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kon Df」發表至今也近一個月的時間了,從最初Rumor謠指部釋出的消息到官方規格的正式露出,都牽動著N家用戶的心,尤其那猶如傳統鹽銀機的外型,更表現出「Df」獨具魅力的一面,產品定位有別於過去三位數的全幅機種,融合了機械式的操作特性與數位影像的便利。但可別以為「Df」只有外型誘人,光是下放D4感光元件,對消費者來說就有十足的吸引力了,這也代表了原廠非常重視Df的影像畫質與細膩度,且用戶們可以盡情享受Df握在身上的慢拍過程,每一回的轉盤調整、每一下的快門釋放,都是Df能夠帶給你的感動。話雖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認Df是專為特定族群而打造的機子,因為體積的限制而取消了錄影功能,麥克風及揚升孔的位置也取消了,加上造機的難度也使得成本提高,可以說是為了「拍照」而生的一台單眼相機,至於它的操作面、性能及畫質的部份,接著就請往下看看小編的介紹吧!
☆ Nikon Df‧實拍樣本 PART I(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Nikon Df‧機身暨選單功能介紹 |

首先來讓我們看到Df的外盒,不同於過去D系列的黃金戰士包裝,這次反而走的是沉穩內斂的深色風格。

外盒上隱約可以看到Df機身的部份細節被印在了上頭,且從文字描述可以得知小編這次收到的Df測試機為Kit組。

瑣碎的配件部分小編就不多做贅述了,不過Df的原廠背帶還真對我的味,因為它也一改過去搶眼的黃色車線,僅以黑色為基底然後繡上Df的文字,我個人是比較偏愛這種風格。


初次見到Df的各位,我想應該很難不被它的外型所吸引吧!尤其是黑銀樣式更是不少玩家指定入手的配色,因為乍看之下外貌就跟Nikon早期的底片單眼相機十分的相似,且握在手上也相當有份量,因為Df採用堅固的鎂合金外殼(包括上蓋、後蓋和底蓋)打造,也兼具防塵、防滴的特性(等級同D800)。而Df最讓人意外之處更在於那重量與體積均為Nikon數位全幅單眼相機最輕、最小,加上電池與記憶卡之後Df的重量僅來到765公克,而體積也只有143.5 x 110 x 66.5(mm),都要比去年推出但前陣子小改款的D610要輕巧,所以別看外觀就下定論啦,有機會去展示間親手摸摸把玩一下,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見到「Df」這個型號,我的直覺就是數位化(Digital)之後的F系列,但其實不然...「D」僅是代表Nikon的D系列,而「f」代表的是Fusion(融合),就原廠的研發概念來說,Df即是融合了
「機械操控」與「D4等級的高畫質」融合於復古的機身內。造型特殊的前置轉盤為全新的設計,且前方還貼有黑色皮革來增加質感;轉盤再操作時可以清楚的聽見機械聲,對拍攝者來說似乎也是一種享受,不過前置轉盤的阻尼感實在太重了,加上表面是金屬材質,單指操作時間一長是會感覺到不適的,這部份我覺得可以再想辦法來改善。
★ 景深預覽鈕 / Fn功能自訂鍵 |

過去景深預覽鈕與Fn功能自訂鍵就算是在機皇D4的身上也只是一般的塑膠按鈕,不過在Df身上可就不一樣了,使用黑銀相間的類金屬材質,質感也好上許多。




這裡景深預覽鈕的功能我維持不變,因為這在縮光圈拍風景時還是很實用,至於Fn鍵我將功能設定為「觀景器虛擬水平線」,讓我在用觀景窗取景時也可以有水平儀輔助。

再來這裡是Df握把造型與深度的特寫,Df雖然是N家體積最小的成員,但似乎也犧牲了握持手感,把手不僅偏短且深度也完全不夠,就算只是搭配Kit那顆50mm f/1.8單手握持沒一會兒就會吃力了,更何況是搭配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如果沒加裝手腕帶或相機背帶的話,長時間操作下來對手掌可能會是一大考驗,另外那復古味濃厚的機身蒙皮固然帥氣沒錯,但也不具備止滑效果,就跟早期的FT3或是FM2一樣。

