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 T2!

是的!很抱歉小編沒有替各位小惡魔車友借到最夯的「消光紅」配色T2


不過呢!就算是人氣相對比較低的黃色,小編個人覺得還是相當正點的啦!



三陽工業在推這款車的宣傳語是:「燃燒我的熱血重車夢 T2」,事實上以T2的外型來看, 車長:2005mm、車寬:790 mm、車高:1050 mm 、手把寬度/高度:755 mm/1000 mm,再配上頗有氣勢的140/70-17吋後胎,的確T2在造型上是非常有「重機」架勢的!

還記得在T1發售時,車友普遍對於T1的外型都是讚譽有加的,流線又充滿肌肉感的車型獲得許多好評,但同時大多數車友也都希望T1要是能擁有更強大的動力那就好了!這個願望在T2發售的此刻算是終於實現啦,T2在外型大體上都是和T1相同的,但仔細一看...嘿嘿!T1讓許多朋友不滿的後鼓剎在T2升級為碟剎啦!

還有幾個很明顯的辨識點,如T2追加了下整流罩,讓整體架勢更有「街跑車」的感覺。還有制動系統上也有明顯的提升,前碟剎從260mm碟盤升級到288mm浪花碟盤,並且很有誠意的將卡鉗改為輻射對向四活塞卡鉗!這也是國產原廠配備上的首例啊!

來看看T2外觀上的細節吧

其實造型上T2和T1的差異並不大,車頭的差異點主要就是T2將方向燈獨立出來,並移到大燈兩側了,不同於T1是將方向燈整合到前側殼上。T2採用了和大多數街車一樣的設計,其實個人是覺得過去T1的前方向燈造型比較獨特,但造型好看與否就看個人的SENSE和喜好啦,這點並沒有絕對。

車頭小風罩特寫。

雖然沒有實質擋風意義,但加了這一小塊造型風罩,修飾了大燈和儀表間的斷差,讓整體造型加分不少。

頭燈組特寫。

夜間頭燈組點燈特寫。可以看到定位燈共有兩顆,安排在大燈反射燈罩上方左右端兩側,H4 12V 60W/55W規格的大燈燈泡自然有相當不錯的夜間照明能力,搭配良好的燈座反射設計,讓T2的大燈呈現長方形光型,即使夜間在完全無路燈的山路上行駛,也能有相當不錯的照明性。

平常白天跑山路或郊區時個人也都習慣常時點燈,主要是為了增加一份主動式安全性,也就是藉由頭燈的光線來提醒其他用路人己方行車的動線。

前方向燈特寫。T2方向燈的造型小巧俐落,相當搭T2的車型,要是這麼帥的街車被弄上兩顆肥大的方向燈,那可就扣分啦...


車頭大燈組側面特寫。

37mm的正立式前叉避震器有170mm的行程,規格上和T1是一樣的。

T2從T1的空冷引擎升級到了水冷引擎,因此在前叉後方可以看到散熱水箱,三陽也特地在水箱護罩上設計了SYM T系列的LOGO,讓質感提升不少。強制散熱風扇設計在水冷排後方,其實T2並不會像大排氣量的進口重機那樣動不動就抓水溫,在市區騎乘時就算是遇到長時間的紅燈也不會讓我覺得從引擎或散熱水箱那傳來熱風,光這點就讓人覺得T2蠻適合在台灣通勤騎乘的



在排氣管前段下方可以看到機車喇叭和鋼管車架的鎖點...是的!T2和T1一樣其實都是採用鋼管車架,而車身側面看起來很像鋁合金環抱式車架的東西,其實只是塑膠殼


和T1相同的前土除。個人一直覺得這組前土除設計的很好看,免除了多餘裝飾的簡單線條,反而讓整體車型更俐落有型。

但個人就不是很欣賞T2的鋁框...總感覺它是為了營造出「速度感」而將五爪輪框順著車輪前進的方向扭轉,這樣的設計個人就不是很喜歡了


前碟剎盤從φ260mm升級為φ288mm浪花碟盤,而且很難得的這款浪花碟盤的浪花造型並沒有太突兀的設計,碟盤中心部的電鍍紅也很有質感,個人相當喜歡(如果浪花造型太誇張的話,就會顯得有點俗氣)。在此也可以看到T2使用了電子式里程線,耐用度比傳統鋼索式里程線好太多了,可免除固定保養更換的麻煩。

