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到時請記得發表"開箱文"

只選擇一種版本,會比"選兩種版本都有"好很多~

畢竟只會用"認為最好聽的版本",來欣賞~

johnhsia wrote:
我現在以IE80來聆...(恕刪)
SUZUKI GSR600

耕太郎 wrote:
到時請記得發表"開箱...(恕刪)

哈哈!說真的對於開箱文,我的文筆不好,到時可能只有照片外加一點文字吧!
升級前店員有說只差一些錢為什麼不選擇X control版本,我思索了一下,覺得我應該只會以X1方式聆聽,所以只選擇我的最愛囉!
lieberstanley wrote:
Anyway, listening is believing! 什麼時候去聽一下,跟大夥分享一下聽感?...(恕刪)


我今天跑了一趟, 特別去試聽Hugo...

耳機店內人不算少, 都在專注的試聽耳機, 這種氣氛還不錯

我因為要用電腦撥放, 被分配到櫥窗旁的當展覽

媒體是Apple的播放程式, 跟我的window使用foobar2000不同

當下我是覺得 糟了, 來源不同, 要怎麼比較?


先說外觀好了

剛入眼的感覺是...普通

雖是鋁外殼, 但上下殼接縫頗明顯, logo也沒有想像中的漂亮

各項端子接口處的鋁孔並沒有特別處理, 因此略顯粗糙

RCA端子與孔洞邊緣並沒有對的很正, 一邊距離寬些一邊距離窄些

因端子都稍微內凹, 所以現場看的感覺RCA跟3.5耳機以及micro USB孔真的會有所限制

外殼稍寬或大的線可能都會卡到

我當下有種小米電源都比你做的漂亮的感覺


雖然這種"不精緻感"我不反對

因為帶回家用若被老婆看到可以編說這個是1,2千元的便宜音效盒

可是其實有點讓我感到猶豫


再來說一下聽感

因為我在家是用PS1000, 因此也跟店家借了PS1000來試聽

用Apple當媒介撥放我MP3內的PCM音樂檔案

雖然我不知道蘋果播放程式效果跟foobar2000透過ASIO來撥效果差多少

但聲音的確有較好

跟我的華碩神獸盒相比, 聲音更有彈性, 乾淨

聲音的迴盪感較強烈, 撥絃的彈音感也較明確

低頻量較多, 但PS1000聲底不夠厚實的感覺到沒太大改善

另外解析較差...這裡我懷疑是因為沒有透過ASIO的關係

我自己用Foobar2000有開沒開ASIO差異滿大的

因為我沒用過apple, 實在是不知道如何操作, 店員也滿忙的(客人不少), 所以只好作罷

稍微聽了一些我常聽較激烈及抒情的曲子

感覺升級感有, 但不夠 (以神獸盒與Hugo的價差來說)


這時候我改嘗試使用ZX1直接連接Hugo來試聽

結果失敗, ZX1沒有反應, 這時店員看到也過來幫忙試

用了幾分鐘我們都放棄了, 熱心的店員開始找網路上的資訊

結果發現是必須使用SONY自家生產的OTG轉接線才行, 一般安卓的OTG線不行

真是暈了,沒想到SONY還留了這一手
(My ears的服務真的還不錯, 夠熱心)


因為用電腦程式不同我覺得無法比較跟我現有系統的差異

但即使如此, 整體上來說Hugo經由電腦撥放數位音樂的能力我覺得還不錯(但沒有驚艷)

本來想問有沒有押金方式讓我把Hugo帶回家試聽...但想想應該不可能所以就沒問了


總結來說...我還會有下一次的試聽分享

因為即使沒有ASIO, Hugo仍然讓PS1000發出比我的系統更好的聲音(只是現階段的差異讓我還下不了手)

現在已經立馬訂了一條SONY的OTG線...唉,真是...

等改天再有空去用ZX1聽看看, 至少用電腦無法比較, ZX1卻是可以比較的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johnhsia wrote:
我現在以IE80來聆...(恕刪)


John兄感謝分享,想不到這一路走來,已經推了這麼多人入了這萬劫不復的深淵啊?真是罪過罪過⋯

也期待您的VE6的到來,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照片跟聽感哦!

明天我會收到VE6的Demo,就換我來體驗一下X1與X2會帶來怎樣的聆聽感受了。

lieberstanley wrote:
John兄感謝分享,...(恕刪)

Stanley兄,還真是要感謝您,若不是您如此精闢的分享及解析,我對這客製化的知識還真是不清楚
其實在買單前也在新竹幾家耳機店試聽過一些耳機,不是它們的聲音不好,只能說不合我的胃口罷了。

期待您對於X1及X2的分析文,我的聽後感覺是他們所說的廣告詞真的沒有誇耀。
感謝ar3a兄鉅細靡遺的分享,讓大夥有不同面向的聽感。

總覺得ar3a兄的聽感都是我的平衡報導⋯

哈哈,開玩笑的,還請ar3a兄不吝繼續分享您的搭配經驗。

三點報告:

1. Hugo的外觀美醜我是不与置評(在我的評測分享中我還真的沒提到),如果真要我講,我想我會說:「粗勇耐操」吧!拿在手上算是有點份量(400公克),觸感不算精緻,但不鬆散,對我來說不至扣分,但離ZX1等級的做工的確有段差距。

這個價格買到這樣的外殼,的確值得研議,大概是英國的人工真的很貴,外觀美容的錢被省掉了,但再不濟它也是有厚度的航空鋁材,它能給我安心感。

2. Mac的電腦不需開ASIO的功能(它也沒有),不知ar3a兄家中的電腦是否有優化過?如果單純使用foobar2000加上ASIO對上Mac內建的iTunes,使用完全一樣的歌曲檔案,如果前者的音效卡品質還不錯,那前者的音質的確有可能較好,因為Mac內部音訊的路徑還是有很多干擾。

因此,一般如果真的要使用Mac當數位檔案播放來源,通常都會搭上如Pure Music、Amarra或是Audirvana等等外掛播放程式--使用自己的音訊核心,Bypass掉對音質有影響的程序,或是利用RAM當播放緩衝,去除掉傳統硬碟因旋轉震動或是降低時基(Jitter)的影響,來提昇音質貧弱的iTunes。

另外就是您播放檔案的品質,是無損呢,還是高bit rate的mp3格式?Mac連接到Hugo是用光纖還是USB?

