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酷炫時尚, 給我Canon A640、 Lensmate 52mm套筒 和 相關配件實測 (持續增補..)

來個正面照先, 讓大伙瞧瞧~~

其中上面圖片出處於: steve-digicams, http://www.steves-digicams.com/2006_reviews/a640/ (國外知名相機Review網站)

(有些圖片會主動提示相片來源出處何地, 以符合 Mobile01重視原創精神和尊重智慧財產權的重要)

Canon a系列一直以平實價位/ 內涵豐富與Canon ixus/ s外觀造型系列作市場區隔。 尤其是從a70開始, 就提供Av/ TV/ M全手動功能後, 就一直在美/ 加地區的dslr玩家群視為dslr以外的第2台隨身DC。接著推出a80後, 可翻轉LCD又從Canon g系列下放到a80起, a系列的操作性又再度強化。 雖然Canon a系列一直無法與ixus的輕巧體積/ 外型質感取勝, 但a系列的內涵卻一直持續承接G/S系列的豐富功能。


a系列的平實價位, 以a640水貨於2006在10月中的行情為11K有得找零。 偶的第一台DC為Canon Powershot s30, 當時買入時期為快要停產的前半年, 偶購入2手9成新的s30價位為12K有得找零。 那時全新的s30彩虹公司貨要價為17k左右。 之後偶再持有a95/ a640就再也不堅持"彩虹公司貨", 全都是全新的水貨購入, a95與 a640約為 11k左右價位購入。 就個人主觀認定, 消費型DC對自己而言, 皆屬"電子產品", 要砸上 15k以上, 對偶都太奢侈!! 試問, 有哪類"電子產品"可以確認2年停產後, 還能保值的?! 應該找不到啦~~

Canon a系列提供全手動控制功能, 對於持有dslr者, 部份人會認為是~~ 雞肋一個; 食之無味, 去之可惜。 a系列屬於消費型dc等級 (非dslr等級); 最高iso為800值, 而dslr機身的CCD或cmos怠光元件的最高iso動輒iso1600或iso3200。 a640的光圈最大才f2.8, 有些dslr鏡頭最大光圈為f2.0或更大一級。 a640內閃出力又不及dslr的內閃出力能耐。 但在"某些"場景時, 如果需要P/ Av/ Tv/ M模式, 兼能作Flash-Compensation或 1'st/ 2'nd flash curtain, 再搭配可控制內閃出力調整, 有時就可輕易出手拍出自己想要的拍照畫面。 例絲綿質感水濂瀑布或銳利剪影或星芒效果..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這是5年前的 s30採 Tv模式在一大清早時間的校園內的第2餐廳前拍出的, 若沒有"快門先決"功能, 不容易達成哩。


可能偶太貪心, a640都已經具有P/A/S/M等調整設定功能, 卻漏缺"AEB (Auto Exposure Bracket)"及"AFB (Auto Focus Bracket)", 這 2 個功能在canon s70 /s80之後機種都有提供咧。 這兩項功能當然都可以在a640找得到替代性功能代用; 但就是少個"便利"的爽度。

拍張a640上視圖看看相關功能按鈕。
實際比較a95與a640的開機速度/ 自動對焦反應速度, 當然是a640勝出。而且毋須數據佐證, 即可明顯感受得到, DIGIC II DSP的威力。 再者, 如果還希望搶拍的開機速度更快ready, 就進入 Menu按鈕, 把"Start-up Image"及"Start-up Sound"都設定為"Off", 應該還可以減個1秒左右開機過程。


a640的自動對焦反應~~ 一般小型/ 消費型dc都採CCD相位或混合式自動對焦, 對於"垂直條紋"反應會比"水平條紋"反應來得快, 如果發覺拍照場景不易快速自動對焦時, 可將相機轉成90度角方位, 或許有機會讓自動對焦反應可再加快點。
曾經有聽聞過網友們討論, 若要消費型DC的自動對焦反應加快, 可將"Color"設定為 "Vivid"模式, 因為加深CCD感應較強的Contrast場景, 會讓dc自動對焦較容易判斷完成。

快門鈕附近特寫一張。
a640的快門結構, 跟一般消費型dc相同~~ 都沒有"快門簾"結構。 另外一提的是, 消費型dc的"快門鈕"一按下去時, 會有個~~ "喀嚓聲", 彷彿跟傳統相機一樣。 實際上, 消費型dc的那個"喀嚓聲"是先行錄製好的一段"快門聲"而已。 所以, 在a640機身才可以調整快門聲音, 有"鳥叫聲"/ "狗叫聲".. 等等。

功能轉盤依舊保有Canon DC的方便直覺操作手感。 "功能轉盤"可分成3大部份檢視, (1) P/ Av/ Tv/M/ C (2)情境模式 (有"Auto"/ "人像"/ "遠山"/ "夜景人像"/ "多樣場景 (SCN)"/ "場景接圖") (3) "動態錄影"

在第(1)類中, 如果進入Function按鈕作調整後, 相關設定也會一併在第(1)類各個模式連動作調整。 比如說, 在P模式調整ISO值為800, 那麼Av/ Tv/ M模式下的iso值會跟著成為iso 800值。

另外, 雖然M模式, 可各自獨立調整光圈 (f2.8 ~ f8.0)/ 快門值 (1/2500 ~ 15秒); 直覺推想, 那Av/ Tv模式下各別調整光圈或快門值, a640都應該可以自動提供搭配恰當的"快門"或"光圈"值。 但Av模式下, 因調整光圈值, 致a640必須自動地提供1秒以上的搭配快門值, 那a640在Av模式卻不接受1秒以上的快門值哩, 只在LCD顯示, 曝光不足的紅色快門值為1秒。

其中 C模式即為 Customized (自訂拍攝模式), 設定調整方式, 切換鈕撥至 Record模式, 將功能轉盤調整為P或 Tv或 Av或 M模式, 待調整好相關的ISO/ 彩度 (Color)/ 快門或光圈值/ 內閃設定... 等可調整設定皆調整OK後, 按Menu鈕, 找到 "Save Setting"欄位, 再按一次 "Set"鈕, 則 C模式就改成最新的 C模式。 至於其他相關情境模式, 是無法記錄在 C模式的。