特別值得關注的升級點是,T2的原廠配備竟然就使用了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輻射卡鉗和一般傳統卡鉗最明顯的設計差異點就是卡鉗的固定方式,一般傳統碟剎卡鉗的固定螺絲是從側向鎖入,固定在前叉的卡鉗座上,而輻射卡鉗的固定螺絲則是從卡鉗的上下兩端縱向鎖入前叉卡鉗座。這樣的設計是近年在摩托車比賽場上的高性能工廠賽車上才出現的,目的除了強化制動系統的整體剛性之外,由於輻射卡鉗的固定螺絲鎖入方向和碟剎盤運轉方向平行,在剎車作動時卡鉗本體較不易產生扭曲,可以讓來令片和碟盤保持平行狀態,才能擁有最大的接觸(摩擦)面積,並產生最大的制動能力。

聽起來輻射卡鉗真的是爆炸神的對吧?事實上我相信會有人覺得說:「真的有差這麼多嗎?我的車也不過是一般碟剎卡鉗,也是用的好好的啊!」這樣

另外前碟煞系統原廠直接就配給金屬剎車油管喔!相當有誠意。金屬剎車油管的優勢在於剎車時,較不易因為剎車油管的膨脹而造成剎車力道的下降或剎車手感降低。

接下來看看龍頭總成。

後視鏡造型還不錯看,也頗搭車型,但很可惜想抱怨的是,T2原廠使用的後視鏡廣角略顯不足,很多時候我要多花半秒一秒才能從後視鏡中確認後方車流狀況,雖然說自己更換一組後視鏡並不困難,但也希望原廠能直接提供好用的後視鏡給騎士使用,畢竟這是行車安全問題的考量。

T2的儀表和T1的造型是一樣的,簡約的指針轉速表搭配液晶時速表,基本上該有的功能都有了,但事實上T2還追加了爽度超高的「檔位顯示」,話說許多進口重機的儀表都還不見得有這個功能咧


而且儀表在夜間呈現的藍色冷光辨識度很高,質感和爽度也都是滿點!


上三角台的手把固定座相當精緻,正中央還有SYM T系列的LOGO,可惜往下看到上三角台聯結車身使用的螺絲...痾...不知道是還有個外蓋它意外掉了還是怎樣?總覺得這樣直接鎖個六角螺絲還蠻不搭調的


左手手把總成特寫。在台灣以T2 250cc級的動力的確是蠻有機會頻繁的超車,因此在左手手把總成上可以看到T2搭載了超車燈(黃色按鈕)。還有也可看到T2搭配的手把平衡端子改小了,不過金屬的質感和造型都相當好!個人是更喜歡這組手把平衡端子。

右手手把總成特寫。紅色的按鈕是引擎停止開關,需要緊急停止引擎時相當好用,不需要抽手去龍頭關電門。不過在此也發現T2並沒有駐車燈的設計,雖然不見得每個騎士都有機會用到駐車燈,但如果像小編這樣喜歡在旅遊時走走停停拍照的人,就很需要啦。另外T2也將油門線升級到雙油門線,除了可得到更細膩的油門操控手感之外,也是大幅提升行車安全性的設計。其實不論馬力大小,雙油門線最主要就是為了避免油門線老舊卡死造成暴衝,慢慢的看到台灣國產車開始將此設計列為標準配備,在安全性上大大加分!實在很感動啊


原廠就搭載了四段可調式前剎車拉桿!可以依騎士手掌大小來做適當的調整,拉桿本體質感也很好,相當有誠意。

非常大的剎車總磅



相當有肌肉感的油箱!個人覺得除了烤漆的金油層不夠厚之外,造型上是沒什麼缺點可挑了,它也擁有14公升的大肚量!對喜歡跑長途的朋友來說應該很好用。

會說烤漆的金油有點不夠厚,那是因為...明明還是新車但有發現部分烤漆因摩擦而受損...希望熱門的消光紅、消光灰品質會更好。

雖然T2是單缸車,但車體寬度在設計並沒有特別小,連帶油箱也設計得很有氣勢,騎乘時大腿夾起來也很舒適。

油箱蓋的質感也不錯。

四行程四汽門水冷單缸250cc引擎,汽缸內徑/行程:φ71 × 63 mm,壓縮比10.5:1,原廠公佈最大馬力為25ps @7500 rpm,最大扭力2.35 kg-m @6000 rpm。

前車身護蓋設計風格和T1和相似,但造型完全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把く字形的護蓋給反裝了


不過T2的前車身護蓋在線條上顯得更有張力,更凸顯重車的視覺效果!


