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Chord Hugo DAC耳擴一體機搭配Stage 4

Chord Electronics是一家英國Hi-End小廠,跟其他大部分的英國公司一樣(dCS,LINN等),都是技術力十足的公司,不滿於市面上可購得的解決方案晶片或模組,自己養了軟體工程師,從頭開始設計製造Hi End等級的器材,成名作為DAC 64,便當盒的外型,全航空鋁材,不同的燈號從頂板招牌鋁錠銑空的玻璃透鏡窗射出,辨識度100分,聲音更不用說,是該廠一炮而紅之作。

而在YouTube上,搜尋Chord QBD76,可以看到一支驚世駭俗的影片,片中一臺俄製T55坦克轟隆的先壓過一臺尋常的播放器,不消說,T55過後,一片平坦。畫面一轉,一臺Chord QBD76 DAC被放在坦克前,兇猛的巨獸想要再次讓這台大型便當盒灰飛煙滅。誰曉得,履帶之下,QBD76毫髮無傷,透過特寫,可以看到連玻璃透鏡的部分都完整如昔,紮實的製作品質可見一斑,一旁的記者發出驚呼,原來是德國的”STEREOPLAY”雜誌發起了這次的對決,見證了奇蹟的一刻。

在DAC64發表的20週年,大家都引頸期盼Chord會再端出什麼好菜。結果跌破眾人的眼鏡,Chord端出了一盤”小菜”--Chord Hugo (取”wHerever U-Go”的諧音,英式幽默....難懂)。這部定位為隨身DAC加耳擴的一體機,根據老闆John的說法,投入了極大的成本以及研發時間,以”世界最好的隨身DAC耳擴”為目標來開發,最後的成果就是Hugo,口氣很大。

台灣市場有多被重視?在CES被發表後,台灣是繼日本之後亞洲的第二站,其後才是香港,首爾等城市。

台灣發表會後,音響媒體一報導,很多眼尖的發燒友耳機迷等就已經蠢蠢欲動,包括了我與本串上常發言的Murphy兄。Murphy兄新入手Stage 4,邊run邊找搭配的DAP與DAC加耳擴。原本我並不特別看好Hugo,覺得只是另一臺偽裝成小綿羊的紅牌重機,推力有餘,細密不足,搭配高阻耳罩耳機也許有模有樣,但推起低阻耳機卻粗聲啞嗓底噪連連,畢竟發表會時搭配的耳機可是HD800這隻大食獸。

然而一晚無意間瞥見Head Fi上相關討論串有網友搭配Shure SE846這隻低阻耳機,並且贊聲連連,這就撩起我的興趣了。我在第一篇的分享有提到,我認為AK120只發揮了Stage 4百分之85的實力,而Intruder雖有加分,但幅度不大。其他的隨身耳擴其實也多是半斤八兩,推得出聲音,但推不好,推不美。推力夠大的,底噪也是成正比的大。低阻耳機比我的HD800還難百分之百地發揮,直到Hugo出現。

一晚,Eric簡訊來,說他想去談Hugo經銷,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聽,開玩笑,錢沒有,興趣最多。不消幾天,Hugo就到店了,手腳超快。而我則安排出差回台時,請Eric寄送給我。

上原廠網站研究一下規格,乖乖隆個冬,這應該是市面上支援到最高規格的DAC之一,PCM支援到 32bit / 384kHz,還能支援到DSD64 /128 (DoP)的超高規格,不要說隨身機,連座機都沒幾台達到這樣的水準。規格如下:

1.大小:100 X 20 X132 mm (不真的算隨身...)
2.重量:400公克
3.材質:精密加工航空鋁材陽極銀漆
4.內建鋰聚合物電池,充電2小時可使用10小時以上,也可以外接變壓器邊充邊聽。
5.輸入端子:
TOSLink 光纖,支援到 24bit/192kHz。
RCA同軸數位端子,支援到 24bit/384kHz。
SD Micro USB 端子,支援到16 bit/48kHz。
HD Micro USB端子,支援到32bit/384kHz與DSD128
6.輸出端子:
1個6.3mm 耳機端子
2個 3.5mm 耳機端子 (可同時推動三隻耳機,達到分享的效果)
7.一對可固定音量輸出RCA Phono Out
8.可與iDevice (iPhone, iPad, iPod)以及Android系統連接。
9.電池存量,取樣率,與Crossfeed音場調整功能皆由LED燈號來顯示。
10.Crossfeed音場調整功能有四段Low, Mid, Hi, No,可調整音場從頭內轉成類似兩聲道喇叭的聽感。
11.動態範圍:120 dB
12.輸出組抗:0.075 Ohm
13.THD總諧波失真:1kHz 3V output--0.0005%!!!!!!!!

