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台市售空氣清淨機清淨效果實際使用測試

晴空羽 wrote:
整個數據怪怪的!哪有...(恕刪)


有哦,真的有出口值是0的,
像是IQ-AIR標準型,他的就是0,
不管你拿什麼去測,一定是0,
克X靜也是0,
因為這是她們主打的強項之一,
參考看看!
很棒的評比文章! 但是很像某廠牌的廣告文!
可以提供給需要絕對乾淨空間的選用參考!
一般使用者或許不需要那麼乾淨的設備.
文中也提醒一般使用者定期清潔及替換消耗品的重要性!

每個廠商當然以自己有利的條件來打廣告.
總不會拿自家的缺點跟別家比較!
這裡有很多大老闆在替產品打抱不平,
不過版主已經解釋主要的測試項目及公布測試設備圖像!
對於數據有疑問的人,是否也像"LoveTaiwan"提出反駁的證明!
不然也請各自的廠商實驗室提供測試報告!
消費者要的是實用產品的真相!
不要過度廣告包裝的澎風產品!
不是要反駁樓主,只是當時爬文很久才買sharp這台.
樓主講的,跟sharp官方說法差很多..也許sharp是在唬爛..
所以提供資料給樓主去研究.
也許樓主過兩天就可以推翻sharp官方說法.
Sharp在日本賣的嚇嚇叫,那些研究機構的實驗.
沒被競爭對手推翻.沒有被日本的消費者保護團體,政府機構推翻.
還有購買sharp技術的廠家也很多.像我的車子的空調.就有Denso跟sharp買的技術.
那些廠商都是在產業有一定水準的公司,應該不會花錢去買沒用的技術.
樓主要是能推翻那些研究機構的實驗.那真的造福很多人..不用在買無效的產品.


我個人有三洋,Honeywell,大金,sharp一共4台 .
CleanStation,IQ-AIR都很棒..一台4萬左右.
H牌24小時開機馬達失油問題..爬文一下就可以發現.
我買的大金水貨..跑了5年24小時都是最大風量. 濾紙用了14張...還活這好好的.
sharp這台還有加濕功能. 配合冷氣真的很棒. 有人說台灣濕度已經很高了,
其實開冷氣濕度會降很多. 對有皮膚過敏的人會很不舒服. 會癢. 會抓.
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就知道,維持適當的溼度很重要.
其實sharp這台濕度高過60% 加濕功能自動停止..
有了這台我就不用開加濕器了..剛好我有電解水機..sharp水箱內我放的是酸性水. 可以增加抗菌能力.

就實際用起來. 開始用sharp 之後. 我兒子的過敏好很多..不在流鼻水了,黑眼圈也改善了.
只是同時間有服用Lp33益生菌,也喝了朋友送的母乳,假日也多帶孩子去曬太陽
冷氣也換了恆溫變頻.寢具也都用60度熱水清洗,每天用抗蹣吸塵器.吸地板...
所以是哪一個環節最有效...我也不敢確定.

我的心得是,抗過敏要全套,食衣住行,身心內外都要用心.
祝每個小朋友都抗敏成功,脫離過敏的日子..




balaca wrote:
想問個很主觀的問題這...(恕刪)


你好啊
這的確是個很主觀的問題 哈
說實在話,室內空氣的狀況在使用清淨機前後的差異感覺是會因人而異,
而且每人的感覺及體質不一樣,雖然我的鼻子有過敏的問題,
但也不會因為一個小時短暫的測試,過敏症狀馬上就會改善。
不過真的要說感覺的話,我只能說在開機前我們的確會覺得房間內較悶、
呼吸時的確是會覺得比較不順暢的感覺、
從燈光下也可以看到很多飄浮的灰塵(當然這個感覺我並沒有寫進報告裡),
但開機測試完後我們的確有感覺到空氣比較清新、呼吸好像比較順暢,
(在學理上,能夠清除掉10微米以下的小灰塵的空氣的確是會讓有過敏的人,感覺呼吸較為順暢舒適。)
而特別是效率前幾名的機器真的感覺特別明顯。
(這裡只是單純講感覺而已,並不是要把排名說進來的喔!)
我是375先生!
快樂的藍色飛翔 wrote:
剛剛看一下,是大學的...(恕刪)


