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Chord Hugo聽感搭配暨技術資訊分享(更新TT初步聽感)

不知道我的Hugo啥時才會到勒...

我昨天才悲慘的把剛到手的1964v6s送回原廠修改

才剛拿到3天都還沒聽熟, 就因為單邊不密合逼不得已送回去

想聽耳機要等4個月, 真的很苦惱


如果Hugo有不錯的開始

我想其他發燒廠應該也會想開發類似機器把

對我來說, Hugo讓我直接下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攜 但不是隨身

因為家裡公司兩邊跑, 又都有聽音樂的習慣, Hugo的大小帶來帶去真的很方便


期待stanley大後續的分享摟

小改版, 真的只有換殼嗎? (變壓器變小不知道算好事還是壞事)

搞不好設計者有順便小改了其他什麼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不知道我的Hugo啥...(恕刪)


小廠產量就是如此,只好稍再耐心等候了,據說會有第二版的修改(同軸端子),但未確認,且不知等待時間又要多長

移動定點的確是Hugo的優勢所在,只要有相關需求的燒友,又對聲音有要求,大概很難不中招。但話說回來,還是要能認同設計者個人的聲音美學,中性無染的聲音可說是Hugo的特性,跟特定耳機的搭配結果還是需要實際的測試。
請問連接Chord Hugo 與iphone 的usb線有沒有推薦的品牌呢?
iPhone要看是什麼接頭,30pin抑或是lightening,看是要長要短。Hugo比較麻煩的是採用USB micro B的接頭。對於iDevice相容的發燒線,目前市場上(應該)只有Audioquest有做--》iPhone 30pin--A, Lightening--A,缺點是還要再接個A轉micro B轉接頭。但最短只有75公分的選項。



要相容性比較高就得用Apple原廠的adapter,有轉一般USB(type A),或micro B。之後再來選擇USB--micro B或兩端皆為micro B的線,廠線的話,英國有個牌子叫做Vertere Acoustics,是由Roksan創辦人Touraj所創的另一品牌,它的D-Fi產品線有一條25公分的USB A--Micro B,聽說效果不錯,只能從英國郵購,等我收到再上來報告效果如何。

其他燒友若有更多的選項也歡迎更新。
測試新到的Audioquest Diamond USB線,廠方爲線配上72v DBS偏壓系統,其後接上同廠所出的B轉Micro B的頭,入Hugo。訊源以iPad Air加上Onkyo HF Player,透過Camera Kit數位輸出,播放DSD檔。

可看到Hugo顯示出正確的淡藍色,表示iPad Air可以做到bit perfect,以DoP封包傳送檔案,而Hugo支援原生DSD檔播放。不需複雜的電腦設定,這樣就可以輕鬆享受高解析檔案。

認為USB線沒差的燒友可能要改變一下主意了,不需金耳朵也可聽出audio grade的USB線表現真的很優秀。

當然這條線不是給Hugo用的,只是測試,畢竟線身太長,電池盒太重。

這台Chord看了很多國外討論都說DA部分超強,幾乎可以當作家用機使用,不知道哪裡可以試聽比較看看,很期待!

tgbyh7 wrote:
不知道哪裡可以試聽比較看看...(恕刪)


台中的話myear有試聽機, 其他地方我就不知了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tgbyh7 wrote:
這台Chord看了很...(恕刪)


DAC部分是自己寫的軟體.聲音可以比用現成晶片.來得有特色與味道

dcs也是自己寫軟體.但是價格不可攀

體積比座機小.聲音(跑軟體)路徑短

鋰電池供電(也是跑軟體.耗電低很多.才能長時間電池供電)



供貨全球不足.台灣分到的量非常少

沒現貨.要排隊

要試聽可能要跑台中.或問代理商
tgbyh7 wrote:
這台Chord看了很...(恕刪)


經過這兩天的比試,我已經決定出掉我的Alpha DAC(有興趣的⋯),以Hugo為中心重新建立前端訊源。

Hugo做為DAC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不過就是讓音樂聽起來更真,更清晰,細節更具象,空間感更立體,線條更明確而已⋯

初比較會覺得Hugo的聲音比Alpha細瘦,但這兩天比較過後才發現原來Alpha是呈現一種「朦朧美」,線條比較模糊,導致聲音聽起來比較渾厚。相較之下,Hugo的聲音就像已經近視多年後,第一次戴上合適的眼鏡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因此設計者Rob Watts一直不斷的強調還原原本錄音中正確的「暫態」(transients,基本上指的是時序)所帶來的效果就如同上述。

但別誤會,以上形容比較誇張,實際上的差別是需要花些時間來辨認。而Alpha好不好聽?依然好聽,但Hugo的DAC聽起來更「正確」,我認為非常適合擔當系統中將數位訊號忠實還原成類比訊號的大任,不加油添醋,沒有太多自己的聲音。有了正確不扭曲的前端,後端調音的拿捏就相對容易了,各器材間的差異也更容易辨認。

因此帳面上看起來是降級(160K vs. 79k牌價),但以聲論價,我認為是升級。這也是爲啥Hugo在國外被熱烈的討論著。我在一個月前的初步試聽就發現了它的潛力。

Hugo的DAC很好,但也不必無限上綱的認為可打趴所有高價DAC,只是以它的售價,加上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及獨特的應用方式,的確值得關注。

而耳擴部份是另外一個故事,之後再補充,但先說,絕對不只是普通而已,我自己有RSA Intruder,Balancing Act,一個攜帶一個檯式,來做對比,也許樣本數少了點,但兩機皆是市場上對其聲音有定評的機種,我相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人說比起檯式耳擴如何如何,那我就想反問,這些檯式機種帶得出家門嗎?比較的基礎不同,因此結論各自表述我也不感意外了。

Hugo絕非飛天鑽地,但考量到它的機動性以及多工性,我認為已經是非常有特色的產品了。
Stanley
午安
看來你做了我先前想做的事情,讓Hugo成為家用/攜行兩用。
但是Hugo以電池為運行基本,電池壽命讓我有遲疑。而且無法自行更換
另外Hugo的音量調整,無法在2聲道系統上做完全bypass,
也是讓我發燒的腦袋能稍微冷卻一下。
現在就先觀察其它大廠能不能開發出符合我想要的產品?
對了,有沒有入手Hugo的用家,有試過Hugo直接輸出給後級
再到喇叭的經驗?
Murphy
Murphy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