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21:32
Q:首次投入工廠進行實際生產是什麼時候?
A:今年2月。
Q:從第一台機器人投入產線到現在是否經過了六次迭代?
A:也算是六次迭代,不過是改變不同的環節。
Q:之後迭代的速度以及迭代到什麼程度能滿足量產定型的標準?
A:第一輪產線測試基本上完成,第二輪產品測試的目標是讓機器人替代人,第一階段希望一個機器人能取代兩個工人、一個半工人或最少一個工人。在替代過程中,對機器人有工作效率、成本回收和品控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Q:迭代或節點是否只針對優必選的機器人?
A:目前主要針對優必選、新松、宇樹以及富力業這些企業的機器人。
Q:優必選、新松、宇樹以及富力業這幾家企業的機器人在比亞迪車間應用的數量或比例如何?
A:目前總共投入150台機器,其中超過90台是優必選的。目前真正大規模量產的只有優必選,上海新松今年才開始做工廠,投入的更多是測試機和樣機。
Q:當機器人在工廠應用時,採用的是輪式還是足式?
A:採用雙足人形機器人,因為工廠環境複雜,履帶或輪式不適合。
Q:絲槓的選用是哪種類型?
A:現在用的基本上是鋼芯滾珠螺桿,也就是行星滾珠螺桿。
Q:後續是否有往滾輪螺桿迭代的計畫?
A:目前做的是行星滾珠螺槓,未提及是否有向滾柱絲槓迭代的計畫。
Q:單根螺桿的成本是多少?
A:目前不太好確定,因為現在大多是樣機成本,樣機成本比量產成本高,要達到500台以上甚至1000台以上才能算出真正的成本。
Q:人形機器人整機的泡沫成本大概狀況如何?
A:不同品牌狀況不同,宇樹的全能型雙足機器人量產價格在10.5萬到11萬之間,泡沫成本約8.8萬;優必選的全能型雙足人形機器人報價15萬左右,成本約12萬;宇樹給的報價約14萬,成本約13萬;富力業目前只提供了一台樣機,還未報價。
Q:大規模運用時的目標數量是多少?
A:目標是8萬到12萬台,因為有幾十萬台的需求。
Q:聚纖智能在大腦方案即智能化這塊,具體用的是什麼系統,能否展開講講?
A:控制系統部分,目前基本上由優必選和公司共同合作,也會有軟通動力等企業在作業系統、大模型等方面一起合作。在優必選機器人方案中,公司會參與,優必選主導大模型工作,同時也會有外部企業參與機器人應用、大模型、作業系統等方面的協作,目前屬於共同開發較多。
Q:優必選供應給工廠的人形機器人,關鍵選型是由優必選主導還是公司主導?
A:優必選來主導,應用端由公司主導。
Q:應用端主導是否意味著針對具體場景會做出改變?
A:是的,因為最終是公司在使用,應用場景要滿足公司的使用需求。
Q:在整車製造中,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在哪些環節?
A:在整車製造中,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在總線和零件環節。因為總裝線堆的人最多,很多地方無法透過機器替代,只能透過人形機器人來取代人;零件環節的應用場景也類似。目前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以及機械手臂等在自動化率方面很多已能做到百分之百。
Q:與優必選、上海智源和語數智源富利業的合作模式有何不同?
A:與優必選和上海智源的合作模式相對語數智源富利業會有差異。優必選和上海智源是戰投公司,會有很多共同開放、共同開發的場景,且主要選擇這兩家作為供應商;而語數智源富利業只是純粹的供應商,不屬於深度合作的策略夥伴,沒有深度綁定。
Q:優必選除了與公司在工廠有合作外,還與哪些廠商有合作?
A:優必選也與蔚來、上汽、比亞迪等廠商有合作,目前已有三、四家企業在汽車板塊的產線上試用其產品。
Q:優必選給其他車廠供應的數量大概是多少?
A:優必選給其他車企供應的數量,如蔚來約十來台,公司採購數量在業界是最多的,其他企業最多也就幾台機器。
Q:優必選目前關鍵零件方案是否定型?若未定型,預計何時達到量產定型程度?