你好啊
首先謝謝你的指教,我會多多加油,小弟的這篇報告只是暑期專題作業而已,
還不是什麼論文啦。測試中所使用的儀器跟相關的說明,
在報告中都有說明喔(詳細完整的篇幅在部落格中);
因為01這邊篇幅的關係所以只po上後段的結論哩!
我是375先生!
tiki520 wrote:
對不起 我有的是預...(恕刪)


你好啊
我只是很單純以作作業的方式在分享這篇報告,
說實在的,小弟真的是沒有立場在這邊推薦機器。
不過我還是很相信自己這次的實驗過程、得出的結論與數據、
還有問題的啟發,所以我還是認為清淨效率的高低是最重要的。
換一個角度,如果是親朋好友問我的話,
我會跟他們說可以參考選擇效率前幾名的機器。
我是375先生!
LoveTaiwan wrote:
研究報告原文...給...(恕刪)


你好啊
謝謝你提供的研究報告,我會找時間研讀的(都是英文勒,哈)
至於問我推薦覺的最理想的機器的問題,
說實在的,小弟真的是沒有立場在這邊推薦機器。
不過我還是很相信自己這次的實驗過程、得出的結論與數據、還有問題的啟發,
所以我還是認為清淨效率的高低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是親朋好友問我的話,
我會跟他們說可以參考選擇效率前幾名的機器。
我是375先生!
風的線條 wrote:
學校的報告 也請老師...(恕刪)

你好啊
你說的沒錯,相對溼度要達到誤差在10%範圍內的確很不容易,
而且我們也無法去控制它,所以在過程中我們常是處在等待的階段,
最長一次是一等就是六天一台都沒測
另外我們也使用除溼機及冷氣儘量維持房間的溼度在範圍內,
實驗過程及報告都是有讓教授看過並請教討論過的。
我是375先生!
k.k2001 wrote:
真是一篇值得參考的好...(恕刪)


你好啊
這位前輩你說的對極了! 我很認同。室內外換氣系統的觀念是越來越重要了,
因為我們目前居住的房子在設計上往往沒有考慮到室內通風、空氣對外流通的問題,
尤其是都會區中的商業大樓,而這也推動了大家開始對綠建築的重視。
上個星期才讀了一篇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協會的講座文章,
一位美國鑑定師告訴我們在鑑定一棟建築物是否合於綠建築的標準時,
總分的40%是取決於空氣品質,
而其中的10%的評分是取決於in-take air(從室外進入室內的空氣)是否充足,
不過他同時也提到在亞洲各大都會區中(尤其是熱帶、亞熱帶),
in-take air的解決方案是出奇的困難的,一方面都會區空氣中灰塵太多,
一方面溫度及溼度太高,造成在引進戶外空氣到室內時嚴重損耗能源,
室內灰塵大增等等問題。不過in-take air還是一個必須被解決的問題。

我也想作個補充:

不過在此我真的誠心想說出內心的觀點及感受:
我們在買東西時,總會依照自己的需求及經濟能力來選擇決定商品,
舉個例子,一個中產階級的上班族當他想買車時,
會依照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自己能負擔的起的等級的汽車,
雖然他會想要一部賓士,但他最後只能選擇購買一部國產車;
他很明白他買的國產車不會擁有賓士車的性能及配備,
而任何一部國產車的廣告及業代也不會告訴他他的車子能有賓士車的性能及配備,
所以他會清楚自己花的錢是買了什麼樣等級的車子;
但是如果當他想要買台空氣清淨機時,可就不是這樣的情況囉。
他會發現不管是那一個價位、等級的空氣清淨機都是賓士級的
(每家品牌無不宣稱清淨效率高、有效去除過濾灰塵、抑制病菌、過敏原達90%..... 部拉部拉…),
他很難搞的清楚自己花的預算買到的是怎麼樣等級、效能的機器,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的人都是用心安的。

話說回來,我們當然很希望我們可以依照個人需求考慮自身不同的因素來購買空氣清淨機,
但這樣的情況似乎只是個理想狀態。
我們很難從市面上的空氣清淨機找出我們確切的需求,
因為幾乎每一台機器都宣稱集多種功能效能於一身(從過濾毛髮到微小病菌),
即使你只有五千塊的預算想買台簡單能去除棉絮毛髮可減少打掃次數的清淨機(國產車),
但是你最後還是會買到大小通吃超神奇的清淨機(賓士車)。
但是實際上是這樣子的嗎?
如果你願意花較多的錢買台大小通吃超神奇的清淨機(賓士車),
但你會不會結果買到的只是一台只能去除棉絮毛髮可減少打掃次數的清淨機(國產車)呢?