因為我自己對於Hugo的解析度還蠻印象深刻,這也是市面上對Chord的DAC最推崇的部份,您說解析比較差也讓我蠻意外的。

3. Hugo的DAC與耳擴的確是清麗一派,不厚重,但也不單薄。所以我在前幾樓的第一耳分享就是說:著重低頻的,厚聲的低阻耳機,Hugo可能會是天作之合。但如果ar3a兄要找的是厚聲的搭配,可能Hugo就沒那麼理想。

往好處想,又省了一筆?

不過還是期待您後續的搭配聽感。
Stanley兄
早安阿
沒想到有這麼多樂友被你推入坑,而且還是好大一個深坑。除了VE坑之外
接下來還有DAC耳擴坑,耳機線材坑。到處都是坑阿。這股客製耳道耳機
風潮越來越蓬勃。照這樣發展演變下去,以後可能一組出街隨身視聽裝備
就會超過6位數價錢。果斷錢坑阿。
對了,有機會你可是去試試HiFi的M8 DAC耳擴。耳道耳罩兩用。等我的VE6
回來,也要好好選個DAC耳擴來搭配了。
MURPHY
lieberstanley wrote:
John兄感謝分享,...(恕刪)
Murphy
lieberstanley wrote:
Mac的電腦不需開ASIO的功能(它也沒有),不知ar3a兄家中的電腦是否有優化過?如果單純使用foobar2000加上ASIO對上Mac內建的iTunes,使用完全一樣的歌曲檔案,如果前者的音效卡品質還不錯,那前者的音質的確有可能較好,因為Mac內部音訊的路徑還是有很多干擾


店家的apple我看是用一般的USB線連接Hugo


我的電腦是算有優化過

電源專線, 電供使用較高檔次的產品, 主機板普通, SATA線有挑過, 硬碟使用防震功能強的企業硬碟, 經過濾波(使用很冷門的品牌SOtm的SATA濾波)到主機板, USB外接也是用冷颼颼的SOtm牌外接卡, 經由PCOCC USB線連接到神獸盒

神獸盒來說當然也改了很多...電源到內部OP都改了, 雖然都只是使用成品去拆拆裝裝, 但過程卻是滿有樂趣, 也很燒錢...

會驅使我想二度跑遠遠再視聽Hugo的原因就在於

即使我在電腦跟音效盒上下了許多功夫

Hugo仍然可以唱出更好的聲音

這讓我會很好奇如果他在我的系統中, 可以有多少的表現?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murphy_min wrote:
Stanley兄早安...(恕刪)


善哉! 善哉!

各位樂友,冤有頭,債有主,有怨念的話請找ME的Eric或是VE的Marcel...

想當初我服役在海湖受訓時候好不容易弄了套Stax的SR001隨身靜電,搭了台Panasonic的老CD隨身,那時就自我感覺良好的覺得這可能已經是隨身的頂點了。

現在看來,當初那套系統的錢,還不夠做一副雙單體的定製耳道...

當K3003上市的時候,市場一陣驚呼,人人交頭接耳的說:『AKG是不是瘋了?這玩意兒有人買嗎?隨身有需要搞到這麼高貴嗎?』,我相信接下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

現在市場上的發展就是,隨身系統奮力地向定點耳罩或是家用系統看齊 (音質與價格皆然),好處是有需求把高品質系統帶著走的用家會覺得美夢成真,另一方面就苦了荷包,餓了肚子...

從我剛入手Stage 4後,試着搭配FiiO X3,AK120,HM901,Intruder,或最近的Hugo,深感Stage系列不算難推,但卻有越級搭配的潛力,你給它越好的前端,他給你越多的驚喜。

不過,還是一句『豐儉由人』。

CEntrance HiFi-M8先前有關注過,音質上似乎也是相當優秀,不知Murphy兄的大致聽感與Hugo有什麼不同?此機似乎也在蘇普兄的收藏裡。

我會找時間聽聽M8的。

ar3a wrote:
我的電腦是算有優化過...(恕刪)


ar3a兄,看一下您列舉的更動,你若說"算是"有優化過,是不是稍嫌保守了點...

當然還有更燒的改法,但基本上您這樣的規格,一般的iMac憑iTunes就算想看到車尾燈都很困難...

Mac的最大問題就是優化不易,內部空間都安排的恰恰好,想換個什麼,不是零件是特規品,不然就是空間不允許。因此大部分人會從線性電源下手,再來是換成SSD,而外掛播放器是一定不可或缺的。

那我就瞭解為何當場試聽的差距會這麼不顯著了。

另外,如果您家中的音效卡可以RCA同軸數位輸出的話,音質比起使用光纖或隨附的USB線會再更飽滿圓潤些。USB線目前知道的是古河有出USB A轉Micro B,音質比起原廠雞肋線應該也會再好上一些。

參考討論一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