Df最有特色的部份莫過於「軍艦部」了,因為這造型跟過去的底片單眼相機實在太接近了,這裡頭的五棱鏡可提供100%的觀景窗視野率,而且各位有沒有注意到?Df軍艦部的Nikon字體是走底片時期的風格唷!並不是後期的傾斜字體。

★ 影像核心承襲自 Nikon D4 |

Df除了外型獨具魅力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影像核心這部份,Df搭載與D4相同的全片幅感光元件,畫素來到1620萬,並搭載EXPEED 3影像處理引擎;D4推出至今差不多兩年的時間,畫質一直是頗受好評,且是許多專業攝影師的職業用機,所以在照片部分我自己是完全不擔心Df的表現,該擔心的反而是自己能不能夠駕馭它,這才是重點!


過去只有在Nikon D800等級以上的機身可以看到TIFF的儲存格式,現在連Df也加入此行列了,這對於有輸出或印刷產業的用途非常廣泛,轉檔及編修後的失真率非常的低,所以深受進階用戶的喜愛,至於RAW+JPG當然是基本的影像儲存格式囉。

Df內建觀景器網格顯示功能,可自訂開啟或是關閉,我印象中Nikon從很早期的D70身上就內建此功能了,不像C家用戶還得自己另外花錢更換對焦屏才有對焦輔助線,好在Canon從7D開始也加入了該功能,總算不必再怨嘆了。其實觀景器內建網格這功能有兩大優勢,一是可以分割畫面並且掌握構圖,二來是可以與水平線切齊,在拍攝風景時非常的實用。

BKT包圍曝光這功能鍵依然設計在這個位置上,一旁則是自拍指示燈。

塑膠蓋旋開後可以看到閃燈同步線的插孔。

「對焦模式選擇器」可用來決定自動與手動對焦的時機,直接由機身設定即可,在AF模式按下側邊按鈕即可切換AF的模式,有AF-S單次自動對焦與AF-C連續自動對焦可以選擇。


Df的感光元件雖然與D4同級,不過對焦系統可是大大的不一樣,Df使用的對焦模組與D610同級為「Multi-CAM 4800」,自動對焦點的數量為39點(中央9點為十字型),可自訂為11點,當接上增距鏡光圈有機會縮到f/8時,Df依然還有7個對焦點可工作;自動對焦的工作範圍從-1~+19 EV,暗部對焦的表現算是普普,不過在光線充裕時少說有9成的準焦率,且合焦的速度也挺快的。
★ 數位機身上首度內建可收合式「測光耦合桿」 |

測光耦合桿這結構只有在D7100等級以上的機身才會配給,目的就是讓AI及AIS這些老鏡頭擁有自動測光的能力,調整鏡身上光圈環的同時,資訊也可以傳導到機身,做出正確的自動測光。

在N家傳統的底片機如FT3身上的「測光耦合桿」具備可收合功能,不過數位化之後似乎就拿掉了這項設計,這使得手上還握有非AI鏡的老玩家們,得一直倚賴手上的底片機,對數位機身也感到排斥,因為早期的刀環卡口若裝上一般的數位機身,會被凸起的「測光耦合桿」給擋到,現在Df加入了可收合設計(如上圖),並藉由輸入的鏡頭資訊來達到測光的目的,雖然完整度還是不如AI、AIS或是現今的AF-S鏡頭,但至少可以看出原廠照顧這些老鏡玩家所做的努力。
▲測光耦合桿的作動。

★ Kit鏡‧AF-S NIKKOR 50mm f/1.8G(特別版) |

Nikon的50mm f/1.8一直以物美價廉著稱,且質感也算不錯所以深受玩家喜愛,這次跟Df一起推出的AF-S NIKKOR 50mm f/1.8G過去的版本相比僅有外觀上的不同,光學構造並無任何異動,想省荷包的朋友建議購買單機身即可,可以省下NT$7000,真沒想到光改外皮居然可以貴那麼多...