第(2)類 情境模式, 如果有作過調整設定, 只要切換不同拍攝模式或重開機dc後, 會回到原始出廠預設狀態。 就醬。 以前s30/ a95在功能轉盤上, 有個"流水"模式, 這個模式在a640身上, 卻移到SCN場景模式內了。

======================================================
情境模式類, 有個"風景/ 遠山"模式。 這個模式在Canon家絕對不是~~ "對焦無限遠"。 此風景模式有個最基本的設定原則, "在能夠維持安全快門情況內, 儘量用[偏小光圈值]作曝光搭配"。 目的為求"較深的景深"。 以光學成像理論而言, "對焦無限遠"是沒有意義的; 但有聽過不少己入門拍攝老手, 都教新手等級拍風景照相時, 要求~~ 對焦無限遠!! 不恰當。
======================================================

第(3)類為”動態錄影"模式。 a640提供640 x 480 pixels (30 frames/sec., 15 frames/sec.)
和 320 x 240 pixels ((30 frames/sec., 15 frames/sec.)的錄影方式。 但卻有時間及持續單段容量限制。第1為單段持續錄影有1GB容量限制, 即使你有2GB或8GB記憶卡。 第2為如果連續錄影達1小時, a640就會自動斷錄。 不過, 光是第1項的1GB限制, 在640x480 (30Frames)規格上, 僅錄達8~9分鐘, a640就停止錄影。 詳細內容, 參考Canon a640官方網站~~ 在*7和 *8的提示內容
http://www.canon.co.jp/Imaging/psa640/index-e.html
==============================================

前述提這麼多功能, 應該要個別說明清楚a640拍照的參數內涵。 才能讓拍攝者清楚, a640提供的這些功能調整的目的何在。

(ISO使用)
a640的iso調整, 在P模式拍攝狀態, 按"Func/ Set"按, 就到"ISO"選項, 即可顯現ISO "Auto/ High/ 80/ 100/ 200/ 400/ 800"..。 注意的是, "情境"模式沒有ISO調整功能。


ISO, 目前還查不出其英文全名, 但可以肯定其內涵是相機本身對光線的敏感反應程度。 一般在dc機種常見的iso值有 50/ 80/ 100/ 200/ 400/ 800/ 1600, 甚至在dslr等級可見到高iso值為3200哩。

高iso意義即為“高感度”不難理解,通俗得說就是相機在暗處依然能夠獲得充分的曝光。它有一個量化的指標,稱為“ISO值”。ISO值越高,就代表感光度越高,對光亮越敏感。 聽起來, 似乎越高iso, 就越好;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的, 高iso伴隨而來的是, 雜訊(顆粒)明顯程度隨之昇高。 反之, 低iso值, 拍照結果相對雜訊程度就很低, 君不見~~ 以往偶持Canon s30/時, 有一陣子堅持只用iso 50設定值作拍照; 雖然低iso是可以維持該相機(a640)拍出雜訊最低的畫質場景, 但是卻有點兒矯枉過正… 請容往下敍述將會點出”善用高iso”的需求, “善用”不代表”常用”, 視需求而使用。

“高感度”技術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好處呢?

使用高感光度拍攝的照片,能提昇”不需要用閃光燈”的機率。 “提昇”唷~~, 不代表可以完全”不需要”。

首先,“高感度”技術能夠解決暗處拍攝吸收現場光線的難題。以往拍攝暗處,要麼採用長時間曝光,要麼使用閃光燈。如果是長時間曝光的方法,必須使用三角架才能保証相 機本身的穩定,但沉重的三角架是在是外出旅遊的一大負擔。而閃光燈的特性也決定了它隻能解決前景的亮度,無法兼顧讓相機吸收”背景現場光線”狀況,導致拍出的夜景隻有前景卻沒有背景。而“高感度”技術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由於對光更敏感,因此在“高感度”狀態下,隻需要正常的快門速度就能夠進行拍攝,即不需要三角架,更 不會出現前景明亮背景漆黑一片的現象。

再者,“高感度”技術讓我們在相同的拍攝條件下,可以採用更高的快門速度,實現抓拍的目的。我 們發現,小孩和寵物是目前最重要的拍攝內容之一,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很難擺一個穩定的pose讓你拍攝。以多數用戶的經驗,如果快門的速度低於1/15 秒,排出的照片往往就是模糊的, 因為快門已偏屬於"慢速曝光"情況。通過“高感度”技術,可以成倍提高快門速度,在ISO400的狀態,就可以比ISO100提高4倍,一般而言, 平常家居人為的活動速度 (例手/ 腳移動..), 快門為1/60秒的速度可以定住拍攝每一個生動的神態。而如果是在ISO1600下,速度更可以快到1/250秒,即使是奔跑的寵物也逃不出你的鏡頭。

“高感度”技術也使得拍攝變得更輕鬆,因為“高感度”帶來的高快門速度不僅解決了拍攝對象的運動,更可以杜絕拍攝者手部的輕微抖動。其實,在許多情況下,拍攝者手部的輕微抖動是影響拍攝畫質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又輕又小的卡片相機,按下快門的動作就可能帶來相機的抖動。解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快門速度,“高感度”技術則可以在不影響拍攝的情況下提高快門速度,實現“防抖”/ “防手震”目的。

“高感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帶來大量的噪訊。以往的dc最多僅提供ISO400的感光度,而且即使這樣,ISO400也會因為大量的噪點而不堪使用。 話說回來, 要拍出現場氣氛時, 就非得要提昇 iso值, 否則用低iso值搭配dc內閃, 拍不出現場背景氣氛的。
那個高iso伴隨在畫面的明顯雜訊情況呢?? 簡單~~ , 用後製方式”除雜訊”即可, 用個NeatImage或TurboPhoto軟體把雜訊去除即可。

如果還有人堅持低iso拍照原則, 而且要持full-size畫面作比較逐一檢視, 好說服~~ 那些高iso畫質"無用"論點, 那偶也沒輒啦~~; 用不用與否, 在於個人看法啦。
"拍得到"總比"拍不出/ 拍不到"要來得好吧, 別忘了~~ 相機是工具, 拍攝者(人)才是主導相機, 別被器材"箝限"你要的畫面呈現感覺。

