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這小子又想要來敲老爸一頓。
但話說回來,這一陣子連著幾個週末要工作,沒有時間到外面餐廳去吃飯。
所以偶而吃一餐稍好一點的,也還可以啦!
正巧上個星期天要到高雄去工作,不如就問女兒和兒子,在臺北車站附近有沒有他們喜歡的餐廳? 工作完回到臺北,可以順道去享用一番。
於是女兒提議到南京東路上的【OKAY 韓國烤肉】去吃個晚餐吧!
很幸運的,老狗在星期天的工作相當順利,也如預期的準時搭上了北返的高鐵。
上高鐵時就已經確定到站時間離晚上預約用餐時間還有2個半小時。
那麼這段空檔要做什麼好? 刷刷Thread看看有什麼新鮮事吧!
正巧就看到「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在7月底正式完工的報導。
中山站正好就是【OKAY 韓國烤肉】的下車站,
而心中山線型公園這一帶又是知名的選物店、咖啡香與日系文青風的生活圈,
不如就利用這個機會逛逛街,
看看從疫情開始後就未曾造訪的這一帶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
所以,利用了這2個多小時的時間,走訪了:
- 心中山線形公園與垂直的條通巷弄:因為正巧看到心中山線形公園的南段在今年7月底正式完工的報導,才讓老狗想起已經好多年不曾踏足中山站到雙連站一帶,因此特別安排了時間來好好逛一逛。「心中山線形公園」的範圍位於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之間,是北至民生西路,南至南京西路的線型區域。之前在還沒改造時一直維持28年前捷運剛完工時的樣子,而當年應該說是「有就好」的概念下,附帶設置的公園,早就跟不上現代的審美觀與各方面使用需求。因此台北捷運公司自2018年起分段重新設計,翻新土木設施,重新規劃與施工,讓景觀及動線可以合乎現代的需求。這回就趕個流行,來看看重新設計的空間究竟和之前有多大的差異。
-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這棟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式宿舍建築,就位在與心中山線形公園緊臨的台北捷運大樓旁,舞蹈家蔡瑞月女士以它作為舞蹈教室相當長一段時間。蔡瑞月女士是被稱為「臺灣現代舞之母」的前輩舞蹈家。她自1953年起承租此棟日式宿舍建築,創辦「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推廣舞蹈教育,至1992年,因臺北市政府欲收回用地興建捷運大樓,舞蹈社因而搬遷為止。之後,這棟宿舍建築在舞蹈界人士爭取下獲得保留,但在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之前,1999年10月31日遭縱火而幾近全毀。2003年時完成重建,之後便由「財團法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持續維護營運至今。
- 光點台北(台北之家) :位在與心中山線形公園平行的這一段中山北路旁,原為美國政府於1926(昭和2)年興建的日治時期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建築,於國府來臺後不久即做為美國大使官邸,使用至1979年中華民國結束與美國正式外交關係為止。之後歷經荒廢與多年,才在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6,000萬元修復後,由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02年起以「台北之家」的名義,公辦民營的方式委託社團法人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管理,並另取「光點台北」為名,成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目前內部有以放映藝術電影為主題的小型電影院「光點電影院」,另有咖啡廳、餐酒館。美麗的美國南方維多利亞式房屋建築與庭園值得一看。
- 誠品書店 R79/中山地下書街:就在心中山線形公園的下方,嚴格說起來算是心中山線形公園的一部分,是利用捷運地下路廊形成的書店街。自2017年7月起由誠品開始營運至今。雖然說是書街,但街道兩旁販售的產品也都和書籍有關,但卻相當多樣化。除了適合各種不同主題,如藝術、人文、商業、文學、生活風格…等類型的書籍之外,還有黑膠唱片、文具、精品……等等不同面向的小物,具有相當的多元性。另外還利用牆面空間舉辦動漫祭展出,逛街吹冷氣還可以看動漫,挺好的!
- 中山藏藝所:這棟老建築離心中山線形公園大約300公尺左右,外觀帶有折衷主義特色,興建於1921(大正10)年,是日治時期的職業介紹所與當舖,也是國府時期的衛生機關。老狗在這裡還是性病防治所時曾經來這裡洽公,應該是1996年上半年。總之,這棟建築物的存在與社會衛生與福利的推動無法切割。1998年時,這棟建築物因造型具有特色且具有公共衛生上的歷史意義,而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2000年,這棟建築物移交社會局,修繕完成後成立臺灣第一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而後在2017年時更名為「中山藏藝所」重新開放,並委託喜憨兒基金會經營管理,作為一處公益平台,可供展覽、演講、工作坊或舉辦任何非營利活動。建築物本體設計仿歐風樣式,左右對稱,兩翼設有突出高塔,屋頂上開圓洞窗,並有橫帶裝飾,如有經過建議駐足欣賞。
- OKAY 韓國烤肉:位在南京東路一段的韓國烤肉店,可以享用的韓國烤肉有好幾種,還有大部分想的到的韓國料理,而且無限量享用。偶而吃一次還不錯,常吃的話負擔實在大了點。吃一次,磅秤壞掉一次,荷包破洞一次,所以試過就好…
老狗把週日午後造訪的上面這些地點編排成一條散步路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因為心中山線型公園與誠品書店R79都是線型的,所以實際步行距離會來的更長。
以下就來看一看各個景點的特色吧!
✅ 心中山線形公園
「心中山」範圍位於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之間,北至民生西路,南至南京西路。設計範圍包含中山地下書街公共區域及店鋪、
中山站至雙連站間的捷運線形公園、
捷運行政大樓後方的B1下凹式廣場及中山地下街爵士廣場。
因為捷運紅線完工已經接近30年,
位在捷運路線上方的地下街與線形公園一直維持剛落成時的規劃,
早就跟不上現代的審美觀與各方面使用需求。
因此台北捷運公司自2018年起逐段重新設計,翻新土木設施,
將地下街各段重新設計動線及裝修,
地面上的帶狀公園同樣分段重新規劃與施工,
讓景觀及動線可以合乎現代的需求,而且重新命名為「心中山線形公園」。
其中帶狀公園的北段較早完成改造工程,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
而南段則是從2023年開始施工,到今(2025)年7月才全部完工。
老狗就是看到了報導,才想起已經好多年不曾踏足中山站到雙連站一帶。
因此這回特地分為北段和南段,在雨中逛了一大圈。
心得是果然會是年輕人會想來的地方,
線型公園經過改造後,有了方便步行又具流暢感的動線,
通道兩旁裡有許多特色小攤,販售各種令年輕人愛不釋手的小物。
兩旁的條通巷弄裡充滿了昭和風格的建築與店家,吃的、喝的、用的、把玩的、統統都有。
在公園與週邊街區融合後,一整個就是令人感到很舒服的空間。
老狗因為想要造訪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因此選擇從心中山線型公園的北端,也就是雙連站走到地面。
一出站就立馬下雨,只好撐起雨傘,邊走邊錄縮時影片。
一手撐傘一手拍照,一個不小心街屋就歪了…

