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15新增跳水專區、小耳罩系列、再更新機型)
(2011.1.5 部分耳機、機型更新)
(2010.9.22中秋節更新)
(覺得寫的還可以就幫我加個分吧,覺得寫的不好就請多包涵)
(看了自己的標題,覺得有點文言,然後還是很多人直接發問要人推薦,
其實用發文的推薦往往不夠詳細,可是我這篇又太長啦,或許看完真的太累吧,哈)
(2010.5.3聽了許多耳機小心得:很多耳機喜歡講求解析,結果就變得很單薄、凝聚力差。許多耳機喜歡厚實,又犧牲了解析與音場。真正好的聲音不但講求解析,聲音後又厚實,凝聚力又好,然後音場又大。這點在下我只有從PS1000聽到。我自己沒買到PS1000,不過被同好毒了一會,感覺滿痛苦的,很難遺忘的好聲,難怪會缺貨這麼久。)
----新增跳水專區,寫在前頭方便更新-----
跳水專區常常是國外或是國內(較少)特價品專區,價錢常常一降都只剩1/3或是1/2,不過建議還是自己聽聽或是看看有人專文心得再買,否則(尤其是國外)換貨很麻煩,也不一定很好拋
1. UE TF10(有一般版跟供iphone用的版本):台灣公司貨原本萬元以上,最便宜殺到99美元,現在台灣水貨商售價約5、6千元,還是很超值,不過配戴感建議一定要戴過,聽人聲的也要稍微斟酌一下
2. 聲海HD25-1 II 美國這隻的售價普遍比台灣低一些,尤其是愛迪達版,水貨商價錢大約6800左右,非愛迪達版6000以下,這隻個人覺得是小耳罩中最喜歡的
3. monster耳機:monster在台灣的售價非常高,事實上許多玩家都覺得它只是潮而已。我聽過它的聲音還真的不是很好,美國的售價也比台灣低上不少,台灣破萬的售價在美國可能就合台幣八千多而已。不過這牌因為太潮,仿冒品也很多,請記得慎選代購。版上推的大概就是MMDT這種高階的,不過個人聽過都是不符口味啦,cp值也嫌低一點。其他個人也聽過Studio、Solo、Turbine(我弟在用),都是走低音一整片然後壓過中頻,高頻也延伸不足、解析力不佳的路線XDDDDD 個人不是很喜歡啦,不過聽過聽電音不錯。
----
第一部分:隨身訊源
玩了一陣子的隨身訊源+耳機的組合,其實慢慢體會到隨身聽音樂的樂趣
相較於家用系統來說,隨身系統有他的局限性,包括體積、耳機阻抗、訊源電壓....
但也稍微單純一點啦,最多就一台隨身聽+(隨身耳機擴大機)+耳機的組合
隨身聽的就是相當於DAC,把各種數位檔案轉成類比訊號
然後由耳機播出(相當於音響),本文就專從音質方面提供個人的心得
先說,每個人聽感不同,或許我的聽感跟您不同,我也只是分享自己的心得
如有和您感覺不甚相同之處,就請多多包涵吧。
(一)預算分配問題
其實如果把剛剛上述的機制分析一下,隨身聽相當於訊源,耳機相當於音響
兩者似乎都有相同重要性,談不上誰重要誰不重要。
但在分配預算,似乎耳機的預算應該多一點
原因就在於現在隨身訊源MP3、MP4除了聲音功能以外,
有些還是大螢幕、藍芽、觸控、遊戲、wifi.....這些功能當然方便,但是意味者成本有
一部分被分配到這些功能上,因此當你買4000跟6000元差距的MP3,可能兩者是差在螢幕而非音質本身。
但並非訊源可以選擇極廉價的機種,有些過於低價的mp3,音質真的非常糟糕
一般而言個人觀察大概至少1500以上應該是起碼的要求
大概3000左右就會有一定水準了(僅供參考),更高的話可以看看機型
(二)了解自己聽的音樂類型
這點實在很重要,版上很多討論許多品牌,並不一定都是雜食通用
像紅極一時的iaudio,就是冷底著稱,擅長古典音樂,人聲稍薄且非常理性
很多人可能沒有時間(所以我想寫成一篇啊)看其他文章,
就看很多板友說聲音很棒就買啦
買了感覺奇怪,人聲幾乎沒有感染力,和念歌詞的感覺差不多