==============================================

(快門, shutter)
快門"值又稱作"快門曝光"值。 在Canon的消費型dc皆用Tv (Time-Value)作代表, 有些廠家卻用"Sv' (Shtter Value)或'S' (Shutter)作代表。

快門是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一種機械或電子裝置,是鏡頭與CCD(感光元件)之間,控制畫面光線進來感應光線通過量的結構,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範圍越大越好。控制進光時間,這是快門的基本作用。
快門與光圈配合,解決曝光量的需要。也可以把快門說成是讓相機保持當前設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時間。對於快門速度的表示方法,也是使用對應的數字來進行設定,比如1/4秒、1/60秒等。它們分別表示讓當前設定的光圈孔徑大小保持1/30秒、1/60秒的”CCD進光感應時間”。

如果是晚上拍夜景, 為維持正確的曝光時間, 勢必快門時間會拉長至1秒以上,快門拉長為穩定”快門曝光時間內的機身”, 建議使用三角架。根據以往經驗,手持相機拍夜景,拍出的照片是殘影/ 糊成一片!

或許有人會突發奇想, 既然快門太慢, 會糊成一片/ 鬼影憧憧, 改用”快門”先決調整快門值到1/250秒或更短 (1/1500), 不就解決?! 是解決一半而已, 拍出的結果是”偏暗/ 很暗”的曝光不足的場景畫面。 CCD要吸收光線感應是需要"快門曝光"時間的。 並非快門越快就越好~~

==============================================

(光圈/ Aperture)

光圈,則是由一組很薄的弧型金屬葉片組成的。它們被安裝在鏡頭的透鏡中間。無論是單反數碼相機鏡頭還是固定在普通DC上的鏡頭,隻要其具有手動或光圈調節功能,用戶就可以使這些葉片均勻的開合,調整成大小不同的光孔,以控制進入鏡頭光線,以適應不同的拍攝需要。

對於光圈的大小,一般則是以“相對孔徑”來進行度量的,它等於鏡頭的光孔的直徑,和焦距的比值。例如,有個DC鏡頭的最大光孔直徑為25mm,焦距為 50mm,那麼這個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就是1:2。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就是鏡頭的有效孔徑,同時也就是鏡頭的最大光圈。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越大,通過能力也就越強。我們可以用水管的粗細來形容一下光圈對光線是如何進行控制的。一般來說,水管越粗,那麼在同一時間內流過的水也就越多,同樣的,如果光圈孔徑越大,那麼在同一曝光時間內的光通量也就會越大,反之則越小,而反映到CCD上的曝光效果則是,在一定的曝光時間上,光圈越大,所獲得的圖像就越亮,光圈越小,所獲得的圖像就越小。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光圈鏡頭要比小光圈鏡頭更適合於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下正確曝光,並更能幫助攝影者一較快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的主要原因,因此,一般許多攝影師都會把最大相對孔徑大於1:2的攝影鏡頭,稱為快速鏡頭。


相對孔徑的倒數也被稱為光圈系數,一般 的廠家都會用F數來表示這一參數。例如,如果鏡頭的相對孔徑是1:2,那麼其光圈也就是F2.0值。在相機的鏡頭上,都會標寫這一指標。而由於光圈系數 是相對孔徑的倒數,因此,如果光圈系數的標稱值數字越大,也就表示其實際光圈就越小。一般來說,鏡頭的光圈排列順序是:1、1.4、2.0、2.8、 3.5、4.0、5.6、8.0、11、16、22、32等等。隨著數值的增大,其實際光孔大小也就隨之減小,而其在相同快門時間內的光通量也就隨之減小。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多長焦距的鏡頭,也不管其光孔直徑有多大,只要兩者之間的光圈系數 (光圈)是相同,那麼它們的光通量也就都是一樣的。

一般而言,光圈大的DC,比小光圈DC有較廣泛的拍攝空間彈性。
另外一提, DC本身的CCD平面面積尺寸要遠遠小於標準傳統35mm底片相機,其DC鏡頭實際孔徑和焦距的相對應縮小,若將光圈作的非常小,則光線的繞射效應會明顯增高。因此,除dslr以外,大部分dc的光圈範圍多在F2.0 ~~ F15以內,而超過這範圍的DC則相當少見。

DC鏡頭都會有一兩個成像效果最好的光圈,稱為最佳光圈。

==============================================

(EV調整/ 曝光補償)
EV值又稱作, Exposure-Value; 中文常聽到, 曝光補償。
在a640有2種調整EV值方式, 1)為拍照前預先調整。 2)為半按快門確定曝光值, 作EV值調整。

==============================================

(Metering/ 測光)






==============================================
綜合上述, 能控制CCD吸收畫面光線感應程度, 是由"光圈"值/ "快門曝光"值/ ISO值, 這3項決定一個拍照畫面曝光程度會過度曝光/曝光不足。 "過度曝光", 則畫面會偏亮/ 白, 甚至拍出一片白茫的場景, 顏色差異表現很差。 "曝光不足", 則畫面會"偏暗"。

==============================================
如何"確認拍攝畫面曝光不足/ 過度曝光"?? 直接告訴各位~~ , 別用a640那個"粉大的2.5"LCD"作為判斷曝光程度的依據!! 那是不良的方式。 雖然, dc可以現拍照現判斷...

最佳的方式是, 當場多拍幾張曝光程度不同的相同場景。 回到PC或N/B畫面, 再作Contrast/ Brightness的調整。 如果拍攝時間急迫, 至少直接以dc自動判斷光圈/ 快門值搭配"正確使用測光模式", 拍出畫面一張也可以。

就別再刻意提前在拍照前就先行設定, "+/- EV值"拍照。 除非拍攝者, 很懂/ 很清楚要拍出畫面畫面的感覺。

說穿了, 沒有所謂的"正確曝光", 端視拍攝者要拍出如何風味的畫面。 而且, 有時一般公認的"正確"曝光畫面, 也不見得適用每一張拍照, 過曝不好嗎?? 不見得... 曝光不足不好嗎?? 也不見得...

