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美國的制裁到底能如何那得看後續發展
看看SMIC的財報
可見用DUV生產7奈米不是個賺錢的事
那不少人說的今年5奈米保守點會比較好
這不是軍用品
沒有效益的生產並不是件好事
當然另個角度也該看看是否這樣大量生產可以有改進(包含良率)
能平衡基本就算有不小的成果
watching-guy wrote:
watching-guy 2024-04-05 15:40 18384樓

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Cindy Yu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停滯,習近平被迫重回談判桌。
自從恒大爆雷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疫後景氣並未如預期復甦,消費者及企業信心跌到歷史低點。失業率節節高升,在中國停止公布就業數據之前,超過20%的年輕人沒有工作。


麻煩提供一下這位作者寫的原文出處吧,從頭到尾都臺媒引述新頭殻自己講的,文內未標明出處,新頭殻老是自行製造一些新聞,都不怕有一天被人真的查到?
再說通電話可是拜登求來的,臺灣還可以自行腦補是習被迫重回談判桌,如果是這樣,習讓步了什麼?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欺騙臺灣人??
polluxlai
這叫認知作戰, 就網軍一枚..... 正常人不會被人揭穿說謊打臉還可以無視,繼續 post 一堆洗腦文章, 正常的應該還有一點羞恥心, 說謊被抓幫至少還懂得低調
amandachange
就是收錢死全家那種人
watching-guy wrote: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話近2個小時,儘管中國一再懇求,拜登並沒有放棄對中國科技和再生能源的制裁,


中國怎樣懇求呢?

watching-guy wrote:
西方的政治家和公眾輿論因中共的虛張聲勢,變得更敵視中國,習近平很快就會發現聲望受損無法快速復原。


西方政治家一直都在敵視中國, 只可惜, 本身又沒底氣, 一邊要打壓中國, 一邊郤要賺中國市場的小金金.

"很快就會發現聲望受損無法快速復原"? 要多快? 怎才算受損, 怎才算無法復完?

watching-guy wrote:
習近平持續層層加碼專制鎮壓,對外商企業監管趨嚴,扼殺國家經濟活力,導致中國經濟低迷,外商大舉撤資。


如何趨嚴法? 怎樣扼殺了? 這又怎和經濟低迷, 撤資有直接關係?

watching-guy wrote:
習近平日前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希望安撫外商重返中國,卻慘遭與會美商CEO打臉,還爆料中國富豪脫產落跑,紛紛變賣私人飛機等資產將錢挪到國外去,習近平此舉正反映中國經濟目前仍然一去不復返,絲毫沒有緩和趨勢。


是嗎? 怎麼我看到的新聞是這樣的, "...美國企業讚賞中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將堅定不移繼續深耕中國,同中國發展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

看來, 我們是各自活在不同的時空啊!

watching-guy wrote:
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Cindy Yu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停滯,習近平被迫重回談判桌。

自從恒大爆雷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疫後景氣並未如預期復甦,消費者及企業信心跌到歷史低點。失業率節節高升,在中國停止公布就業數據之前,超過20%的年輕人沒有工作。


經濟下行而未復甦, 消費企企業信心當然會下跌, 失業率當然會上升, 任何國家都是如此, 所以呢?

經濟不好, 最沒技能的年青人最難找工作, 很正常, 所以呢?

重點是, 現在是逆美元周期, 老美加息抽乾世界的銀根, 經濟下行乃是正常的現象. 但今次老美要再收割世界, 特別是中國, 終歸是失敗了. 中國經濟只是下行, 而不是爆破. 請問, 習主席是怎樣"被迫重回談判桌"呢?


這麼多年了, 你還是沒甚麼長進, 除了穿鑿附會寫大內宣撒謊欺騙台灣人, 甚麼都不懂.

可憐哪......
wengmingmai
米國收割不到中國這隻大的,鐮刀準備挑日本及呆丸、韓國及其奴才下手
這就是W君閣下口中的"外商大舉撤資", "慘遭商會CEO打臉", "中國經濟目前仍然一去不復返,絲毫沒有緩和趨勢", "習近平被迫重回談判桌"....嗎?

這種"打臉", 中國應該十分歡迎.

"德國總理朔爾茨將要來中國,西門子寶馬賓士CEO或將同行

一個超豪華代表團要來中國了。

不出意外的話,跟1年多前那次訪問一樣,最後因為企業家巨頭太多,領導專機都坐不下,德國總理朔爾茨不得不限制名單。

對的,說的就是朔爾茨訪華!依照西方媒體的揭露,就在4月稍後。

但報名非常踴躍。

西門子、科思創、巴斯夫、福伊特、DHL、蔡司、寶馬、蒂森克虜伯、梅賽德斯-奔馳、默克、大眾,等等,幾乎你所知道的所有德國大企業的總裁或CEO,都希望能隨行。

看路透社的報道,最終名單還未敲定,但至少數十人確認參加,而且,該名單還可能繼續增長。

這可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商業訪華團了。

為什麼這麼積極?

中國大市場的超魅力!

雖然過去一年,在德國在歐盟,在對華政策上,也不乏一些雜音。德國一些政客宣揚也要「去風險」。
但數據很直接,過去近10年,中國都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達到了創紀錄的119億歐元。

政客可以搞事,但德國企業家很清楚,德國不能沒有中國,不能跟中國「脫鉤」。

記得一年前,德國工商總會總幹事長馬丁‧萬斯萊就直言,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所以,上次訪華時,朔爾茨就很明確地告訴中國領導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

請注意:不是敵人,不是對手,是夥伴,反對「脫鉤」。

利益就在那裡擺著,誰「脫鉤」誰傻。

那次訪問,成果也自然豐碩。經貿領域就不多講了。朔爾茨自己就說,中國領導人和他都明確宣布,俄烏衝突中不可使用核武器,這是他此次訪華行程中“最大的收穫”,“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現在,朔爾茨又來了。

怎麼看?

完全我個人看法,還是粗淺三點吧。

第一,利益,關鍵是利益。

我們沒必要迴避,國與國之間,利益最重要。

所以,我們看到,一年半前,朔爾茨頂住壓力,成為二十大後第一個到訪中國的西方領導人。

所以,我們看到,一年半後,朔爾茨又來了,帶來了一個更豪華的德國代表團。

沒有利益,德國人會這麼熱衷?

所以,更開放,更包容,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讓經濟活躍起來,讓世界看到與中國交往的巨大收益,你看吧,哪個國家想與中國徹底「脫鉤」?

第二,中國也有很多牌。

我們也必須看到,這個世界,經貿很重要,但經貿也不是全部。

記得上次訪問,朔爾茨回國後,最興奮宣講的,就是中德在核危機上的共識。

這也很簡單,俄烏衝突,直接影響了西方的地緣政治,核戰的風險,讓德國和西方充滿焦慮。
安全,這是德國,也是不少西方國家,當下最大的痛點。

這也提醒我們,經貿是基礎,但其他層面也不容忽視,作為五常之一的中國,我們也有很大的空間、很多的牌。

第三,朔爾茨不簡單。

不像馬克宏那樣個性張揚,更不如蘇納克那樣能言善辯,禿頭的朔爾茨,就是一個鄰家大叔的模樣。

在德國政壇,朔爾茨也不算強勢。綠黨的一些部長,例如女外長貝爾博克,就總喜歡跟他唱反調。

上次訪華時,我就說過,在當時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朔爾茨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

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最後,成果豐碩。

記得當時在北京,看新華社通稿,中國領導人就對朔爾茨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個觀點,「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以前的施密特、梅克爾肯定都有魄力,現在就看朔茲了。

最後,再說幾句題外話。

這幾天,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我們看到,老太太自己背著個包,手裡還拎著個包,就下了飛機。

耶倫的主張,肯定都站在美國立場,有些我們不可能接受;但老太太這樣隨和,總是自己拎包,多少還是讓人肅然起敬。

朔爾茨也是這樣,我看到,不管是出國開會還是搭飛機,他總喜歡拎一個包包,不只自己親自拎。而且,這個包,還蠻舊的了。

拎包的朔爾茨,確實很大叔,但很不簡單。"
相對於老美正在承受著過度擴張, 去工業化的苦果, 中國郤正在享受著幾十年厚積薄發的紅利.

