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是一眨眼2013年就過去了,不知道各位前晚跨年玩得開不開心啊!?相信也有不少網友為了拍下絢麗的煙火花上不少時間在卡位吧,有作品的話可別吝於分享唷,小編先在這裡祝大家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小編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富士於前陣子推出的中階微單眼Fujifilm X-E2,初步看來與前作相比較起來就只是小改款而已,因為主要只有導入新一代感光元件且加入Wi-Fi傳輸功能,在功能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手上已經有X-E1的玩家應該不會有升級的慾望。前些日子在Sony推出A7R/A7之後,微單眼的片幅也不再局限於APS-C,全片幅微單眼的時代或許還沒降臨,但對同樣以微單眼為主力產品的Fujifulm、Panasonic、Olympus可能還是帶有威脅,電影中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就算敵人距離我一百步,也不能讓他靠近我一步」,X-Pro1後代機遲遲未出現,葫蘆裡究竟賣什麼藥還真是讓人霧裡看花,不論是媒體或是消費者也只能靜觀其變,把鈔票先準備好就是了,時間相隔兩年之久相信應該不會讓大家失望才是。
☆ Fujifilm X-E2‧拍攝樣本 Part I(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Fujifilm X-E2‧外觀暨選單介紹 |

小編此回借到的X-E2為Kit組合,搭配的鏡頭是FUJINON LENS XF18-55mmF2.8-4 R LM OIS,而機身方面我選擇了黑銀款式,這似乎也是較受年輕玩家喜愛的配色,因為帶有濃厚的復古氣息,從X100開始到現在富士一直善用這項優勢,在銀鹽時代所累積的造機經驗,讓X系列的外型近三年來都維持不錯的口碑,不論有無設計觀景窗,看起來總是那麼順眼,相較於A7R/A7...算了...不予置評。
X-E2保有與X-E1相同的鋁鎂合金機身,同時滿足堅固及輕量化的特性,另外在機頂及機底的部份則是採用鋁合金材質,而霧銀色的機頂也可以避免表面留下指紋。機身尺寸來到129 x 74.9 x 37.2(mm),原本我以為前後代的大小會是一模一樣,但沒想到X-E2的厚度居然少了1.1mm,不過這樣的差異握在手上可以說是無感,只是數據上勝出而已;加上記憶卡與電池後的重量來到350公克,若只有機身本體的話淨重是300公克,這部份與X-E1是完全相同的。

X-E2最大的異動項目就屬X-Trans CMOS II感光元件的加入了,尺寸為APS-C有效畫素可來到1630萬,上次出現是在不可換鏡頭的X100s身上,且沒有立刻下放到後續推出的X-M1及X-A1身上,若是後代機可能有望,看來富士還挺重視倫理的嘛


握把上的橡膠蒙皮帶有點彈性且具備止滑效果,與機身表面上的仿荔枝紋蒙皮是截然不同的,仿荔枝紋蒙皮裝飾的意義可是大於實際用途。

從俯視圖可以看出握把的厚度並不明顯,接上XF18-55mm標準鏡之後那個前後配重還算ok,若是搭配中長焦段鏡頭或是XF60mm這顆微距鏡可就吃力了,我自己都會加裝手腕帶來輔助,如此一來單手握持也不打緊。如果這樣還嫌不夠的話,原廠也有推出HG-XE1手柄供選配,有興趣的話可以上官網看看,應該會符合各位的需求。

機身型號依然以蝕刻手法來表現,不知道這系列會延續多久呢?!

上圖可以看到對焦模式撥盤,在可換鏡的X系列裡只有X-Pro與X-E內建這撥盤,像去年推出的X-M1及X-A1都必須透過選單來控制,例如要從自動對焦切換成手動對焦可就沒那麼直覺了。
★ FUJINON LENS XF18-55mmF2.8-4 R LM OIS 搭配標準鏡頭 |

X-E2所搭配的Kit鏡是FUJINON LENS XF18-55mmF2.8-4 R LM OIS,不論是鏡身的質感或是最重要的畫質都比XC16-50mmF3.5-5.6 OIS要出色許多,光是金屬鏡身的紮實感就值回票價了,XC16-50mm是上次測試X-A1所搭配的鏡頭,比較過後就會知道XF18-55mm的好,重點是XF18-55mm在各焦段的光圈值也比較大。

XF18-55mm在鏡身上內建鏡頭防手震的開關以及光圈控制鍵,可決定光圈為手動控制或是自動控制,但我個人不太能適應它那光圈環的操作手感,雖然是無段設計但阻尼感過輕很容易發生誤觸的情形。