這次測試的重點:

1. 連接性以及Bit Perfect傳輸:
以AK120光纖輸出到Hugo。
電腦(iMac Mid2012 27”)以USB A轉Micro USB線連接HD Micro USB埠,使用Audirvana Plus播放DSD測試檔。
iPad Air以Camera Kit加USB轉接線連接,透過Onkyo HF Player來播放一系列的HD檔案。
透過Olive 4HD當做硬碟播放機以同軸數位線接駁Hugo

2.DAC素質:
與Berkeley Audio DAC正面對決,以HD800搭配Balancing Act來監聽。

3.耳擴素質
Olive 4HD-->同軸接Hugo input-->RCA Phono Out-->Balancing Act與Hugo內建耳擴以HD800來
比較。
直接以Stage 4搭配Whiplash TWau Reference耳機線接Hugo



這是測試設備實體照,由圖中可看出Hugo其實並不那麼隨身。


Hugo接上電腦,馬上認出這外接音效設備,但要記得Audirvana裡的設定也要調整成hugo


上蓋照,招牌的玻璃透鏡還在,旁邊有一個圓形燈號,用不同顏色顯示取樣率,比如說16bit / 48kHz是顯示紅色,而 DSD64則是淡紫色的,而DSD128是白色的 (其實有色偏)


機身照:由左而右 6.3mm--3.5mm--一對Phono輸出--3.5mm--同軸數位輸入--光纖接口


機身照:由左而右:輸入訊源選擇按鈕,Crossfeed按鈕,SD Micro USB接口,HD Micro USB接口,電源開關,12V 電源變壓器插孔。


上蓋玻璃照: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三顆不同功能的LED在閃爍(照片中第三顆Crossfeed沒開,所以沒亮)

聲音表現:

Hugo DAC的聲音:

高頻清亮細緻,唇齒音節制,空間泛音豐富,空間感令人印象深刻,是以整個圓周推向外圍的表現方式,包圍感極強,中頻中性稍偏冷,線條明確,人聲有厚度,也保留了轉折細節,低頻量感算適中,不多,但下潛的幅度大,速度快,質感佳。特別要提的是全頻段的清晰度,營造出一種無塵埃的透視感,眾細節不費力的被聽出來。整體說來,是非常中性精緻的聲音。

HUGO耳擴的聲音:

我比對了Hugo DAC-->Balancing ACT與HugoDAC-->自身耳擴兩者的聲音(用HD800來監聽),發現聲底及音色有極大的相似性,得出兩點結論:
1.Balancing Act 是台反傳統的真空管機, 聲底接近中性,幾乎沒有自己的聲音,前端器材的聲音特性完整的被放大傳遞到耳機。
2.Hugo的耳擴的聲音就是DAC的聲音特性,沒有在耳擴這段加油添醋,而是忠實地放大訊號。

Hugo直推Stage 4:


我在前幾樓有分享過,如果Stage 4+Intruder是88分,那Stage 4+Hugo+Whiplash Reference耳機線絕對有95分的表現,其聲音的敘述是:大器,寬鬆,像真。

Hugo清亮細緻透明的中高頻段適切的為Stage 4偏暗的高頻添上一絲絲的光澤亮度,讓聲音的暖度稍減,同時,得益於Hugo DAC強大的分析力與清晰度,音樂中細節表現的實體感更好上一些。