水冷引擎就不會看到氣冷引擎特有的散熱鰭片,外觀上看起來也比較小一點,引擎本體消光黑烤漆的質感頗不錯的。

通常單缸車在高轉時,都會因震動讓車子變成「氣血循環機」


再繼續往車體底下看...T2所追加的下整流罩,也是一個T1所沒有的升級重點!有這塊小小的下整流罩,對車型整體的氣勢而言可是大大加分啊!相信一定有不少T1車友在研究怎麼自行改裝來使用T2的下整流罩對吧?


T2的下整流罩採中央採簍空設計,在接近排氣管中段的部分也做了挖空的設計,頗具設計感。


引擎左側在汽缸部位多了一個護蓋,讓整體造型多了一份科技感。而且該護蓋可是採用鋁合金材質呢!非常有質感。

曲軸左側特寫。

T2的椅墊相當舒適,坐墊海綿不但厚實而且包覆性好,不誇張的說,坐起甚至比小編自己的進口重機還舒適!


造型上和車體相當有一體感,是很適合街跑車風格的設計。

坐墊本身的弧度可以讓騎士的屁股穩穩地「合」在坐墊上


SYM T系列有「看起來」很粗勇的環抱式車架,但其實那只是塑膠殼而已




腳踏的設計和T1相同,造型和質感都有不錯的表現。

不過在騎乘三角上,個人覺得T2有點小尷尬,就是騎乘時上半身可保持很輕鬆的放鬆狀態,讓腰肩都無負擔的輕鬆騎乘,但腳踏和椅墊的相對位置卻讓下半身騎姿保持頗戰鬥的姿勢,也就是上下半身的騎姿會有點搭不起來的感覺




後座的設計也相當深得我心,椅墊本身就很有造型感,海綿也夠厚軟,不像有些重機的後座在海面內會有硬塊,後座坐久了屁股或大腿會很痛(EX:就是說我的CBR600F4i Sport




雖然T2在後座旁有個鑰匙孔,但其實打開就發現完全沒有任何置物空間,後座椅墊下放的是電瓶,連一包拋棄式雨衣都放不下是蠻可惜的


後座腳踏特寫。

後座腳踏造型設計上蠻用心的,因為腳踏當然是要直接鎖在鋼管車架上,但它修飾得很完美,看起來好像腳踏就是鎖在環抱式車架上一樣


排氣管非常粗一根,相當有氣勢!電鍍外蓋也很亮眼,但...

排氣管本體似乎因熱變色的速度還蠻快的



T2的升級重點之一:後輪制動系統從鼓剎升級至碟剎!而且是採用φ222mm的浪花碟盤,視覺效果非常讚!也可惜後碟煞大部分都被排氣管給擋住了


和大多數重車一樣,後輪的碟剎的卡鉗是單向單活塞卡鉗,T2後輪剎車力道雖略嫌軟,但剎車踩踏回饋感很明顯,相當好掌握剎車力道。

比較可惜的是,前輪制動系統都配上了金屬剎車油管,但後輪制動系統卻只用普通橡膠油管,雖然說操駕上沒什麼太明顯的差異,但其實這就只是個爽度問題而已,會有那種「幹嘛省這一點成本?」的感覺


後輪齒盤部特寫。由於T2將T1有的中柱駐車架取消掉,因此在T2的後搖臂上可看到T1沒設計的駐車架螺絲孔,有自家車庫的朋友可以考慮買駐車架來使用。附帶一提,T2的前後輪軸距為1320mm,最小迴轉半徑為2.6公尺,雖然有重車的外型,但取車時蠻靈活的,不會有太大壓力。

個人覺得T2的車尾真的是...帥呆了!


T2車尾有好看的整體造型,這組很炫的懸吊式牌照座可說功不可沒!說真的我覺得這造型還比很多進口重機更好看,要是T2能搭個內土除那就更帥啦


而且尾燈是採用全LED的喔!爽度和辨識度都是滿分啊!可惜後方向燈似乎略嫌肥大了點,個人覺得要是能採用前方向燈一樣大小的方向燈那就更完美了。

原廠後輪採用MAXXIS 140/70-17,胎紋頗好看的,可惜個人感覺熱胎後也不是特別黏,對我來說算是比較適合通勤用的輪胎吧。但其實若要騎T2去殺彎,最大的問題不是在輪胎的用料上,而是...

而是過度偏軟的避震!


以外觀來說,T2真的可說是有媲美紅牌重機的氣勢!(除了說後輪比起來還不夠寬



那麼先從T2的騎姿來分享吧!