"最近美國一個叫做《空軍與太空軍雜誌》的網站,報道了這樣一篇內容,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近日宣稱「中國即將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空軍」。

至於這個叫做雜誌的網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只能說他們是美國太空軍的官方媒體喉舌,他們在美國的影響力,可以類比成軍網在我國的影響力。都屬於非常權威的官方軍事媒體。能在上面報道的,基本上都可以代表軍隊的態度。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阿奎利諾不僅在媒體上說了這些話,而且在最近國會山莊進行的聽證會上,他也表示中國馬上就會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空軍。

所以,這件事情在美國的軍迷圈裡面掀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風波。

畢竟,之前美國已經公開承認了,中國在海軍艦艇的數量上已經超越了美國,現在又冒出來了一個空軍在飛機規模上超越了美國,這對那些從小看著美國軍隊天下無敵的傳說長大的美國人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當然,阿奎利諾所報告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空軍」僅僅是針對戰機數量的。就像是美國海軍之前說的“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海軍”,針對的是驅逐艦一樣。驅逐艦和戰鬥機,都是當今世界軍隊的基礎組成單位。

根據美國軍方的統計,他們在「中國軍事報告」中宣稱,中國空軍和海軍的航空部隊加在一起,目前已經擁有了超過3150架戰鬥機,這個數字只包含殲-10到殲-20,這些從三代半到五代的戰鬥機,不包含之前的老機型,無人駕駛飛機,教練機等等,也沒有把預警機,運輸機,戰略轟炸機等大型飛機加進去。

依照相同的統計方式,也就是只算上現代戰鬥機的方式來進行統計,目前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軍航空兵,一共有4000多架各型戰鬥機。

雖然目前中國戰鬥機數量暫時還趕不上美國的,但是和海軍一樣,美國空軍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產能問題目前美國空軍多個型號的飛機都陷入了巨大的麻煩,F-35戰鬥機和KC -46加油機產能下降的同時,因為品質出現了嚴重問題,以至於美國軍方多次拒絕收貨。

然後是F-16V跟F-15E兩款被美國人寄予厚望的戰鬥機,實際表現也是不盡人意。關鍵是產能一直還跟不上。

反倒是中國航空工業最近幾年卻一直在傳來捷報。航空工業旗下三大集團都超額完成任務,解放軍獲得飛機的速度超出了最開始他們所製定的計畫。

說這些乾巴巴的文字可能我們沒有概念,這裡我們就直接用數字來展現。

中國2023年配備了100架全新的殲-20戰鬥機和100架殲-16戰鬥機;美國才增加了70—80架F-35戰鬥機。此外美國方面沒有和殲-16同類型的重型戰鬥機,他們只有F-16V,去年只生產了不到40架。當然我說的沒有重型戰鬥機指的並不是完全沒有研發,而是說產量太低了,去年一年才美國才生產了4架F15EX,這個產量連一個飛行小隊都拉不起來,和沒有已經基本上沒多少差別了。

覺得眼熟?這樣的場景目前正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上演。

美國的陸軍,海軍,槍枝彈藥,甚至是火藥生產都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在數量上全面落後於中國。這主要是從2008年開始,美國逐漸走向去工業化帶來的嚴重惡果。在經濟上避實就虛,最終造成的就是目前美國需要的任何武器的產能,都趕不上軍隊方面的需求。

而且對美軍來說更糟糕的問題,就算目前中國在飛機的總數上比不過美國也沒有關係,因為目前中國的軍事力量只部署在中國周圍。而美國就不一樣了,他們不能說為了對付一個中國,就放棄了他們在全世界的戰略部署。也就是說,即使是現在,美國在先進戰鬥機的局部數量上,也已經落後於中國了,美國受限於維持其全球霸權的需要,根本無法把自己的戰鬥力形成一股合力。

此外,中國還有主場作戰的優勢,防空系統,雷達,聲吶,衛星,各種探測器,在中國週邊,戰場情報是向著中國單向透明的。這就導緻美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壓力更大。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劣勢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著急,時間是屬於中國的,現在中國拖得越久,美國就越難受。"
其實, 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新聞,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另一篇大外宣, 上網fact check一下, 還真不是.

現今的以軍, 竟然已經不復當年勇了.

"以色列又被“暴揍”,中東小霸王這次麻煩大了!

誰能想到啊,曾經被吹擁有「最強大軍隊」的以色列,現在居然淪落到誰都可以揍它幾拳的境地。不,又有一個民兵組織對以色列「貼臉開大」了。

據官媒3月27日消息,伊拉克民兵武裝「伊斯蘭抵抗組織」發表聲明稱,該組織於26日晚間對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以北約40公里處的奧夫達空軍基地發動了無人機襲擊,並於27日凌晨對以色列施佩爾軍事基地發動了無人機襲擊。

過去的幾十年,從第一次中東戰爭打到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中東可謂是無往而不勝,而且還是以一種摧枯拉朽的態勢取得勝利。作為美國管控中東、維持美元霸權地位的黑手套,以色列也有中東小霸王、微型超級強國之稱,在全世界擁踹眾多,光我國都有不少。

但在這次巴以衝突中,以色列國防軍的表現讓人大吃一驚。在美國全力協助、武器彈藥充足、人員裝備優勢明顯的情況下,結果被哈馬斯打成了渣渣,光是批准陣亡的軍官就有數百人。這場衝突,以色列軍隊除了屠殺平民比較給力外,戰場上簡直慘不忍睹。

我們也看到,以色列的軍事科技也徹底破了功。被吹成神話的「鐵穹」防空系統,第一天就在哈馬斯5000枚火箭彈的飽和攻擊下破了防。現在的「鐵穹」,既攔不住火箭彈的飽和攻擊,甚至連零星的空襲都不能完全攔住,反以民兵組織的無人機更是如入無人之境。

幾個月來,以色列要隨時防禦來自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武裝的多路攻擊,手忙腳亂、漏洞百出。幾個月,來自哈馬斯、葉門胡塞武裝以及伊拉克民兵武裝「伊斯蘭抵抗組織」的火箭、飛彈、自殺式無人機的攻擊,以色列也只有天靈蓋可擋。

3月19日,以色列國防軍證實胡塞武裝的飛彈命中了以色列國土,雖然僅攜帶數十公斤炸藥的飛彈的殺傷力不大,但侮辱性極強。這次「伊斯蘭抵抗組織」聲稱對以色列的空軍基地進行打擊後,以色列並沒有回應。顯然,這件事大機率是真的。

以前是誰打我,我就要加倍打回去,直到打怕、打垮對方為止。但現在,雖然以色列一如既往地對週邊國家一通狂轟濫炸,可被哈馬斯給打出原形的以色列,對週邊武裝組織威懾力度直線下降。一句話,大夥看出了以色列的虛弱,不怕它了。