Hugo把Stage 4原本不算近的人聲往前推送,中頻寬鬆,形體大,喉韻迷人。低頻量感相當驚人,這是Whiplash Reference的聲線,如果搭配AK120,則某些片段控制力不足,會有線條模糊的情況,這也是我在首篇分享對於AK120配上Stage 4覺得比較不足之處,但配上Hugo,情況完全改觀,Stage 4變成鋼炮等級,低重心,高控制力,低頻不管鑽的再深也不見失控,原廠標示的阻尼因素(>100)果其來有自。

舉個例子,我最近常用『綻放 Bloom』(Pop Pop Music)這張馬來西亞發行的華語唱片來測試,這是先前相當成功的『2V1G』的續集,四位女聲,一把吉他,精彩的重新編曲,把一些口水歌處理的頗有新意。其中,吉他錄製的效果比『2V1G』時期好得太多,近距離多麥克風拾音,把指套式匹克撥動吉他鋼弦時稍稍刮耳的音色以及低音弦撥動連同音箱震動的的細微聲響都忠實捕捉,人聲形體恰到好處,不濃不郁,我想跟後製交給Weiss Asia大使Kent Poon(潘建章)有很大的關係,很符合Weiss的聲音美學。

在用Hugo搭上Whiplash Reference推Stage 4時,就算是簡單的吉他配上女聲,聲音的整體層次感也比AK120好上一大截,吉他的形體更明確,線條更清晰,女聲更有肉感,解析提高的同時,音場的大小--不誇張--已經跟HD800是同一等級,最難能可貴的是,Stage 4一貫的Coherent(音色平衡性)也還是維持的很好。

Berkeley Audio Design Alpha DAC Mk1 vs. Hugo as standalone DAC

我一直很喜歡BAD Alpha的聲音,三位主事者作為HDCD規格的撰寫制定者,專業錄音室背景,讓聲音與一般市售的DAC聲音相當不同,雖說Alpha已是上一代的產品,仍然維持着整體聲音溫潤不刺激,空間感開闊,聲音密度高,低頻寬鬆舒服的優點。

我以Olive Audio 4HD RCA同軸數位輸出給BAD Alpha與Hugo來AB Test Hugo作為獨立DAC的素質。為了遷就BAD Alpha的BNC端子,我的Audioquest Eagle Eye數位線當初訂做的時候是一頭RCA另一頭BNC,因此這次特別去買了個BNC轉RCA接頭給Hugo用,因此Hugo事實上是稍稍吃虧,因為阻抗相當有可能不是維持在恆定75歐姆。兩台分別以RCA類比輸出給Balancing Act以HD800來監聽。

我以Ilya Gringolts的”Paganini”(BIS CD-999 Digital)中La Campanella小提琴協奏曲來作比較:

當下一比較我嚇了一跳,原本Alpha一直以來開闊的空間感碰到Hugo居然吃鱉,聽起來Hugo更有空氣感(Airy),堂音更多,而Alpha雖說維持極大的音場,但竟然聽起來稍悶,沒有這麼開闊。而以音像來說,Alpha維持往常健康龐大的水準,提琴體型大,鋼琴音粒暗,但比較富木頭味。對比起來,Hugo的提琴與鋼琴音像稍小,但線條比較集中與清晰。Hugo高頻比較明亮,鋼琴音粒分明。整體來說,Hugo聽起來動態更大,活生感再好上一咪咪。

再以Robert Wasserman與Jennifer Warnes在”Duets”專輯中合作的Ballad of the Runway Horse這首歌來測試人聲與貝斯的下潛度與質感:

Hugo的優秀動態再次脫穎而出,對比更鮮明些,人聲聽起來丹田特別有力,貝斯的音粒紮實,背景的寧靜度與背後和聲的層次更好些,電池供電在這兒似乎發揮了讓整體音質更純淨的效果。反觀Alpha,人聲的線條比較暈散,口型大,貝斯的量感較多,音粒比較鬆散,好處是聽起來輕鬆沒壓力,但相反的,也會讓整體音樂聽起來像稍稍矇着一層霾般。

總結來說,Hugo這次我認為越級挑戰是成功的,以這麼小的體積,卻能傳遞精確,透明,中性的音色,微動態極佳,細節多,更別說這小不點能支援到32 bit/384kHz,DSD128的規格,我看,市場上類似價位的DAC都要繃緊神經接受考驗了。

