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獲勝的戰爭?美學者:軍援台灣設條件國防預算增至4%、役期延到2年

duowan2012dw wrote:
真的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台灣還沒礦產可以瓜分來還


真巧,外匯資產有5000多億美元。川普是有做過功課的!
這兩位美國蛋頭學者沒有告訴你的是,即便美國打贏了第一場台海戰爭, 大陸距離台灣這麼近,過兩三年再來打一次,請問美國能頂幾次? 幾次台灣就會變成廢墟?
當兵二年,別人家的孩子要上戰場哦......美國人自己去打戰啦.
Jeffery Kan wrote:
這兩位美國蛋...(恕刪)


台灣才多大,一次就打成廢墟啦,

不過別擔心,美國會幫台灣重建的,美國還可以就近和阿共直接買建材,再省一筆,你不會真以為美國會從本土運建材或是買貴鬆鬆的日本韓國貨吧,價格嘛,參考一下烏克蘭,投資你1000億,你還個5000億就好

然後阿共再來打成廢墟,美國再幫台灣重建,再向阿共買建材,不斷重複

於是阿共賺建材,美國賺重建,錢賺麻了有沒有啊,雙贏啊雙贏,美國和阿共都贏了

你問台灣呢?菜哪有資格上桌討論自己該被怎麼吃啊?烏克蘭看到沒啊
https://americanaffairsjournal.org/2025/02/americas-national-security-wonderland/


2025 年春/第 IX 卷,第 1 期

美國國家安全仙境

作者:Malcom Kyeyune

“他們靠什么生活?”愛麗絲說道,她總是對吃喝的問題很感興趣。 「他們靠糖漿為生,」睡鼠想了一兩分鐘後說。 「你知道,他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愛麗絲溫和地說; “他們肯定會生病。” 「確實如此,」睡鼠說。 “病得很重。”

—劉易斯卡羅爾,《愛麗絲夢遊仙境》

電視二十一世紀本應是新的美國世紀。蘇聯已經失敗,西方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模式現在不再面臨任何嚴重的意識形態或政治挑戰。然而今天,在這個曾經充滿希望的新世紀,僅僅過了四分之一,一切卻開始變得不再那麼美好。在極短的時間內,美國從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變成了在多個方面面臨極為嚴峻的大國競爭。中東地區的反叛亂「永遠的戰爭」曾被視為美國主導全球時代的未來戰爭,但現在卻只被人們視為錯誤。烏克蘭戰爭標誌著大規模徵兵軍之間重返老式工業戰爭,此前華盛頓的軍事規劃人員幾乎沒有預見到這種情況。除了這些日益嚴重的威脅之外,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海軍重整進程,其威力讓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海軍軍備競賽相形見絀。

當美國正在與國內的疲憊和政治兩極分化作鬥爭時,它現在又面臨著它在國外從未面臨過的情況:它陷入了與多個對手的安全競爭,而這些對手的綜合實力實際上在工業能力方面遠遠優於美國。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本身也會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然而,時局並不是特別好:美國軍方目前陷入了嚴重危機,面臨許多棘手的問題,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領導層都無法解決。

這一局勢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軍隊各主要兵種同時陷入危機。所有主要軍種都在努力實現招募和留住人才的目標,陸軍和海軍的問題尤其嚴重。由於設備老化和工業基地內部普遍生鏽,所有主要分支機構都存在嚴重的維持和維護問題。所有主要軍種在嘗試將製度化的二十世紀思維適應並更新為二十一世紀戰場經驗時都面臨著真正的問題(不過海軍陸戰隊至少正在進行嚴肅且有爭議的重組,以緩解這一問題)。

當然,這一切背後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美國巨大的財政赤字所造成的預算限制。聯邦債務的利息支付逐年侵蝕聯邦總收入越來越多的份額。美國官方所說的和平時期、接近充分就業的經濟,如今卻出現了類似二戰時期的戰時財政赤字。儘管人們普遍抱怨國防部預算存在浪費和欺詐行為,但現實情況是,像尼米茲號航空母艦這樣一艘五十多年歷史的航空母艦船體不可能永遠維護。與其他軍事平台一樣,航母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機械磨損,因此需要定期更換。1目前,美國軍方積壓了大量此類老化平台,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更換它們。