俯視圖來一張,最廣角端時的鏡身長度最短,調整至最望遠端時大概會增加2/3的鏡身長度。
★ FUJINON XF23mmF1.4 R 大光圈定焦鏡 |

富士XF鏡頭一直以高畫質著稱,過去若稱「FUJINON XF35mmF1.4 R」為XF定焦鏡的第一把交椅相信各位應該不會有意見,等效焦距52.5mm加上f/1.4的大光圈要營造淺景深是何等的容易,只不過在室內就會顯得不太好發揮,尤其想拍全身照的時候。而就在前陣子「FUJINON XF23mmF1.4 R」終於上市了,34.5mm這進可攻退可守的等效焦距絕對是老玩家的最愛,不論在室內或戶外都可以發揮自如,重點是最大光圈也有f/1.4,同時隨鏡附贈一枚遮光罩。

鏡頭的口徑為62mm,鏡頭構造為8群11枚且內含1片非球面鏡片,光圈葉片數為7片。

對焦環下拉可快速切換成手動對焦模式,且有對焦距離可以參考,不必倚賴機身上的對焦模式撥盤。正常最近對焦距離是60公分,切換到Macro之後最近對焦距離會縮短到28公分。

手動光圈環可進行1/3 EV調整,只能在「f/1.4~A」這個區間內調整,不像XF18-55mm可以重複循環轉動。

這顆XF23mm f/1.4以及XF18-55mm都是日本製造,品質方面應該是可以安心的!

鏡身維持金屬材質,不論在對焦環或是光圈環上都設有止滑紋路用來提昇操作手感;其實純金屬表面也有個好處,不用擔心耐用度的問題。

從俯視圖可以看出XF23mm f1.4的鏡身造型是屬於短胖型的。

圖左是XF23mm f/1.4、圖右是XF18-55mm,各位可以比較一下它們兩者的大小。

XE-2可是完完全全的延續了X-E1機頂設計,該有的都沒有少但卻也沒有新增其它按鍵或是功能。
★ 內閃可打跳燈 |

內閃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補光利器。


可以指定內閃的觸發目的,可做慢速同步或是用來觸發原廠外閃;內閃的最大出力雖然只有GN7,不過還是有±2 EV可進行微調。

內閃保留角度可手動調整的優勢,所以只要單手將它向下壓便可以執行跳燈,不過天花板過高的話效果可能會有限,但至少是額外的獎勵就加減用吧!

上圖可以見到雙聲道的收音麥克風,另外機頂同時內建熱靴座,可外接原廠或它牌閃燈,小編曾拿來外接高階閃燈去展場拍麻豆,但少了垂直把手加上機身握把過小又過淺,握起來會非常吃力,尤其是垂直取景時。

機頂上頭的快門速度轉盤也是使用金屬材質,快門速度最高為1/4000秒,每級速度之間還可以利用機背轉盤進行1/3 EV的調整,同時還有T快門與B快門的選項。
★ 內建四顆Fn自訂鍵 |

現在相機直接內建曝光補償轉盤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在P、A、S曝光模式底下可以利用大拇指快速的增減亮度,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設計;X-E2將曝光補償可調整的範圍從原本的±2擴展為±3,可調整的範圍更廣,這點非常的實用。右上角的Fn鍵是X-E2其中的一顆自定義鍵,可設定的項目如下。


機身上共有四顆實體按鍵可進行自訂,但我發現了一個小bug,紅框框起來的地方應該是AE按鈕才對,似乎是原廠誤植了。右圖是Fn按鈕可設定的項目,內容還挺豐富的,機頂Fn我設為「進階濾鏡」、Fn2設為「軟片模擬」、AF按鈕設為「對焦區域」、AE按鈕則維持「測光」。(該bug以於最新韌體中修正完畢,各位可以安心使用)

快門鈕同時也是電源開關,上方內建螺牙可安裝傳統的機械式快門線來玩長曝,不過電源開關跟快門似乎位在同個軸心上,因為快門鈕轉動連帶也會影響電源開關,我自己不是很欣賞這樣的設計。
★ 液晶螢幕規格大躍進 |

機背所搭載的液晶螢幕為三吋104萬點,規格明顯勝過X-E1的2.8吋46萬點,可惜就是螢幕為固定式設計並無翻轉結構,取景彈性也就不如內建翻轉螢幕的X-M1與X-A1。


按下機背上端的「Q鍵」便可以喚出以上設定,左圖屬於機身的內部設定取決於軟體,右圖則是機身硬體的選項。

電子觀景窗使用OLED面板,解析度高達236萬點,肉眼所見的畫面非常的細膩且適合在微光下作業,表現與Sony著稱的XGA OLED電子觀景窗差不多,在一旁還有屈光度調節器以及紅外線感應器。

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包括AE及Fn2鍵都是支援功能自訂的,至於DRIVE是在富士機身上才看得到的功能鍵,重要是得從裡面才有辦法切換到錄影模式。
★ 寬廣的動態範圍 |