==============================================
在功能轉盤上有個"多圖連接"功能 (介於SCN和 動態攝影之間), 那個要搭配Photo-Stitch軟體才能有拍照結果呈現, 這個功能叫作"全景圖"功能。

全景圖, 英文稱作"Panorama"; 要提昇全景圖因為參差不齊的接圖導致被裁切部份增多, 最佳建議~~ 還是"三向"控制腳製為dc或相機較好的組合搭配。 如果臨時沒有腳架輔助, 也可以嚐試放在夠水平的平台上 (例陽台柱/ 咖啡桌..等等etc..)。 成功機率也很高滴..

偶對Panorama接圖經驗僅在Canon s30年代有興頭, 之後~~ a95/ a640使用時, 除非有特別感動的"大場景", 不然~~ 提不起偶的勁作 Panorama圖, 僅能分享自己所作過的Panorama過程; 其實不是只有Canon的全景接圖 (Photo-stitch) 軟體才可以專用, 坊間不少Panorama軟體皆可以混用, 只要每個單張原圖都與隔張原圖有"重覆"區域部份就可以。 較有名的全景圖工具是叫作, "Panorama"。

另外, 偶在用以前的s30拍攝Panorama經驗是, 要拍全景圖分享如下:
1. 拍攝主體絕對不要太近, 較好的距離為25 ~ 30公尺以外。
2. 絕對不要用"最廣角端焦距", 因為"桶狀變形" (distortion)最明顯, 尤其是拍建築物場景。
==============================================


實驗室學弟借偶Photofast 150x SD卡(2GB)作實測, 當a640調撥至連拍模式, 快門鈕一直壓住, 真的就是連拍不停達108張 (注意唷, 當時快門曝光值為1/125秒)。 以往在a95搭配Sandisk Ultra II的CF卡操作連拍, 不論再怎麼調整光圈/ 快門值~~ 頂多就連拍約15張就頓住.. 看來不花錢是買不到"爽快", 這兩個字。這代表著(1) 原廠配送的32MB SD卡沒這個能耐能連拍百來張, (2)Photofast 150x的SD卡又要再敗下企哩。 其實我想買Photofast 170x的2GB SD卡。





喔哇~~ 電池與記憶卡共用同一個外蓋, 不方便的設計哩。其實應該要電池/ 與記憶卡分開存/ 取。

自己對dc電源供應獨鍾AA型電池規格。 但還是要提醒~~, 別以為aa型3號鎳氫電池替代性夠通用, 而認定專用鋰電池不好。 沒這回事, 各有各的好處。 有些人因為不懂/ 不清楚aa型3號鎳氫電池特性的使用方式, 例~~ 貪小便宜亂買充電器/ (仿冒)鎳氫電池, , 導致在dc操作使用上, 罵聲連連。 再者, 專用鋰電池雖相容度/ 通用性差, 但是閃光回電及操作使用上, 較適用於不懂"鎳氫電池特性的使用方式"的族群。


還有, a640的電池與記憶卡共用同一個外蓋, 是在底座部份處, 恰好也是腳架孔附近, 這如果像偶常固定著"快拆台"的習慣, 真的會很"粉不方便"各自抽換"電池"或"記憶卡"。 當然, 也別光儘說a640缺點, a640承繼著 AA (3號) type電池的便利特性, 再加上高容量 AA型鎳氫電池加持, 隨便找個正常的2300mAH或 2500mAH容量鎳氫電池塞入 a95或 a640機身內, 即使張張拍照都啟動內閃使用, 都有 500張相片拍照毋須中途更換電池的好本領。

================================
有個情況, 提出讓大伙思考思考, 2顆AA電池支援及4顆AA電池有差別?? 有些人認為沒有差別, 因為都是吃AA電池, 而且 吃2顆AA電池, dc體積大小還可以小一點, 大不了也同樣準備4顆, 留著2顆備用替換。 例a710 is就是比 a640小一點。 偶個人需求考量也思索過, 最後自己選擇 a640, 支援4顆AA電池。

請先參考DCResource網站提供CIPA官方網站列表 (battery life那組字句):
http://www.dcresource.com/reviews/canon/powershot_a630_a640-review/index.shtml

由表中可得, a640一次吃4顆, 可連續拍攝 550張, a710一次吃2顆AA電池, 可連續拍攝 360張。 當然與 canon g7相比, g7一次吃 NB-2LH, 可連續拍攝 220張 (g系列的規格真的是越來越走回頭路, 除了價格以外, 令人不勝唏噓)。

試著想想, 當連續搶拍時, 會不會有因電力續航力不足被中斷的麻煩?? 偶個人覺得會有這種感受, 尤其是偶先前的 a95或 現役的 a640底部都鎖著一片"快拆台"。 例如, 當家庭聚會或同學聚會, 正當大家剛"擺好pose"表現出最佳男/ 女主角呈現, 好巧不巧的~~ 啊, 沒電了, 等我換個電池唄, 很快的..., 大家的額頭或多或少會浮上三條橫線唄...


前陣子 a640被作為拍攝好友的訂婚宴客過程。 一整個白天下來, 都在室內活動, 張張都啟動"內閃", 間或有人在a640的 LCD直接瀏覽拍照相片 (可翻轉式LCD, 在這個立即共同分享瀏覽時刻也好用得很); 總共拍下 561張 (還不包括, 那些不滿意被刪除的張數)。 那天 a640採用的是, Panasonic 2400mAH鎳氫電池AA型4顆。 當天晚上, 還拿著 a640續攤跟姐妹淘們到好樂迪轟趴, 接續拍照, 電力還沒用完哩。 夠力吧!!


