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即使是像50年代的《名歌手》現場演出歷史錄音,也能明顯感受到樂器和舞台上歌者的位置,還有演唱時的各種情緒及肢體語言,讓人有彷彿時光倒流似的回到現場一般的真實。且現場演出又比音樂會形式或一般純錄音版本更多了一層鮮活感。
unquote
根據你的簡介,這個錄音是:
quote:
1. 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與合唱團1951年live (單聲道) / 2.63GB WAV / 4小時27分
簡介:一買回家後迫不及待的就拿出這套"傳奇名演"錄音欣賞,這場演出可以說是繼1868年6月21
日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ulow)於慕尼黑宮廷國民劇院首演,及1888年第四屆拜魯特音樂節
漢斯·李希特(Hans Richter)史無前例的成功演出之後,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演出。從EMI發行以來版
本眾多,這邊選的是比較新的Documents發行的版本,原始母帶升級24Bit/96kHz。事實上以50年代
的技術等級來看,這套錄音水平算是上乘,可見當年必定是花費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也足
見此套錄音的珍貴之處。
unquote
單聲道錄音,你真的聽得到舞台上歌手的定位?是重製後變成立體聲嗎?還是HD800有虛擬音場功能?
還有,四小時的24bit/96kHz WAV檔,怎麼才2.63GB?這種無壓縮檔不是至少要8GB才能容納四小時的音樂嗎?你這檔案哪裡買的?請告知讓小弟試一下。
150Karajan wrote:
單聲道錄音,你真的聽得到舞台上歌手的定位?是重製後變成立體聲嗎?還是HD800有虛擬音場功能?
感謝你的提問
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天生聽感就很好 加上長時間聆聽古典音樂
及豐富的現場音樂會經驗所培養出來的絕佳音樂鑑賞能力吧
另外 mono錄音播放當然是stereo 難不成CD買回家播出來只有喇叭一邊有聲嗎?
還是有些軟體可以模擬mono撥放 這個你再去請教專家
當然或許是你剛來可能不知道 現在行動影音版就是耳機版 隨身聽版
主流就是ACG J-pop 女毒.... 畢竟主流音樂代表主流意見 主流聽感
只是這類音樂大都侷限於少數地區 不似古典音樂具有世界性
畢竟 藝術才是普遍認同的價值 大部分的流行音樂還是有區域性的限制
所以你這邊文章看多了 漸漸的就會不明白 正確的聽感到底是什麼了
而我是全世界3萬Sennheiser 旗艦用戶中
第一個使用HD800聽完華格納全套13部歌劇(從《小仙子》到《帕西法爾》)的人
我的聽感代表就是具備旗艦聽感的音樂欣賞者使用旗艦器材欣賞旗艦音樂的結論
也就是說 好的耳機也要遇上好主人 才能徹底發揮它的價值
150Karajan wrote:
還有,四小時的24bit/96kHz WAV檔,怎麼才2.63GB?這種無壓縮檔不是至少要8GB才能容納四小時的音樂嗎?你這檔案哪裡買的?請告知讓小弟試一下。.(恕刪)
24bit/96kHz是母帶品質 我在文章中就有提到
CD擷取當然還是16bit/44.1kHz
這套錄音我知道有些小廠在過版權後都有重發
最早EMI發行過的References系列應該至少都是90年代的事了
不確定是不是第一版CD 更早之前當然都是LP的版本
且現在買這些CD都很便宜 以這套Documents發行的版本來講
4CD不到600元 也很好買 如果不想花錢
Youtube Spotify都有免費可以聽 如要買下載版的應該去iTune
但比較一下就知道不划算 因為CD才是無損音質
且像這種錄音 通常不會有高音質無損音樂檔可下載
另外
感謝你提出這麼有深度的問題 有什麼問題也請各位儘管多問
像是華格納的這部《紐倫堡的名歌手》我也是熟到不行
各位在欣賞過程中如有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來問我 保證解答到你滿意為止
謝謝
Tony之魚 wrote:
所以看電影也不用五...(恕刪)
真羨慕, 原來聽感可以取代一切, 看來那些大廠也不用推廣Dolby Atmos, 哈哈.

以樓主的功力, 應該無需HD800, 隨便可發出聲音的耳機就可以了, 天賦以及與生俱來的超凡聽感就可以感應出器材或是訊源無法表現出的定位與聲音, 非凡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 呵呵.
這串討論下來真歡樂....

用兩支喇叭聽 mono 錄音如果音像不是結在中央一點,那喇叭的位置和相位可能需要調整。 用耳機聽 mono ,如果我們把兩邊的耳機偏差一些位置,就聽不到「一點」的聲音。 如果多音路的喇叭音像結不到一點,那各單體間可能也存在 mis-alignment 或相位差的問題。
以下友站對於LP Stereo及Mono的錄音有精彩的討論, 提供分享.
Stereo唱片 vs Mono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