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ts wrote:
交通大學教授馮正民說...(恕刪)
何欣純還說,委辦服務費太貴,車輛每次通過收費站跟政府收3.4元,去年高公局委辦服務費付給遠通高達8億3893萬餘,以年薪48萬元計,可以請到1,734名收費員,但全國收費站服務員也才946位。再來就是eTag超商儲值還要代收費用一次5元,但悠遊卡加值不用代收費。
jimmywu97 wrote:
他指出,判定BOT成功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
第一,政府有沒有省到很多錢?有效率?答案是「Yes」。
第二,營運者做這件事情,有沒有賺到錢?ETC案雖然沒有讓廠商賺錢,不過目前還在營運、履約中,也就是在永續經營。
第三,從使用者的觀點來說,大家有沒有覺得更便捷了?答案是「Yes」。
第四,就環境觀點,會不會覺得這是該做的?ETC在省油、減碳具有成效,答案也是「Yes」。
若從上述面向來看, ETC是成功案例。雖然ETC從一開始就風風雨雨,但那些都已經過去了。(恕刪)
erioru99 wrote:
我試著回答與你不同的答案
第一,政府有沒有省到很多錢?有效率?
A:委辦費似乎不比收費站人員薪水低,維繫收費站也有降低失業率的效果(遠通只保障續聘五年)
第二,營運者做這件事情,有沒有賺到錢?
A:BOT有特許年限,不會是永續經營(姑且不論徐董是否停止投資台灣)
追加:徐董原來的算盤,OBU每車一卡=成功推銷700萬張信用卡+每個帳戶儲值至少400元x700萬=28億,光利息就不少錢,OBU一台千餘元,每車一台至少100餘億+每次收費委辦費3.4元x5.6億(去年通行車次)=19億
本來是該大賺的......
第三,從使用者的觀點來說,大家有沒有覺得更便捷了?
A:公司報帳直接從收費站拿現金收據簡單,還是想方設法從遠通體系申請簡單?
銀貨兩訖的回數票簡單,還是五小時後才看的到紀錄的eTag簡單(剛開始兩天只夠格被稱為eLag)
第四,就環境觀點,會不會覺得這是該做的?
A:一堆(即將)報廢的OBU,一堆廢電池,外加部分車充線,看不出來哪裡環保
A2:申辦(退租或其他繁雜)手續到直營點,耗油耗時;一堆隔熱紙得換不擋eTag的,徒增花費;未扣款逾期兩周得花50元換得遠通收費通知單,浪費金錢及資源
若從上述面向來看, 遠通ETC是失敗案例。雖然遠通ETC從一開始就風風雨雨,但那些都還沒過去(連罰款都拖一年多了)。(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