另外, 還有個實際經驗發生在先前 s30拍照, s30吃的就是 NB-2L專用鋰電池, 電力超級沒擋頭, 真想塞顆"威而剛"看看是否能延長"持久"。 當時就是練習拍"夜景", 拍夜景沒有腳架是拍不出像樣的相片; 好不容易腳架及s30相機剛調整好構圖取景角度 (構圖取景過程, 對新手或老手而言都很費時的), 竟然就電力用盡, 嘴裡吐著 $#@%&*..~~, 不得已只好把s30從腳架上拆下, 換顆電池; 再重來一次吧~~


至於鎳氫電池及充電座的選購經驗分享, 詳述於後文哩..
================================


提到此, 有一點必須告知各位的是, Canon原廠附贈的記憶卡是MMC卡, 不是SD卡哩。


這張圖, 來自於canon a640官方網站, http://www.canon.co.jp/Imaging/psa640/index-e.html, 為a640支援多國語言達 25個, 包括"繁體中文"。 補個小插曲, "繁體中文"支援是國人去年在DCView站多人聯署簽名由一位"小健"網友直接跟Canon香港區副總把聯署簽名和說明情況後, 不出3個月左右, 即讓 Canon數位相機系列皆直接支援"繁體中文"哩。 這年頭就是這樣, 爭取消費者權益, 必須"大聲"說明白, 不然~~ 有些廠商的眼睛已被"蛤肉"糊到, 看不清楚咧。

2.5"的LCD螢幕, 已經擠滿上/ 下邊框, 爽度再給加個分下企。 A640背部按鈕多, 且實用/ 直接的調整設定。 Canon A系列之所以會較受到攝影玩家群的青睞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按鈕超多, 設定操作較流暢/ 順手"; 有些DC的功能雖然完整, 但要作些設定或調整, 卻要按好幾次/ 層架構的Menu/ set鍵才能找到, 真要平時應戰反應時, 可會急死被拍攝者 (model)或 照相者。 但是~~ 有些美學至上主義者, 應該對 A640看不上眼。
偶其實很不喜歡用超過3MP畫素尺寸當作拍照, 要不是衝著(1) 2.5"LCD尺寸 (2) safety-zoom的特色, 根本不想再花錢買高畫素DC。

a系列自a95之後, 已直接支援[AF Frame] 和 [Spot AE Point]功能, 這是以往g/ s系列才有的特色。 說穿了, 目的就是給"傻瓜型使用者"更多的調整設定 (但還無法成為"便利"等級, 對我而言)。 解釋一下, 這兩個功能, [AF Frame] : Auto-Focus的 "框", 那個框是 LCD內的小方格。 [Spot AE Point]: Spot Auto-Exposure point (中文太難翻譯 )。


Canon不是一直在行銷那個AiAF的噱頭嗎??
最近推出的g7又搞個"臉部對焦"噱頭 , 口憐的g系列, 竟然要用這類行銷特點。 g系列成"強弩之末"的態勢, 到g7已非常明顯。 Canon消費型dc最早推出"可翻轉式LCD", 就是g系列, 直到 g7時, 此特色卻被閹割掉~~ g7揮劍自宮, 未必"成功"。

AiAF的行銷是夠大篇幅的清晰明確, 但怎麼用?? 會操作的使用者人數, 用手指頭都算得完唄。 一般dc頂多是支援"中央對焦"或"自動對焦", 就2種而已。 "中央對焦"應該很直覺, "自動對焦"就像下圖這副德性.. (畫面中那個紅光區域, 就是"自動輔助對焦燈打出來的紅光)

(此圖來自於, steve-digicams的 a640 review實測)

在偶個人認為Canon的"AiAF"自動對焦, 根本是"亂搞", 半按快門後的自動對焦處亂亂跑, 搞死人。 所以, 在這篇實測分享文內, 自己的a640在 "AF-Frame" 設定已經調成為 Center

如果把 AF-Frame設定為 Flexi-Zone, 就可以讓user調整那個"對焦小綠格"在LCD畫面任一塊區域。 而且, 注意唷~~ 如果 a640設定為 FlexeZone, 那 Spot AE-Point會被Enabled (AF-Frame若在 Center或 AiAF時, Spot AE-Point是 Disabled)。


AiAF搭配FlexZone, Canon本意為求~~即使不懂光圈/ 快門原理, 還是可以作一些"進階"設定。 好笑的是, FlexZone功能卻只能在P/ A/ S /M 類的模式下才能作設定調整。 AiAF卻全部模式都可以支援。 P/A/ S/M 類的模式下, 除P模式外, 若不懂初階光圈/ 快門概念, 初入門者哪知道如何使用?? 這是偶個人主觀地認定~~ AiAF與 FlexZone功能實在沒有可用之處?! 如果有可用之處, 敬請告知, 謝謝先。

==============================

直接明講, a640不支援3:2拍照比例。 a640支援16:9拍照比例, 而且僅在特定3648x2048解析度。 最高解析度及其他解析度都屬於4:3比例。 好玩的是, a640也支援日期直接打印在相片圖檔, 但僅在一種解析度 (Postcard) 支援而已。

還有雖然 a640不支援3:2拍照比例解析度, 但在LCD顯示上提供3:2指示 (上/ 下邊綠小部份採偏暗顯示)。 這個function叫作: Display overlay, 有4種顯示方式: Off/ gridlines (九宮格線)/ 3:2指示/ 2種同時顯示。 偶都習慣把這顯示改成: 2種同時顯示, 這個顯示功能, 真的給它大大實用, 讚啦!!



(來源出處, http://www.canon.co.jp/Imaging/psa640/index-e.html)
可翻轉2.5"的LCD闔蓋的機背, 好用的任意取景方式, 即使DC舉高過頭, 或者DC拍貼近山壁的小花草, 都很方便實用給它取景哩
上圖這張Vari-angle LCD示意來自, Canon a640官方網站, http://www.canon.co.jp/Imaging/psa640/index-e.html
Vari-LCD還能作啥?! 作反轉的素人自拍"鼻孔"... 等用途, 倒是還有個實際用途.. 請參考~~
更換風光125的"齒輪油"初體驗分享 (附圖)


除P/A/S/M的直接操作外, a640具有FE-Lock 和 AE-Lock功能在P/ A/ S/ M模式支援。 而AF-Lock也可以支援在第(2)類的情境模式中, 但AE_Lock僅支援P/ A/ S/ M模式。 瞭嗎?!