特別版的AF-S NIKKOR 50mm f/1.8G在外觀上的異動包括了對焦環的橡膠樣式、銀色鋁圈的加入、文字顏色的改變。

鏡身上還是維持有M/A、M的對焦模式切換鍵。

內建SWM超音波對焦馬達,使得自動對焦速度快且寧靜,產地則是來自中國。

鏡後端可以看到金屬卡口,與一般版本的AF-S NIKKOR 50mm f/1.8G一樣。

當Nikon Df與AF-S NIKKOR 50mm f/1.8G(特別版)合體後,整個氣勢就不一樣了,配色也很Match尤其是搭上銀黑色的機身。

請蒂蒂來為我們示範這組合拿起來的樣子式如何,不知道這樣的大小,各位覺得如何?

我跟Kimin借了他平常在用的AF NIKKOR 50mm f/1.8D來搭Df,沒想到看起來更合拍啊!我想這是因為這顆鏡頭設有光圈環的緣故吧。

如果近期沒有在關注相機消息的話,光看這張照片很容易就誤以為「Df」是一台底片機,因為機頂造型與傳統單眼相仿,加上機頂又有大量的機械式轉盤,帶去戶外拍照的話,被誤判的機率應該也會滿高的。
▲機械轉盤與部分按鍵、撥桿的操作示範。
★ 各級感光度表現 |

圖中的曝光補償轉盤及感光度轉盤在操作的同時都必須壓著釋放鈕,雖然不太方便但卻是多了一份保障,藉此避免了誤觸的可能。Df的標準感光度從ISO 100~ISO 12800,擴展後可以來到ISO 50~ISO 204800,不過要切換到AUTO ISO時就得從MENU進去做設定,這之間的一來一往實在很費時,若能將Auto直接做在轉盤上不就省事多了。


長時間曝光NR我設為關閉,而自動ISO感光度控制這裡則設為標準,以下是各級感光度的實測表現。

附加壓縮檔:RAW-原圖打包下載 JPG-原圖打包下載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光圈先決、手動對焦、Picture Control: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一般、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搭載D4感光元件真的很威,雜訊抑制能力相當的出色,以我的標準來看工作值約落在ISO 3200~ISO 6400之間,堪用值大概到ISO 12800~ISO 25600沒問題,這樣的表現應該是與D4旗鼓相當,D800與D610應該都不是對手,總算沒有辜負大家對它的期望。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留意到,Df是沒有內建閃燈的,而它也是旗艦機之外唯一未內建閃燈的全幅機種,像D800、D610均內建閃燈且可作為無線觸發器,我想Df取消閃燈應該有兩的原因,一是為了維持復古的造型、二是可能影響到機身大小。這裡可以看到Df連機頂都覆蓋了滿滿的蒙皮,就跟我們熟悉的老機子一樣,小細節絲毫不敢馬虎。

快門速度轉盤在「T、X、1/3STEP」時需要按下轉盤中央的釋放鈕才可以切換到上下格,至於「1/4000s~B快門」之間是可以直接切換無需解鎖的,方便用戶在M模式或S模式之下快速調整曝光參數,但也有個缺點那就是這時只有±1 EV可以選擇,若要採±1/3 EV微調的話,那就得切換到1/3STEP。剛剛提到的「T」代表的就是T快門,忘記帶快門線出門又需要曝光30秒以上的話,可以勉強用T快門撐一下,因為它按第一下是開啟快門,按第二下才是關閉快門,只要腳架夠穩還是有可能拍到無手震的長曝照片;「X」即是閃燈快門同步模式,此時快門速度會維持在1/200s。