所以了解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很重要,大抵上流行音樂比較適合暖底、中性底的訊源
而古典樂則是適合冷底、中性底的訊源
其實市面上賣的MP3以暖底稍微多一點
像SONY、creative、KENWOOD、三星、飛利浦(中偏暖一點點)、iriver以暖底居多
因為大部分的人聽流行音樂人聲比較多啊
冷底的話iaudio就是最佳代表,現在有i9、D3、J3、X7等機型
中性底的話,ipod touch、ipod classic、iphone 4均是
(你給他什麼樣品質的檔案,他就幾乎不加音染的播放出來,因此你的檔案不好,
他播放出的品質就會不好)
(三)檔案類型
音質好壞其實更重要的是檔案類型,MP3檔案是典型被壓縮過的類型
極高頻跟極低頻都會被過濾掉,通常比較講究的會把CD轉成無損檔案
像WAV(非常佔空間)、APE、FLAC、apple lossless....格式,
當然選擇訊源的時候也要注意支援的問題,像SONY就只支援WAV而已
支援過少,用wav的話一下就裝滿了,變得要去壓縮檔案,
即使不得已要壓縮,也記得用高位元率,像MP3好像最高是320K
(四)需要用耳擴嗎?
耳擴,顧名思義就是耳機擴大機,為什麼隨身聽DAC的類比訊號還需要擴大呢?
當然是因為耳機需要,可能是因為耳機阻抗高、或是敏感度稍低
需要加強強的類比訊號(俗稱推力)的驅動,耳機的實力才得以發揮
這在家用耳機系統其實滿常用的,像耳機版拜耳旗艦耳罩、深海旗艦耳罩
都是非常需要強的類比訊號,才能讓耳機發揮他的實力,
像空間感、高低頻延伸、聲音厚度影響都很大
不過隨身系統像耳道式耳機,本來設計就是隨身用的,大多敏感度很高,阻抗低
而且隨身訊源體積小,有時會有底噪的問題,訊號本身有底噪,一經擴大機擴大後
底噪就嫌大了,過大的底噪,反而聽起來讓人煩躁不舒服
像前面i牌、K牌、$牌($牌底噪真的滿大,不擴大都可略微聽到)
都會稍微有點底噪,所以必須要慎選耳擴啊,甚至不用也沒有關係。
當然,訊源本身的推力也有關係,ipod、iaudio推力都算強大的
K牌以及飛利浦推力就稍弱了
隨身耳擴說實話,cp值都不是太高,優秀機種像Stepdance都已經萬元以上。筆者也聽過越加耳擴聲音反而越差越散的,所以建議想買的朋友斟酌
------新增隨身耳道式耳機部分-----我是分隔線


雖然有人說耳機是消費產品(離開那篇吧....)但是就如一開始所說,好的耳機往往是決定音質的重要關鍵
不過還是有些判斷的重要依據
(一)還是音樂類型
相對於訊源選擇來說,音樂類型對於耳機的選擇更重要
有人聽動漫歌曲,有人聽大編制交響樂,有人聽流行、老歌人聲....
光隨便舉這三例,適合的隨身耳機都不相同
而且對於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也不同,我也只能依照個人聽感以及一點點主觀的評斷,寫點粗淺的心得
(二)聲音的好壞(粗略判斷)
以前當新手的時候,每次看到心得中關於聲音好壞的判斷
往往一頭霧水,直到自己試聽以及跟玩家聊聊,我才稍微懂如何判斷了(耳朵要run開?!)
建議各位試聽的時候,可以找兩三隻以上的耳機AB test,應該就能判斷
1.高頻:高頻重視的是延伸性以及是否刺耳、圓潤
好的高頻可以拉到的很高,但並不會又薄又刺
最典型高頻漂亮著稱的就是ER4系列的,延伸性應該是非客製化耳機中我聽過最好的
2.中頻:中頻的好壞關係著大部分的人聲,尤其是抒情歌曲,沒有溫潤的中頻
人聲會欠缺韻味,所以試聽中頻部分,聽抒情人聲最清楚
3.低頻:不少喜歡樂團、搖滾喜歡很多的低頻
好的低頻,如鼓聲,應該是有彈性的。但是不少耳機為了加強低頻
不但明明這首歌沒那麼多低頻,硬是擠出一點,而且為了加強它
毫無彈性,打鼓的鼓皮震動應該是有彈性的。因此,好的低頻應該忠實還原
而不是一直「洞洞洞」打的很痛(過癮?)