空氣無形,空氣清淨的學問更是存在著許多目前科學也無法了解的問題,
即使是科學家、專家都不一定能知道要過濾怎樣的髒空氣、如何能擁有好空氣了?
更何況是消費者啊。
所以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空氣清淨機的廣告文宣才能如此誇大不實而不被約束。
空氣清淨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清淨空氣(髒的吸進去,乾淨的吐出來),
一台空氣清淨機如果連「清淨」這最基本的功能都不好,
而我們卻來考量靜音、耗電、預算、耗材等因素(甚至是一些我們也無法確定的需求),
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再怎麼算感覺都是浪費了,這樣豈不是更不符合效益。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主張空氣清淨機的「清淨效率」好壞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了。
我是375先生!
mr375 wrote:
空氣無形,空氣清淨的學問更是存在著許多目前科學也無法了解的問題,
即使是科學家、專家都不一定能知道要過濾怎樣的髒空氣、如何能擁有好空氣了?
更何況是消費者啊。
所以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空氣清淨機的廣告文宣才能如此誇大不實而不被約束。
空氣清淨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清淨空氣(髒的吸進去,乾淨的吐出來),
一台空氣清淨機如果連「清淨」這最基本的功能都不好,
而我們卻來考量靜音、耗電、預算、耗材等因素(甚至是一些我們也無法確定的需求),
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再怎麼算感覺都是浪費了,這樣豈不是更不符合效益。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主張空氣清淨機的「清淨效率」好壞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了。...(恕刪)


首先如何去定義髒空氣就是個課題
空氣微粒 & 病菌病毒 & 呼吸道 & 各類濾網大小關係圖表

所參考資料來源:
病態綠建築的空氣污染轉機,室內空氣品質全面整合方案:http://www.hvac-net.org.tw/archive/files/hvac08.pdf
空氣污染_概述: http://tzyy-ling.leader.edu.tw/RESOURCE_96/%E4%B8%89%E3%80%81%E7%A9%BA%E6%B0%A3%E6%B1%A1%E6%9F%93_%E6%A6%82%E8%BF%B0.ppt
微塵粒子大小比較圖:http://www.biocozy.com.tw/particle.htm
傳染性氣溶膠在豬病傳播中的作用(上):http://www.ag007.com.tw/cgi-bin/magazine/article.pl?category=2&sn=135
空氣污染與健康: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82/00080152/0007.htm
節能又健康空調的空調設計:http://www.acrt.org.tw/files/pdf/02-ProfessorChuah.pdf
空氣污染與健康:http://www.nhcc.org.tw/nhcc/digital/environment/air_pol_health.pdf
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http://ivy3.epa.gov.tw/epalaw/docfile/044310.pdf
作業場所懸浮微粒的危害與控制:http://www.iosh.gov.tw/data/f2/sp7-1.htm
SARS防護口罩介紹:http://adek123.myweb.hinet.net/sars1.htm
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92326016 詳細資訊: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92326016
等諸多資料....


所引用參考的部份內容:
粉塵(dust): 1~200 μm ,固態,機材粉碎的微粒,風吹沙。
煙(fume):0.01~1 μm固態熔融物質揮發後凝結而成如汽車排氣。
飛灰(fly ash): 1~200 μm固態,燃燒中產生的不燃性微粒。
霧(fog):液態2~200 μm水蒸氣冷凝生成的顆粒小水滴,氣象中指能見度小於1km之小水滴懸浮物。
靄(mist):液態>10 μm同上,氣象中稱輕霧。
霾(haze):固態~0.1 μm乾的塵或鹽粒懸浮大氣中形成。
煙塵(smoke):0.01~5 μm固體和液體燃料含碳物質燃燒時產生。
煙霧(smog):固體0.001~2 μm固體,原為smoke及fog的混合體乃泛指各種妨礙視程〈能見度低於2公里〉的大氣污染現象。光化煙霧產生粒徑小於0.5 μm顆粒物,使大氣呈淡褐色。

水泥廠:主要以矽,鋁,鹽酸,鉀,鈣等元素為主(5~100μm)。
鋼鐵廠:主要以鐵,錳較多(0.001~100μm)。
化工廠:無機酸、鹽或有機物為主(0.1~2μm)