這具電源開關同時也是快門鈕,單指開關電源頻率稍高的話,滿容易會出現疼痛感的,因為電源開關的轉軸很紮實,要誤觸的機率也可說是微乎其微。快門鍵中央設有螺牙,可直接使用傳統的機械式快門線,這項設計非常符合Df的Style,另外這螺牙也可以安裝快門增高座,手感更明確之外個人風格也更強烈。15萬次的快門壽命對一般用戶來說,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上圖主要是要讓各位看看機頂控制面板在背光亮滅前後的差異,與機背同樣採用白底黑字的風格來呈現。快門速度轉盤下方的是「拍攝模式撥盤」,可快速的改變快門釋放方式,單張拍攝、連續拍攝、靜音拍攝、反光鏡預鎖...等等都是在此做設定。關於M/A/S/P曝光模式轉盤的設計讓我覺得很雞肋,首先是轉盤本身過薄且接觸面過窄,常常是轉盤一「提」起來要切換曝光模式時手又鬆掉了,該轉盤距離電源開關過近對手大的男性朋友來說也不好操作,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要靠指甲把它提起再做切換的動作。
▲快門連拍聲及靜音快門的示範。

原廠表示Df機背的液晶螢幕與D4/D800/D600同級,3.2吋螢幕解析度來到92.1萬點,目前看來是沒有色偏的問題,有拿到機子的朋友後續可以再觀察看看。

復古外型但還是有著現代配備,例如Live View就是最實用的取景工具,可以擺脫光學觀景器的束縛,雖然不像翻轉螢幕那樣靈活,不過取景角度也比底片單眼要來的多元。
▲我們來看看Live View的自動對焦速度是如何吧!


白底黑字的呈現方式,按下機背左列的「i」鍵就可以快速調整指定的項目,例如D-Lighting、HDR、Picture Control,只可惜這些內建項目是無法自訂、更換的,像是減低高ISO雜訊、減低長時間曝光雜訊、Fn鍵與景深與景深預覽鈕...為什麼要放在這裡,想了半天我還是無法參透...



Df內建電子水平儀,可偵測相機水平及前後的傾斜程度;右圖所顯示的1:1及16:9虛擬線則是方便玩家構圖,之後再進入修飾選單內的編修功能做裁切的動作。

外圓形的光學觀景窗,接目器可以直接旋下做更換,一旁設有屈光度調節器;此具OVF的視野率來到100%,放大倍率則為0.7倍。

左列按鍵一覽,不太清楚各位對左列按鍵的配置有沒有什麼意見?我對畫質鍵的存在覺得有些多餘...因為多數人都是一種影像格式從頭拍到尾,反倒是D4、D800建立在左列按鍵上的Picture Control不下放讓我很覺得很可惜,因為我會視畫面選擇以彩色或黑白照片來呈現。

第一次看到N家DSLR的測光模式撥桿設計在機背上,我在拍攝時還滿常用到的,因為多數場景我會用偏重中央測光,逆光時就會馬上切換到點測光。

Df的傳輸埠皆設計在機身的左側。

由左至右分別為USB傳輸埠(可外接無線行動接配器)、HDMI輸出埠、電子快門線。

機身右側一覽。

機底設有大面積的橡膠止滑塊,止滑效果我個人覺得滿明顯的,另外還可以看到Df日本製造的描述,其實在機頂就已經有標明了。

Df放置電池與記憶卡的空間同樣位於機底,對應SDXC以下的記憶卡,並支援UHS-I高速傳輸格式。鋰電池部分使用EN-EL14a,官方表示充飽電後約可拍攝1400張靜態照片,不過我只拍了940張電源就耗盡了(OVF:80% / LCD:20%),拍攝時間約八小時(從早上到傍晚),代表官方數據跟我的使用經驗有極大的差異。

