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敝人第一次在筆電板發開箱評測文(之前都是在相機板)
有鑑於板上關於繪圖工作站的文並不多,多半都是官方的評測,真正的使用心得很少,
於是便寫了這篇心得文,讓對這台有興趣的人多一篇資料可查,
當然有錯的地方也歡迎其他大大指證。
這篇主要會以使用經驗:平面設計的評測為主!
目前除了藍天以外,
有在做行動繪圖工作站的品牌只有三個:DELL、HP、以及本篇主角 MSI。
*9/19更新:聯想的 ThinkPad 系列也有一台行動繪圖工作站。
DELL 跟 HP 以商務電腦起家,規格中規中矩、外型低調簡約;
MSI 電競起家,敢做敢給,在外型、螢幕音響等方面就相對另外兩家出色,
這也是最後我會選則加入 MSI 陣營的主要原因。
規格方面,01 小編在不久前才發了一篇 WS72 的解析:
4K大螢幕之繪圖工作站 - MSI WS72輕薄筆電解析
該篇的WS72-6QJ 跟本篇的 WT72-6QJ 規格上幾乎一模一樣,
差別在於 WS72 屬輕巧型,跟 GT v.s GS 等同概念,
然後 CPU 是 Xeon-E3、並且螢幕是4K,其餘都跟 WT72 一樣。
所以規格上這邊我就不再去多做說明,
至於 3D 建模部分就有請其他的專業領域高手補齊囉!
當初會選這台,其實業務大哥推了我蠻大一把的 XD
因為是吃飯工具,所以預算開得算高:8~10萬,
但因為在下平面設計專精、兼職平面攝影 & 插畫,不打電動,
所以在電腦需求的定位上會比較奇特,因為顯卡對我來說幾乎沒什麼用...
但是又要強的 CPU、大容量的Ram、以及顏色精準的螢幕,
完全符合我需求的反而是 MacBook Pro 15";
但 OS 系統一直讓我有一個很大的不便就是軟體安裝!
(以前在 Apple 陣營的廣告公司待過幾年,操作反而不是問題)
Adobe 還算好解決,但 Corel 跟 AutoDesk 就麻煩,都得找 IT 人員灌(還不見得有)
最後在筆電不像桌電可以雙機流,只能單台打天下的情況下,
還是決定續留 Windows 陣營,並且加入 MSI 戰隊!

當時逛遍了整個光華,幾乎所有店家都推我 GT72,
而且 GT72 的規格真的很吸引我(電腦宅 XD)
直到我走到倒數第二間店,裡面的業務大哥:大飛哥只跟我講了一句 ...
以你的需求來說,要 C/P 值我推你 GE72,要輕便我推你 GS72,
要買 GT 你乾脆買工作站,不然就是到對面的 DELL 去。
GT 的規格一半你都用不到,4K、VR、1080 對你來說是有何用?
兩個差不到 1 萬塊,不如買工作站,在軟硬體方面還比較穩定,
QUADRO 跑圖也比較順,反正你又不打電動 ...
就衝著這句話,隔天我就轉帳下訂了 XD
接著再隔一天,大飛哥就來電通知我可以去領機了!不得不說效率還不錯。
最後會選 WT 而不是 WS,一方面是 4K 在筆電上個人認為沒什麼太大效益,
再來就是 WT 散熱較佳,擴充性較高,畢竟有時候跑大圖輸出會蠻吃效能的。
其實到現在我已經用了快一個月,才把這些東西丟到棚裡去拍,
所以外包裝那些早已丟棄,可能外觀上還會有一些使用痕跡,還請大家見諒。
(但我已經盡量用溶劑 + 吹球處理乾淨了)

首先大紙箱打開,第一個先抽出來的是真空包裝的抗震後背包,
在場的業務大哥們很多都 "WoW" 了一聲。
後來我才知道工作站一年頂多賣個 3~4 台,相當少見,
所以很多業務大哥都沒看過 WorkStation Logo 的背包;
相較於 GAMING 系列,WorkStation 的背包低調許多,
除了正面一個 Logo 其餘全黑,也沒有什麼耳機孔之類的結構。

接著是主機盒,一個很大很大的黑盒子,
上面印著斗大的 MSI 以及 WorkStation Logo。

盒子拆開裡面有什麼東西就不多加說明了,除了基本的光碟、說明書,
還有一個特規的 230 瓦變壓器,以及很陽春的滑鼠。
大飛哥特別叮嚀,這顆變壓器千萬不能掉,不然是要花上不少銀子的。
至於那顆滑鼠我就不知道是送什麼意思的,就跟 GT 送的一樣瞎= ="
都買到 7~8 萬的電腦了,誰會去用那種基本款滑鼠?

主體出現!既低調又囂張的外型 XD
它不像 GAMIN 系列的龍魂紅到發亮,但是外型又跟 GT 一樣霸氣十足,又厚又大。


接孔配置以及散熱系統基本上都跟 GT72 一模模一樣樣,
至於用料有沒有比較好就不是很清楚了,
畢竟大家常常會說商務用筆電的用料會比較耐撞耐震,
這部分就只能等 MSI 給我們答案囉!