針對每一個具體問題,華盛頓都有大量的智庫報告和小組討論,分析師和演講者經常付出真誠甚至是富有靈感的努力來提出解決方案。可以準確地說,美國的軍事危機可以說有一個由非政府組織組成的成本高昂、規模龐大的「解決方案產業」來為其提供服務。在這個行業裡,各種各樣的「政策專家」都找到了充足的機會來磨練自己的技能:例如為潛艇庫維護改革起草提案,或者為降低巡航飛彈的間接成本起草提案。雖然所有這些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如今令人不安的現實是,華盛頓特區內部的這個「解決方案產業」在應對軍事危機方面所做的工作,與加州龐大的非政府組織生態系統在解決該州無家可歸者問題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樣好。這些「行動」很可能取得了成功,但國防部的「病人」實際上從未好轉:在美國國家安全森林中,每棵樹木都有詳細的防火計劃,但森林仍然在燃燒。為什麼儘管人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糾正錯誤,但似乎沒有任何效果?本文並非打算增加一堆單點政策解決方案,而是要探討為何當今美國軍事改革任務已變得如此徒勞無功。

儘管處理無家可歸或吸毒成癮問題的自由派非政府組織(它們年復一年地消耗資源,但似乎從未取得多大成就)與國防部及其周圍的非政府組織生態系統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但前面提到的著名的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世界可以作為我們查詢的合適起點。對於前者始終懷抱著良好的意願、瘋狂的活動,以及最終未能完成既定使命,至少有兩種常見的解釋。第一個解釋很簡單:解決無家可歸的問題非常困難,因此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期望成功是不切實際的,但即使失敗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因此,屢次失敗並不一定意味著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然而,第二種解釋則更加微妙,可能與理解國家安全生態系統面臨的挑戰更為相關。這個解釋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原則來概括:系統的真正目的就是這個系統實際做的事情。

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今天有人要對這個問題給出「官方」答案,那很可能是類似物理保衛美國之類的說法。軍隊的存在是為了打贏戰爭,文職領導的存在是為了指引軍隊的方向,而華盛頓內部更大的非政府組織和智庫生態系統的存在是為了為雙方提供分析和政策建議。

但事實上,美國軍隊與同等競爭對手進行實體戰爭的能力受到嚴重質疑,各軍種的戰備狀態和能力在各項指標上都嚴重下降。此外,華盛頓的民事和軍事領導層都養成了一些與動能戰爭目的完全不相干或完全有害的製度習慣。然而,華盛頓具有改革意識的政策專家的慣性錯誤是繼續接受有關這些機構的官方說法,認為它們全都是事實,而將(越來越多的)與官方說法相悖的案例視為可以而且應該“修復”的怪事、錯誤或“體制缺陷”。

等待戈多
也許最能說明這種不匹配的例子可以在海軍及其極度失調的造船計劃中找到。幾十年來,海軍的運氣一直非常糟糕,決策也更糟。遺憾的是,冷戰後時代海軍為尋找自身定位而進行的艱難鬥爭的更宏觀歷史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圍,但可以說,海軍當前面臨的許多問題至少部分源於對 1991 年以後海軍的真正目標感到困惑。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計畫和瀕海戰鬥艦(LCS)計畫曾因各自的特定原因而被視為國家建設和反叛亂戰爭時代邁向「新」海軍的自然步驟。然而,這兩個項目都遭遇了災難性的失敗,生產的艦體可以說無法用於戰鬥。福特級艦隊航空母艦經常受到延誤、成本超支和可靠性問題的困擾,這使得現有航空母艦戰鬥群數量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而海軍潛艦的各種問題也眾所周知。2除此之外,海軍可能是受當今美國所面臨的深層結構性問題打擊最嚴重的軍種,這些問題包括缺乏工業能力和持續的招募危機。3