4.音場與空間感:這兩個名詞,很難形容,但是戴上UE的耳機一定都能體會
耳道式耳機能有這種空間感,的確不容易
但是個人定位的音場,除了空間感以外,還要有定位
定位是大編制交響樂最重要的部份,哪個樂器在哪個位置
好的耳機甚至可以定位的非常準確,但除了定位以外,該聲部的位置也不應該隨著音樂的播放而位移
例如小提琴部的位置,正常情況不會邊演奏邊亂跑一般(又不是運動比賽

定位、空間感的總和,個人總括起來叫做音場(所以會位移的TF10,我會說他空間感好,而非音場好)
5.凝聚力:凝聚力的判斷,其實真的要比過才知道
最簡單的測試方式,就是放個鋼琴聲或是吉他聲來聽聽
凝聚力好的耳機,鋼琴、吉他的弦樂器真的能扣人心弦
力道的表現,會讓人臨場感十足而難以忘懷。
6.聲音厚度:別小看聲音厚度,其實跟上面凝聚力也有一些相關
聲音厚實,密度高,相對於單薄的聲音來說,聽人聲應該是最明顯
尤其是中低頻的人聲,個人覺得一定要厚才有韻味
有些耳機既單薄又沒凝聚力,聽男聲簡直是種折磨
小結:上述判斷只是粗淺的判斷,還有聲音水份、毛邊的存在、結構的緊密
樂器與人聲的分離度,一方面太多,另外一方面還是要自己體會
所以有人說耳機升級的路程應該要慢慢來,就是要讓自己學習判斷這些感覺
之後要找出真的適合、喜愛的耳機才容易
(三)耳機與預算的選擇(個人見解)
個人也試聽過不少耳機,01其實以前我很少來,大多是看一些論壇
只要有推薦,往往好奇的去耳機店聽聽,應該聽的也算多吧
先以自己對於耳道式價位以及走向,就稍微主觀的推薦一些名單
當然主觀成分很多,就僅供參考,試聽時就不妨順便聽聽
不過必須要提醒,耳機界盛傳一句話:「聽了就回不了頭啦」
好聲音是有毒性的,所以建議試聽時以自己預算為依歸
1.低音控的選擇:個人首推Denon,就如同上述所言
低頻不只是有量就夠(堂果牌?!),質也很重要
個人雖非低音控,但是對於Denon家的低頻,卻覺得很棒富有彈性
潛的夠深而且越高級的動態很大,很適合流行樂
1000以內印象中就是C260
1500我聽過C360
之後還有C560跟C710
走向差不多,聲底大致一致,越高階解析(細節)越好,動態空間感也越大
另外像深海家的低頻也很耐聽
個人推薦CX300II和頂級的IE8
深海味的包覆性感很好,濃濃的讓人聽了很舒服
2.高頻女聲的選擇:這大概以小鐵最出名啦
但是個人聽的感覺,應該侷限在聲音越甜美的歌手越適合
還有動漫歌曲,講求意境的音樂
小鐵有明顯的染色,聲音薄而細,音染走向很甜
因此有人用小鐵聽費玉清的感覺,就是有變成女聲之誤?!哈
聽這類歌曲大概除了新的cks系列因為低頻過多,反而掩蓋甜味以外
小鐵應該是第一選擇(CK100應該是女聲毒性之最)
不過選了小鐵,因為他沒有空間感、音場,顯得糊糊的
又因為有音染,所以無論大編制、小編制古典,都不適合
唯一聽過還ok的是接近20K的耳罩式耳機了
3.其他沒有特殊需求的話,就依預算還有一些特殊的走向的耳機,
依自己心得介紹一下:
(1)1000以內:1000以內講真的選擇不多
大概自己覺得還可以接受的只有低音多的C260
通常論壇還會推薦飛利浦、superlux的耳機
前者我聽過覺得聲音還可以,不過有點散而薄
後者覺得除了單薄外,高音有點刺
不過這都是個人的聽感,因為選擇不多,不妨也都試試
(2)2000左右:為什麼打左右,是因為個人最推薦shure SE102
個人覺得他溫潤厚實的中頻非常適合聽人聲
唯獨低頻有點少。SE102應該是SCL2的新版(吧)
SCL2原本身價3k,扣掉一些配件之後改版變成SE102