不過這2家點心坊還是很可愛啦,特別是照片右邊那棟,樓上還有空心花磚外牆。

回到心中山線型公園裡,這是一開始整建時新建的步道。
在原本單調的平面上創造高低起伏,中間形成一個小舞台。
等天氣涼一點,或許會有街頭藝人選在中間表演。

靠近雙連站這一側攤位較少,遊人也較少,不知道是不是突然下雨的關係?

公園兩旁的街屋有許多家個性小店,不管是賣什麼,裝潢都很別緻。

這家直覺是日式料理,具有日式懷舊風,查了地圖是拉麵店。

這家又是另一種清爽的風格,猜測是咖啡店?

赤峰街這個方向有好多人撐著傘在排隊,不知道在排什麼?
這一帶從前都是中古汽材行,聽說現在許多店面改賣一些有的沒的。
再找一天來這一邊仔細逛逛。

捷運行政大樓外的下凹式廣場,也就是爵士廣場。
老狗經過時有聽到麥克風的聲音,可是看不到舉辦中的活動。

赤峰街這一側的老街屋,現在是興波咖啡。

門口不少人在排隊呀!
他們在Google map上的評價頗高,評語也都很正面,那天找愛喝咖啡的老婆一起來試試。

從這裡離開心中山線型公園,沿著捷運大樓往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移動。
在逛完光點台北之後,再沿著旁邊的巷道走向中山站。
在小巷裡看到這家店,外掛米老鼠,挺特別的。
查了一下是去年5月開張的UR LIVING生活美學|南西一店,
是集合品牌服飾、早午餐、運動等面向的選品店。