換句話說,海軍的問題既廣泛又深刻:有些問題甚至可能接近無法解決。然而,至少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困擾著海軍,這個問題似乎既不合理又極易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它引起了華盛頓內部許多改革派人士的關注。這是海軍極其昂貴且具有破壞性的習慣,即在訂購船隻之前並不提前製定完整的設計規格,然後在船體建造過程中更改規格。最近,這一不良習慣嚴重損害了星座級護衛艦計劃,該計劃旨在解決海軍目前缺乏現代高性能護衛艦設計的事實。這裡,海軍從一艘現有的護衛艦開始,即法意歐洲多任務護衛艦,這是一種經過驗證的可靠的設計,而且價格合理。但是,海軍領導層並沒有利用已經驗證的設計的優勢,而是迅速開始對其進行重大而廣泛的修改:在撰寫本文時,星座級的現行規格與原始的弗里姆設計有大約 15% 的設計通用性。海軍並沒有按時按預算獲得一艘經過驗證的艦船,而是選擇將足夠多的新設計考慮因素強行塞入弗雷姆級中,將其變成一艘全新的艦船,可以說,這比從頭開始設計一艘艦船所需的成本和復雜性更高。更糟的是,在第一批船體建造過程中,海軍一直在對星座級潛艇的設計進行修改,這意味著海軍現在要么將第一批船體改裝成最終的設計,要么承受使用幾種不可互換設計的額外成本。這種在開始批量生產後持續開發平台的模式,即所謂的 並發模式,在F-35項目中帶來了災難性的弊端,因此,海軍希望將這一特別麻煩的「特點」納入自己的項目中,這一點非常引人注目。

乍一看,對於海軍和華盛頓內部的改革者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與海軍作為一個機構的官方目標「打贏動能戰爭」相比,這個問題似乎既是海軍本身造成的,又極不合理。在建造船舶之前完成船舶設計並不會降低海軍完成這項任務的能力;事實上,所有最近的證據都表明了完全相反的情況:並發會花費金錢,並且為國防部提供的產品比其他選擇更差。從理論上講,擺脫這種適得其反的習慣應該像揮舞魔杖一樣簡單,因為這種習慣實際上根本沒有存在的理由。

但這到底是真的嗎?敏銳的軍事改革者或分析家不應該鬆一口氣說至少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容易解決,而應該退一步考慮。這裡實際上需要解釋的是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這需要對海軍作為一個機構的性質提出一些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海軍經常做一些明顯違背其驅動邏輯(打贏戰爭)的事情,而這個問題似乎很明顯而且很容易解決,那麼為什麼改革的動力不是來自機構內部?

事實上,這幾乎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即當今海軍的目標不只一個,作戰並不是其唯一的、甚至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製度要求。海軍領導階層必須處理的根本問題是,海軍要準備應對的主要場景——與中國的動能戰爭——實際上完全是無稽之談,至少在二十世紀中期的軍事規劃者看來是如此。五角大廈自己估計,中國目前的造船能力大約是美國的230倍。許多日本精英,尤其是山本本人,對任何戰術和戰略組合能夠彌補日本帝國和美國之間工業潛力差距的想法極為懷疑,但這種優勢比中國今天享有的優勢要小一個數量級;它更接近十比一,而不是一百比一。更糟的是,最終導致日本災難性的艦隊決戰學說(決定性海戰學說)的核心主題之一是利用太平洋的廣大面積來部分彌補工業產能的差距。日本人的希望(最終是徒勞無功的)是,美國必須將其補給線延伸到日本帝國海軍仍希望在當地有利條件下進行定位戰的地步。日本人想著利用距離的優勢,將美國拖入一場或幾場類似對馬戰役的對抗,之後美國公眾或軍事規劃者將得出結論,在太平洋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根本不值得,最終通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勢力範圍。這個理論的許多基本假設都災難性地失敗了,最終導致日本帝國的滅亡,但至少日本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無論日本的戰略制定者對日本的成功機率有多樂觀,他們都沒有考慮過,如果戰爭必須在加州海岸附近進行,那麼日本與美國的戰爭就不可能以某種方式取得勝利。

