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個人看完Macbook Air的感想,今天把他寫下來和大家分享,如果我有資訊錯誤的部份還請前輩指教,各位朋友有相同相異的感想也請大家不吝分享!

誰第二個登上月球?

蘋果公司在幾天前發表MacBook Air。



MacBook Air是世界最薄的筆記型電腦,最薄的地方只有0.4公分,為了達到不可思議的輕薄,犧牲許多流行的擴充功能,依靠無線傳輸技術做所有的資料交換,與其說Air是象徵輕薄,不如說Air是自由的漂浮在無線的世界。

就在Air問世的同時有一群人開始對這個產品的前途感到懷疑,有誰會花費這麼高的價錢買一台性能普通、擴充不方便的電腦,只為了他是最薄的電腦?

另一群人則和我一樣被Air深深吸引,而且立刻連想到Steve說的VAIO TZ,其實和Air是不同理念的產品,而和Air相同精神的VAIO早在2003年就誕生,玩家們熟知的名字是X505。


MacBook Air上市,大家看到什麼了?

Sony是一家擁有最大勇氣將技術展現到極致的公司,在2003年開始把自家筆記型電腦品牌VAIO底下的經典機種505系列做了終止,並且用了Extreme為代碼,展現出筆記型電腦未來會演化成什麼樣子,Sony的答案是PCG-X505,整個系列包括了亮面塗裝碳纖維機身的限量版(PCG-X505/SP)與鋁鎂合金的標準版(PCG-X505/P),以及改版升級後的消光碳纖維塗裝版本(PCG-X505/CP)。
2003年,距離現在五年前,X505系列最薄的部份低於1公分,最輕的版本不到0.8kg。

未來已經來臨
X505和MacBook Air相同的理念就是要不計一切代價成為業界最輕薄的典範,開創筆記型電腦新頁,同時宣示品牌實力,在一般消費者看來就像是有個瘋子老闆把概念機送上生產線一樣:X505和Air在上市時都達到了低性能筆記型電腦突破新台幣十萬元售價的關卡,同時在所有喜好時尚科技產品的玩家心中奠定了歷史經典的地位。

X505和MacBook Air相隔五年,不同的是X505在設計之初就像是一台概念機,以挑戰極限為目標,並且限量發售;而蘋果晚了五年推出超薄電腦,作為2008年度唯一在MacWorld發表的獨立電腦硬體,可以想見蘋果對Air的期望與定位有多麼高,這不是開創未來典範,而是告訴世人未來已經來臨。

再一次典範?
保守估計三到五年的未來所有的筆記型電腦在維持現有的外觀形態之下內部零件架構將越來越接近手機:沒有運作噪音、沒有高溫發熱、完全防震、舒適的螢幕與鍵盤尺寸、超薄與超輕、維持多工處理效率,這些正是MacBook Air遵行的原則,加上蘋果的多重觸控技術和新作業系統Leopard,Air只有驚人的薄度和定價沒有被媒體猜中,其他的規格都算不上什麼創新,至少和iPhone相比大家驚叫「哇!」的次數在今年的MacWorld大約只有看到和TZ比較薄度和從信封取出那一剎那。

X505的經典地位是因為他帶領整個筆記型電腦產業走向新的設計思考、新材料運用、極限可能的機構設計、近乎無瑕的內斂外觀、精品筆記型電腦的價值、完全行動取向的配套方案,All-in-one、超可攜,或者是在兩者夾縫中取得最可能的平衡。X505藉由跨時代的設計與超高的成本呈現所有MacBook Air在今日想表達的震撼;然而X505的真正價值卻是將前衛的設計概念真正落實在VAIO大幅改良的後繼機種,Type G, SZ, TZ 都是VAIO注重多方平衡的產品,也實際的奠定行動機種準則。

MacBook Air仗著蘋果最優秀的品牌感染力與媒體關注強調了他的創新貢獻,那就是適當的考慮理性與感性,或者我更願意詮釋為「性感與合理性的平衡」:蘋果催生了新的intel微處理器,縮小體積並且維持性能;為了顧全所有使用者依賴的基本人因需求,Air內建全尺寸鍵盤與螢幕;即使是超薄機身依然內建足夠的電池續航力。環保設計,包含可回收機身材料、減低零件有毒元素、控制包裝尺寸最佳化運送儲藏。當然,MacBook Air性感無比,俐落的線條與側邊斜角,遵從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讓人不得不注意在乾淨的造型中有多少細節隱藏著;多重觸控首次被導入觸控板,光是眼見就讓人訝異的操作樂趣將引領第三方軟體設計者積極發展多重觸控在操作界面上的應用。

但是誰來買單呢?我和我的家人或朋友會因為「想要」而買一台iPod,但是買iMac或MacBook Pro就必須牽扯到「需要」,確實,我們會以為大家都需要一台個人電腦,但是他有多大的機率會是一台MacBook Air?
中產階級的一般大眾不容易購買;高階商務人士在現實因素優先的前提下有太多理由不能選購MacBook Air,那麼誰會掏錢呢?蘋果迷? 科技新貴?科技新貧? 多金企業第三代? 設計師?於是我開始相信「蘋果和Sony不做市場分析」可能不是謠言。至於Air能否和iMac, iPhone初現時一樣熱銷,即便我屬於失去理智下單的危險群,我仍然不抱持正面期望;或許iTune大幅獲利的同時,蘋果相信他應該負責再一次樹立典範。

