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iframe]
補充:民進黨民主獨裁後的台灣影視劇的沈淪
這三十年來 ,國民黨在台灣的文化/農村工作是失敗的,甚至到現在國民黨還是在文化政策上一片空白⋯農村工作只知道賣水果去大陸。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本土化運動啟發的社區營造工作,成為民進黨瓦解國民黨地方派系的先鋒,社區營造介入地方文化與農村工作,變成宣揚民進黨愛鄉土的前進基地。
經過十年的經營,在1996年 總統選舉中,輕易的被李登輝劃分成 本土vs外來,民進黨本土文化路線首先在中南部黃金交叉,變成主流,後來的地方與總統選舉,在民進黨與社區營造文化/農村工作的推進下,民進黨皆獲得大勝利,在中南部立下根基,這一切都是從社區營造、本土文化與農村 工作開始的,國民黨在這裡郤完全空白⋯⋯
台灣是移民社會,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高舉本土意識的旗幟下,藉由政策與預算的編制,逐漸變成 單面向的、為政治服務的 文化基因清洗工程,這樣的文化面貌有幾個特點:
1是繼承上世紀末的社區營造工作,公民團體以一種侍從政治的樣態連結較深度的文化議題與特定的政黨利益。
2是由政府主導的去中化政策中衍生的文化圈地、文化買辦、文化門神;這部分常藉由台灣頻繁的選舉活動,做為利益輸送的管道,同時也豢養一批特定文化意識型態的捍衛者,這群捍衛者常以流行、設計、前衛藝術、文創,,或所謂的文青面貌呈現。
3是在政治正確的召喚下,將文化做為一種戰爭的工具,例如,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做為脫中入洋的政治工具,又如,以日本殖民時期文化做為聯日抗中的戰爭武力。
以上,這三個特點其實互相混搭,構成民進黨執政下台灣社會愈來愈單面向化的文化發展基因。
當民進黨執政後,啟動了台灣社會文化基因的清洗工程,台灣文化也由多元、多向的發展與變遷,在短時間內進行破壞性的、一元式的轉換;被破壞的,姑且美其名為保存,其實等同於棄置,就因為文化的政治不正確;當台灣社會如火如荼的全面性的改造文化基因,這些被棄置的文化文本該何去何從呢?
在民進黨執政下的文化政策,對於文化基因處理,可以用一組橫軸縱軸構成的四個象限來說明,橫軸是政治考量的統獨傾向,縱軸是經濟面向思考的可被再利用度高低:(利用度=文創觀光商業價值)
I是 助統 利用度高 台北故宮文物/金馬獎/金曲獎⋯⋯ 就屬於第一象限>被棄置的>價值轉換中
II是 助獨 利用度高 台南鄭成功鄭氏王朝/日本殖民時期文資⋯⋯ 就屬於第二象限>主流文化台灣價值
III是 助獨 利用度低 閩南/客家/原住民/東南亞新移民⋯⋯ 就屬於第三象限>主流文化台灣價值
IV 助統 利用度低 全台各地的眷村/大陸各省傳統戲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相關元素⋯⋯ 就屬於第四象限>被棄置的>價值消失中

(利用度=文創觀光商業價值)
#故宮國寶南遷 #故宮南院 #陳其南 #小野 #文化門神 #吳念真 #柯一正 #紙風車 #文化清洗 #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