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汀0857 wrote:
除了"等待"之外,有...(恕刪)


奧大又來毒人

小弟也相信只有一直拍下去才會等到好照片
不過同時也努力涉略名家作品來加強自已欠缺的美感
大家一起努力吧
flickr.com/photos/henrie/
whiteeyeboy wrote:
主要還是在手動對焦的速度
測光的話在一樣的場合下其實變動不會太大~~
.
可使用右眼對交
再兩顆眼睛都打開一起看構圖(如果有隔著眼鏡會比較遠框線會沒有那麼清楚)

您拍的婚禮很有意思,分享的建議也很實用,讓我對M3又多點信心了。感謝~
我注意到M鏡的對焦行程都不長,如果轉上手的話應該可以對得很快吧,嘿嘿~倒是兩顆眼睛打開來構圖的方法要練一下,我真的是被SLR慣壞~
dgg wrote:
只有「等待」二字送你!
.
雖然不是人擠人的新聞採訪
但活動的不可預測性也是少不了的

真的!就算是Bresson也是把照片「等」出來的~不過我好奇的是等到的時候(the very right moment coming),M3來得及嗎?
奧斯汀0857 wrote:
除了"等待"之外,有時候運氣也真的很重要
M6 +Noctilux

奧大用圖說話了,可以來得及!真是水!

以下拙作一張再舉例,拍照時想的是取觀光客照相的姿勢與拿香參拜相仿,表現諧擬趣味。半等半運氣,不過是用E-P1,看著Live view LCD拍的,是和M機完全不同的操作思維。我很懷疑自己在當時如果換上M3,能不能拍得出來?

M鏡的行程要看是哪一顆
老的大光圈鏡都還蠻長
像眼鏡八枚幾乎快到半圈
如果是1.0的怪獸更是長
近代鏡才稍微變短

henrie wrote:
奧大又來毒人小弟也相...(恕刪)
TripleNickel 兄真是一次講到重點
>>您說要如何抓到"不容錯過的畫面"... M系列不是神兵利器
>>靠的是攝影者 佔位 取景 抓時機 的洞悉狀況 觀察四周的靈感與藝術的Sense...

婚禮的話,我最後幾次幫朋友拍,還真是 m6上場,不過 ---- 我掛閃燈和 hexar af 備機
之前和m6+50mm交情好時相機拿起來前,就已走到適合50mm框線的地方 ----現在退化了
重點是: 先到下一個事件發生點前,埋伏好。當然卡位的臉皮也要夠厚啦




>>拍婚禮要靠一隻普通廣角鏡取景 拍出來的成品可能沒那麼豐富...
>>chang17大大還硬要用ISO100的軟片更是使拍照工作難上加難... (M3 + Flash ... 粉難用吧...)

超級廣角: 通常敬酒和散場合照會很實用
我是用副廠鏡頭交差的,基本上在這幾個景中,只是拿來點人頭,不太看拍的好不好

使用 m3 比 m6 拍婚禮的難度更高,加油了
第一卷底片沖出來了,太爛就不放上來給版友傷眼。倒是這幾天上網亂看,針對這個主題個人有些新發現。

先貼一點攝影師C. Semetko的訪談,我譯了覺得有意思的部份,從Leica blog上看到的。

C. Semetko的網站,有作品可以看。

--

[拍好照片],你必須對相機熟練到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用它來拍照,但除此之外,按我的拍照風格,最要緊的是觀察人們之間的互動與溝通:瞭解他們的肢體語言與企圖,這樣你就可以預測到他們的下一步動作。如同E. Erwitt說的:「如果你不懂得用心觀察,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技術可以救得了你。」

我在上海看過那張照片後(?),我想:「哇,真強。我敢打賭如果我有焦段更寬的鏡頭,我也可以拍好照片」。我帶著這個爛點子去找鏡頭。相機店店員問我到底想拍什麼,我說是人物,以及我經常旅行。他就問我考不考慮徠卡。我那時連徠卡怎麼拚字都搞不清楚,但走出店門口時身上多了一部M6TTL和35mm Summicron。

連動測距式(RF)相機提供了不同的觀看方法。SLR相機會把觀景窗外的所有景物都遮掉,我想R. Gibson說得對:「[SLR]強迫你接受這個構圖」。用Leica M機,你可以看到觀景窗之外,然後再決定要放什麼進構圖範圍裡。我在攝影集《不作做》中有張夫妻的照片,因為我看得到路人將走進畫面中,我就準備好隨時可以把握住時機按下快門。如果我用的是SLR相機,我不會看到他們,一切都將太遲。SLR相機的反光鏡在曝光時會把觀景窗遮掉,但RF相機可以讓你全程看著主題來拍。

而且,Leica M夠小,不會侵犯人。如果我用大相機大鏡頭,我拍不到現在的作品。人們會注意到你的存在而有不同於平常的反應。我曾經讓人們看著MP和M9按下快門,但他們無視鏡頭,因為他們以為那是古董相機。這讓我工作很方便。


chang17 wrote:
第一卷底片沖出來了,...(恕刪)


想不到 chang17 大大這麼認真做功課...
當初在下的三分鐘熱度的顧慮看來是多餘的了...