滿多人評價是超值,個人覺得是入門的好選擇
(3)3000左右:個人最推薦Grado igi
聲音還原性很好,有Grado一貫活潑的聲音
聽搖滾更是非常適合,人聲也還不錯
這個價位還有shure SE215,低頻稍多,人聲也厚,不過就沒有igi這麼活潑的聲音了
要好高音的還有HF5,因為跟ER4是同家出身,基本上高頻也是非常不錯
自己聽過HF5,HF5還原性不錯,沒有音染,口味算很淡,這個價位算是首選
不過長得很像游泳耳塞

另外最近也聽過聲海的CX300II,算是IE8的低階版,有著傳統的聲海味
中低頻敦厚,高頻有些纖細,這個價位(2.1k)算是很好的選擇。
原本的UE SF5改版變成UE 600價位調到這裡,音場不錯,不過低音比較少而且質普普,但中高頻還算優秀
(4)4000-6000:這個價位顯得尷尬
shure家有SE315,個人也聽過,覺得普通,聲音密度有好一點
另外很少見的SCL4個人也是很喜歡,公司貨價位有點高,不妨找找水貨
低頻稍少,可是聲音很乾淨,空間感還ok,中頻溫潤到不行,感染力很好
ps:最近似乎TF10貿易商貨又開始有了,原本萬元的耳機大跳水
TF10走向非常冷,空間感非常大(大概是我聽過最大的),解析力非常好
不過因為是靠反射音營造的,聲音能量集中不足,人聲、樂器顯得單薄就是,但在這價位也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走向還可以利用換線來改變,我有聽過+維也納,感覺還不錯,人聲便厚了一些
(5)8000:價位來到8000左右,個人不外乎推薦Grado GR8跟ER4p了
這兩款也是非常經典,GR8有一貫Grado的風味,解析力更好
樂器跟人聲分離度也很好,低頻稍少一點,但是聽人聲樂器聲都不錯
可惜空間感、音場有點小
ER4高頻的經典,他高頻的延伸性甚至比萬元以上的耳機都不是對手
古典跟高頻音樂兩相宜,不過低頻少的可憐,而且空間感也小
值得注意的是ER4阻抗開始有點高了,如果推力弱的隨身訊源會有推不好的疑慮
隨身耳擴就有點需要了
(6)萬元耳道式耳機:其實萬元耳道買的人也不少
比較紅的大概就是IE8、SCL5(已停產)、SE535、UM3x、W3(以前還有TF10)、新增GR10、X10、W4(少見的四單體耳機)
個人最愛的非SCL5莫屬
不過SCL5走向不像SE535這麼活潑,他是屬於監聽式走向中規中矩,解析度很好不說
凝聚力更是耳道式之冠
而且他還有不錯的潛力,阻抗一百多,靈敏度卻很高
加上耳擴後空間感提昇不少,音場非常的好
基本上是古典、流行兩相宜的耳機,不過最近停產了
目前SE535好像買的到,而且可以換線的話,不會自爆
想買的人可以不用擔心
要買萬元耳機,應該功課都會做不少,其他幾隻走向都有他的特色
像W家的聲音細細,解析度很好,UM3x個人聽起來是暖底濃濃的,也滿舒服,但聲音稍薄
gr10是Grado家新出的旗艦耳機,音場很大,有Grado的味道
聽起來真的很棒,是SCL5停產後我最愛的非客製化耳機
(四)耳道式耳機要不要run?
答案個人覺得是肯定的,很多耳機不run很久很難出好聲
一開聲聽太難聽,會讓人誤會
所以建議沒事多run run 像我的SCL5就run了至少800小時以上
低階的耳機建議也至少一兩百個小時吧
結論:終於又打完了,這每個字都是我用奇摩注音打的,所以速度有點慢,有錯字也敬請包涵
至於為何沒看到SONY的耳機,因為我個人覺得有點糊,低頻有點多
並不是很喜歡,但也有人很喜歡,所以有些見仁見智
不過是個人心得,就不用這麼講求兼顧吧?!