Eddie Current Balancing Act vs. Hugo內建耳擴

測試同樣以Olive Audio HD4同軸數位輸出給Hugo作為DAC解碼,由Hugo的Phono out類比輸出給Balancing Act,以單端驅動HD800,並與Hugo的6.3mm耳機孔驅動HD800作比較。這樣接駁的好處是不用頻繁插拔同軸線,讓Hugo同時擔任DAC與耳擴的角色。

原本我認為Hugo的耳擴不過是聊備一格,不大的體積,推高阻耳機能多好?特別是大食客HD800,BA應該可以讓個單手就輕鬆獲勝,結果,結果...好吧,我承認,我被嚇壞了。

我用M&K Realtime(是的,就是那做家庭劇院喇叭專家)所錄製的”For Duke”來測試,這張的錄音電平低,但動態超大,可以比擬現場的動態範圍,需要前後端器材的質都好才有辦法享受那種銅管齊奏的破金之聲。

Hugo接上HD800一出聲,我呆滯了一陣子,我有點分不清到底現在是插在BA上還是Hugo上,因為HD800發出的聲音不乾不澀,很平衡,甚至可以說是滑順的聲音,HD800的用戶大概都可以理解要它發出可稱得上是滑順的聲音要花多少工夫?不AB Test 的話,我實在沒啥抱怨了。

然而,在立即的AB Test下,終究還是有些聽得出來的不同,基本上,就是所謂的”餘裕感”,Hugo下的HD800在一般音量與正常動態時,除了低頻沒那麼權威,表現與BA差異不大,但當Tutti樂段來臨,或是有連續性強烈低頻來襲時,Hugo聽起來就有點緊繃了,甚至少數樂段高頻會刺耳,低頻也開始渙散。而BA在任何樂段都是保持從容自在,全權控制的姿態。

考量到BA與Hugo的價格差異,我真的不得不佩服Chord的工程師所下的工夫,顯見,John所說的:”全世界最好的隨身DAC加耳擴”絕不是誑語。


綜上所述,Hugo的聲音表現,使用彈性都是一等一的,但沒有缺點嗎?有的,容我表列如下:

1. 不隨身:
參考照片中Hugo與AK120或Apple Magic Mouse的大小比例,我想大家應該都會同意他真的算不上隨身,你能移動他,但你大概不會想把它捆綁DAP後塞在你的任何一個口袋--就算是西裝口袋...Orz...真的要把它帶出門,你會需要攜行袋。


2. 無法使用發燒線材:
參考一下下面照片,所有的端子開口不是很小不然就是內縮,我自購的Audioquest Cinnamon光纖線插不進去,非要原廠附的光纖線才能插的夠深鎖定,就連L型的3.5mm端子都無法插入,更別說我的MIT訊號線必須把端子外殼旋下,裸奔後才能插入RCA端子...好處是可以省下一筆錢,但燒友們的線材換換強迫症就無法被舒緩了。據可靠消息,原廠已經著手在小修外殼,但據我觀察,改善有限,因為所剩空間不多,再銑也不會多大洞...


3. 燈號顯示需要適應並且刺眼:
Chord一貫的手法是不用顯示螢幕,而以壽命更長,更穩定,不耗電,沒雜訊的燈泡來顯示內部設定,但,說真的,剛使用時,你會需要把說明書一直拿在手中比對到底現在什麼燈號代表什麼意義,當然我相信久了就習慣了。另外這個LED燈泡真亮,在漆黑的房間幾乎可以拿來當閱讀燈,而且還沒有亮度調整。

4.音量控制無法準確:
Chord這次出怪招 (當然也可說是創意),用一顆像玻璃珠般的圓球內嵌在頂板作為音量控制,並搭配燈色來傳達大致的音量範圍。好處是,不太會意外碰到而改變音量,壞處是,你無法明確控制音量的範圍,不像AK120用每級0.5dB的實體轉輪配上觸控方式調整,可以精準控制。