來到了中山站4號出口旁,什麼時候多出了這片屋頂,而且還變成了灰色?
老狗真的太久沒來這裡了

中山站外還是一如往昔的人潮洶湧,不過人似乎比以往更多了?
大家都在等人行紅綠燈。

回頭看看這片屋頂,該說它是新做的嗎?
好像已經好幾年了! 剛建好的是對面的那個出入口的屋頂。

再從這裡回公園裡,這個又是什麼?
翻了翻手機資料,
才知道原來是串聯心中山線形公園南、北段所舉辦的「夏日亮點 花樂Me」開幕主題活動,
只要是「台北捷運Go」App會員,每週五六日搭捷運到「花樂ME」服務臺。
出示中山站、雙連站、臺北車站任一車站的搭乘紀錄,
即贈送捷運點20點,現場加碼可以20點兌換捷米限量周邊套裝組,但每天只限量100名。
老狗靠近黃昏時才來到這裡,應該什麼都換不到了…


往前走個幾步看到鶴立雞群…呃,不是,是狗立人群的牠…


這位好伙伴挺厲害的,核心肌群一定很強,才能一直站在那裡不會掉下來…

換個是老狗……






轉頭見到一棟豪宅老屋,據說它列名在文化資產當中。
現在是2008年開始營業的GALERIE Bistro餐酒館,
建築物本體是由由旅日僑領劉天祿於1931(昭和6)年購置、修建的三層樓洋樓。
1963年改建過一次。
1969年,劉天祿的長子劉介宙增額補選上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所以有人稱它為劉介宙故居。
而目前的GALERIE Bistro餐酒館闆娘,則是劉介宙的孫女劉怡利(Ely Oyama Liu)。

有樓梯可以爬上剛剛的屋頂,那就上去看看吧!

朝向南京西路這一側,是欣賞城市風光的好角落。

拍幾套縮時照片,就會令人很有感了吧!
先來看看車潮。

再來看看人潮…


轉角又是另一處風景。
可以想像一下嗎?在半個世紀之前,這裡有座平交道…

當年老狗還是小朋友,搭車來到這裡玩耍。
在平交道旁的百貨公司叫做今日百貨,
就是照片中這棟白色的建築物,1977年10月8日開張。
1990年今日百貨南西店歇業,由中國力霸集團接手,更名為力霸百貨南京店。
因為隔壁的新光三越在1991年10月29日開張,搶走不少生意。
所以中國力霸集團將力霸百貨南京店轉型為全國第一家女性專門高級用品專賣店
在1995年5月20日以「衣蝶生活流行館」為名重新開幕,獲得女性朋友的大力支持。
1999年12月,在衣蝶百貨對面的衣蝶二館(又稱衣蝶S館)開業。
之後歷經力霸集團掏空案,衣蝶百貨於2008年5月31日結束營業。
次日改掛隔壁的新光三越招牌繼續營業,直到2018年5月15日。
同年9月20日,以跨文化「生活聚場」為定位的「誠品生活南西」開始試營運,直到現在。

那麼衣蝶二館呢? 還在這裡,就是現在的新光三越南西店三館,照片中左邊這棟。

公園這一側是滿滿的人潮,通道兩旁都是小攤。。

剛剛的好伙伴一直是目光的焦點,來往的人們有不少想和牠握手的…


不相信嗎?放大一點看看…


如此雄糾糾氣昂昂,不簡單呀!

偶而也要喘口氣,撐在這裡挺累的…


轉頭看到這家店,想起7年前被Mobile01招待來這裡吃了一頓。
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有這樣的機會?

來重溫一下當年的美食吧!
一走下樓梯,看到了「屋台」,還有「日本職人」。。
曾經在一篇網路文章中看到:
「如果說台北有一個地方,能讓你在短短數小時內從昭和東京跳到神戶街頭,再轉進香川小鎮與赤峰巷弄,那一定是中山站。」
果然一點都沒錯。中山站這一帶街區就是這麼有昭和時代的日本風情。
如果真沒時間排假去日本,來這裡走走也可以過過乾癮。

順著心中山線型公園的廊道往回走,兩旁都是販售個性小物的攤位。
喜歡逛街的朋友大概很難不失心瘋吧?

廊道旁這一整面的燈籠好像也是「夏日亮點 花樂Me」活動的佈景。
多了這些燈籠牆,多了幾分日本風。

看到一座固定的裝置藝術品。

要往下一段走,必須經過這一整排星星的下方…


很有趣的裝置藝術。

接下來這一段廊道,兩側一樣都是小攤,賣的東西五花八門。

在旁邊有座面積不小的You-Bike站點。
沒想到的是簡單的站點也可以因為牆面巨幅廣告變漂亮。

廊道旁的這家小攤賣的東西比較特殊,大部分是機齡10年以上的小DC。
沒想到在手機拍照當道的今天,小DC竟然再復活,成為最潮的流行商品。
老狗是不是該把防潮箱裡的DC再拿出來玩玩?