(又打太多,不過想想與其花時間打無意義鬼打牆的筆戰,不如寫完心得)
------新增隨身小耳罩耳機部分-----我是分隔線


小耳罩部分其實選擇並不是很多,目前低價位鐵三角佔滿大的比例。而且鐵三角的外型很不錯,是滿多人隨身講求造型的選擇。
品牌特色:
1.鐵三角:其實鐵三角的聲音不論是耳道或是小耳罩都滿一貫的,有著獨特的女聲音染,會讓聲音變得甜甜的,但這種音染會讓古典音樂變得有些不真實,部分男聲也會有甜化的趨勢。聲音仍然是有些單薄的。
2.AKG:耳道式耳機我幾乎沒有推薦AKG,因為個人並不喜歡它在耳道耳機的表現,但是在小耳罩甚至大耳罩的領域中,它的表現就算平衡,音場也不錯。
3.Denon:Denon風格也是一致,有著很多的低頻,高頻顯得有些屏蔽,不過小耳罩值得推薦的耳機也有幾隻,適合喜歡低音的人。
4.聲海:聲海聲音也是一貫的,低頻多,高頻有些暗,不過聲音準確度在耳罩有滿多佳作。不過低階耳罩有著聲音單薄的缺點。
選購需特別注意:配戴感。小耳罩夾耳多,礙於結構關係,很多小耳罩是非常夾耳很痛的

價位主觀推薦:
(一)千元內:
這個價位我比較推薦聲海的HD201,不過也滿接近大耳罩了,請選擇因為NOKIA手機有送而跳水的NOKIA版
另外superlux hd681滿多人推薦的大耳罩(外型像AKG),不過我個人不喜歡,它是需要耳擴才有好表現的,而且高音非常非常的刺
(二)一千至兩千:
這個價位是個人定位小耳罩的入門,百花爭鳴啊,一寫會開花,我就只列型號和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請自行趴個別心得文
1. AKG K420
2. 鐵三角 SJ55
3. Grado iGrado(後掛開放式:外面聽的到聲音,個人比較喜歡這隻)
4. 聲海 px100 II(開放式,配戴感不錯)
5. 鐵三角FC700
6. Denon p732(低音多,不過有點悶)
(三)兩千至三千
這個價位選擇也不少
1. AKG K430(聲音、外型很不錯,不過有一點夾耳)
2. 聲海 PX200 II(有別於PX100而是密閉式,配戴感非常好)
3. 鐵三角SQ55(以外型見長XD)
4. AKG K518DJ(聲音跟一般AKG不同,有著巨量的低頻)
5. Denon D501(D家典型的低頻聲音)
(四)三千至四千
1. 鐵三角ES55:這隻我是覺得小耳罩中非常不錯的佳作,聲音不錯,配戴感也算不錯(不過沒有PX200好),外型也很棒
2. AKG K450(據說價錢高不少的Q460跟它差不多):有部分人滿愛的,不過個人不是很喜歡,也有巨量的低頻
3. 聲海 HD25SP-II:是HD25-1 II的低階版,滿夾耳的,我比較喜歡高階版,聲音差滿多的
4. 鐵三角ES7:美型典型機,高頻跟低頻都滿多的,但中頻人聲就少了,會夾耳,不過是日本製的

(五)四千以上
小耳罩上了五千,選擇就不多了,說起來高價的cp值高的佳作不多,就推經典的好了
1. 聲海HD25-1 II:約7K-8K,聲音準確,音場大,典型聲海聲,不過除了會夾耳外,是很棒的小耳罩選擇(有愛迪達版,也有貿易商貨可以降到5-6K)
2. 鐵三角 ESW9:約8K到9K木頭耳機,非常暖,聲音也很不錯,尤其聽流行樂,不過比較不適合低音控
3. 鐵三角 ESW10:13K,很甜的鐵三角耳機,聽女聲很有毒性,新出的ES10都沒有這麼毒。
儘管介紹這麼多高價的小耳罩,不過如果方便的話,同樣的價位我還是比較推薦大耳罩一些,畢竟聲音還是有差,但是方便性跟小耳罩不能同日而語就是了。
這裡其中HD25-1 II如果有耳擴,聲音會提昇不少,其他部分對於耳擴的依賴性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