參加過一次朋友的婚禮
帶的是M4+50 F2 DR
底片是FUJI 1600增一格3200度

第一次參加同學的婚禮
沒想到婚禮現場很暗
還好帶高ISO的去
所以拍婚禮我建議還是帶高ISO底片縮光圈來增加一些涵蓋範圍吧
快門也要快一點才可以抓到不錯的瞬間
還有要盡量拍
不要錯過精彩鏡頭




TripleNickel wrote:
當初在下的三分鐘熱度的顧慮看來是多餘的了...

拿著這種五十年不變的古董拍照,不認真一點怎麼行…哈哈

bert512235 wrote:
所以拍婚禮我建議還是帶高ISO底片縮光圈來增加一些涵蓋範圍吧

快門也要快一點才可以抓到不錯的瞬間

還有要盡量拍


照片讚耶。

以前曾拿XTRA400的底片增感兩格沖,顏色有些跑掉粒子也變粗了~還是像你用黑白拍比較不用擔心,似乎更有味道~

再貼一些看來的資訊與心得~

這兩天還在網路上看到有用家說手動對焦速度可以不輸給自動對焦,實在是不可思議。想一想應該是在限定條件下使用吧?比如估焦要熟練,光圈要縮一些,視角也要先瞭然於胸,然後要拍的主題不能太小太精確(比如微距或對眉毛之類的)。這樣湊一湊確實可以很快,拿起來就拍,應是用於街拍(street photography)的手法與紀實性的用途。

講到這個,再快都沒有泛焦快。很多街拍作品的景深很長,應該都是泛焦去拍。用舊鏡頭拍就有這個好處,可以看尺表。新鏡頭取消了這標示有時很傷腦筋,像我手上的E-P1 + 17/2.8的組合,自動對焦原本就不大行,鏡頭上又沒有尺表,強迫MF泛焦都不知道景深多少。

為了要泛焦拍攝,白天晴天的日照與陰影下,400應該是好選擇。

如果要對連續運動中的物體追焦,像奧大前面貼的那張圖中的海鷗,用疊影+手動對焦真的很難過。不如用陷阱對焦多拍幾張吧。


個人是蠻欽佩樓主的毅力
而且第一次就是挑戰M3

我的第一台機身是M6
有帶測光表
我是實用主義者
所以一切以希望盡量能好用

為了好用
購置了M把手 增加握持性
也增購了快門墊片
不覺得原廠快門高度其實不是那麼好按

最後 為了買鏡頭
把M6賣了換成KONICA HEXAR RF
一樣可接M鏡
但是機身可以光圈先決

不過 不要學我 因為M機身真的很棒

我好像都是用ISO200的底片在拍
因為100真的很可憐
除非 你有35F1.4

不過M是好機 祝福你
bob026802 wrote:
個人是蠻欽佩樓主的毅力
而且第一次就是挑戰M3
.
.
不過M是好機 祝福你

謝謝你的分享,加了手把快門鈕雖然有點破壞古典美的造型,但是為了好用應該是值得的。

網路上看了一些M鏡的圖,發現有對焦桿的鏡頭通常對焦環上沒有刻痕,沒有對焦桿的鏡頭上有刻痕。而且鏡頭裝上機身後,對焦桿缺口向下,全部的對焦行程是在鏡頭左下約200度(360度為一圈)以內完成。所以我猜對焦桿應該是用左手食指上緣(第一節指關節處)半推半勾,來完成對焦對嗎?假如改用食指 + 姆指'捏'著對焦環,感覺很虛,因為表面太光滑了沒有摩擦力。

假設M機真的是一部設計上很「就手」(ready to hand)的優秀工具,那麼M3一被我拿起來我就會自然地想用食指去推對焦桿,可說明對焦桿就是這麼用的嗎?由於剛入手的眼鏡八枚對焦有點澀,推起來不太順,所以覺得奇怪。後來我用到近代的50/2,這顆的對焦桿推起來滑順得多,就比較不那麼困擾了。

另外小弟用了M3後得到很多損友和網友的祝福,真是奇妙,聽起來像是「你用這種機器啊,自求多福啦」,哈哈~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