X-E2不論在何種測光模式底下均得透過畫面中央來進行測光,無法跟著自動對焦點進行測光連動。動態範圍這部份,在一般情況下我會強制將動態範圍的數值設定在DR100,因為這樣畫面明暗的反差才會明顯,雖然亮部及暗部可保留的細節不如DR400,但除非是遇到逆光否則我還是以DR100為主,照片看起來也比較討喜。

附加壓縮檔:原圖打包下載
以上是DR100、DR200以及DR400之間的差異,尤其在遠處高光細節部分更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

方向鍵的左右兩顆按鍵除了用來操作方向之外,並沒有其他功能,且同樣不支援功能自訂,其實我不太能理解原廠為什麼要白白浪費這兩顆按鍵,就算固定設為白平衡或倒數計時拍攝都好,就是別空在那啊...這樣實在不太環保

★ 強化臉部對焦模式 / 新增峰值對焦 |


機背上的Marco鍵按下後可縮短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目的應該是讓鏡頭在拍攝一般題材時能夠縮短對焦行程,等到有近拍需求時再按下Macro鍵。自動對焦區域非為多重對焦及區域對焦,為了能夠精確的掌握對焦點的使用時機,後者會比較適合一些。


左圖是自動對焦點可放大的級數,當然為求對焦的精準度,對焦框越小也就越適合用來應付體積較小或是反差較大的目標。從右圖我們可以看到共計有49個自動對焦點,搭配X-E2的智慧混合式自動對焦,自動對焦速度最快可達到0.08秒。


在MF輔助的選項中多了「對焦峰值亮點」的選項,這是從X100s開始下放的功能,開啟對焦峰值亮點起初並不會有特別感覺,但開始調整對焦環同時下壓機背滾輪,畫面便會自動放大且出現明顯的高光輪廓,藉著這個高光輪廓便可以安心的進行手動對焦;且「對焦峰值亮點」的放大區域是可以自訂位置的,不像「數位化分割影像」輔助時會受限在畫面中間。參考右圖可看出峰值對焦啟閉前後的畫面差異。


當「臉部追蹤對焦」功能開啟後,對焦區域功能便會強制關閉,且測光模式也不再能指定,一切以人臉的測光為基準(右圖紅框)包括白平衡,若未偵測到人臉的話對焦框則會停留在畫面中央。

外接埠由左至右分別是「麥克風/快門遙控器端子」、HDMI mini端子、Micro USB端子,與X-E1的不同在於前代使用的是Mini USB端子;原廠另有快門遙控器RR-90、立體聲麥克風MIC-ST1可供選配。

在機頂可以見到MADE IN JAPAN的字樣,代表X-E2從機身到鏡頭均堅持純正的日本血統。

搭載NP-W126鋰離子電池充飽電後約可拍攝350張靜態照片(同X-E1),而在儲存媒體方面X-E2同步支援SD/SDHC/SDXC(UHS-I)格式的記憶卡。
★ 影像格式 / 影像尺寸 |


X-E2支援RAW+JPG拍攝,在影像尺寸中雖然有16:9或是1:1這種片幅以外的比例可選擇,不過僅限儲存JPG檔案,在RAW+JPG情況下則是不受限,就是單純只記錄JPG檔案。
★ 白平衡 |


從X100開始富士的自動白平衡表現就一直被玩家所推崇,內建十種白平衡選項,而且還有白平衡偏移可以自行微調,例如你想讓膚色更紅潤時,你或許可以將座標往X軸的右方來移動。
★ 各級感光度的表現 |




X-E2的標準感光度範圍是ISO 200~ISO 6400,只有這段範圍支援RAW檔拍攝,像是ISO 100、ISO 12800、ISO 25600則是都只支援JPG;實際操作時,我習慣是直接讓「ISO自動控制」來決定感光度的數值,反正ISO上限及最低快門速度都設定好之後,就沒啥好擔心的了。接下來請看看各級感光度的表現。

附加壓縮檔:JPG-原圖打包下載 RAW-原圖打包下載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光圈先決、手動對焦、軟片模擬: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標準、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從上圖的表現看來,X-E2在高感光度這方面依然維持著出色的表現,直到ISO 1600那網點印刷依舊是清晰可見,毛球上的細節也沒有少,真是叫人訝異!ISO 1600~ISO 3200我想用來工作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至於堪用值方面大概是ISO 6400~ISO 12800之間,就算到ISO 12800影像還是能夠保有基本的細節,且看不到任何的色彩雜訊,真的有厲害到。
★ 軟片模擬 / 影像微調 |


早期做底片起家的富士,在數位化之後對色彩的調校還是很有一套,彩色色調及單色色調分別有五種選擇,艷麗及柔和模式是我最常用的彩色色調,其中柔和用來拍攝風景或是人像都挺合適的;單色調我自己是比較喜歡用「黑白+R」,因為對比度比較高。右圖的「軟片模擬包圍」也算一個很犯規的功能,開啟後單次快門便可以同時記錄三種不同的色調;若這樣還是嫌夠的話,那就拍攝RAW檔最後再利用機身自行後製轉檔吧!