這家R9咖啡在公園旁的巷道裡,已經很長一段時間。
側面牆上的彩繪,一段時間就會改變,或許這是他們的特色。

R9咖啡對面這棟樓很有昭和風情,就是那個年代蓋的房子嗎…


據說在赤峰街兩旁的巷弄裡藏著許多有趣的小店。
之後再找個時間特地來逛逛吧!

回到心中山線型公園的廊道,兩旁的攤位真不少。

往中山北路這一側的樹木比較茂密,拍起照片來像是綠色隧道一樣。

有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不知道是賣什麼的? 店裡好多人。

旁邊這家店名一樣,難道賣的東西和Snoopy有關嗎?

從離開光點台北後,一路錄了縮時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把焦點回到剛剛從心中山線性公園北段轉出來的地方,
在公園東側的古蹟之一「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上次來到這裡是出席在中山北路二段的課程,結束後步行往捷運站雙連站搭車,才在林蔭大道旁小路裡發現這一棟木造建物—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轉眼間過了8年。
現在的年輕一輩不知道是否認識蔡瑞月女士?
她是被稱為「臺灣現代舞之母」的前輩舞蹈家。
她出生於1921(大正10)年,在日本學成現代舞後,適逢日本戰敗,於是返臺推廣舞蹈教育。雖然生活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之下,仍未遺忘舞蹈教育的傳承。
有關蔡瑞月女士的生平,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的這個頁面:蔡瑞月
而這棟建於1920年的日式雙併平房,原為日治時期基層公務員宿舍群中的一棟。
在1953年由蔡瑞月承租,創辦「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成為推廣舞蹈教育的基地。
1990年,因興建臺北捷運大樓所需,這些日治時期宿舍群面臨拆除。
但在1994年10月遷拆期限將至時,在舞蹈界人士的極力爭取保留下獲得保留。
然而卻仍遭遇臺灣古蹟常會遇上的「古蹟燒」。
1999年10月31日凌晨發生火災,半個小時左右,建築物連同內部資料付之一炬。
目前的建築物是2002年依原樣重建,2003年完工。
之後一直是由「財團法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負責管理經營。
先前除做為沿續舞蹈教育之教室使用外,同時也是間頗有氣氛的咖啡廳。
目前則是單純做為活動場地,僅於週一至週五開放參觀。
所以這次週日黃昏時造訪,僅能在外部繞一繞而已。
從心中山線型公園繞過捷運大樓,看到這棟平房,就知道已經到了。

現今的大門之一。之前造訪時,這個大門是不使用的。

日式宿舍建築全貌,猜側應該是四連棟宿舍。
但歷經長期做為舞蹈教室使用,且又為火災後依原樣重建,
內部當然已經不是日式宿舍常見的樣子。

現今的大門之二,覺得它頗具特色。

門上的這幾個字是特色之一。

兩面門扉上各有一位跳舞的人,以抽象的型像來表現。

從另一邊看這棟宿舍建築。
總覺得現今的建築應該是包括了後期作為舞蹈教室時增建的區域。
因為日治時期的一般公務員宿舍不會有這麼大的室內空間。

建築物旁庭院內的大樹,整體而言就是令人覺得很寧靜的空間。
很難想像旁邊就是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外部的影片紀錄,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然後,走到中山北路上,順著林蔭大道邊躲雨邊前行,來到了光點台北。
✅ 光點台北|台北之家|前美國大使官邸
光點台北|台北之家位在中山北路旁,是少數放映藝術電影的場所。而所在的建築物則是興建於1926(昭和2)年的日治時期美國駐臺北領事館。
這棟建築物為美國政府向該土地原所有人台灣土地建築株式會社承租土地後自行興建,
因此外觀採美國南方宅第莊園洋房式樣,屬維多利亞式建築。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領事館被日本政府關閉。
直到二戰結束後,該建物重啟,做為美國駐臺北領事館。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重新展開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合作與援助,外交關係隨之提升。
由領事提升至大使層級,並另建大使館於北門。
原領事館空間則做為大使官邸之用。
直到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前,這裡一直作為美國大使官邸。
在與美國的外交關係結束之後,這棟建築由臺北市政府所有。
1997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但卻一直處於荒煙漫草之間。
後來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6,000萬元修復建築物本體後,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02年起,
以「台北之家」的名義委託【社團法人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至今。
另取別名為「光點台北」,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
目前除了有專供藝術電影播放的88席小型電影院之外,
另設置有咖啡廳、餐酒館、展覽會議空間。
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旁的小港走到中山北路上,
轉個彎沿人行道走個200公尺,便會見到光點台北—台北之家的招牌。
隱藏在大樹後方的白色二層樓建築物,就是前美國大使官邸。