塵蟎大小約100μm~400μm,其塵蟎本身、卵、排泄物等都可能引起過敏,而主要引起過敏的根源是塵蟎的排泄物,其塵蟎排泄物的大小約10μm~30μm。

雨除或凝雨(Rain out):顆粒物在雲中去除的過程,對半徑小於1μm顆粒有效。
淋洗(wash out):在雲下面,降雨時,雨滴對顆粒物的慣性碰撞或擴散、吸附,使它去除的過程,對半徑4~5μm 以上的粒子較有效率。
一般而言對於半徑2μm左右的顆粒物,不論是雨降或淋洗都沒有明顯的去除作用,因此有較長的“壽命“,可隨著氣流運動輸送到數百公里或上千公里以外地方,這是顆粒物造成廣大地區污染的重要原因。
2005年大陸沙塵到達台灣之前,PM2.5質量濃度往往先有增加的現象,這是人為污染物被黃沙強風氣流帶動的現象。黃沙時期粗微粒的3.2~5.6 μm粒徑區間會有顯著的提升,細微粒則是以0.32~0.56 μm與0.56~1 μm的增加幅度最大

當動物吸入氣溶膠時(指空氣中的灰塵等),按粒子的大小而在呼吸道中不同位置沉積。
10~15μm:可阻留在鼻腔和咽喉
5μm以下:可進入肺泡
1~5μm:由於沉降作用而在氣管、支氣管沉積
0.5μm以下:由於擴散運動而沉積肺泡
0.01μm以下:可被體液吸收或排泄體外
懸浮微粒依其來源不同而有各種不同之化學特性,但大多數會刺激呼吸道,使纖毛麻痺無法進行其正常之功能。同時也可刺激黏膜組織,使黏液腺增生並增加分泌,使氣道內壁變厚、阻塞,亦可能使氣管、支氣管上之肌肉層收縮產生痙攣而使氣道變小,導致氣道抵抗增加,減低換氣功能,嚴重時可使肺活量降低,因此,懸浮微粒對呼吸系統之影響可由肺功能之測定得知。筆者曾分析過台北市之南港、松山、龍山及木柵四區微粒之大小,發現此四區之空氣懸浮微粒有70%以上屬於4.7μm以下者,亦即至少有70%之小顆粒會進到人體之氣管以下之呼吸道,由此可見其嚴重性...

懸浮微粒危害人體之機制有三:
一、本身具有毒性之化學物質如硫酸、鉛、石綿等。
二、化學惰性之微粒,由於其在呼吸道之物理特性而干擾或阻礙其他已沉積微粒所含有毒物質之清除。
三、攜帶性微粒(carrier particulate),乃微粒本身攜帶其他氣體性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更進到呼吸道之深部,產生更強烈之化學反應,危害人體之健康。

N95口罩是用0.3微米氯化納微粒進行測試,阻隔效率須達95%以上
外科醫用口罩外層有阻塵阻水作用,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裡面,中層則有過濾作用,可隔住90%以上的五微米顆粒。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空氣污染指標:http://taqm.epa.gov.tw/taqm/zh-tw/default.aspx
紫外線現況:http://taqm.epa.gov.tw/taqm/zh-tw/UvMap.aspx
細懸浮微粒:http://taqm.epa.gov.tw/taqm/zh-tw/PM25Map.aspx
臭氧8小時:http://taqm.epa.gov.tw/taqm/zh-tw/O38hrMap.aspx
空氣預報:http://taqm.epa.gov.tw/taqm/zh-tw/PsiForecastMap.aspx
紫外線預報:http://taqm.epa.gov.tw/taqm/zh-tw/UvForcastMap.aspx
即時濃度:http://taqm.epa.gov.tw/taqm/zh-tw/PollutantMap.aspx




固然過濾微粒是重點,但並非全然代表就是空氣清淨!
首要是了解各地的污染物不同,每個人及家庭的需求也不同
使的檢測的儀器標準也是個課題
空氣清淨機的好壞只是以0.3μm為唯一檢測標準,直接定義為「清淨效率」就太過狹隘了
如果同時能檢測0.1μm、0.3μm、1μm、5μm、10μm、常見室內有害氣體濃度,呈現多樣貌的數據就更有參考價值!

且空氣清淨器是屬長時間使用的家電
靜音、耗電、預算、耗材、保養清潔等因素,對多數人而言絕對也是考量因素!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