前述a640在第(1)類拍照模式內, 就直接支援這2個功能, AF-Lock全名為Auto Focus-Lock, 中文涵義為"自動對焦鎖定"。 AE-Lock全名為Auto Exposure-Lock, 中文涵義為"Auto Exposure-Lock"。 看吧~~ a640除Auto模式的"傻瓜拍照"外, 已非"吳下阿蒙"等級。 初入門者如果知道"半按快門鈕"~~ 這個動作, 拍照成功率就可以提昇不少啦!! 但在作"半按快門鈕"時, 相機幫操作者判斷不少東東程序。 起碼會作2個自動判斷, 其一為"自動對焦距離", 另一為"自動判斷恰當曝光搭配的光圈/ 快門值"。 僅僅一個動作, "半按快門鈕"而已。


說到這裡, 已是整嘴口水起泡沫; 有人會問~~ 幹嘛要用到AE-Lock/ AF-Lock?? 先生/ 小姐們你有所不知哩.. 只為了兩個字~~ "便利"。

AF-Lock先解釋, a640自動對焦反應速度是很快了, 如果用在主體移動很快, 例"賽車"活動之類; a640的自動對焦還來得及"半按快門"這種龜慢程序?? 當然就不適用。

想當然爾要主體對焦清楚就採預訂"對焦距離"。 可以算正確的方式之一, 守株待免要拍攝高速移動主體, 其中之一種方式可以採用"預訂對焦距離"。 在a640可用"手動對焦 (MF)"方式慢慢調。

除MF外, 還有另一個方式可達成 "預訂對焦距離""; 如果預先知道高速移動主體路線, 找個附近相同距離的物體, 作"半按快門"動作, 當a640對焦方格為綠框時, 快門鈕仍持續按壓著, 再用另一隻手(指)按"下"鍵 (就是那個"小花/ MF"鍵), 完成"自動對焦鎖定"功能。
2個動作而已, 就完成"MF"手動調整對焦距離, 而且LCD畫面正中央會顯示"放大"主體。 這就是"自動對焦鎖定"功能的便利性。


AF-Lock再應用更高明點, 就是"手動追焦"技巧, 看過"主體清晰, 但背景瞬間移動有速度感"的相片?? 是可採用"手動追焦"技巧達成的; 但若要提昇"手動追焦"技巧成功率, 最好瞭解"景深"概念 (就是超焦距/ Hyper-Focal)。

要對焦清楚除了採"預訂對焦距離外", 還有其他方式嗎?? 有的, 而且也適用於a640機身上, 尤其是a640支援"光圈先決"功能, 才能玩下去。 就是"超景深"的應用 (Hyper-Focal)。 這個後續再談談唄。

AE-Lock功能, 如果想拍點"剪影"效果 (對焦點/ 曝光值為分離狀態), 即使用"半按快門"也無法"快速有效"達成"剪影"效果。

AE-Lock在a640的操作方式為, 先調整"測光模式 (Metering-Mode)"。 對著想要的場景 (不是拍攝主體唷) 作"半按快門"動作, 待a640對焦格變為"綠框"時, 快門鈕持續壓著, 另一手(指)按下"+/-"鍵 (刪除鍵); "自動曝光鎖定"功能完成, 而且 LCD會顯示一顆*符號在"光圈"值旁邊。

AE-Lock, 要再玩進階點, 當"自動曝光鎖定"完成後, 光圈/ 快門值也固定, 如果不滿意搭配的光圈/ 快門值, 再按"左/ 右"方向鍵, 是可以調整光圈/ 快門的搭配值, 因為這搭配值仍然是保持著適當的光圈/ 快門值。 這用在拍攝"夕陽河流/ 湖泊/ 大海邊的(星芒)波光粼粼人像剪影"相片, 用a640就可以拍出。

a640的 AE-Lock還可搭配"內閃啟動"時的"閃光補償"哩, Flash-compensation (閃光補償), 容後續會說明。 讚吧~~ 也就是那個AE-Lock時, 如果內閃是Auto或強迫啟動狀態, 那所搭配的"光圈/ 快門"值也會把閃光出力考量進去作"最佳的曝光畫面"。

至於AE-Lock功能在a640是有些限制的, 如果所搭配快門曝光值超過1秒以上, 那就無法作"左/ 右"鍵調整。

接著看看a640的IO部份唄(如下圖)..

a640的DC直流供應為v4.3, a640原廠的AC adapter一顆要價多少 (
AC Adapter Kit ACK600) ?? 你猜, 1.5K ~ 2.2K哩。
ack-600參考價
蝦米?! 要1.5張以上的小朋友!! a640的外接直流電源供應器為DC4.3v, (以下為不負責任建議, 燒壞a640, 跟我無關), 供應器為4.5v也是OK的, 找個Koka (十全牌) 的多用途AC adapter也才不過500元左右, 有興趣者可以試試。 若有 a640不怕死的, 也可到中國的"淘寶"網站找到 a640支援的 AC Adapter-Kit, 換算約 200元; 夠便宜吧。

不過呢, 偶早己有個"雜毛牌"的 AC-DC Adapter, 叫作"Spike" (網拍買到的)。 這個配件真的"比小強還要超強~~", 不僅支援a640作AC供應電力, 還有其他本事咧, 請容許後續介紹..