不過打開來倒是低調不少,至少廠商貼紙不會像電子花車般貼的到處都是,
(我的上一台 VIAO Z117 就是貼滿滿= =")
簡簡單單的兩張:i7 跟 QUADRO 便足以。

從按下電源鍵開始 12 秒進入桌面並且鍵盤燈亮起,
此時是 CPU 0~1% 的完全可以使用狀態,這是我習慣的桌面以及配置。
不會像某些系列很快進入桌面,但是離鍵盤燈亮起到完全可以使用還要一段時間。
注意這邊的 12 秒是從【按下電源鍵】開始,而非【螢幕亮起】開始計算。


接著 AI 打開,開啟非常吃效能的【型錄】、【手冊】等類型的檔案,
一個 AI 檔 10 頁,可以開 4 個不 Lag,開到第 5 個記憶體吃滿、工作時風扇開始轉,第 6 個就打不開了。
(可點圖放大,AI 裡頭開了 4 個分頁)

平常用桌機的工作習慣:AI、PS、Line、Skype、Word、Excel 全開,
Google Chrome 至少 4 個分頁:Gmail、Calendar、雲端、臉書,
而且 AI 仍然維持在剛剛的 4 個型錄手冊檔,依然不卡頓 CPU 也沒吃滿!

100% AdobeRGB 也是我選這台的一個大重點,
色域廣泛、顏色細膩、色溫均勻、亮度均勻,
除了不能硬校,其餘不比我的 EIZO 差太多。


但這台出廠設定顏色偏黃,經過色卡以及實際印刷品校正後,最後調整完畢的數值!
但這樣一調,原本灰階的顏色就偏紅了,但不能硬校也只能接受。
由上圖那些工作區灰黑色方塊來看,明顯偏紅。
--------------------------------------------------------------------------------------------
使用這台工作即將滿一個月,
以使用心得來說,將它分成五個大類方便日後更新!
1. 效能:
最有感的就是:我帶了一台桌機出門!
上面已經示範工作軟體開的跟桌機一樣但不 Lag,效能之強大。
然後就是幹它真的很重= ="
機身將近 4 公斤、變壓器 1 公斤,其他工作上的 paper 資料、外接硬碟等等的帶一帶,
加上包包本身重量要破 7~8 公斤是輕而易舉,不適合長期揹著,
對於習慣搭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來說,輕量化的 WS 會比較適合。
2. 螢幕:
這部分我想是很多設計工作者在意的地方,尤其牽扯到後續要輸出或成品的,
所以就額外進棚拍了幾張沒打燈的!
因為上面的照片都有打燈,多少會影響到螢幕的表現...
如果有在持續觀察螢幕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黑色是最難控制的,
連繪圖螢幕權威 EIZO 都針對黑色做了兩次的改版!
剛好我的 Logo VI 就是黑色,所以我就直接用 Logo 來測試,
這邊先付上 Logo 的顏色係數:C0, M0, Y0, K90,
如果轉換成 RGB 是 R27, G27, B27,
然後這是在無任何光源,全黑的環境下用 6D + 70-200 F4 IS 拍的:

除了右上角有那麼一點點稍亮以外,其餘部分都黑的非常均勻!
只要室內開個燈,右上角那塊就看不出來了 XD
然後我特地挑了一張顏色比較豐富的作品給大家參考:

顏色相當細膩而且不會過於飽和。
最後跟我前一台筆電,Sony Z117 做個對比:

在對光敏感的全片幅單眼淫威下高下立判 XD
Z117 左右兩邊是不同的黑,左邊偏洋紅右邊偏青,
底部也不知道怎麼搞的一塊一塊,而且顏色過於飽和;
不過這邊還是要幫 Z117 說下話,畢竟拿 4 年前的筆電來比是不公平的!
而且再怎麼說 Sony 也是有在做電視螢幕,在這方面的技術不會太差,
除了顏色過飽和一直都是 Sony 的通病= ="
但這台 Z117 在 4 年前可是要價 64,000 的高規商務機,
97% AdobeRGB 在當時也是鶴立雞群,放到現在依然可以海放一堆 3~4 萬等級的筆電螢幕;
由此可見 WT72 的螢幕真的算是相當優秀!
除了不能區域校色,其他方面個人是覺得沒什麼好挑剔的了。
3. 電源:
我個人是習慣把所有關於【節源】的選項都關閉,讓它 Always 能在 100% 的狀態下作業,
這幾天故意做了一些測試,在不超頻的情況下,開著如同我上面所述習慣的作業軟體,
大概工作 3 小時系統提示電力低於 10%。
若是處理眾多大型點陣設計,如這個案子:


右邊照片牆每張照片都 10mb 以上排成照片牆,
同時開著 AI 跟 PS 邊排邊修有超頻(但應該沒超滿),
我排了 40 分鐘結束,電力從 96% 掉到 50%,所以推測超頻作業時間大概在 1~1.5 小時,
跟 WS 差不多,稍微好一點,畢竟重量體積大很多。
4. 顯卡:
比較有感的就是 AI 在匯入大型點陣時很穩定!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因匯入太多檔案比較肥的 tiff 或 psd 時導致 AI 當掉!
還有就是 AI 轉存點陣時的即時瀏覽不會破圖。
基本上 Quadro 在平面設計體驗上較無明顯感覺到優勢是真的...
這部分只能等其他 3D 專業的板友分享了。
5. 雜項:
這台外型既低調又囂張,再搭個炫砲的雷蛇滑鼠,
去星巴克工作,電一電那些拿 Mac 卻用 Windows 介面的假文青還蠻爽的;
有個比較困擾的點是當風扇開啟後,坐在你對面的人會抗議就是了 ...
--------------------------------------------------------------------------------------------
以上,
日後有什麼新的使用心得再陸續補充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