時機設定,會在輪胎鎖死後才會進行介入且回饋手感上也較為直接,但同樣可以安全平穩的來做煞停動作,不過也不是說這樣就不是一個好的 ABS 系統,這就端看使用者在體驗時覺得這樣的回饋是不是自己能夠接受。

AUGUR 155 很多人會對比成新一代的 SMAX 車款,雖然同樣搭載台灣山葉所研發的最新電子配備,但我個人認為比較像是 Force 2.5,以這次的車款來說在大燈配備與車聯網技術加持下在科技上確實有感,但在騎乘的體驗上就比較沒有較為新奇的感受,可惜台灣山葉受到全球佈局的影響,暫時都以 B8R 平台來做車輛搭配,不過對於台灣山葉的車就是欠改的情況下,後續的改裝可玩性也是富含不少樂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