這對以色列是件很麻煩的事。身處阿拉伯人的重圍,以色列人少國小,戰爭潛力不高,根本打持久戰。過去,以色列更多的是靠威懾手段,維持這種平衡。經過此一役,大幅消除週邊阿拉伯國家和反以武裝組織的恐以心理,以色列要維持平衡的成本將越來越高。終有一天,以色列人會因資源不足,徹底失去平衡。

就像我告訴烏克蘭一樣。多年前,在以色列殘酷對待巴勒斯坦人民的時候,我一再告誡以色列人,一定要趁自己在戰略上處於強勢的時候,實現與阿拉伯國家和人民的和解。否則,一個被4億阿拉伯人包圍的小小以色列,未來一定會重蹈它在幾千年前的覆轍。

以色列現在不僅是要面對週邊國家武裝組織的打擊,它在聯合國也遭遇了重大挫折。

3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就非常任理事國提出的一份加薩地帶決議草案進行投票,安理會還是以14票贊成通過了「立即在齋月實行所有各方均尊重的停火,從而最終實現長久、可持續的停火”,呼籲擴大對加沙地帶平民的人道主義援助,解除“阻礙大批量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一切障礙”的決議。這一次,就連美國也投了棄權票。

喪鐘已經給以色列敲響了,以色列如果繼續一意孤行,猶太民族很有可能再次成為流浪的民族。

最後多說一句,以色列陷入被動對我們未嘗不是好事。以色列是華盛頓之必救,其實這並不是一些開玩笑所說的「親爹」「親兒子」的問題,而是美國要維持石油美元的霸權,就必須利用以色列懾控中東。一旦以色列面臨崩塌,美國必須抽調大量資源重返中東。

如今美國的實力,根本無法既在歐洲搞定俄羅斯,又在中東力挺以色列,還想重返亞太來遏制和圍堵中國。三個目標,美國實現一個有可能,實現兩個基本上沒可能,實現三個那便是做夢。如此一來,美國要不與中國和解,要不就會在較量中徹底失敗。"
wengmingmai
中東民族學習米國西部拓荒精神,印地安人那時的腦袋太便宜只有2美元,現在物價上漲,猶太人的腦袋可換10 ~100美元
這是一篇左岸人自謙"淺談"以軍表現的文章, 圖太多我就不貼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找原文.

我只能說, 左岸軍迷的水平, 還真沒話說的 (再看看這裡軍版的塔綠班.....)

"淺談以色列為什麼軍隊表現會這麼糟糕

1.治安戰導致的軍事訓練水準下降

這個很多人都提到了,畢竟治安戰可不需要步坦協同不需要步炮協同。時間久了這些本事自然會被荒廢。美軍都要定期輪替海外部隊回本土去歐文堡訓練,更別說以色列了。以色列這麼多年來只有在2022年舉行了一次師旅級的演習,也就是說以色列軍隊對於大兵團作戰中各部隊的協調以及組織是非常生疏的。光是各部隊怎麼配合就夠頭痛了。

而且從哈馬斯放出的影片看,以色列的步兵甚至連最基礎的步兵城鎮戰戰術以及步坦協同都不會了。說句難聽的,就算是架子部隊,也得是有訓練有素的軍官和老兵啊。但是從實際表現來看,以色列軍隊已經連步坦協同都不會了。這水準能成為骨幹成為先鋒嗎?

回想一下當年芒果台的綜藝節目《真正男子漢》第一季中楊根思連的班長是怎麼要求的?就算知道對面都是明星演員,看到火箭安裝不到位,班長也沒客氣,因為掌握動作不到位,過於懶散的結果就是自己和戰友可能會因此丟掉性命。之前哈馬斯還放過他們組織演習的錄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人家在研究戰術的時候,這些以色列軍人在做什麼。

2.編制落後合成水平差

第一條還會放大一個問題,就是以色列軍隊的合成程度非常差。下面這張截圖列出了以色列陸軍的旅級單位,包括預備役部隊在內:



這個清單中有Reserve的是預備役部隊,三列從左到右依序是步兵、裝甲兵和砲兵單位,這裡面Brigade是旅,Regiment是團,Corps為軍團或特殊兵種的單位,都是編制單位。 Infantry為步兵,Armored的是裝甲部隊,Artillery為砲兵,而左邊這一列的Paratroopers指的是空降兵。右下角Combat Engineering Corps是戰鬥工兵部隊,Combat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Corps為情報蒐集部隊。當然這裡面點開連結後發現84th Nahal Brigade(第84納哈爾旅)指向的是933旅,可能是人家編輯有問題。

看完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以色列陸軍沒有陸軍航空兵(英語Army aviation),其裝備的武裝直升機都是由空軍管理的。這一點與中國美國以及大部分國家不一樣。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以色列陸軍的編制。這裡我們選的都是常備部隊而非預備部隊,這些部隊應該是滿編率比較好的單位。以第一個步兵旅「格蘭尼」為例:



這裡面的battalion為營,company是連,都是編制單位;reconnaissance為偵察,communication為通信。可以看到前三行是三個步兵營,然後有一個631偵察營營下屬有反戰車飛彈連+戰鬥工兵連+偵察連,再加上一個通訊連。

大家發現什麼了嗎?在這個旅級單位裡面,沒有artillery,也就是旅級直屬的砲兵單位。能算得上支援火力的只有反坦克飛彈。甚至於美軍中常見的所謂旅部連也沒有看到,也就不存在旅部連裡面有重火力的情況。

而以色列的裝甲旅呢?以188裝甲旅為例:



這裡面的armor直譯過來是裝甲。換句話說這個旅包括53、71、74三個坦克營,裝備梅卡瓦4;然後是605裝甲工程營,負責布雷掃雷排爆破障等;然後是188裝甲偵察連;最後是反坦克飛彈連。注意,這裡面沒有砲兵(無論是自走砲還是牽引式火砲),也沒有步兵。能夠給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只有反坦克飛彈。

另外經過查找,以色列軍隊並沒有類似美軍那樣的團級和旅級戰鬥隊的編組。美軍往往是以旅級戰鬥隊為單位的,擁有多個兵種,至於所謂的團更多的是行政單位。而以色列軍隊也沒查到有類似的編組,換句話說這些旅就是戰鬥+行政單位,根本就沒有下屬除了自己兵種以外的部隊,步兵旅只有步兵,裝甲旅只有坦克。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以色列軍隊必須得在戰時臨時從最前面的編製表中的砲兵部隊臨時抽調部分單位過來配屬加強,而步兵和坦克也必須在戰時臨時在不同的旅級單位之間抽調進行編組,才能搞步坦協同,步炮協同這些現代機械化陸軍最基礎的戰術。這樣的話日常組織多兵種的協同訓練以及戰時的協調會非常麻煩。然而偏偏以色列又基本上荒廢了大規模演習,那麼相關的配合只會更加生疏。雖然以色列的步兵營級單位會裝備81mm迫擊砲,但是光會跟這樣的中口徑迫擊砲配合怎麼夠用呢?

相較之下各位可以查查中美俄軍隊的編製表,旅級單位怎麼著也得有105/122mm榴彈砲連吧?不管是自行還是牽引式。一個連可能都不夠,甚至還裝備多管火箭。中美陸軍的旅都有下屬的砲兵營,裡面有這些上面提到的武器。編製大一些的旅級單位甚至還會裝備155榴彈砲,例如法國和德國聯合組成的法德混合旅,人數大約6000人,屬於人數比較多的旅,有一個砲兵營,下屬兩個155榴彈砲連和一個火箭砲連。就算是沒有合成化的團級單位,身為軍事強國陸軍也應該有口徑100mm以上的重型迫擊砲/迫榴砲連吧?哪有光靠反坦克飛彈的道理?二戰美軍德軍和蘇軍都在團級有至少一個連的重迫擊砲的,就連日軍都會給每個聯隊(相當於團)配備四門75mm山炮,然而以色列軍隊的旅級和團級單位居然沒有火砲。現在以色列軍隊步兵旅的重火力恐怕還不如二戰時期的這些工業國軍隊。再說了誰說坦克部隊就不需要砲兵掩護的?砲兵的角色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中已經證明了。至於步坦協同,解放軍已經完成改組的合成旅有幾個沒有配備坦克或輪式突擊車的?