如今,海軍坦言,其確實缺乏足夠的船艦來護送海運船穿越太平洋。4軍事海運司令部也同樣坦言,實際上沒有足夠的艦船來為美軍提供補給。更糟的是,檀香山紅山地下燃料儲存設施的關閉給美國面向太平洋的物流網絡留下了一個大漏洞,而且似乎沒有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經常在戰鬥開始數週或數天後就耗盡精確武器,幾乎沒有能力補充庫存。然而,承認無法真正長期維持彈藥後勤可能並不重要,因為美國國防公司可能無法以接近必要規模採購中國零件和材料的替代品。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海軍目前甚至無法滿足其艦艇的和平時期維修和維護需求。由於緊急能力和備用乾船塢已經幾乎不存在,修復戰鬥中受損大量船隻的能力根本超出了美國目前的能力。人們常說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後勤,當戰爭發生在數千英里外的公海時,這一點就更正確了。然而,在台灣海峽打響第一槍之前,美國軍方就已經承認,它無法建造足夠的艦艇,無法為正在建造的艦艇配備人員,無法修理受損的艦艇,無法保護海上後勤,無法為海上後勤提供足夠的海運船隻,而且無論如何,它目前也缺少這些艦艇的水手。所有這些觀點本身其實並不具有爭議性:它們都是華盛頓當局內部經常討論的話題。然而,真正引起爭議、實際上極其敏感的是,將所有這些無可辯駁的數據結合起來,得出這樣一種軍事結論,對於 20 世紀 30 年代任何理智的美國或日本戰爭規劃者來說,這種結論都是自然而然的,甚至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因此,星座計畫中出現的一種基本「非理性」其實具有很大的邏輯意義。海軍活動的官方前提——準備在太平洋彼岸與中國作戰——顯然是無稽之談,而且無論海軍領導層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無法實現。歐洲護衛艦的設計可能很便宜、經過驗證而且有效,但它只是一艘船。一旦投入使用,它就是已知量。對於美國每部署一艘類似法國的護衛艦,中國其實可以部署十艘、五十艘甚至一百艘。從最基本的軍事分析層面來看,海軍是否建造另一艘護衛艦基本上並不重要,因為情況的數學計算實在太複雜。除此之外,海軍在盡快讓更多艦艇投入服役方面明顯缺乏緊迫感,這可能是因為它已經忙於為現有艦艇尋找足夠的水手和乾船塢時間。

如果人們認為海軍如今的既定目標是建造船隻和贏得戰爭,那麼星座計畫就是一場災難。然而,如果考慮到海軍的實際目的是樹立可信的形象,那麼那些非最終確定的、同時進行的、不斷變化的、從未完成的、似乎總是唾手可得的設計,只等待著一些「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的加入,實際上是合理和合理的。 1920 世紀 30 和 40 年代,當美國享有真正的工業霸權時,人們對各種虛幻的「遊戲規則改變者」的持續、痴迷卻很少見。現在,這種現像已滲透到美國軍隊的每個軍種,考慮到軍事領導層面臨的體制和意識形態壓力,這種現象完全合理。鑑於所面臨的軍事數學難題,海軍領導層越來越多地站在光禿禿的樹下等待戈多。犧牲按時建造船艦的能力畢竟不是太大的損失,因為今天建造的船都無法將基本的 200:1 比例推翻,以利於敵人。堅持下一艘美國艦船(無論何時出現)將擁有某種根本性的能力,從而改變戰爭的基本計算,與所有其他替代方案相比,這種說法實際上具有明顯的好處和較少的缺點。特別是如果考慮海軍領導層的職業生涯和自我形象,它是最安全、最可靠的選擇。