===================================================

a640的USB埠為USB 2.0而且為High-Speed (480Mbit)。 有些dc廠家有點給它賊賊滴, DC的usb標榜usb 2.0, 但卻沒說明是為High-Speed規格。 記住唷, USB2.0不代表可以傳輸到480Mbits哩, 不然可以到USB org查查即知。 USB2.0要加上High-Speed, 才能具有480Mbps能力咧。
USB官方網站介紹目前規格



a640支援SD規格記憶卡, 也是自己本身要把先前a95出清2手賣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趁現在 a95還有稍微行情時就賣出, 作為補貼購入 a640及 轉接環套筒的費用支出。 a640已直接支援SD及 SDHC規格的記憶卡。 所以~ 這2種規格都可通吃適用。

說個八卦一下下, SD 官方Forum知道 SD1.0及 SD1.1規格擠不上去大容量 (超過4GB)行列, 所以只好另外訂個 SDHC (SD High-Capicity)規格。既然"另外"搞個 SDHC, 就表示舊機種/ 舊款型的DC或 讀卡機有可能不支援 SDHC記憶卡。 而且SDHC雖然最近已有新產品推出 (2006/11/10為止); 但反應速度卻不一定能具備 SD1.1規格動輒120x或 150x的讀/ 寫反應速度。 這一點, 希望有心購入 SDHC記憶卡者, 要多多思量評估。
另外, a640官方網站也直接明言, 在"動態錄影"時, 建議採用高速記憶卡, 否則不敢保證~~ 640x480 (30fps)能夠順暢錄影。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莎翁如是說)。


此圖來自於steve-digicams網站(http://www.steves-digicams.com/2006_reviews/a640_pg2.html)

再回瞄 a640正面審視, a640輔助對焦燈 (AF-assist lamp) 位處於正面的光學觀景窗旁的一個小圓孔, 就在 Canon五個字的最後一個字母: n 的上邊附近。
輔助對焦燈是很重要的功能, 尤其在暗處拍照時, 雖然dc經由測光可以知道要補光或拉長快門曝光時間, 那對焦怎麼辦?! dc的自動對焦大都採 CCD影像清楚作對焦判斷, 但這麼暗, CCD如何辦認??

要嘛, 自備"手電筒" 打亮主體, 好讓CCD能合焦判斷。 不然, 就是dc本身提供對焦輔助燈自行判斷何時要啟用輔助對焦燈。 何時才叫作"夠暗", 才必須要由a640啟動輔助對焦燈?? 抱歉, 由a640相機本身自動判斷!!

各廠家的對焦輔助燈打出的燈光顏色還不一定相同哩。 早期 s30是白光, a95/ a640卻反而採用"紅光"。 曾經看過最酷炫的對焦輔助是$ony的 f707/ f717/ v1, 打出的燈光是"一整片很多個X型的交叉紅色線" 作為對焦輔助方式。

對焦輔助燈不僅能提供輔助對焦功能, 還可兼作先行打光對準主體人像(臉部), 讓眼睛瞳孔先適應打光的反應而讓瞳孔縮小, 降低"紅眼"情況。
在a95之後的 a系列 (a640也相同), 可以由user自行設定, 作關閉"對焦輔助燈"功能 (AF-assist lamp: On/ Off)。 可能有些使用者反應, 在室內拍照時, 被紅光對準臉部感受不舒服。 這麼說好了~~ 看過有些狙擊槍加掛"鐳射瞄準器", 當你的額頭中間有個紅光對準時, 你感覺是不是要"被打槍"了說?!



輔助對焦燈, 到底有沒有實用價值?? 有, 絕對有實用價值。
5年前, 曾經用過 Minolta F-200, 號稱"全手動/ 全功能"的 dc, 可與 Canon Powershot S系列相抗衡..., 卻沒有"輔助對焦燈"。 一遇到稍微暗處, 就像"青瞑牛"一樣, 永遠都合不到焦.., 半按快門已經 N平方次咧, 沒有一次自動對焦成功過, 越用越"挫屎", 真想"吐血"..


提文至此, 針對"自動對焦"的好壞與否, 讓大家思考思考。 自己曾經與2位用過slr及 dslr多年的業餘玩家級親友們聊過, 哪家廠商的"自動對焦100%都能正確對焦", 是最好的?? 他們2位回答是, 『目前沒有一家廠商敢保證; 未未"可能"有機會, 至少目前沒有100%完全正確判斷』。

這也是偶身為初入門者想知道的其中情況之一。 也就是說~~ "自動對焦"是儘量滿足"操作者"方便的合焦方式之一, 但有時"出槌"是可以被接受的。 至於說~~ $ony較 Canon的自動對焦準確率為高, 那也是"嗆思~ 嗆思.."的場景運氣好壞與否。 如果場景極為惡劣, 不易自動合焦, 剩下就只是~~ 哪個廠家的運氣及對焦準確程度差異一些些。 別太在意.... 但是~ 但是~~ 輔助對焦燈, 絕對有實用價值。
=============================================

Canon a640套筒轉接環官方規格是58mm, 副廠另外有55mm或52mm的。
真要敗a640到足夠徹底.. 這裡還有個網站是賣accessoris的, 尤其是它家的套筒轉接環~~ 實測數據/ 報告超級完整, 勸敗夠力, 心裡還有個衝動.. a640的廣角端才35mm, 如果加上Raynox DCR-6600 Pro (52mm)的0.66x能耐, 35x0.66 = 24.5mm, 哇靠~~ 比那些號稱28mm超廣角DC還更廣, 而且DCR-6600 Pro有個特色, 會針對原有廣角端的Distortion桶狀變形作矯正修正, "太"神奇了, 這個連Canon原廠廣角鏡也無此能耐哩..。 接著, 要敗入轉接環套筒, 我會選黑色系 (52mm), 因為52mm較58mm窄短一些, "較為不會"影響內閃出力較大範圍唄


忍不住心中魔鬼誘惑, 真的給它敗下去, 透過3次向 Lensmate的E-mail 確認, 一為total-amount/ 二為A640伸出鏡頭最長時, Lensemate套筒轉接環有否卡到外接濾鏡或鏡頭。 Lensmate 網站的回應都能滿足偶的期待, 就給它訂了個52mm的黑色套筒轉接環。 現在那顆套筒轉接環仍在飄洋過海當中... (等偶拿到後, 再補文Lo)。

線上刷卡預訂後2週, 終於收到Lensmate的 Lens-Adapter (轉接環套筒) for Canon a640的。 偶選 52mm規格的, 因為自己手邊的濾鏡都是52mm規格。 再者, Lensmate的52mm套筒, 若用在廣角鏡時, "成像圈"影響範圍較 58mm規格來得小。


Lensmate for a640的整個價格上轉換成NTD單位, 合計約$1,200元, 其中運費約為320元左右。 這類價位比起現在y拍副廠的轉接環套筒偏貴; 但偶是看上~~ Lensmate的52mm口徑規格 (y拍找不到這類規格)和 金屬材質 (原廠套筒是塑料材質)。 至於能接受與否?? 各位自行評估判斷唄。