再結合第一條,我們不難想像,以色列一旦開始進入涉及到多個單位的協同作戰,就會很容易出岔子各種手忙腳亂,最後吃癟。別看以色列空軍裝備精良,但是陸軍的建設就一言難盡了。說句難聽的,這水平能打得過經過加強的武警機動部隊麼。

而第一點中長期陷入治安戰也導致以色列軍隊缺乏改革的動力,這也是造成現在這個狀態的因素吧。

3.人數太少

如果是有足夠多人口的大國,完全可以大規模單獨組成專門用來打低強度戰鬥的部隊,畢竟術業有專攻嘛。比如說法國國家憲兵、中國武警、俄羅斯國家近衛軍(由原內務部隊等在2016年合併成,卡德羅夫的車臣部隊也屬於這部分)等。以色列有邊境警察,但是人數只有約8,000人,是現役陸軍人數的不到十分之一(126,000人)。相較之下法國國家憲兵10萬人,中國武警66萬人、俄羅斯國家近衛軍35萬人,同時這些國家的陸軍人數:法國約12萬、中國約98萬、俄羅斯55萬。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大國擁有的對內打低強度治安戰的部隊的人數至少是現役陸軍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些國家人口最少的法國也有超過6,000萬人,剩下的不用我多說了,所以組成類似部隊就是灑水。

對了,我還沒算上擁有坦克戰機的美國國民警衛隊。

依照以上標準,對於治安戰需求更高的以色列組成8-10萬人的類似部隊並不過分吧?那麼對以色列來說,如果要專門組成幾萬人的專業部隊,他有這個預算和人力嗎?現在以色列軍人的月薪很多人都提到了,在物價極高的以色列連吃飽飯都成問題。再拿出錢來組成類似的部隊,可就真是沒人沒錢了。如果再加上以色列有一批就業率低不服兵役然後使勁生孩子的哈瑞迪派(人口100多萬,佔人口比例超過10%,不能忽略),情況只會更差。

所以我們會看到隨著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等改進自己的戰術和技術,已經治安戰化的以色列軍隊就開始顯得手足無措了。因為船大難調頭。

4.沒錢

以色列軍人的薪資標準如下:



謝克爾是以色列的貨幣單位,目前人民幣兌換以色列謝克爾的匯率為1謝克爾=1.79元。換算完看起來老兵的收入還可以對吧?然而以色列是什麼地方?是一個人均GDP數萬美元的已開發國家,稍微像點樣的餐廳吃一頓都要幾十到一百謝克爾了。相較之下中國那些服役第三年的軍人通常都已經提升為下士,下士一個月工資6000+不是問題,退役了還有十幾萬的退役金。即使是只服役兩年的義務兵,一個月只有1000+津貼,入伍和退伍也都分別有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獎金。這些錢加起來再一平均,也不是小數目。更何況中國的物價比起以色列低多了,一瓶可樂的售價以色列就是中國的好幾倍。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也是全中東乃至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甚至不亞於紐約巴黎新加坡。

想像在這裡吃一個麥當勞漢堡要50+謝克爾,相當於大約100塊人民幣了。相比之下在國內一個巨無霸要多少錢?撐死了不會超過30塊。

我嘗試著對比了一下上海和特拉維夫-雅法的物價(裡面都是平均值):



看見了吧,這就是差距。

什麼東西特拉維夫能比上海便宜呢?只有這麼幾樣東西:牛奶、本地產奶酪、橙子、中檔葡萄酒、手機話費(包括通話和10G流量)、健身俱樂部月卡、私立幼兒園和國際小學的學費、市中心三室房子的租金、市中心的房價。即使是我們中國人最敏感的房價,如果說不在市中心,特拉維夫的房子也比上海貴。至於租金,一間一房房子的租金以及非市中心的三房房子的租金也都是特拉維夫比較貴。根據網站給的結果,在特拉維夫要生活水準跟在上海一個月賺26,000人民幣的人差不多的話,就得拿到21,235.3謝克爾(40,239.4元)的月薪才行。

這還是拿出兩國物價最高的地方做的對比。如果換成本人的家鄉瀋陽,那就更是欺負人了。以色列的糧食自給率不到10%,嚴重依賴進口,那麼距離這些沿海城市越遠,越偏僻的地方,物價也不會低多少,因為還要考慮運輸成本。

這意味著看起來收入接近,以色列軍人的經濟負擔會比中國軍人重得多。就算只看一個月一千塊的津貼,解放軍戰士也絕對不會說只能買得起200瓶可樂。

服役三年以上的老兵是一支軍隊主要的骨幹之一,這裡面有多少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就指著工資養家糊口呢。想像一下如果只能拿到這麼少的工資,連養家糊口都不夠,這樣必然會造成骨干人才的大規模流失以及志願留隊人數的大規模下降,也會讓很多官兵鋌而走險,透過倒賣軍械物資賺錢。沒辦法,不然就要餓死了。整天花心思在這些上,哪裡還有時間去鑽研業務搞訓練啊。至於說合成化估計就更是遙遙無期了。這樣的軍隊哪來的戰鬥力?

第二點火力弱恐怕也跟沒錢有關。所以以色列的步兵旅沒辦法做到每個旅一個重迫擊砲連。說句難聽的,這在二戰的美軍德軍和蘇軍都已經是團級火力的標配了。

很難想像吧?這還是一個已開發國家的軍隊的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訓練水平自然也不會高。

5.稀爛的後勤

根據以色列國防部給的數據,調動起來準備配發的物資有:



看看圖形各位就知道是什麼了。子彈只有322.71萬發,手榴彈等只有217150件,問題是你要動員36萬大軍。這麼算下來,每個以色列士兵只能分到不到10發子彈,這點子彈連一個彈匣都裝不滿,分分鐘就打光了。這個數字甚至低於反掃蕩的八路軍,就是燧發槍部隊也不能就準備這點子彈。而且美軍的彈藥標準是配備M16/M4自動步槍的士兵要帶210發子彈,機槍手要帶至少這個數字的兩到三倍。解放軍也是差不多200發子彈。以上這些數字還只是能滿足一天需求的量。就算有人因為崗位要求不需要槍支,這些子彈也不夠用啊。更何況裡面的槍才72800支/挺,就算有50%是戰鬥員,這些武器也遠遠不夠用。難不成好多人都要用木棍長矛嗎?更何況如果戰鬥中又損壞或者被繳獲之類的損失需要補充,怎麼也得是需要槍支的總人數乘1.5的數量才夠用吧。然後彈藥至少應該在現在的數字後面加上兩個零甚至三個零。如果拿不出來甚至還要臨時訂貨,恐怕就要問問平時以色列的彈藥庫存到底有多少了,甚至於是不是有人在監守自盜。從搜尋到的新聞看,恐怕前面這句話中的「是不是」這三個字要被刪除了。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這句話對誰都一樣。哈馬斯如果不做精心準備是突破不了以色列的封鎖的,以色列軍隊要是沒有槍沒有子彈也做不了什麼。這也是我不看好以色列所謂的動員令的原因,沒有槍沒有子彈,你就算把人招來了又怎麼樣呢?現在可不是冷兵器時代。俄羅斯烏克蘭軍隊就算再差勁也不會沒有槍沒有子彈可以發吧。就這水準放到巴赫穆特,能撐幾個小時?