不可能的任務
這絕非僅限於造船合約問題,甚至非僅限於海軍本身。事實上,今天整個美國軍隊都陷入了同樣的僵局:一方面是越來越荒謬和不可行的「官方」機構宗旨,另一方面是對這些機構的隱性要求:需要保持意識形態的可信度,在任何同等競爭對手面前樹立強勢形象。美國陸軍內部的自殺流行病只是維持這條戰線的成本方面的眾多典型案例之一:當今陸軍內部最容易自殺的部隊是裝甲部隊,這絕非巧合。 《陸軍時報》和《紐約時報》都發表報道描述了這些裝甲部隊如今承受的巨大壓力,因為它們不斷地在世界各地輪換,以證明美國軍隊已經做好準備,能夠隨時隨地作戰。5裝甲部隊士兵使用的裝備越來越老舊,容易出現機械故障,而且備件供應不穩定,有時甚至不足,因此他們經常要工作很長時間,這真是噩夢般的時間。這對這些士兵的家人以及他們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可預見的影響。不斷的部署、演習和無休止的維護正在迅速磨損第 66 裝甲團等部隊內的車輛和人員:這不僅是士兵中日益增長的萎靡不振和怨恨的問題,而且對當前和未來的陸軍留任有著真正的影響。

然而,就陸軍的官方宗旨而言,這種艱苦、適得其反的訓練和部署安排似乎是一種不合理的狀態。只要我們只考慮這種情況的實際作戰方面,這個「問題」似乎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而「解決辦法」既明顯又簡單,而且免費。如果您的訓練和輪換(表面上是為了提高或至少展示部隊的戰備狀態)的艱苦節奏實際上對您的戰鬥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那麼只需減少訓練並放鬆作戰節奏。但機構的意義在於它實際上所做的事情;對陸軍來說,這意味著它更關心的是讓美國公眾以及日益衰老的美國領導階層相信,它仍然是那支美好舊日的軍隊。如今,這句格言越來越被錯誤地解讀:M1A1坦克的生產早在1992年就停止了,但美國軍隊的高科技、尖端技術、物質優勢的形象卻延續了幾十年。 2025 年,十九歲的機械師正試圖讓三四十年前的坦克繼續運行,以便又一次在海外進行“武力展示”,但美國政界人士顯然仍然停留在他們自己永恆的夢幻島,仍然想著 1992 年或 1978 年的新鮮事物在今天同樣新穎和具有開創性。這種過時的意識形態信念,加上裝備老化和戰爭要求不斷變化的現實,意味著現在所有軍種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受到了紅皇后魔鏡的詛咒:為了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一動不動,他們必須每年跑得越來越快。美國空軍承擔維護幾十年前就停止生產線的轟炸機機身的重任;為了維持面子,陸軍正在削減自己的車隊,並迫使自己的士兵退役或自殺。海軍目前艦隊中艦艇總數不足三百艘,但其前沿駐紮任務數量仍與當時的兩倍相同。中國仍定期在世界各地部署航母打擊群,但自1990年代以來,這些打擊群實際部署的艦艇數量已大幅減少。

面對軍隊內部日益嚴重的危機,華盛頓的政治階層似乎樂於透過發布越來越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法令來進一步加劇危機。例如,2023 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附帶一項新的法定要求,即海軍至少要維持 31 艘「可作戰」的兩棲戰艦。當然,這項法定要求是在美國海軍兩棲艦隊的戰備狀態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提出的。6在海軍缺乏實際能力真正滿足這一要求的情況下,國會簡單地授權 31 艘「作戰」艦艇,其可能的結果是,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有關蘇聯最混亂部分的老笑話中。展望未來,海軍很有可能會撒謊,假裝那些不適合航海、事實上已封存的艦船實際上是“可運行的”,而國會也大多會假裝相信這個謊言。然而,最近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軍方在加薩建造援助碼頭的尷尬舉動,並且最終徒勞無功。

對那次事件的大部分報導都集中在圍繞碼頭的政治問題,以及美國軍隊魯莽介入的加薩危機的整體地緣政治背景上。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次任務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原因純粹是技術原因:正在實施的聯合後勤岸上( jlots )系統根本無法處理該地區的正常海況。加薩碼頭因海浪沖擊而幾乎立即沉沒,這並不是一次偶然事故,也不是由於一連串的厄運造成的:這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見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結果。關於加薩碼頭需要提出的相關觀點與加薩危機本身無關;而是軍隊被迫耗費真正的後勤資產(這種資產越來越短缺)去執行一項連在紙面上都無法實現的任務。任何有軍隊內部相關經驗的人都不會不知道查閱海況圖這樣基本的事情;然而,從來沒有人因為任務在實際中無法完成而阻止其繼續進行。說穿了,軍隊肩負著深刻的意識形態使命,而這項使命必然會導致失敗以及有限的後勤資產遭到損壞或摧毀。軍事領導階層知道自己的利益實際上屬於哪一方,因此遵從了這項命令:任務最終失敗,有限的設備遭到損壞和摧毀。