5.機身會發熱:
如題,不至於到燙手,但如果放在包包內,你可能要考慮散熱的問題。

Hugo適合什麼用家?我認為隨身其實不是它最能發揮的場域,因為它勢必要捆綁DAP。因此我認為定點還是比較適合,但這個定點不一定是不能移動,而是會在常在辦公室或住處移動的用家也蠻適合的。移動中用DAP,到了定點把Hugo架設起來,搭配IEM或耳罩耳機兩相宜。或是以Hugo為中心,建立一套桌上型或書房等級兩聲道系統也不會讓人失望。

在搭配過程,輸入的聲音品質排名大致如:同軸 >光纖 >HD Micro USB >= SD Micro USB > 藍牙。HD Micro USB接駁iDevice或Android device絕對會是潮流,搭配類似Onkyo HF Player,可以讓隨身裝置輸出DSD訊號,實現了DSD On The Go的目的,而音質會隨著一些線材廠推出不需轉接的高品質Lightening-->Micro USB或Android OTG線材而提升。




我的結論:沒第二句話,建議買進!(有錢的話....Orz)
從圖片看起來, 端子也不是鍍金的?


stanley大分析的很詳細也很精采, 感謝~~

對我來說比較介意的是端子孔太小跟燈光的問題

大概大多數高檔RCA頭都進不去把


可靠消息指出會小修? 意思是快要有小改版了嗎? 即使只有一點我想端子部分能改多少算多少

畢竟這大小的好東西能越完美越好, 只是這樣會讓人猶豫要不要現在買

或是到時廠商會提供換殼服務?


想請教stanley大, Hugo既然推力很強

不知道她有沒有不易控制低阻耳機音量的問題?
(就是音量調一點就很大聲, 很難微調到適當音量)

謝謝!!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To ar3a兄:

不,端子不是鍍金的,不過機器裡的技術含金量倒是很高

根據來自倫敦的消息,是的,會有小改版,但Chord不會發佈的,他們的官網跟Facebook上都隻字不提,只在某線上音響站上提過他們配合的外殻工廠就在Chord公司一小時車程內,再加上每批次都算少量,因此他們有立即反應以及修改的能力,據說三月初即將到貨(英國本地)就是新的批次。至於台灣會不會有新批次的貨?嘿嘿,我不樂觀。

另外,如果你看過實品,你就會知道真的沒有多少空間修改了,幫助不大。

音量控制來說,的確要小心調整,但不至於音量會暴衝,至少我使用起來是ok的,只是不夠精準就是了。

搭配低阻耳機會有非常微細的底噪,但憑良心講,真的非常細微,完全不影響聆樂,我想這點要說清楚。
更新一下來自倫敦的最新消息,昨天Hugo又到貨(英國),但還是舊版。

新版的約四週後才會再度到貨(英國),而修改的部份僅限RCA Phono Out,其它接口均維持原樣。

換句話說,不會把Hugo當家用設備的買家就不用再等了,Chord短期內似乎不會有大改款的V2出來了

lieberstanley wrote:
修改的部份僅限RCA Phono Out...(恕刪)


請問一下是同軸的部分不會修改的意思嗎? 我看同軸端子也一樣小洞

如果定義是DAC的話, RCA端子是其實很重要的一環

有點奇怪廠商怎麼會沒注意到這點, 尤其又是對高端線材不可能陌生的音響大廠
(也有可能他們覺得...不需要太好的線)

不過我覺得這雖然可惜, 但無傷大雅

台中有賣的店家問過沒現貨, 所以也沒得試聽

不然我還真會跑一趟聽看看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請問一下是同軸的部分...(恕刪)


深喉嚨表示:是的,只有RCA部分會被修改,但也相去不遠。

雅士業務表示:John(Chord的老闆)親口說不需要用太好的線!!!

老闆都這麼說了...