再往前走個幾步,竟然出現了黃阿瑪?
黃阿瑪應該已經是「貓瑞」了吧?

從圍牆外可以看到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建築物的外觀。
現在這一側主要作為餐廳使用。

建築的外牆全是白色,外推式的百頁窗帶有濃濃洋風。

沿著圍牆外圍繞了半圈,來到後門。
記得從前後門是不開的,或許是為了黃阿瑪而開的吧?

因為站在門口就可以見到黃阿瑪的肖像…


後面這側的空間,現在多了「植感生活期間限定店」。

因為外面下著雨,氣溫又高,覺得相當悶熱,所以走進室內吹冷氣。
順便看看這家快閃店賣些什麼產品?

走出快閃店,看到另一隻貓SOCLES。

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的側牆,全白的外觀外加線腳,是臺灣少見的建築風格。

走到側前方,可以看到前方有雨遮,下車時不會淋到雨。
側邊的空間有大面積落地窗,讓室內空間擁有很好的通透感。
這個空間在大使館時期做為接待室使用。

放在庭院中的建築物內部平面圖。

現在配合黃阿瑪,還推出了特色套餐。

雨遮下方的燈具,很有特色。

建築物本體的大門,帶有西洋風格。

一進門就見到梯廳,可能是大使館時期整修後的樣子。

進門後的右手邊是「光點生活」,現今是選品販售店。
原為大使館前室、衣帽間,裡側左邊為餐廳及廚房,面對庭園處為接待處。

上二樓去看看。
這面大電視牆代表了這裡是做為電影相關場館的空間。
電視裡放映的內容,也和這裡正在放映或即將放映的電影有關。

在樓梯的轉彎處有這麼一條通道,是通往未知的未來嗎?
老狗好多年前就已經走過這裡,當時覺得怎麼會這麼的有創意?
在房子裡架設了這麼一座天橋…


二樓的門廳,連接樓梯、兩旁的各個房間,以及雨遮上面的露台。
照片中的木門打開就是露台,可能是在後期加上屋頂,變成室內空間。

在二樓門廳的左側是一處展覽用空間,原為大使館臥室及儲藏室。
走進照片中遠方的門就是大使館客廳,現在做為藝文廳使用。

一進門在左手邊就會見到這面不大的解說牌。

做為大使館客廳的這個空間面積頗大,裡面有西洋建築中常見的壁爐,而且還是2座。
- 左側
- 右側
2座壁爐其中之一,位在客廳的左側。
兩側的窗都是昔日的重錘窗,現在因為室內空調的關係,已經不開啟。

2座壁爐其中之二,右側的那一座。

客廳中唯一的裝潢。

上方的海報裡簡單的說明這棟建築物與週邊街區的歷史。
轉眼間,這裡做為藝術電影放映空間已經23年。

走出昔日客廳,來到二樓的另一處空間外。
這裡曾是大使館二樓臥室,可鳥瞰庭園的露台貴賓室。
原為大使與家眷、貴賓喝下午茶、閱讀、休憩處。

往回看看位在一、二樓之間的梯間,樓層高度相當高。

樓梯的特殊視角與造型。

剛剛提到在樓梯轉彎處有空橋,是通往車庫上方的夾層,那裡設有辦公室與洗手間。
從空橋上可以俯視作為選品販售店的「光點生活」。

走出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建築本體,看看建築物左側的樣子。

左側外牆與右側相同,都是全白的外觀外加線腳,以及外推的百頁窗。

會見到左側的「光影電影院」看版。
這個位置從一開始做為「光點台北|台北之家」以來,大招牌就一直存在。

電影院的位置緊臨領事館建築,原本是車庫與發電機的空間。
成立光點台北時改建成為有83個座位的「光點電影院」,
每日從上午11點到晚上10點,常態性播映六場影片,

走出建築左側大門外,可以看到「光點台北—台北之家」小型門牌。

另一邊是直轄市定古蹟的解說牌。

從左側大門往內看,覺得景觀雜亂了點。

走到右邊大門往內看,個人認為是這棟建築物極佳視角。

然後發現「光影電影院」看版下方亮起來了,快來補拍照片…


亮燈之後的感覺又變的不太一樣。

領事館建築旁的庭院,現在作為樓下咖啡廳的戶外用餐區。

黃阿瑪與牠的後宮門又在這裡出現了…

其實老狗比較想看看本尊啦!