★ 白平衡 / 保留暖色調光線色彩 |




Df的白平衡選項除了自動以外還有八項可自訂,其中自動白平衡也設有「保留暖色調光線色彩」這選項,記得拍人像時不要選擇它,否則膚色會嚴重的偏黃。以下是「保留暖色調光線色彩」開啟前後的差異。


左圖:【AUTO1-標準】、右圖:【AUTO2-保留暖色調光線色彩】。
★ Picture Control 在靜物與人像間的表現 |


過去我用Nikon單眼拍測試照時,都習慣用SD標準(快速調整+1),現在我都直接用「VI鮮豔」來作業,因為照片看起來會比較討喜;另外我們也可以自訂內容,例如調整銳利度、飽和度及色相,色相中若往「-」移動則顏色會偏紅,往「+」移動的話會偏綠,這些微調對拍攝人像時非常實用。

以上是靜物與人像膚色的表現,整體來說「VI鮮豔」的泛用性還挺廣的。以下的人像拍攝因為天色陰暗有用離機閃做輕微的補光,所以我將白平衡色溫自訂在4760,搭配VI鮮豔的Picture Control來拍攝,並微調「銳利度+6、飽和度-1、色相-1」。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D-Lighting / HDR |


D-Lighting這功能幾乎只要是N家的相機都看得到,而且原廠似乎也很重視這功能,每次在Demo時都會介紹到,Df當然也不例外囉;D-Lighting的用意就是降低影像內的明暗反差,不過是透過單張照片以數位補光方式來完成,我平常只會開到L(低)。HDR僅支援JPG影像格式,在RAW或RAW+JPG的情況下是無法啟用HDR的,它會連拍兩張然後自動合成單張曝光平均的照片,以下是實際的拍攝範例,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標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D-Lighting/自動。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HDR/自動。
★ 多重曝光 / 影像重疊 |




其實這兩種功能對我來說是一樣的東西,重點就是要將不同畫面疊在同一張照片上,使用多重曝光有個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因為重曝有時效性,你不可能白天曝第一張、晚上曝第二張吧?所以素材會受到限制。不過「影像重疊」就沒有這種困擾,我只要拍攝RAW檔,事後就可以從大量的RAW檔照片中找到喜歡的影像進行疊圖的動作,雖然疊圖上限為兩張,但這種方式比較有彈性,成果相對也會比較精采。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其實重曝要玩的漂亮真的不容易,這張是難得我自己會喜歡的重曝照,兩張都是在信義區拍攝且當時我刻意都是用黑白風格記錄,疊圖過後感覺還挺有FU的。
★ 間隔定時拍攝 |




雖然Df沒有D800那樣的「微時攝影」功能,不過內建的「間隔定時拍攝功能」還是可以指定間隔的拍攝時間與張數,只不過拍完後得要自己利用軟體來後製成影片,接著就讓各位欣賞我在社子島拍攝的縮時影片吧。
▲當時是設定三秒拍一張,我一共拍了316張照片,事後再用Vegas製成1920 x1080 24p的影片,效果我覺得還不賴。
★ 修飾選單 / RAW處理 |


雖然不像Nikon的入門或是中階機設有EFFECTS模式,但想要玩後製或特效的話,也是可以透過修飾選單來滿足這個願望。NEF(RAW)處理依然是方便且實用的機身工具,可即時調整的參數非常豐富。
☆ Nikon Df‧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自己雖然不是N家的長期用戶,過去的N家底片機也只玩過Nikkormat FT3與Nikon FM2,但這幾天試用下來Df還是給了我不少驚喜感,首先當然是外型非常的合我胃口,就算各界的褒貶不一,可惜就是握感不好,否則就外型這部份還真沒有挑剔的地方。其實聽到滿多網友批評它的體積太大,為什麼不做到跟FM2一樣大就好?!拜託...FM2有機背螢幕嗎?有需要塞那麼大顆鋰電池嗎?機背有設計按鍵嗎?這樣解釋各位應該不用再吵了吧