6.嚴重偏科的建設

以色列空軍擁有F-15、F-16、F-35,算是裝備精良。但是陸軍卻這麼慘不忍睹,說明以色列也跑偏了,開始迷信空軍制勝,忽略了陸軍的角色。這是本世紀初美軍踩過的坑,後來美軍自己也知道不對了。現在雖然以色列仍在轟炸加沙,但是並沒有能夠阻止哈馬斯發射火箭。

7.以色列社會結構的變化

過去以色列國內有一種類似集體農莊的機構,叫做基布茲,生活在這裡的人平時為民,戰時從軍,退伍了可以回到這裡能分配土地和住房。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士兵當然不怕養不活家人。但現在隨著80年代自由主義的風潮興起,這種集體組織逐漸衰落,再也不復往日盛況,這時候以色列士兵想上面那樣工資低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我們會看到以色列軍隊表現出的實際水準連烏克蘭軍隊的那些填線部隊都不如。從最近的影片看,以色列軍隊連步坦協同都不會,被哈馬斯直接在坦克上裝炸彈;在戰區還敢圍在一圈在空地上休息,被無人機投彈擊殺;之前哈馬斯進攻以色列基地的時候也從來都是躲在車後不敢近戰。這些都證明以色列軍隊早已墮落了,失去了近戰的勇氣。

對比之下哈馬斯反而是更敢於近戰,有勇有謀的一方。哈馬斯的大部分官兵都是從小看著親人朋友街坊鄰居死在以色列手裡,立志為親友復仇的死士,這些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士氣。而哈馬斯很明顯地接受了專業系統的訓練,指揮有方,分工明確,甚至玩起了隘版的空地協同,很明顯人家也在學習最新的戰爭理論,進行版本的迭代。這絕不是一般的烏合之眾能做到的。那麼這個結果也就不意外了。

這樣的水平,說句難聽的,別說中美以及俄羅斯烏克蘭了,整個東亞加上印度軍隊都要笑死的。加勒萬河谷的冷兵器戰鬥證明了中國的邊防部隊具有相當不錯的素質和士氣。如何評價2020年的印度軍隊實力? - 知乎(zhihu.com)這還不是精銳的野戰部隊。一方面解放軍的後勤可以讓偏遠地區的邊境官兵在大雪封山的時候也能吃到新鮮蔬菜,過年可以吃火鍋。另一方面,解放軍的戰備從來不會因為是節日就放鬆警戒。這個我想很多老兵都知道,越是逢年過節越是戰備。至於印度軍隊,雖然最後亂七八糟,但是也算是有點敢於近戰的勇氣,雖然在指揮和訓練上不如中國被成功反殺。

所以節日什麼的根本不能成為麻痺大意的理由。伊斯蘭教也規定了在一年一度的齋戒月期間戰場上的軍人是可以不在白天禁止吃喝呢。

放在東亞,現在的以色列陸軍敢說自己比裝備老舊的朝鮮人民軍強嘛?當年黎巴嫩真主黨就是接受過朝鮮教官的培訓,結果成了以色列人的惡夢,最後以色列就連當年佔領的黎巴嫩南部「安全區」也沒保住,2006年更是被揍得灰頭土臉,只能老實實的停火。現在哈馬斯大概率是接受了真主黨教官的培訓,然後這回也讓以色列人感受了一下震撼。另外朝鮮人民軍雖然現在裝備老舊,當年在埃及和蘇聯交惡後也派出過顧問團幫助埃及重建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幾乎全軍覆沒的空軍。當時北韓派出的顧問團就有後來晉升為朝鮮人民軍次帥,2010年去世後享有國葬待遇的趙明祿。這位曾經參加過河內上空與美軍交鋒的老飛行員加上一群飛行時間超過2000小時的老鳥最終讓埃及空軍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摧毀以色列九成的地面目標。這就是東亞怪物房的實力。說句難聽的,如果拿著沒有代差的武器,北韓人民軍估計不到一個月就能從加薩打到特拉維夫。北韓也是義務兵役制,現役軍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是50‰,高於以色列的20‰,怎麼人家的戰鬥力就很強?

就這樣的表現,如果以色列軍隊陷入加薩的地道戰會是什麼結果?估計就會上演那首經典歌曲的劇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如果拿現代戰爭的例子,那就是成為強化plus版本的格羅茲尼+費盧傑+順化+摩加迪沙。就算大舉動員預備役,如果日常的常備部隊就是這樣的水平,他們作為核心能帶出什麼部隊來?

只能說隨著當年那些老兵的離開,取而代之的是危機感比較低的七十年代後移民後代,還要基布茲集體農莊的瓦解,加上嚴重偏科的建設思路,以色列軍隊終於要用實際行動把這些過去的光環打破了。對了,以色列還有幾十萬人持有歐美的雙重國籍,隨時可以開溜。這些都讓現在的以色列軍人已經沒有過去的水準了。過去憑藉美國的全力支持以及大量曾經在美英蘇軍隊服役參加過二戰老兵的支持下,以色列軍隊打出了五次中東戰爭的戰績,成功樹立了自己的形象。但如今,這個形像已經被戳破了,以色列軍隊終於原形畢露。其實這些問題很早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現在才終於徹底暴露在大眾視野中。都知道英法二戰後元氣大傷,但是什麼時候才真正標誌著這兩個國家徹底沒什麼存在感?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美國蘇聯聯手迫使英國和法國從埃及撤退。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英國和法國才發現,當美國蘇聯聯手拆解殖民地體系的時候,基本上自己無力抵抗,連美國這個冷戰同一陣營的盟友也會給自己使絆。

至於以色列空軍的轟炸,恐怕也只是為了找回場子的洩憤行為,對實際戰局沒什麼用。

再補充個新聞,根據中東之眼網站的報道,哈馬斯初期根本沒想過會抓這麼多俘虜,然而結果抓來了三位數的人質。派出去的1500人最後有1400人都安全回來了。換句話說,哈馬斯取得的戰果和傷亡比已經超越了自己當初最樂觀的預期。



看見了吧,哈馬斯自己制定計畫的時候都已經做好了這些人大部分犧牲的準備,他們也沒想到以色列軍隊居然是這副德性,最後大部分人都能全身而退。

目前以色列光是陣亡的軍官就有:



對照一下前面的旅級部隊番號不難看到,光是常備部隊(野戰部隊+特種部隊)以色列就有兩名旅長陣亡,還有一批特種部隊的軍官。對了,中央特種部隊(YAMAM)的指揮官謝霍夫·索拉姆以及加沙師前指揮官、現任特種部隊「縱深單位」的指揮官尼姆魯德·阿洛尼少將則是被活捉。要知道以色列軍隊最高的軍階是中將。至於這個數字,我看也不可信。陣亡人數中軍官比例遠超過正常狀態下軍官的佔比,還有不少校級軍官,總不能個個都是瓦杜丁這樣的運氣不好的人吧?真的只有這些人陣亡嗎?要嘛是只有軍官和士官有能力有膽量帶頭衝鋒,其他人都是氣氛組;要么只有這些人有資格上官方的訃告被納入統計範圍。