T2座高僅有790mm,就算是身材不高大的騎士,稍微經過練習應該也能輕鬆的以雙腳踏地,而街車高把的設計也讓長時間騎乘很舒適,但上面介紹細部分享時也有提到過,因為腳踏位置稍高且靠後,騎乘時下半身會呈現比較戰鬥風格的街跑車設定騎姿,剛開始騎乘時會有上下不協調的感覺,但經過一陣子騎乘習慣後,到了山區熱血殺彎時,這樣的騎姿讓我可以很輕鬆掌握車體重心,而且因腳踏位置較高,傾角的表現自然也比國產部分商用取向打檔車更好,歸功於T2街跑車的騎乘三角設定。




T2的官方公布重量為173kg,雖然並不算多輕的車子,但個人騎的時候卻感覺相當輕巧好操駕,我想是因為單缸引擎隨傳隨到的動力所造成的感覺吧





關於引擎轉速表現方面,以一般兜風、通勤的操駕層面上來看:3500轉以下時扭力稍嫌不足,所以若是在市區綠燈重新起步時要盡快提升行車速度的話,就需要小拉一下轉速。5000轉左右個人覺得是相當舒適的一個轉速區段,用3檔可以輕鬆的遊走在車流量較大的市區,應付時快時慢的市區車流,需要速度時也不需要降檔,只要油門多加一點速度就上來了!而且回油時檔剎的作用力也小,騎起來相當舒服。拜反向平衡軸的作用所賜,6000轉以下都沒有太明顯的麻震感,但畢竟T2它就是單缸引擎,7000轉以上的震動還是很明顯,這也是單缸車無法避免的宿命,個人是覺得其震動感還在我能接受的範圍,而且也不影響實際騎乘的路感,因此不算什麼大問題。加上試駕時再怎麼操車都沒看到T2水溫過高,我也感受不太到T2會散發什麼讓人不舒服的熱氣,個人覺得騎T2在市區通勤頗舒適的。

若是以拉高轉速,試著逼出引擎性能極限的操駕層面來看:6000~7000轉以上動力開始湧現,即使是在山路的上坡路段也能輕鬆突破時速80以上,相信就四行程白牌車來說,這樣的動力表現算是可圈可點了,特別是7000轉以上的動力輸出真的相當迷人,25匹的馬力用在爬楊金公路的陡坡也是綽綽有餘,油門灌下去隨傳隨到的動力非常好上手,相信T2可稱為一台相當親切好操駕的車款,即使是檔車新手應該也能很快習慣它的脾氣


若是用更極限操駕的角度來看,其實T2原廠設定9000轉就是紅線了,而實際操駕時更發現事實上T2的供油電腦還不到9500轉就會自動斷油



的確T2不論在外觀造型,還是動力方面的表現的確都讓我毫無怨言,上面的騎乘感可說都是T2的優點,但在前面也提到了,T2的懸吊表現實在讓人很不滿意,前叉明明都用到37mm的前叉了,但設定上卻軟到一個讓人驚訝的程度,實際試駕時我就發現光是我坐上車,前叉的120mm避震行程大概就已經吃掉一半左右了



試駕過程中,在前往金山拍照的路上,小編有遇到阿婆無預警的突然從支道衝出來!果不其然T2在急剎下馬上就讓前叉觸底造成前輪打滑


「相同的氣度,不同的選擇 」
官方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f66awL3Op9g&feature=related
老實說這支廣告我個人非常喜歡,拍的很有質感也很有梗,而「相同的氣度,不同的選擇 」這句Slogan也深得我心;但在此想請各位注意的是影片2:02秒之後,主角慢速急剎車的前輪特寫畫面...雖然從影片中無法正確測量T2前叉在該次剎車作動時所消耗的避震行程,但目測來說其避震作動行程相當大,重點是前叉回彈如此快速,甚至造成二次回彈這方面來說,都很明顯的表示前叉的避震阻尼沒有達到該有的緩衝表現。
而T2的後避震系統,同樣也是一個讓我不滿意的重點...

雖然說T2採用了性能車常見的中置單槍避震,但它並沒有多連桿的設計來轉換避震運作方向,而是直接將避震器鎖在後搖臂上!通常以性能和操控性為取向的重機,會將單槍中置後避震設計為多連桿式懸吊,以各連桿不同的長度、角度做連結,取出最適合操駕的避震運作幾何,轉換後避震運作的方向,避免行經坑洞或連續波動路面時,車身會因後避震的反作用力產生不穩定的彈跳感,同時也避免急加速時,後輪運轉方向產生的力矩造成後避震壓縮導致部分動力被中和掉,連帶的也強化了大馬力下急加速時的穩定性。
但因為T2的中置避震並沒有採用多連桿設計,所以上述的情況就通通反過來了!一般騎乘時遇到坑洞或波動路面時,車身會有明顯的彈跳感,甚至有機會讓後避震觸底而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造成晃動,出灣重油門加速時也能感受到在加速的一瞬間後避震沉了一下又回彈,這都是讓行車穩定性和安全性都大打折扣的現象。甚至高速駕駛時若行經路況較差的道路,甚至會有在騎「跳跳車」的感覺...