為了維護美國軍隊這一意識形態和隱含的製度目的而使用的欺詐和欺騙手段的數量是難以估量的。這甚至不是什麼真正的秘密:早在 2015 年,陸軍戰爭學院就發布了一份關於這一問題的報告,其中作者列舉了他們發現的普遍存在的偽造統計數據以及謊報要求、人員水平等情況。7這種普遍存在的謊言風潮──早在2015 年就已經夠嚴重了──並不是因為個人的道德缺陷,也不是「體制缺陷」;更不祥的是,大多數謊言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制度潤滑劑,為了維持機構的運轉,這種制度潤滑劑已越來越成為必需品。《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有關軍人自殺的文章給出了一個特別令人毛骨悚然的例子,說明了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是如何運作的:一個部隊指揮官強迫一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士兵被派往海外,只是為了把這名士兵納入戰備統計數據中。一旦抵達,他就會立即被遣返回美國,因為他實際上不能合法參加演習,甚至在攜帶任何裝有武器的情況下也不值得信任。

然而,從作戰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其實不應該發生。但它確實發生了,因為在軍隊的製度設置中——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具有強烈意識形態的文職和製服領導層所設定的期望的影響——這種行為不僅有意義,而且常常是必需的。為了用陸軍以外的例子來支持這一觀點,2010 年代美國海軍“菲茨杰拉德號”和“麥凱恩號”碰撞事故(這兩起事故共導致 17 名水兵喪生,是海軍在和平時期遭受的最嚴重的兩場災難)報道中涉及的一個主要主題是,即使人員狀況或維護積壓不允許,船長也被期望起航;船長們向海軍上將撒謊,而海軍上將又向他們的政治上司撒謊。海軍沒有去解決撒謊如何成為第七艦隊內部的製度要求的問題,而是選擇將這些事故歸咎於船長自己,儘管船長們曾多次向上級發出嚴重事故風險的警告。8

消逝的仙境
在這裡,我們最終必須對美國整個國家安全機構,特別是那些打算進行改革的人提出一個非常基本的批評。美國國內的任何思想家、政策專家或國際關係愛好者都不會對以下觀點提出任何問題:俄羅斯、中國或伊朗等敵對國家內部的軍事機構實際上不僅是「純粹」的動能工具,而且也是意識形態的工具。事實上,華盛頓內部通常會駁斥這樣的說法,即當今俄羅斯擁有一支「純粹」的軍隊,完全不作為政權合法性和政權意識形態的工具。當然,俄羅斯軍方面臨著源源不絕的行為要求,這是克里姆林宮希望表現出可信和強硬的態度的結果;當然,即使在與實際作戰需求相衝突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這種情況。俄羅斯或中國軍隊的這種雙重性質——既是動能戰爭工具,也是意識形態工具——在華盛頓特區被毫無爭議地接受,就像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地接受,不需要任何特別的證據,這兩種職能之間的緊張關係往往會導致這些軍隊的能力和戰備狀態的顯著下降。然而,儘管人們都隨意接受了國外這種危險且具有破壞性的製度動態的真實性質,但美國最嚴肅的思想家們普遍表現出令人震驚的天真,對這種同樣的動態在美國內部如何發揮作用缺乏認識。