隨手錄了一段參觀內、外部的影片。
原本的參觀時間挺長的,所以快轉成2分鐘左右的短片。
想看一看光點台北內部的朋友,可以點開來看一看。
離開光點台北後,當然是回到心中山線形公園,繼續逛南半段。
因為雨下下停停,天氣相當悶熱,
於是老狗決定在逛完一圈公園後,搭電梯到中山地下書街避暑去。
✅ 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
誠品書店R79就位在心中山線形公園的正下方。在從前稱為中山地下書街,由位在地下廊道兩旁的個別小攤位串聯而成商店街。
前後兩段商店街中間,還夾著一個稱為「爵士廣場」的大空間,
這一段空間因為只有一側做為辦公室使用,所以空間較地下街各段為寬。
2017年起,由誠品承包自中山站到雙連站的地下書街場域,整體重新規劃設計。
將廊道兩旁的各個小攤位打通後,變身成為帶狀書店與相關產品商店,設置共同出入口。
在出入口旁新生的牆面空間則做為展演活動之用。
這讓地下街空間不僅保留原本書街的特性,還多了文化傳遞及做為民眾休閒空間的功能。
老狗在R79剛開始營運不久就曾經來過這裡收集誠品紀念章,
這次會再走進這一區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上面的戶外空間下起雨來了…

不過已經多年不曾到訪,搭配地下廊道兩旁正舉辦中的「誠品動漫季」動漫展演,
還是令人感到相當的新鮮。
逛完一整圈心中山線型公園後,回到R7的位置。
很幸運的又遇上這位站在主人肩上的好伙伴,趕快拿起相機拍照…


從R7搭手扶梯進入地下街,看到牆上的地圖。
誠品對於地下街中各個區段都給了專屬的名稱,對於我們遊客來說似乎無感…

但若要尋人、尋店或定位的話,應該是比較方便。

來到這裡,應該是「文房雜舖」吧? 這裡面展示的商品以文具為大宗。

不過還是有異類,就是這個…


日星鑄字行的鉛字怎麼會在這裡出現?

旁邊還有2部不知道做什麼用的機器?

看不出它們的用途。還是做名片、卡片用的?

誠品在2017年承包中山地下書街後,重新規劃動線並裝潢。
把兩側店面分成了不同主題的區域。
前面那區以販售文具為主,這一區則是帶有休閒性質的書籍。

再往前走是童書。

再往前是動漫為主的書籍。

中央廊道旁設有不少份地下街平面圖,才不會走一走不知身在何方。
來到這裡,已經脫離R79的範圍。

所以廊道兩旁的店面都是一般商店。
再往前走個幾步就是雙連站,所以調頭往回走。

來到這個寬廣的大空間,稱為爵士廣場。
因為是室內又有空調,不少年輕朋友在這裡練習舞蹈。

這個妹妹好厲害呀! 邊練功練滑手機。

回到R79區域中,這家店是做什麼的? 怎麼那麼多人?
查了一下才知道是𝗣𝗵𝗼𝘁𝗼𝗶𝘀𝗺中山,韓式拍貼機店。

在R79這段看到誠品利用廊道兩旁的牆面做成燈箱,
作為動漫祭的展示區,展出動漫的部分內容。

雖然這樣一段一段看,故事不能連貫,但勉強可以猜出大概是什麼內容。

往前這一段的店面空間是文創商品的販售平台。

再往前就是音樂館。

牆面上的廣告和這一區的商品相呼應。
沒記錄的話,這些誠品的XX館,
似乎曾經在市政府站一帶的統一時代百貨那棟中出現過。

又是另一幅動漫海報。

對老狗而言,內容都是不詳,有研究的朋友請自行詳閱。

老狗對於這幅動漫應該要對號入座,因為常常自己一個人獨遊。

另外這一些就看不懂了!