因此結論來說,由於前後避震都過軟,而且後單槍避震無多連桿來轉換避震運作方向,避震阻尼緩衝的效果也不甚佳,若以重機的標準來看T2的懸吊穩定性,我個人是很不滿意的...

在上面沒提到的部分,就是「制動力」的表現,其實T2的制動系統用料相當好!「前後碟剎、前後大尺寸浪花碟盤、前輻射對向四活塞卡鉗+金屬剎車油管...」說真的這些部品在國產車中絕對都算是頂級的好料,而且實際操駕時我也覺得T2的制動性能很強,而且剎車手感非常線性好掌握,一言蔽之T2的制動系統就是讚!但其實懸吊系統和制動系統絕對是息息相關的,剎車進行時三個基本環節:「和地表直接接觸的輪胎、執行減速的制動系統、緩衝剎車衝擊的懸吊系統」其中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懸吊!畢竟騎車騎這麼久,也沒遇過哪一組碟煞是剎車拉桿拉到底沒辦法鎖死碟盤的,而輪胎就算用再怎麼不黏的胎,橡膠輪胎用在柏油路面上也絕對還是有基本的摩擦力,但剎車時若是懸吊系統無法緩衝剎車瞬間的衝擊造成避震器觸底,那就算用再好的胎一樣可能會沒辦法承受其衝擊而打滑,甚至造成轉倒...因此個人是覺得相當相當可惜,T2擁有令人非常滿意的造型、動力和制動性能,但是相較下懸吊系統卻沒有預期該有的水準,因為一個環節的不足導致操控性大打折扣,讓人覺得十分扼腕...
話題再說回來,如果就一般兜風通勤騎乘來看T2,可能在操駕心得的懸吊部分我只會說「避震有點偏軟,希望能再加強!」,但就是因為不論是從造型、市場定位、行銷手法...T2都被當成「熱血重車」來推,那自然要以熱血的角度來評價它對吧?

再次綜合試駕後的各種感受來說,個人覺得T2還是一款值得推薦的車款,外型上有進口紅牌重機的氣勢,也看到許多有誠意的用料和設計,最重要的引擎動力也讓人滿意,而懸吊系統的不足,其實有心的朋友也是可以想辦法強化或改善的,再不然...「騎慢一點就是了唄!」


再說現實點...「國產250cc級街跑車也只有它一台嘛!!」如果預算不夠買進口重機,其實目前也根本沒有別的選擇了


本次追焦照一樣是請小惡魔相機版編輯吉姆林協助!真是大感恩啊啊

說真的回想起小編從18歲那年牽了第一輛中古國產仿賽檔車之後,就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台灣會推出更大馬力的國產檔車!這一等足足等了10年!!台灣終於是有第一台250cc級的國產街跑車了,能試駕眾所矚目的T2是讓人非常興奮的事情,個人也100%的樂見台灣的機車廠終於陸續推出了以騎乘樂趣為主打的打檔車車款,250cc級的T2雖然還是白牌,但也算是非常有「大型重機」的型了!真的是會讓人非常期待接下來的發展,希望未來有機會能騎到國產的黃牌重機、紅牌重機!也許有那麼一天,喜愛重機的朋友都有機會平價買到品質優良的國產大型重機?


【以上試駕心得純屬個人騎乘感受,每位騎士都可能會因不同的習慣和不同的喜好,而有完全不同的騎乘心得。】
感謝各位看了這麼落落長一段試駕,最後來送個小禮物吧

2009的T1模型+Q版金髮辣妹公仔!(高約六公分/原廠絕版品!


雖然說不是T2,但好歹也是T2的前輩T1,造型大致相同啦!



另外是SYM的原廠防摔衣!

雖然說不是T系列的防摔衣,而是FIGHTER的防摔衣,但好歹都是三陽的車啦!


獎品兩件一組,只有一份!採隨機抽選送出,只要於本討論串分享對於T2的心得,即有抽獎資格,預計將於8/12隨機抽出得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