無論以後戰局怎麼發展,以色列軍隊也已經把自己的臉丟光了。

簡單分析一下作為題外話吧。

其實現在以色列非常糾結:如果馬上進攻加薩地區,以色列軍隊大概率會吃癟,加薩會成為加強plus版的格羅茲尼和費盧傑,甚至重演2006年的敗仗,到時候總理等一大幫人都會被清算;如果不馬上進攻或被拖入長期戰鬥,總理等人就沒什麼責任了,問題是軍隊的臉面往哪裡放,另外老百姓能承受長期動員造成生產生活受影響嗎?沒有人喜歡天天鑽防空洞。更何況以色列現在政壇早就被右翼和極右翼把持,他們更不會容忍。說不定我們會看到以色列政壇上演一齣宮廷政治大戲。

以色列的老百姓和軍隊自然是認為應該不擇手段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勝利的,這樣就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軍隊也能找回臉面。但是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本來很多阿拉伯國家就算不跟以色列建交,也基本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要是以色列太過分,最後仍然不能短時間內一擊制勝,他們還壓得住國內的民意?現在已經不是傳統媒體一手遮天的時代了,就連西方都爆發了支持巴勒斯坦的遊行。到時候以色列的情況只會更糟。如果不能趁著美國沒完全撤出中東,中東國家沒完全工業化之前拿到更多的地盤,以色列就真的要完了。更何況以色列國內還有200萬阿拉伯人和130萬哈瑞迪人不需要強制服兵役,佔以色列人口超過30%,然後他們的生育率又偏偏是最高的。哈瑞迪人的就業率還明顯低於其它族群,很多時候要政府養他們。照這麼下去,幾十年後,以色列軍隊就無人可用了。偏偏哈瑞迪人還是保存了猶太教傳統文化最多的人(尤其是以色列剛建國的時候,當時很多從海外過去的猶太人希伯來語都說不利索甚至根本不會),他們代表著以色列國家建立的基礎思想,如今又掌控著宗教法院,所有人的婚姻以及入籍等都繞不過他們。所以就算這些人反對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以色列政府也不敢動他們一根汗毛。

另外在以色列人看來,如果連哈馬斯都能正面進攻以色列軍隊並且取得勝利,換成北邊各方面條件更好的黎巴嫩真主黨會是什麼結果?別忘了真主黨可是在2006年剛剛讓以色列吃了虧的。而且他們的組織可不是草台班子。中東戰爭史-黎巴嫩戰爭第8期:這,就是真主黨_單機遊戲熱門影片(bilibili.com)只能說這就是趨同演化吧。誰不知道人家真主黨的最高目標是滅了你以色列?只不過人家很清醒沒有想著非要畢其功於一役而已。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這個綱領天然就具備很強的號召力。而且黎巴嫩真主黨在黎巴嫩地位並不低,人家在黎巴嫩議會是有15個席次的。人家到現在還按兵不動。

如果以色列軍隊全力梭哈到加沙,最後即使贏了也損失慘重的話,黎巴嫩真主黨再趁虛而入,以色列人想想都會頭皮發麻。甚至於哈馬斯會策劃這次行動說不定就是商量好的,等到以色列在加薩的巷戰和地道戰中損失慘重同時耗盡空軍在內的彈藥以後,就輪到其他勢力上場了。那麼到那個時候,以色列軍隊還值得信任嗎?這可就是要動搖以色列的國本了。所以以色列軍隊才會顯得歇斯底里。

這方面歷史上是有先例可循的。大英帝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是在南非布爾戰爭(1899-1902)中的慘勝。雖然贏了,但英國調動了比布爾人總人口還要多的四十多萬大軍,實行了集村並屯、將布爾人的老弱婦孺關進集中營(最後超過2萬名兒童死於集中營)等卑劣手段對付只有幾萬軍隊的布爾人,前後四年時間耗資2.2億英鎊(按照當時的匯率為14.67億兩白銀,是庚子賠款全部數額的三倍多),戰後條約中英國人還要拿錢用於當地的戰後重建。從此英國基本上就停止了海外擴張。其他列強看到這些,就會知道原來英國不是不可戰勝的,那麼自然就會動心思。那麼接下來大英帝國的衰退就會進入倒數計時了。那麼,如果換成人口更少且沒有海峽屏障的以色列呢?

美國也非常糾結:如果幫以色列,可能會導致與阿拉伯國家交惡同時不得不投入更多資源到中東,那麼想要抽身去亞太以及攪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就無從談起,而且美國自己還有烏克蘭要援助,也有些捉襟見肘;如果不幫,國內的媒體財團等交代不過去,也很可能與以色列之間產生嫌隙。所以如果以色列幹得太過火,美國方面恐怕也會使一些手段,讓以色列知道沒了自己的支持你根本沒法打仗,必須得聽我的。

至於哈馬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武器彈藥和糧草儲備情況如何,以及通往埃及的地道是否暢通,所以還很難說能堅持多久。

對了,從最近的新聞看,以色列國內這些右派和極右派的胃口不小。這不最近就有埃及軍隊的哨所被「誤炸」了嘛。歷史上西乃半島也是以色列出埃及過程的重要途徑地,摩西就是在西奈半島接受了十誡,當年還被以色列佔領過,是為了離間阿拉伯國家和埃及建交才還回去的。埃及不想給以色列藉口,所以沒什麼反應也不允許難民從加薩進入埃及。但現在埃及恐怕應該開始認真備戰了。雖然上面以色列軍隊問題很多,但是對於一個在軍國主義道路上狂飆的國家,永遠不要低估了他們的狂熱,更不要高估他們的理性。要是他們想要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隨時都可以找藉口。不過到那個時候,阿拉伯世界可就徹底要跟以色列和美國攤牌了,這絕不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事。只不過現在以色列會不會反過來綁架美國就難說了。

等著吧,好戲才開場。

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完全正確。

說到底,以色列過度迷信武力,同時又過度輕視對手,把阿拉伯人當作低等生物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瞭如今遭遇反噬的結果。借用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的一段話:西方贏得世界不是透過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的優越(其他文明中幾乎沒有多少人皈依它們),而是透過它運用有組織的暴力方面的優勢。西方人常常忘記這一事實;非西方人卻從未忘記。所以我們會看到,學會了怎麼打仗怎麼做基層建設的哈馬斯也有能力讓以色列軍隊在加薩被爆錘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從打西班牙殖民軍滿地找牙,迫使其總司令兵敗自殺的摩洛哥里夫起義軍,到在朝鮮半島正面擊敗「聯合國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有2006年將以色列軍隊打得灰頭土臉的黎巴嫩真主黨。如今,哈馬斯應該會成為這個名單上的新成員了吧。"
一條千瘡百孔的船, 要阻止它下沉, 是需要奇蹟的.

尤其是, 駛船的人, 已經束手無策, 只能粉飾太平....

"美國經濟「一片大好」:漂亮的數據背後掩蓋了什麼?