這個店名「海邊走走」很熟悉呀! 好像是賣蛋捲的…


對面這一側的誠品書店,裡面的書籍大致上就是以人文、文學、商業、藝術為主題。

走出誠品R79,回到中山站的地下大廳,看到這裡有個送飲料的活動。
老狗很好奇的刷了QR code,才發現早就是台北捷運的會員…

沒免費飲料可喝…


還是幫他們打打廣告吧! 畢竟住在臺北,那有可能不搭捷運…

如果是住在北臺灣的朋友,可以下載來運用,功能挺多的。
老狗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查兩站之間的搭車時間。

這裡就是中山站的地下大廳,中山站的日進出人數一直都排在第四名。
在沒有轉乘公車的乘客做為支撐下,每日10萬人左右的進出量相當可觀。

為了等家中2個小子來中山站會合吃晚餐,老狗就站在這個位置等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來來往往的人大多是年輕美女帥哥,一定覺得怎麼有個白毛老怪狗站在這裡看來看去…

等了一陣子,終於可以出發吃晚餐去!
在誠品R79步行逛街的過程中,邊走邊錄了一小段縮時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OKAY 韓國烤肉
位在南京東路一段某大樓中的韓國烤肉店,是吃到飽的餐廳。可以吃到銅盤牛肉、豬肉、魷魚、鐵盤豬五花肉、春川辣炒雞等不同肉類,
還可以享用韓式小菜、部隊鍋、韓式炒冬粉、海鮮煎餅、韓式炸雞、炸醬麵、石鍋拌飯,
可以說想的到的韓國料理統統都有了,而且每一種都是無限量吃到飽。
對於年輕朋友可以說有相當的吸引力。
但對於老狗而言,負擔實在大了點,
吃一次,磅秤壞掉一次,荷包破洞一次,所以試過就好…

從中山站步行來到這家店樓下,含等紅綠燈大約7分鐘左右。

招牌不太明顯。因為這一帶很多棟大樓的一、二樓都作為營業用。

上樓見到營業時間,猜測平日生意比會假日好!

價目表參考參考,如果想喝一杯也可以。
平日和假日的中午比較划算,所以星期天晚上只有幾桌有客人而已。

菜單全覽,幾乎想的到的韓國料理,這裡都有。

小菜和生菜先上桌,

再來是銅盤烤肉,可以烤牛肉、豬肉、魷魚。
每點一次就會有像照片中的不銹鋼碗中的一份食材。

另外加點的炒冬粉,味道不錯!

韓式炸醬麵,口味頗為道地。

部隊鍋,胡椒的味道太重,不然用料實在,應該挺好吃的!

烤完兩種肉類,換花枝上場,這個比兩種肉類都好吃,我們續了2份。
第2次烤盤就換新的了,所以照片看起來才會像是「歸零」的樣子…


銅盤烤完換鐵盤,鐵盤烤五花肉和杏鮑菇。
這不就像是在榨豬油一樣嗎?

多點了一份豬五花肉,放在一旁準備中…


五花肉要煎到油都逼出來才會好吃。
但如果煎過頭,就像在吃榨豬油後剩下的渣…


吃完五花肉也差不多飽了,畢竟都是豬油,熱量高呀…

加點的海鮮煎餅來了! 還好份量不太多,口味不錯!

最後再換一次盤子,春川辣炒雞上桌。

炒好時像這個樣子,口味挺不錯的!
不過老狗比較不愛吃雞肉,就交給2個小子去收拾了!