再來還有部分網友說賣太貴,那乾脆去買A7R、A7就好了,首先A7R、A7的價格都比Df要便宜沒錯,同時也是全片幅沒錯,不過自動對焦速度、操控反應(尤其是A7R/A7在設定選單、調整參數時,都會有明顯的LAG,加上機背螢幕與EVF切換時的延遲)、光學觀景窗的優勢、背後支援的鏡頭群,這些應該都要考慮進去吧...如果最便宜就贏的話,那就去撿Canon 5D一代吧!二手市場一萬五就有。拿相機在比較之前,還是先弄清楚產品地位再來討論會比較有意義,否則也只是打口水戰而已

雖然我對Df的外型很滿意,不過機械轉盤的手感卻顯得太過剛硬,間接干擾了拍攝的流暢度,因為多數轉盤都設有釋放鈕,必須要按壓釋放鈕才能進一步調整;像是曝光補償與感光度的機械轉盤需要釋放才能調整我就不是很習慣,因為它本身阻尼感已經很重了,加上轉盤大小分明,要誤觸真的不容易。曝光模式轉盤的設計也很詭異...調整起來非常不順手,整體來說就是Df除了機背的橡膠滾輪之外,其餘轉盤的阻尼感都過重,期待下一批Df或是後繼機可以稍作調整。

本篇共用了「AF-S 24-70mm F2.8 G ED」及「AF-S NIKKOR 35mm f/1.4G」來進行試拍,畫質部分我想我實在找不出我可以挑剔的地方,低ISO時畫質紮實、高ISO時雜訊抑制的能力又很出色,可惜就是我能拍照的時間就只有兩天,因為我是這週二才拿到機子,所以本篇的照片顯得有些貧瘠還請各位見諒...我盡力了

雖然它的沒有承襲D4的對焦性能,但這個對焦模組讓我用F/1.4大光圈鏡頭拍攝人像時,還是保有一定的穩定度,至少miss的機率很低,這讓我有些意外;所以別被它那復古的外型給騙了,骨子裡還是有出色的畫質與值得信賴的對焦能力。最後就是小編整理的優缺點,各位可以參考看看,另外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發問,因為Df還在小編手上,謝謝各位賞文,但別忘了文末還有抽獎活動唷!

值得讚賞的部份:
◎ 復古外型加上機頂設有多具金屬轉盤,兼顧了質感與操控性。
◎ 是Nikon全幅DSLR當中最小且最輕的,上蓋、後蓋和底蓋均以鎂合金打造支援防塵防滴。
◎ 搭載D4那片1620萬畫素的FX格式感光元件,畫質自然無可挑剔。
◎ 高ISO的雜訊抑制能力讓Df在ISO 3200~6400之間的影像還可視為工作值。
◎ 值得信賴的自動對焦系統,鮮少遇到沒準焦的狀況。
◎ 開關機的反應非常快,就像用傳統的SLR一樣。
◎ 可安裝非AI鏡頭且支援測光。
可以改進的部份:
◎ 握把太淺,且蒙皮的止滑效果不佳。
◎ 金屬轉盤阻尼感過重,釋放鈕的存在打亂了拍照的節奏。
◎ 曝光模式轉盤與電源開關的位置過近。
◎ ISO轉盤上沒有AUTO的選項,若要開啟必須進入MENU設定。
◎ 沒有錄影功能,未來若能加入就算體積跟D610一樣大,我想能接受的玩家還是很多。
☆ Nikon Df‧實拍樣本 PART II(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小惡魔回文贈獎活動 |


這次的獎品是tamrac #5786 專業相機包(一個),加上2014 Nikon原廠記事本(一本),將同時送給一位幸運兒!
1.抽獎辦法:只要你對Nikon Df的特色發表看法,即符合抽獎資格。
2.回覆截止日時間:即刻起至2013/12/06 AM10:00
3.抽獎日期:2013/12/09
恭喜得獎者為:

抽獎過程影片請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f-Xk0wN928&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