導讀:美國透過虛增消費、價格效應兩種手段虛增了30%的居民消費,同時在收入端虛增了3兆美元的收入與利潤。美國鮮亮的經濟指標掩蓋了不斷累積的結構性矛盾,如收益向上流動和中下層居民金融資產的周期盤旋等,諸多合力導致了美國的「系統性貧窮」。

2月28日,美國經濟調查局(BEA)公佈2023年第四季及2023年度GDP的第二次估測數據(second estimate),數據顯示2023年度美國實際GDP粗估年增2.5%,比2022年高出0.6個百分點。從數據上看,美國經濟“一片大好”,這是美西方近期肆意唱空中國經濟的底氣。

破解美國經濟指標的“幻像”,還原真實的美國,或許是我們打贏“經濟輿論戰”的製勝之策。

01. 美國經濟會計的基本邏輯:以極致的市場化手段虛增消費

美國經濟調查局效法會計的收支制度,建構了兩套相輔相成的GDP會計方式:收入法、支出法。其中,收入法核算家庭、企業和政府(下稱「三部門」)的生產性收入,參考企業利潤表編制;支出法核算三部門的支出情況,即所謂的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兩種核算方式得出的GDP大致相同。

點擊看大圖

支出法以虛增消費和價格效應兩種手段增加了30%以上的家庭消費。支出法奉行「沒有免費的午餐」會計原則,即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都產生消費支出,它包括實際支付的消費和市價折算的無支付消費兩部分,後者構成了虛增消費。

虛增消費包括四大大部分:自有房屋的市價租金、政府代付醫療支出、公益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及公益組織提供其他服務等,虛增消費呈逐年增加趨勢,2007年虛增消費為2.45兆美元,2022年為3.09兆美元。

除此之外,支出法核算還有2.68兆美元的價格效應支出,它們包括二手車交易價差、醫藥與各類醫療支出、軟體支出等。 2021年美國家庭部門醫藥及醫療支出4.25兆美元,佔2022年家庭消費的25.4%,相較之下,國內醫療開支(家庭支付和政府轉移支付)佔消費支出比例為11.7%。

在2007-2022年的美國家庭消費增量中,虛增消費增加了6,412億美元、價格效應增加了1.055兆美元,兩者合計佔家庭消費增量的33.42%。

漂亮的消費數據掩蓋了日益脆弱的美國家庭收支。從兩種會計方式來看,企業和政府兩部門分別以大比例分紅、財政赤字的方式補貼家庭部門的消費赤字,顯示了美國家庭部門強勁的消費數據。但是,美國家庭部門的收支數據不支持上述結論,反而折射了中下層居民脆弱的收支狀況。

二戰後,政府轉移支付和財產性收入(利息和分紅)的持續增長是美國家庭收入增長的兩大支柱,1989年起執行的低息政策打掉了財產性收入這一支柱,政府轉移支付成了支撐美國家庭收入成長的跛腳鴨,疫情後的經濟成長更是聯邦政府靠發行國債催生的「怪胎」。

點擊看大圖

以數據為例,1947年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占美國家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99%、6.62%。其中,財產性收入佔1989年達到頂點20.9%,隨後急劇下滑,2023年第三季為15.68%。政府轉移支付佔比則一路飆升,於2020年達到新高21.96%。

實際數據顯示,美國政府「發錢」救濟的舉措非但沒有改善美國家庭的收支狀況,反而加劇了狀況的惡化。 2021年開始,美國家庭部門年度儲蓄(當年全部收入扣減虛增房租)直線下降,2022年至今,家庭部門年度儲蓄持續為負,其中2022年家庭部門收支赤字2805億美元。

自二戰後,美國家庭部門年度儲蓄為負的情況只在2005年短暫出現,虧空為464億美元,2年後美國進入了次貸危機。這次美國家庭部門的虧空更大,2022年至今累計虧空4,390億美元,這項指標才是美國經濟的真實狀況。可以預見,2025年,美國家庭部門的收支虧空將突破兆美元。

綜合各方面數據,美國此輪的經濟成長是聯邦政府以赤字催生的成長幻像,不僅不可持續,而且破壞性極強。

2023財年末,美國各級政府債務總額為33.16兆美元,相較於2018年末,短債年增242%,中長期債務年增157%,美國政府對短期債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以2023財年為基數,美國政府短期債務為5.67兆美元,疊加債務利息9057億美元,未來5-10年美國政府年度償債壓力不低於6.5兆美元,甚至預期衝破10兆美元。

美國政府不僅對外舉債,而且對內虧欠政府僱員養老金,2023年第二季度末,美國聯邦政府僱員養老金計劃虧空1.44萬億美元,州及以下各級政府僱員養老金虧空4176億美元。可以預見,美債危機是必然發生的事。一旦美債危機爆發,那將是美國90%家庭的悲劇。

2020年,美國政府靠著突擊發債救了家庭部門,也救了自己,不僅掩蓋了美國經濟的實質,也打出了漂亮的「逆勢成長」。但是,隨著未來幾年美國家庭部門收支虧空突破萬億美元,疊加美國政府中短債為主的發行趨勢,美國或難以挺過下一次危機。

02. 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與“系統性貧窮”

過去30年,美國GDP會計體係不斷修正,企圖以三部門的總量平衡掩蓋部門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更是創造了消費支撐經濟發展的「幻像」。憑藉這套指標體系,美國在全世界兜售消費主義的發展思路,即單純以消費拉動經濟成長。

結構性失衡的基礎層:虛假繁榮。虛增收入是美國掩蓋結構性矛盾的另一組演算法。在GDP會計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會計收支的兩端,支出法下虛增消費對應收入法下的虛增收入。在收入法下,虛增收入主要透過自有房屋市價租金和公益組織營業盈餘實現,其中前者計入家庭部門折舊,後者計入企業部門營業盈餘。

2022年美國家庭部門累計折舊8003億美元(實則為市價租金收入),公益組織營業盈餘2.43萬億美元,兩者合計3.23萬億美元,扣除真實房租和公益組織實際盈餘後,與支出法下的虛增消費相當。收支相抵後,可從美國GDP中扣除3.09兆美元,則2022年美國有效GDP為22.654兆美元。

結構性失衡的分配層:向上流動。支出法下的價格效應則以公司利潤的形式成為真實存在的GDP,這部分GDP的分配才是美國經濟的實質。支出法下,二手車交易的增值部分計入交易平台企業利潤,醫藥及醫療開支的成長部分計入醫藥及醫療保險企業的利潤,兩者均計入GDP。從支出法、收入法的會計結構來看,企業部門以分紅的形式把這部分利潤返還給了家庭部門,2022年返還利潤總額為1.83萬億美元。

聯準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收入10%的人持有的權益資產比例為88.75%,這意味著1.83萬億美元中有1.62萬億美元流向了富人階層,其他90%的人群僅得2058億美元。

刨除富人持有高股息的高價股票、窮人持有低股息的低價股票的情況後,其他90%的人群得到的分紅或許不足1500億美元。這部分GDP的分配透視了美國經濟的實質,也就是收益向上流動。

點擊看大圖

結構性失衡的創新層:週期盤旋。美國金融創新的實質是不斷提高資產價格,變相提高金融資產在家庭資產中的比例。但這項創新是富人遊戲,中下層家庭的金融資產只是週期性的回到原點。

從聯準會公佈的家庭部門數據來看,2022年美國家庭部門總資產156.3兆美元,淨資產137.6兆美元。在數據上看,美國家庭部門非常殷實,這也是多數人嚮往美國的鐵證,但這只是明面上的美國。真實的美國潛藏在這156兆的結構中。

在這156兆美元中,權益性資產佔80.7兆、房產佔42.3兆,兩項合計佔78.8%。可以這樣講,美國的財富是建立在資產價格上漲之上的。

自401K計畫(美國政府推行的一種雇主和個人共同承擔的退休金帳戶,編者註)出台後,美國中下層退休金的60%以上配置了股票資產,每經歷一次金融危機,美國底層家庭財富縮水20%左右。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底層家庭退休金損失12.6%、退休金與金融資產合計損失19.76%;2007年次貸危機後,底層家庭退休金損失14.6%、退休金及金融資產合計損失18.6%。每經歷一輪暴跌,底層家庭的退休金至少要5年才能恢復到暴跌前的起點,2005年恢復到2000年水平,2013年恢復到2007年水準。

經過兩輪週期,美國的財富分配愈發失衡,2022年,頂層10%的人資產佔比63.4%,分別比1998、2008年高8.72、5.69個百分點,2022年底層50%的家庭資產佔比僅為6.03%。