吃完了,餐桌上全空…

這算是來吃吃到飽餐廳的典範嗎? 完全不浪費任何食材。
對了,可樂是可以無限續罐的,我們總共喝了6小罐…


✅ 中山藏藝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在中山區靠近中山站這一帶,還有一處文化資產在前面那個星期天來不及造訪。就是位在長安東路上的「中山藏藝所」,
它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名稱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這是一棟外觀帶有折衷主義外觀的建築物,
離心中山線形公園大約300公尺左右,興建於1921(大正10)年。
這棟建築物可說是早期的職業介紹所,在日治時期稱為「職業紹介所」,
同時也是「簡易宿泊所」,提供從內地(日本本土)來臺謀職的人作為暫時居住地。
1930年,臺北市御成町公設質舖遷入之後,可說是社會福利制度的濫觴。
二戰之後的臺北市政府將這棟建築充作衛生院的辦公室,
而後成為衛生局辦公室,之後曾短暫作為性病防治所辦公室。
老狗印象中曾經在這裡還是性病防治所時來這裡洽公,當時應該是1996年上半年。
1998年時,因建築物造型具有特色且具有公共衛生上的歷史意義,而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2000年,建築物移交社會局,
並於2002年展開修繕,完工之後作為與社會福利有關的場所。
2003年8月,利用此空間成立臺灣第一所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2017年4月29日,這棟舊建築物在後方「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新大樓完工後,
更名為「中山藏藝所」重新開放,並委託喜憨兒基金會經營管理,
作為一處公益平台,可供展覽、演講、工作坊或舉辦任何非營利活動。
建築物本體設計仿歐風樣式,左右對稱,兩翼設有突出高塔,
屋頂上開圓洞窗,並有橫帶裝飾。
如有路過的話,建議駐足欣賞,順便到內部簡單參觀。
一個星期之後的週六午後,臺北市區終於迎來藍天白雲的好天氣。
這種天氣最適合幫有紅磚的老建築拍照,至於「熱」這件事,當然不在話下。
從中山地下書街中的北車-中山這段爬上地面後,轉個彎就會看到中山藏藝所的側面。

低頭看看地面,竟然有詩詞…


老狗還是先不看地上的石板,專心看這棟老建築吧!
光是窗戶的造型就十分奇特,接近建築物大門的前段有大窗,後段僅有小窗。

來到建築物右前方。
外側的木窗、橫帶裝飾夾雜古典意味,整體表現出1930年代的歐風氣息。

在大門的上方都是上下對開的重錘窗,所以窗戶在外觀呈現直立細長型。

這一側是由成真咖啡承接,才剛開幕沒幾天。

另一邊則是中山藏藝所,主要作為展示空間及喜憨兒手作小物在市區的販售點。

從左前側看過去,可以見到在正面有兩個大門,上面都有向外凸出的平板型雨遮。

來到左側面,這裡都是上下開的重錘窗,沒有像右側的小窗。
靠近前面的這座窗戶兩側還有飾帶作為裝飾。

抬頭看看這片像平板一樣的水泥造雨遮。
1920年代的公共建築物很流行做這樣的設計。

建築後側則是簡單的二層樓紅磚牆,上面原本開了一些窗子,現在又被封起來了。。

舊建物的後方可以看到新建的大樓,
就是原本位在舊址內的「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移到這裡面去。
改稱「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

建築物正立面左側的外觀,和右側幾乎對稱。
差距就在一樓大門口的位置。

回到建築物正前方,來拍一張建築物與興建年代,還有進駐的成真咖啡招牌合影留念。

市政府設立的古蹟解說看板,在這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大門旁的「中山藏藝所」招牌。
進去參觀完後才知道這裡並沒有真正藏什麼「藝」,
而是讓心智障礙者潛藏的技藝能適時的以各種不同的型式來發揮。

在室內有簡略的展出,同時還有3個公益小市集攤位。

建築物本體與後方新大樓的模型,可以看到它幾乎左右對稱的外觀。
以及兩翼的突出高塔還有圓洞窗,彌補一下被路樹阻擋而看不清楚的缺憾。

建築物所使用的窗戶模型。這裡的窗戶大多是上下對開的重錘窗。

剛剛是模型,現在是一整排的本尊…


在裡面的這個角落有一扇窗是例外的。

在附近的其他文資產的介紹。

以及這棟建築物本體的各個部位結構介紹。

展出舊照片,搭配文字解說。

還有施工過程。

以及整修時更換下來的部件。
- 十三溝面磚、頁岩片、馬蹄
- 四角鬼
- 比重錘
當然也有建築物本身的歷史介紹
- 1921~2003
- 2012~現在
通往二樓的樓梯。二樓做為聚會空間,沒有活動時不會開放。

在樓梯的下方通往餐飲區,現在是成真咖啡。

在走出大門之前,忽然看到旁邊像售票櫃台的空間。
這應該是之前做為公家機關時的公文收發處吧?

回到戶外空間,看到這幾個數字。
1921是這棟建築物落成的年代。

成真咖啡正在營業中,不方便直接走進裡面拍照。
所以從窗台上看看這一區裡面的樣子…


在參觀中山藏藝所的過程中順便錄了一小段縮時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捷運中山站的東側有這麼多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老建築。
另外又有年輕人最喜歡的流行文化與美食,
是不是該找個時間來這裡好好的走走逛逛?
而中山站的西側又有更多帶有深厚文化藝術色彩的景點,
老狗在下一篇再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