A:優必選目前已經量產,但還未進行大批量規模化採購,許多方面還在測試,包括選定的測試職位。
Q:大規模採購優必選產品是否有時間軸?
A:原本計劃今年採購800 - 1200台,但第二輪測試還沒完成。如果第二輪測試順利,明年預計會有1500台左右的採購量;2025年可能會加速,計劃在2026年之前投入2萬台以上的人形機器人在產品上。
Q:是否有零件廠商不透過主機廠商直接與公司接觸的情況?
A:目前基本上不存在這種情況。
Q:追蹤比亞迪產業鏈進展,需要關注哪些重要時間節點或催化因素?
A:關鍵要看應用企業(客戶端)在工廠產線的測試結果,這會決定整個產業的發展以及各家企業大批量獲取訂單。例如比亞迪進入第二輪展現實測,若測試通過,明年可能有1500台左右的採購量;若不通過,可能會重新調整優化。這是決定零件廠商和人形機器人廠商能否規模化生產和量產的關鍵。
Q:2025年的1,500台採購量是優必選的還是公司工廠本身需求的?
A:是公司工廠本身的需求。
Q:1500台採購目標達成的機率大概是多少?
A:個人認為達成率為90%。
Q:哪些考慮因素會限制向上需求機器人的數量場景?
A:主要看工廠最終的職位測試,例如貼標籤、巡檢、玻璃打膠等具體工作中,用人和用人形機器人在成本、效率、損耗等方面的比較。只有綜合評估人形機器人在效率、品質、品質以及成本等方面能達到與人相比95%以上時,才會決定用機器人取代人工。目前約80%能達到,但90%還達不到。
Q:與人工操作比較,衡量人形機器人效率和成本是否有專門的統計口徑?
A:有統計口徑,由製造部門衡量。例如比較人工和人形機器人在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以及良率等,本質上是希望人形機器人取代工人後不降低原有效率,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Q:評估一家人形機器人的成熟度主要看哪些面向?
A:主要看三點。一是是否具備完整的研發能力,包括機器人的感知、執行控制以及模型計算演算法等;二是對整體所有零件的把控與設計能力;三是生產製造能力。
Q: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哪些企業比較優秀?
A:優必選和智源是目前業界內較為優秀且跑得比較快的企業,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批量生產能力,從產品迭代角度看二者差不多;語數屬於新勢力,主打性價比,但從綜合能力來講不如優必選和智源。優必選和智源基本上在今年年底前或明年第一季之前能夠實現量產,工廠建設也基本上能夠完成。
Q:目前在測試中的場景中,哪些場景的測試進度比較成熟且最有可能優先使用?
A:主要有兩大類在汽車板塊。一是貼車標,包括前後車標,成熟度最高,投入設備已達2340台,工作完成程度高;二是巡檢環節,如車門巡檢、安全帶巡檢、標籤巡檢等,玻璃窗打膠完成度達到85%左右。最有可能優先使用的是貼標這種簡單重複性工作、智慧巡檢工作以及普通的協作組裝工作。
Q:除了上述提到的場景外,目前哪些場景有困難但想專注於突破?
A:例如車內部分,包括裝限速、車燈、座椅,整個底盤(如裝油箱樁、懸吊等),裝輪胎、玻璃、輪轂等工作,難度較高。汽車總裝線有七、八十個崗位,目前測試完成程度較好的崗位只有三、四個左右,還有很多崗位需要不斷測試。
Q:在測試當中典型的場景裡面,機器人和人的效率對比情況如何?
A:在典型崗位中,機器人效率目前最多只能達到人的80%;品控能力方面,人做1000個可能有一兩個不良或損壞,機器人可能會有十個八個;在錯誤率方面,機器人在組裝時裝反、裝歪、裝錯等情況,反應速度和靈敏程度不如人,綜合對比下來機器人只能達到人的80%。
Q:造成機器人目前成熟度不夠的原因是什麼?是在硬體端還是大腦端?後續的迭代主要有哪些點?