上述三個層次的結構性矛盾造就了當下的美國:一方面,醫療服務業以增加創新藥供給等方式變相提高服務價格,同時創造了支出法下的「消費繁榮」和收入法下的利潤攀升,支撐了以消費拉動經濟的「美國幻象」;另一方面,金融業層出不窮的產品創新,推動了家庭部門資產的擴張與集中,加劇財富向上流動的趨勢。

兩種趨勢疊加,形成瞭如下事實:美國經濟對高價服務業和金融業創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其結果是中下層居民的「系統性貧窮」(systematic poverty)。

03. 「系統性貧窮」的製度性修補:債台高築的政府和萎縮的中產階級

作為對「系統性貧窮」的修補,美國政府轉移支付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收入科目沒有相應增加的情況下,以政府支出的單方面增長修補制度性漏洞,不僅不可持續,更有可能消耗經濟增長中的合理成分,造成更加畸形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支出端,美國政府修補「系統性貧窮」的所有嘗試,本質上是向高價服務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利益。自1981年以來,聯邦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增加24.8倍,同期的財政收入、支出增幅分別為7.4倍、9.1倍。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醫療產業利潤的快速成長,2022年美國醫療產業公司稅前利潤是1998年的11.5倍,同期的產業平均值為4.7倍,而同期家庭消費支出、醫療支出分別是1998年的2.9倍、3.5倍。

2023財年,美國各級政府用於醫療轉移支付的開支總和為2.59兆美元,佔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7.8%。在目前的醫療制度下,美國政府修補「系統性貧窮」的所有努力注定是於事無補的。

除健保轉移支付外,收入轉移支付是美國政府第二大支出,2023財年支出2.26兆美元,佔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4.3%。醫療、轉移支付兩項開支佔比過半,結果卻是美國底層50%的家庭負債率連年攀升,2022年為64.8%,比1998年高出9個點。相較之下,富人階級的負債比率卻出現了下降趨勢。

負債比率一正一反的反向變動,是對美國政府修補「系統性貧窮」工作的全盤否定。

在收入端,美國的稅收制度造成了中產階級萎縮的客觀事實。美國奉行直接稅制度,即以徵收所得稅為主,2023財年美國聯邦稅中,個人所得稅2.5兆、社保稅1.5兆、公司所得稅4750億。

個人所得稅是美國政府轉移支付的主要來源。以聯邦層級個人所得稅稅率為例,年薪12萬美元的個人綜合稅率為10%左右,疊加州所得稅、州以下政府所得稅,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綜合稅負不低於10%。相較之下,富人階級以持有股票、選擇權為主,只要不產生資產交易活動,就不會產生所得稅,同時可以聘請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編造各種抵扣明目來規避個人所得稅。因此,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中產階級是美國稅收的主要貢獻力量。

從收支兩端看,美國政府修補「系統性貧窮」的主要舉措是在中低收入群體內部進行再分配,即向中產階級課稅以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福利。這種修補方式導致了美國中低收入群體的集體福利損失。從美國現有資產分佈來看,這種修補方式是失敗的,它破壞了二戰後美國經濟成長的根基。

美國的「系統性貧窮」始於雷根政府新政,它的實施削弱了聯邦政府透過二次分配來調控收入差距的能力。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雷根和老布希執政期間,美國基尼係數大幅攀升。這項變化揭示了美國經濟體系的實質:赤裸裸的資本主義。

點擊看大圖

雷根和老布希

在自由主義者眼中,雷根新政是“藏富於民”的“良政”,但其實質是藏富於“公司”和“富人”、扼殺窮人分享經濟總量增長的“劣政”。

04. 美國經濟問題的啟示

雷根政府以來,美國經濟成長的實質可歸納為:消費的“價格升級”和收入的“頂端膨脹”,前者向後者輸送源源不斷的分紅與權益增值。這種畸形的成長結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反面案例,我們應「以美為戒」。

啟示一:我們需要消費的數量擴容和品質升級,而非簡單的“價格升級”

美國以其特有的指標“創新”創造了單一消費拉動經濟成長的“美國模式”,多數主流經濟學家以美為標,提出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應以消費拉動為主。相較於消費拉動成長的總量效應,我們更應把注意力放到消費的結構效應之上。

以醫療消費為例,它的上游只有醫院、醫藥製造和化工合成等,擴大醫療消費的結果必然是消費的“價格升級”,消費的集中度不斷提高,總量支出增加、但人民幸福指數很低。因此,我們應反其道而行之,降低消費的集中度,透過供給面改革,以增加消費種類、提升消費品質等方式推動消費升級,同時帶動就業擴張和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美式消費升級的核心在價格上漲,我們的核心在供給擴容。這裡有一個基本前提,消費分類基礎上的結構性成長,消費分級是前提,結構性成長是長久之策。

點擊看大圖

黑五期間的大搶購

啟示二:我們需要收益向下相容的金融創新,而非向上流動的“利益收繳”

美式金融創新的核心是多層次的金融嵌套,它是實體資產供給萎縮的必然結果。隨著存量資產折舊的擴張,權益與分紅日益集中在少數股東手中,形成了事實上的權益壟斷與「利益收繳」。

我們應集中精力擴大實體資產規模,增加權益供應,降低股權分紅門檻,形成事實上的普惠金融制度。

指標來看,美國金融創新的核心是提高市淨率(Price to Book,簡稱PB),我們的核心是降低PB。一正一反體現的兩種社會制度,提高PB必然導致供給短缺下的金融操縱,降低PB其實是權益供給充盈的普惠金融。

啟示三:我們需要名實兼顧、實事求是為主的指標體系,而非粉飾太平的數字遊戲

GDP指標的前提是實體經濟貨幣化,它的會計仍停留在「拜物教」的層次。單純地會計GDP難免落入「唯GDP論」的數字遊戲,從而忽視結構問題,這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辯證法的歷史傳統。

在進行國際比較時,既要藉鏡PPP指標進行總量比較,也要透過新設指標體系進行結構比較。以消費為例,創建“消費幸福指數”,以非醫療、住宿消費與醫療消費的比例核算,由此可得到2022年中美兩國家庭部門的“消費幸福指數”分別為7.8、2.9。考慮收入對醫療消費的影響,可依照不同收入組別進行比較,降低低收入國家指標偏高所帶來的偏差。

除此之外,還可透過對人均權益比重、權益均價、權益可得性等指標賦權加總,設定金融普惠指數。

以上三個啟示分別對應美國經濟的成長邏輯、權益私有和中國的指標體系創新,限於篇幅,三個問題另文分析。"
Derek2025 wrote:
看來,敗登真的很想拉...(恕刪)


那是戰略布局
不是戰術上的實際行動
現實上拜登現在唯一要考慮的是選舉
美國民意根本不認同這時跟中國有直接的大衝突
別說拜登了
連川普這次選舉都非常少提到中國
川普更多的是批評拜登
Derek2025 wrote: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問...(恕刪)


大外行說的外行話
連日本都還沒出大問題
那就更輪不到美國
要說美國聯邦財政惡化太快那是事實
但說幾年內要出大問題那是無知
即使美國維持現在這樣一年差不多2兆美元的赤字(今年可能就會縮小了)
美國出現真正危機都會在至少10年後

比較適合的論述是美國GDP如果要靠政府這樣大的赤字來維持
那絕對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
這點上中國雖然房地產+地方債處理的也慢了(也是運氣差遇到疫情)
這會影響中國這幾年的整體經濟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處理(雖然處理的也不能算多好 但是有處理)
對於長期的經濟發展相對美國那是正面很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0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