機構的目的就是該機構實際做的事情。如今,陸軍和海軍都在為戰爭做準備,同時也犧牲了自己的資源,削減了自己的戰備,以維持一個供公眾和國會使用的波將金村的能力。當這兩種需求相交時,敘事維護往往勝過實際作戰考量。為了偽造統計數據,陸軍部隊指揮官將一名自殺式士兵派往波蘭或羅馬尼亞待上 38 小時,只有當媒體報道此事時,他才會受到懲罰;如果指揮官拒絕這樣做,並主動向上級提交糟糕的戰備報告,則會受到預設處罰。美國軍方高層經常透過說謊或捏造數據來回應政治領導層不切實際或荒謬的要求。陸軍部隊指揮官和海軍艦艇艦長在面臨類似不可能的要求時,都會向上級說謊。而他們的下屬則向指揮官撒謊,如此反复,直到下級。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先解決為什麼會出現整個龐大的製度化謊言網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

批評海軍在護衛艦設計方面無休止地等待戈多的邏輯,而不研究海軍應該如何使用該護衛艦的更加不平衡的邏輯,這是弄巧成拙的。目前的想法是,海軍將使用該護衛艦在太平洋的另一邊與工業上更強大的國家作戰,但後者缺乏維持後勤、補充傷亡或修復戰鬥損傷的能力。二十世紀中葉(當時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享有巨大的工業優勢),沒有一位嚴肅的美國軍事規劃師會認為這是一個連貫或實用的目標。因此,讓我們用最直白的措詞來表達這個問題的真正性質:海軍被要求維護美國帝國的夢想。由於缺乏願意認真承認或解決這個帝國目前面臨的真正危機的政治階層,政治危機的負擔被轉移到了海軍上將和將軍的肩上,而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承擔這一角色,也沒有能力這樣做。但即便如此,透過承諾在未來某個模糊的時間點提供一些未指定的、難以定義的能力,海軍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在現有的條件下盡力做好它的工作。這項工作無法透過交付幾艘不起眼的義大利護衛艦來完成,無論如何,海軍無法在戰時修復這些護衛艦,也無法在和平時期配備全部船員。海軍不只是建造艦艇;它試圖保護日益脆弱的美國領導階層不受現實影響,而且像其他軍種一樣,它為此付出了毀滅性的代價。

2025年嚴肅的軍事改革者所面臨的任務實際上並不是尋找五角大樓內部的“不合理之處”,然後用各種“快速解決方案”來解決。儘管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內部有許多破損之處需要修復,但如果不先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麼修復的努力就毫無意義:美國軍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發動戰爭並保護美國實體嗎?是為了維護當前美國政治階層的意識形態可信度和合法性嗎?這兩者有可能混合在一起嗎?如果你無法回答你對軍隊的「修正」究竟是為了解決哪一個目的,你的改革努力必將因你無法回答的體制壓力而失敗。

此外,「可信度」或「政權合法性」絕不是無關緊要或不必要的要求。在引發法國大革命的破產之前的幾年裡,路易十六的財務總監有意識地沒有削減凡爾賽的「不必要」開支,理由是(可能非常正確)削減這種非常明顯的浪費將花費比節省的更多錢,因為它可能會向債權人發出信號,表明法國的財政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對於面臨招募危機、國防工業基礎空洞化以及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的美國帝國來說,意識形態的信譽可能與物質實力同樣重要。

如今,華盛頓最認真的政策專家也發現自己就像掉進兔子洞的愛麗絲一樣,掉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這裡的規則毫無意義,一切都亂七八糟。提出了修復方案;舉辦小組討論會;人們不斷提出好的、明智的改革,但都沒有發揮作用,一切都變得越來越糟,似乎沒有辦法擺脫危機。但這世界的陌生全都是假象;這是裡面的人戴上的眼罩所產生的效果。對於二十世紀早期普通的美國戰爭規劃者來說,今天被視為正常的事情會顯得非常瘋狂。然而,今天華盛頓的人們並不比他們更有自信的二十世紀前輩更「瘋狂」;他們只是在截然不同的製度壓力下採取理性行動。

當今美國政策制定機構內部缺乏的一環,即在美國工業薄弱和文化混亂的情況下,對帝國的未來和永續性進行基本的討論。然而,強大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約目前不僅使這樣的討論變得不可能,而且對於任何敢於嘗試的人來說,這都可能終結他們的職業生涯。華盛頓內部長期不願意承認甚至最基本的首要原則,其結果是將海軍、陸軍和美國軍方的所有其他部門困在了紅皇后魔鏡的另一邊:迫使他們不斷做出不可能的權衡和犧牲,只是為了將必要的討論推遲到未來一點點,注定他們跑得越來越快,只是為了讓美國的領導階層永遠不必移動一英寸。在這場意識形態與現實的衝突中,意識形態幾乎總是勝利者。而它的勝利是以美國軍隊本身的毀滅為代價的。