A:主要有軟硬體兩部分原因。軟體方面,從感知到控製到執行的靈敏度程度不夠,更加程序化和數據模型化,缺乏感應和反應能力;硬體方面,包括靈巧手的自由度、手臂的靈活程度、抓取力度以及雙足的靈活程度、身體的穩健程度等都還需要優化。從改進佔比來看,軟體可占到60%,硬體可佔40%。
Q:大規模使用人形機器人時,合意價格或理想價格是多少?有沒有不同規模對應不同價格的梯隊?
A:如果大規模採購5000台,希望價格在8萬到10萬左右;批量採購一兩萬台或四五萬台,希望價格是8萬塊錢一台;2025年採購1500台的話,價格在12萬以內比較合適。
Q:光達在機器人裡邊有應用嗎?進展如何?光達對感測器的融合重要嗎?是否傾向於採用光達?
A:在機器人的感測部分,包括全視覺(攝影機部分)以及雷達融合部分,毫米波雷達、超音波雷達、光達都會用到。感測器的融合比較重要,因為感知系統不行的話,後續的決策系統、控制系統和執行環節都會受到影響。關於是否傾向採用光達,文中未明確提及。
Q:人形機器人的方案選擇(如光達方案或全視覺方案)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哪種方案比較好?
A:人形機器人方案的選擇主要取決於整體的大模型、演算法以及腦晶片的控制能力,還要看整體機器人設計的架構。整體而言,目前光達方案比全視覺方案更好,因為光達方案更成熟。
Q:在比亞迪蘇州工廠汽車端口中,總裝線人數、貼車標和巡檢工人數量分別是多少,佔工人總數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A:蘇州工廠汽車端口約有8000人,總裝線大概有3000人,貼車標和巡檢工人大概有150人,佔比可根據總人數計算得出。
Q:上述貼車標和巡檢工人的人力成本大約是多少?
A:平均每年人力成本(包括社保、住宿費用等)大概在15萬左右,但工人實際拿到的薪水會少一些。
Q:除採購優必選等公司的機器人外,是否會考慮像特斯拉一樣自己直接組裝生產機器人?如果有這個規劃,全身自由度大概會達到多少個?
A:暫時不考慮自己組裝生產機器人,多考慮自己做相關零件,如馬達、關節機構、線性類產品及晶片等。因為從比亞迪自身做法角度看,如果自己做機器人組裝,就不會再投入資金給優必選等公司,零部件公司比做機器人本體的公司更賺錢。
Q:對於不同的應用場景,是需要研發不同的針對性模型還是有一個大的通用模型?
A:在通用模型的基礎上,根據應用環境和應用場景進行改良即可,因為如果換一個行業、工位或產品製造就要重新開發模型,那就不符合人形機器人的特徵了。
Q:人形機器人全新應用中一共用到多少個減速機?各種類型的減速器分別是多少個?
A:正常全身用到減速機平均約3個,以行星減速器為主。
Q:減速器成本大概佔整個人形機器人總成本的多少?
A:減速器成本基本上占到整個人形機器人總成本的22% -約 25%。
Q:機器人減重使用的是什麼材料?
A:主要是鋁鎂合金。
Q:鋁鎂合金外殼佔機器人BOM成本大概是多少?
A:正常在8000 - 10000左右。
Q:合作廠商在螺桿方面為何選用行星滾柱螺桿?
A:主要是因為行星滾珠絲桿穩定性強一點。
Q:與優必選、福利諳、語速等廠商的合作模式是否完全一樣?合作上有什麼差別?
A:目前基本上是以購買的方式合作,主要差異在於價格方面。
Q:後續是否會考慮以租賃的方式與廠商合作?
A:如果採購量較大可能會考慮,暫時不會考慮。
Q:合作廠商在控製成本方面的進度大概如何?
A:目前預估相對較激進,目標是要做到10萬級以下。
Q:2025年B公司在人形機器人產業有哪些規劃與投入?
A:2025年對於人形機器人產業是比較關鍵的一年。 B公司比較堅定地推動相關業務,正在招募超過2000人的團隊專門做智慧製造、智慧化工廠以及人機結合等工作;預計明年將投入1000 - 1500台(一兩千台以內)人形機器人到產線路應用,且第一階段會先在汽車連接埠使用。
(轉自:紀要研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