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發報告稱,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關系正在改變,“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增加了,而中國經濟對世界的依賴降低了。”
這份報告從貿易、企業、資本、國民、科技、數據、環境、文化這八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現狀。
麥肯錫認為,雖然中國在發展經濟與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世界GDP的貢獻在去年升至16%,但這並不總是轉化為全球一體化,“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並不均衡。”
這種不平衡在國際貿易上的體現就是:在貿易、科技和資本這三個維度上,自2000年至2017年的時間段裏,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性在持續增加,從0.4%升至1.2%;而中國對世界的依賴在降低,從0.9%降至0.6%。
在這種變化背後,是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對內需的依賴性在快速攀升。具體來說,從2015年初至2018年12月的16個季度當中,有11個季度,中國的國內消費為GDP增長貢獻了超過六成的份額。在2017和2018這兩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更是超過了76%。
出口貿易的貢獻則在下降。根據麥肯錫測算,2017年,中國的出口在全世界總出口中的份額只有9%,遠低於2007年的17%。
在麥肯錫看來,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的依賴度降低,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不再是外貿易或者投資,而是更倚重於國內的消費。
麥肯錫亞洲地區總裁Oliver Tonby周一在CNBC電視節目上談及這份報告時說:
我認為,中國正在試圖去做的一件事是:打造一個更為強勁、更多元化的經濟。
不過,即使在貿易領域之內,中國在全世界的地位也並不是均等的。麥肯錫表示,這一因素因地區和行業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在一些地區和一些行業,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技術供應鏈和資源出口領域具有很高的影響力,但服務貿易的全球規模就遠不如商品貿易的規模大,在2017年,服務貿易在全球中的份額大約只有商品貿易份額的一半。
很多國家對於中國經濟的依賴性則在提升,他們進口了比以往更多的中國商品,或者拿到了更多的中國投資資金。根據麥肯錫的總結,這類國家主要有以下三類:
1、諸如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亞洲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上與中國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其依賴性顯著高於以往。
2、澳大利亞、智利、哥斯達黎加、加納和南非之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國家,在過去十年間對中國出口的大宗商品數量顯著加大。
3、埃及、巴基斯坦等新興經濟體比較依賴中國的投資。
“世界其他國家對於中國經濟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反映出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一個供應國、一個資本輸出國的重要性在增加。”麥肯錫這樣寫道。
麥肯錫還表示,中國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系依然緊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