對於研究人類歷史的學生來說,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的悲慘狀況似乎不是什麼大謎團。它遠非獨一無二;事實上,它甚至可能不值得注意。這只是人類歷史的正常現象,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蘇聯仍然活在人們的記憶中;那個帝國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事情與當今美國所發生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同。儘管被大肆宣傳,但美國的帝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與歷史上許多其他崛起並獲得財富和榮耀但最終衰落的帝國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正在侵蝕美軍的癌症與曾經侵蝕紅軍的癌症屬於同類;華盛頓菁英們的漠然和脫節的反應與過去蘇聯菁英的態度並沒有特別的不同。美國的文職和軍事精英們愚蠢地屈服於一種意識形態的慢性毒藥——這種意識形態宣稱美國擁有世界上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非意識形態的軍隊——現在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自己創造的殘酷而腐朽的仙境中。

本文原刊於《美國事務》第 IX 卷第 1 期(2025 年春季):213–27。
筆記
照片來源:美國海軍研究所。
1為了了解這個問題其實有多嚴重,政府問責局 2022 年關於機身武器系統維持的報告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幾乎軍隊使用的每種機型都面臨日益嚴重的維持瓶頸問題。美國政府問責局,《武器系統維持:飛機任務能力目標普遍未達且維持成本因飛機而異》,2022 年 11 月。

2例如,請參閱 Jerry Hendrix,《沉沒在碼頭:美國潛水艇工業基地的危機》,《美國事務》第 8 卷,第 1 期。 2 (2024 年夏季):22–34;美國政府問責局,《海軍戰備:解決攻擊潛艦艦隊面臨的昂貴維修延誤所需採取行動》,2018 年 11 月。

3雖然這超出了本文的範圍,但仍應注意到,媒體經常嚴重低估當前招募危機的程度。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論往往集中在軍方如何努力實現其紙面授權兵力和和平時期的承諾。較少被談論的是,目前美軍基本上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吸收和補充真實戰爭中的傷亡:凱蒂·克朗姆和約翰·A·納格爾,《行動呼籲:烏克蘭戰爭給未來部隊的教訓》,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參數53,號。 3 (2023 年秋季): 21–31。

4例如,請參閱 David B. Larter 的《‘你只能靠自己’:在下一場大戰中,美國海運不能依靠海軍護航》 ( DefenseNews ) ,2018 年 10 月 10 日。

5 Davis Winkie,《斷軌:鋼鐵騎士為何選擇公開談論自殺》,《陸軍時報》 ,2024 年 3 月 12 日;雷特曼 (Janet Reitman),《美國軍方自己造成的災難》,《紐約時報》,2024 年 6 月 19 日。

6 Sam Lagrone,“美國政府問責局稱,海軍兩棲艦隊‘物質狀況不佳’阻礙了海軍陸戰隊的部署和訓練”,美國海軍學院新聞,2024 年 12 月 3 日。

7 Leonard Wong 和 Stephen J. Gerras,《對自己撒謊:軍人職業中的不誠實》(賓夕法尼亞州卡萊爾: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出版社,2015 年)。

8對於那些不熟悉 2010 年代中期海軍內部這一爭議的人來說,獲獎的 ProPublica 調查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T. Christian Miller、Megan Rose 和 Robert Faturechi,《Fight the Ship》,ProPublica,2019 年 2 月 6 日。

關於作者
馬爾科姆‧凱尤恩 (Malcom Kyeyune)是一位瑞典作家,也是《美國事務》的特約編輯。

Malcom Kyeyune 的其他作品
綠化虛空:氣候變遷與政治合法性
東西方菁英競爭危機
騙子星球
哈哈哈 看癩癩會不會答應 傻鳥不會崩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