影響「照片」的項目還包括上圖的「色彩、銳利度、明亮部色調、陰暗部色調」這幾項,不過小編都將它們維持在基本值。

附加壓縮檔:原圖打包下載
以上是各「軟片模擬」所記錄下來的顏色,同時可以參考膚色的表現。
★ 進階濾鏡 |


X-E2內建的「進階濾鏡」內容跟過去的機種大同小異,共計有13個項目可選擇,其中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濾鏡包括有玩具相機、縮圖、擷取色彩、動態色調、柔焦以及局部色彩。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玩具相機。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縮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擷取色彩。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動態色調。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柔焦。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局部色彩(黃)。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局部色彩(紅)。
★ 全景拍攝 |


X-E2內建的全景模式非常簡單,只要指定好角度(尺寸)跟方向便可以按下快門開始移動相機,拍攝時實體快門會不斷釋放,聲音還不算小聲,但是成功率卻是非常的高,操作起來也很簡單,以下是全景照的範例。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Wi-Fi 無線傳輸 |


進行無線傳輸時可設定檔案的大小,看是要維持原尺寸或是縮減到300萬畫素,當相機與手機或平板上的專屬APP進行連線時也無須設定密碼,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連線品質並不是很穩定,常常連線到一半就斷掉,弔詭的是斷線後又跟我說項激發出的無線訊號很強...


可前往PLAY商店免費下載「FUJIFILM Camera Application」,配對成功後便可以透過行動裝置來瀏覽相機上的照片或影片,又或是進行檔案傳輸的動作,Wi-Fi傳輸已經是相機的趨勢,希望這APP未來有機會加入遠端遙控拍照的功能
☆ Fujifilm X-E2‧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在元旦以前北台灣的降雨量創下百年之最的紀錄,X-E2雖然到小編手中的時間並不短,不過幾乎是沒什麼機會帶出門好好發揮,好在上週末的車展加上這週突然轉晴,讓我終於有時間帶它出門遛達溜達,不然相機還沒發霉之前我的頭頂就已經先長滿香菇了,只能說真「悶」啊!簡單的說X-E2給我的感受就像是X-E1的進階款,加強了一些小地方,例如下放四顆自訂鍵,更符合使用者的操控需求、優化臉部對焦及測光、新增鏡頭調整優化器(LMO)技術在X-E2身上,但這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要設計開關?會有用戶不希望發揮鏡頭的光學極限嗎?還挺妙的。最快0.08秒的自動對焦速度,讓X-E2與X-E1剛推出時的評價截然不同,X-E1是韌體更新後才慢慢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而X-E2在這方面的表現則是比前代機更出色。
白平衡及色彩的表現在X-E2身上也找不到可以挑剔的地方,實際挑戰車展那光源混亂的環境,JPG直出的色調還是能符合小編的期待。我將機頂的Fn設為進階濾鏡的開關,就算當下是以RAW+JPG在記錄也不會受到限制,機身會自動選擇以JPG來輸出,不需要再手動改變記錄的格式;如此一來也無須擔心影響到拍攝的流暢度,這點卻是Sony一直讓我頭痛的地方。姑且不論X-Pro2是否會以全片幅來迎戰,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搭載APS-C X-Trans CMOS (II)感光元件的機種不論在畫質或是色彩上都有著極高的評價,且X接環也行之有年,當初最早的X-Pro1就是為了力拼全片幅而打造出來的相機,若X-Pro2要挑戰全片幅,首先要頭痛的就會是鏡頭群的問題,該花多久時間補齊現有數位專用鏡的焦段。最後提供X-E2的優缺點及大量實拍圖給大家參考。
值得讚賞的部份:
◎ 機身的質感及配色依舊討喜。
◎ 自動白平衡與軟片模擬的色彩演繹符合期待。
◎ 自動對焦速度最快來到0.08秒。
◎ 手動對焦增加最重要的「峰值對焦」來提升精準度。
◎ 高感光度的表現很驚人,堪用值約在ISO 6400~ISO 12800之間
◎ 電子觀景窗採用236萬點的OLED,畫質相當的細膩,微光下檢視雜訊的抑制程度也不錯。
◎ 自訂功能鍵新增為四顆。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希望以後能夠增設獨立錄影鍵,每次要從DRIVE進去選總是不夠即時。
◎ 內建的握把過淺,加上長鏡頭會顯得吃力。
◎ 快門鈕的軸心與電源開關做在一起,若接上機械快門線容易發生開關誤觸。
◎ Wi-Fi連線時似乎有不太穩定的跡象。
☆ Fujifilm X-E2‧拍攝樣本 Part II(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