我們以為第二個踏上月球的默默無名,
只見飄在空中五年的X505對MacBook Air說「歡迎你的加入,和我一起飛翔。」

空中交通很快要開始惡化了,而我們都很開心。

文章關鍵字
的確不知道MBA的Target Customer在哪里?
本來最近要買NB的,想到1月15日Apple就就會推出新款了,于是等了好久。結果比較讓我失望。
怎么說呢?其實我還是很喜歡MBA的,我是個很“膚淺”的人,外形的吸引力對我是致命的。
可是考慮MBA的價格可以買一臺Fujitsu的Tablet便攜NB,我還是放棄MBA了。
1個USB接口,擴展性太差了~5小時的內置電池,比較郁悶。
相比之下,Fujitsu的有USB,PC卡,SD卡,和Smart Card接口。而且電池續航官方數據為11個小時。哎~只好放棄MBA了。
一直在想有沒有什么好的借口可以讓自己買臺MBA,到現在還沒想出來,只好等下半年買一臺iMAC在家里用了。
PRINCEOFPEACE wrote:
以下是我個人看完Ma...多重觸控首次被導入觸控板,光是眼見就讓人訝異的操作樂趣將引領第三方軟體設計者積極發展多重觸控在操作界面上的應用...(恕刪)


對於這次MacBook Air所採用的Touchpad, 粗淺的認為運用在觸控螢幕(如iPhone)上比較合理, 針對講求效率及精確的使用者而言, 多半會捨Touchpad就滑鼠使用, 這也是Yamato Design Center在ThinkPad上仍舊使用TouchPoint, 其精確性優於Touchpad.
當使用者需要在MacBook Air上做講求效率的精確作業時, 插上USB滑鼠, 此時一個USB port即顯得捉襟見肘, 除非使用Bluetooth滑鼠, 或未來有可用的WiFi滑鼠.

在硬體上架構上, MacBook Air上沒有看到重大創新, 卻看到追求"世界最薄"的行銷策略及講求美觀的消費性主義, 一併的犧牲許多對於稱於Ultraportable的實務元件, 所謂人性的MagSafe, 目前已有許多Ultraportable免插電源應付八小時(雖然是號稱)的一般工作需求, 我想未來趨勢是會邁向-當你攜帶筆電在外, 是不用攜帶變壓器的-這也是目前眾家廠商努力的方向.

hanklin77 wrote:
我想未來趨勢是會邁向-當你攜帶筆電在外, 是不用攜帶變壓器的-這也是目前眾家廠商努力的方向.


確實如您所言,我也認為某種程度上Air只是蘋果開始展趨勢。
VAIO早已經做了,現在也該輪到蘋果吧
PRINCEOFPEACE wrote:
我們以為第二個踏上月球的默默無名,
只見飄在空中五年的X505對MacBook Air說「歡迎你的加入,和我一起飛翔。」
空中交通很快要開始惡化了,而我們都很開心。(恕刪)


好文章,理性與感性兼具。
樓主先前也有入手 X505

說真格的

看到 MacBook Air

我會想要入手 X505...



看到X505的介紹:

對於如此體積如此厚度的筆記本電腦而言,這些接口設計可以說是非常豐富了,不過Sony將網卡接口和VGA擴展接口外置了出來,設計了一個擴展裝置,透過一個叫做KUTA的接口連接在筆記本機身之上,隨著無線網路應用的普及,這點設計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X505內建了麥克風模組,所以沒有提供麥克風接口。


所以筆電要薄都還是要外接...
許久沒有這種讓人熱淚盈眶的感性好文了
滿分奉上
                              彈幕濃!
或許有很多人認為 MBA 屬於次筆電,蘋果只是提供規格較低的輕薄筆電
如果這麼看,那麼 MBA 只看到了 MB, 而失去了 "A" 的真正含意

MBA 是夠薄,但是還不到輕得可以浮在空中

今年 Macworld 的主題,"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

並不會是說空中即將漂浮著筆電,而應該看成無線傳輸網路的成熟世代即將來臨

今年 Macworld 的概念就在於推廣無線傳輸,
由於無線傳輸的速度目前已經達到大眾普遍可接受的程度
因此從硬體備份、線上娛樂服務、個人通訊、到 MBA
在這一個整體的概念中,MBA 做 為主要的行動終端,個人的無線中心
水到渠成
這也就是為什麼 MBA 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日發表的壓軸


不論蘋果在 MBA 的硬體和效能上如何做出妥協
消費者也同時在這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

MBA第一重點在於薄(非重量)

每個消費者第一件事其實都會想到「我究竟有沒有需要那麼薄,來交換擴充性?」
「同樣重量」,但是厚度差0.5~1cm時,真的會在攜行上有多大的差異呢?
究竟是「厚度」還是「重量」才是攜行上的問題呢?

第二重點就在於 Air (無線傳輸) 的字義
消費者也同時會問,「我們的無線傳輸已經如此的無遠弗屆了嗎?」
若你不在舊金山、台北時?

在想到空中交通即將惡化的同時,
「我們的無線傳輸已經是如此的安全無虞嗎?」


第一代的 MBA 開啟世代的轉換,在所難免會有很多質疑
我真的相信
第三、四代之後的 MBA, 才是普羅大眾的你我離不開 A 時代的來臨
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去討論擴充性的問題
輕薄變的理所當然

我們更在意的是,無線服務擴充的問題
抓apple的圖另存拿來用都不一定可以了吧, 可以直接拉apple的圖嗎?
要買時不降價嫌吃人好貴,買了過幾個月降價又嫌不保值。奇怪,後面又不是掛LV
搞輕薄...蘋果玩的過日系廠商嗎?
無線網路...現在市面上哪一個NB沒有?

不可否認蘋果的行銷功力確實無以倫比
任何產品只要掛上蘋果這個金字招牌,媒體都一定買帳,話題性一流
買家在公眾場所使用MBA,更是樂得享受那種受人注目的快感

可惜那Newton真是早生了15年,如果是現在上市,鐵定熱賣到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