這話從一家專做Hi-End機器的廠家老闆口中說出,實在也蠻奇怪的。

另外,Hugo今明兩天應該會回到ME,有空可以去試試。
lieberstanley wrote:
這話從一家專做Hi-End機器的廠家老闆口中說出,實在也蠻奇怪的。...(恕刪)


呵呵 沒想到我猜到了

stanley大大的消息真是快速啊


其實我不會很意外, 台灣有少數自我研發音響產品的老闆, 就有這種"怪癖", 對高價音響線材"反感"

做出很棒的音響擴大機或CDP後, 只搭配便宜線材給人試聽

我以前的老同學只是賣音響的, 就常常談到線材利潤有多高
(比如說進貨成本1米10元的透明喇叭線, 可以開價1米70元來賣)


不過也有可能John sir覺得Hugo對他來說沒有高級到需要多好線材來搭配
(7萬9的Hugo對隨便百來萬的音響玩家來說, 應該只是玩具把)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不過也有可能John sir覺得Hugo對他來說沒有高級到需要多好線材來搭配
(7萬9的Hugo對隨便百來萬的音響玩家來說, 應該只是玩具把)
(恕刪)


這句是對的!正解!
剛剛去拿Stage4順便聽了Hugo
我也只能說Hugo真的是太強了........
當時hugo是用直接電腦USB接(線不明但我想也不是高價線)
對比Zx1驅動下的Stage4
當場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Hugo驅動的Stage4把音場徹底解放的一個新的層次
每個樂器的演奏聲似乎就有層次的擺在眼前
每個聲音是這樣分明,恰到好處

似乎根本不是在聽隨身
後來用B&W P7這隻小耳罩做測試
一聽覺得zx1根本就是糊到了極點(原本不會這樣覺得的
這大概是我聽20分鐘的一點感覺((因為要趕快趕回新竹了不能久待
Hugo真的很強...
xice wrote:
剛剛去拿Stage4...(恕刪)


補述一下Hugo的聽感:

之所以覺得Hugo很適合低阻耳機的原因有三:

1. 雜訊屏蔽做的很棒,一般皆說低阻耳機是底噪偵測器,而Hugo在俱備應付高阻耳機的蠻力的同時,卻也有巧勁能壓低底噪至接近不可聽聞之程度,據John所述,Hugo所用的賽靈思Xilinx Sparten 6 FPGA整體噪音底值(THD+ Noise Floor)低到-140dB,而這顆FPGA就是Hugo的靈魂所在,DAC大師Robert Watts所撰寫的數類轉換與濾波演算法就是被寫在其中,在聽感上的體現就是透明且細節被清晰的表現。

2. 數位音控設計得當,在低阻耳機常徘徊的低音量檔位(紅色區塊),與HD800在正常音量(綠色區塊)所聽到的內容相比,沒有任何可聽聞的細節損失或動態壓縮。

3. 獨家撰寫的DAC Filter有26000階(tap length,嚴格說來是26368)的組合,在實際聽感來說就是更接近所謂類比味的滑順聽感,對靈動的電樞式單體來說,讓中高頻的表現更加分。

不過,自己聽過還是最準,說不定我只是在幻想

另外,目前市面上還沒有USB A type轉Micro USB B type的所謂發燒線的產品,因此未來有了這些不需再次轉接的高品質數位線後,音質的提昇是可以預期的。

光想到用一台iPod Touch安裝Onkyo HF Player,以Lighting轉Micro USB接駁Hugo之後,即可從CD redbook音質一直向上支援到DXD、DSD128的母帶等級錄音就令人興奮。

在測試時,我用iPad Air輸出DSD的檔案,Hugo是顯示出正確的白色(DSD128)鎖定燈號,而且聽感上的確聽得出更細膩的音質,這是我用AK120播放HD音質檔案(支援到24bit/192kHz)所完全無法體會的。

最後,如果要使用Hugo的3.5mm插孔,那耳機端子不能太大,也不能是L型(right angle),否則就插不下去 ,就得使用3.5mm轉6.3mm的轉接頭,採取脫褲子放屁的方式接駁,對音質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Eric前幾天寄了兩條線給我聽,只說是香港那邊來的線,完全沒有背景資訊的盲聽。我的結論是,黑色的那條線配上Stage 4有非常正面的結果,不輸Whiplash Reference,本質上是很相近的聲音。我猜出的價格跟Eric報的香港售價幾乎一樣,是一條貨真價實的升級線。

有去ME的Stage 4用家可以體驗一下,即可証虛實。

我的Stage 4已交到Eric手上,準備出國深造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