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嘉5011 wrote:
我爬了一下,只看到他...還是那句話,油泥的產生最大的因素是個人不良的駕駛習慣造成的.(恕刪)
阿嘉5011大連結那位技師好像都修t牌,
除此事件之外(指連結內文之報導~台北有上千輛某牌計程車...),好像沒聽說哪牌子計程車集體有這個狀況
找了一下,國外苦主上電視討論視頻也有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7WI2s-CVw還對簿公堂
當然這是以前發生的,(再強調一次)這是以前發生的,
原因後續有定論嗎?有說原因嗎、還是其他因素?最好不要因此解讀常換機油即可避免(常換費用也不小),找出問題才好。
分析油泥成分,該成分如何形成?
才能真的找出原因。
這些問題,機油生產者、車廠當然很重視
機油認證裡抑制油泥也是其中一項,有些認證除了抑制油泥高於一般認證,連換油里程都是2w以上
(需巡、補機油這應該不用講了、幾油幾水幾十項檢查也一樣,別模糊失焦了)
對照該達人技師說法3.5~4k換最好,那車廠、油廠動輒以萬公里換怎麼都不怕?研究人員都在混?
個人依所讀資料與經驗認知如下、僅供參考:
"不良的駕駛習慣"並不成立(恐怕在台灣過半都是所謂不良駕駛習慣)
將大家的駕駛習慣分類
每一分類都是好幾十萬至過百萬
但除上述"報導集體"事件,並不常聽說集體事件
顯然不良的駕駛習慣不是主要因素
劣質不明機油就不討論了
個人依所知資料推測的主因是設計不良或稱瑕疵品(當車子機件不良(過度磨損、老舊)也=瑕疵品狀態),造成一些弊端,超出機油負荷才有油泥形成條件,如
1.使引擎內某些地方,潤滑油量不足、溫度過高、竄汽嚴重、失油嚴重等等。
2.在機件不良後,使引擎在運作時油量不足、產生過多竄氣、污染物進入機油,降低機油壽命這是結果,"始終"低溫運轉時會加大汙染機油速度(冷車間隙也大),提供油泥形成環境。
不過,在台灣引擎達工作溫度很容易,有的手冊嚴苛定義定在10英里(16公里)內,(不知katanalover大大或其他網友大大,住溫寒地帶能否提供一下,(-10~-20度c)出門行駛幾英里(或公里)時水溫可達工作溫度)
在台灣大概1.5公里(或約3分鐘)水溫達工作溫度(冬天會久一點點),再行駛一段蒸發、燒掉污物足矣。
關於高黏度機油,我的想法是用在不合適的小引擎,會不會因達不到設計得飛濺量與流動量,造成機件不良?原廠定的黏度(最常見10w30、5w30)一定有其根據,創意巧思真的不必展現在這裡,小心適得其反。
以上僅供參考,有誤請不吝指證~以免誤導別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