Lensmate 的a640轉接環套筒是全金屬材質, 提供58mm及 52mm尺寸螺紋規格, 而且有兩種顏色選擇(銀/ 黑)。既然是用在a640, 偶當然選"黑"的囉。 自郵包內取出套筒, 發覺還有個塑膠套環蓋附在套筒卡筍那一端 (就是接合a640那一邊)。 可能是考量接環卡筍會被不明硬物作擠壓變形, 而加這個塑膠套環蓋。


在套筒內緣是全黑, 似乎有作過噴上霧黑漆處理, 防止金屬材質因耀光於外掛鏡片和原有鏡頭鏡片距離之間產生莫名光線反射影響成像。

曾經針對a系列作爬文時, 發現部份持 a620買套筒者, 有發生過外掛濾鏡時, a620伸長鏡頭會卡到外掛鏡頭。 這個情況, 早在偶下訂 Lensmate a640的Lens-adapter之前, 就已向Lensmate的業務人員打探過, Lensmate回應他們的Lens-adapter不會有此可怕滴情況; 偶才放心網路下訂單。 不過, 當一拿到手時, 還是實際套用實測一下看看, 比較心安 (阿斗呀不見得個個都很誠實哩)。


任何一款消費型dc, 包括a640, 為求外掛濾鏡/ 鏡頭而加上轉接環套筒時, 很多實際操作情況就會伴隨著"副作用"而來, 例~~ 內閃某部份範圍被擋到/ 成像圈/ 成像週圍暗角/ 成像色散...等等。 雖然類似 a640類的支援"外掛濾鏡/ 鏡頭"能力是消費群所樂見的, 但本身體型及設計本就以隨身輕便為主, 無法與dslr機身相同等級作比較的。 這類情況, 是一般初入門者, 容易亂砸大錢的地方, 希望別被"有些高規格的外掛濾鏡/ 鏡頭唿哢"致白花冤枉錢!! 最好的選購方式是, 若可以實測, 是最好的判斷評估; 若無法實測, 也要多到各個經驗分享區去爬爬文多多吸收吸收。 也才不會隨便亂敗家, 敗得不合道理~~ 例如偶的B+W 52mm的UV鏡片, 純粹買爽度而已, @_@~~

以偶個人經驗而言, 如果dc的最高倍光學變焦低於5x以下 (含5x), 加掛"望遠鏡頭"很不具實質效益。 自己實測過的"望遠鏡頭"具較好成像品質水準, 現在只有Olympus B300及 Tcon14 (這2者望遠倍率都不沒有超過x2); 其他廠家的不是"粉貴"價位, 就是"賣弄規格"卻沒有一定水準的成像畫質。


========================================================
曾經有討論過~~ 外掛鏡頭的螺紋口徑規格選擇。 較流行的有62mm/ 58mm/ 55mm/ 52mm/ 37mm/ 35mm這6類。 初入門者會傻眼的是, 那到底要從哪個口徑規格選擇??

以往Canon的a系列都是支援52mm規格的套筒, 例a70/ a80/ a95; 但之後的 a610/ a620/ a630/ a640原廠直接支援套筒口徑卻走上 58mm規格。 順便報告一下, 以往 Canon本家dc支援58mm套筒規格是在g系列。


如果真的不知道, 那就選 52mm規格的口徑, 較容易脫手且適用性支援度較廣。
一般而言, 撇開各家廠商直接支援規格, 52mm的流通性最高在dslr或 slr領域中, 也正因為流通度高, 所以全新品的52mm產品會較 62mm/ 58mm/ 37mm類的全新產品來得價位低。 比如說, 光是UV濾鏡, 62mm濾鏡就肯定比 52mm貴上1/3價格。 這的論點可以在拍賣網站打聽打聽即可理解。

聊一聊, 這只是參考而已, 但不代表 [完全正確] 的分類; 62mm是那些"砲筒"級高倍光學變焦 (例P牌 FZ系列/ Fuji s602..)的直接支援規格, 58mm的流行度較 52mm低一些, 37mm是 Nikon的打鳥系列外掛鏡鏡最常見的規格, 35或 30.5mm是一般DV外掛鏡頭常見的規格。
========================================================



這素偶的B+W PL濾鏡.. 當與Lensmate Lens-adapter接合使用操作上, a640鏡頭再怎麼伸長都沒有卡到B+W PL濾鏡, 呼~~ how lucky I am !! 因為偶這片B+W PL濾鏡還滿有厚度的..

B+W 刻金字 52mm的PL濾鏡, 買來用到它, 不是為了"拍藍天"用途, 是要濾除"玻璃/ 水面"反射的不必要影像。原因是, a95/ a640即使不用 PL濾鏡, 只要太陽照射角度與鏡頭呈現90度拍照, 就有"粉漂亮"的藍天哩。 就像下圖這2張..



====================================
另外一片, B+W 52mm UV鏡, 買來之後不知道其實用性, 對我而言還真的有夠..@#$%^&


不過還是實測操作試試唄, 沒有異狀!!


別急, 前段只是庸人自擾的"勞騷"; 其實 UV鏡本就是要"保護"原鏡頭; 尤其要拍如下這張圖, 水滴飛濺, 這時 UV鏡就派上用場哩。

(這張圖不是自己拍的, 偶拍的沒有這麼漂亮, 來自於Photosig網站, http://www1.photosig.com/go/photos/view?id=56195&forward= )

別以為下圖這類拍照很輕易拍出, 時間點要抓到恰到好處得要多多實測, 搞不好拍一整個下午, 能夠看的沒幾張哩。 又來哩, 一整個下午持續開機拍照, 電池續航力重要與否, 跟2顆/ 4顆的AA型電池有差別嗎?? 確確實實有明顯差異!!
====================================

Raynox DCR-250微距鏡, 這個比任何相機號稱1cm或 0cm近拍都來得實用/ 好用; [微距拍攝]真正的關鍵在於~~ "主體放大倍率", 並非有"很靠近的近拍距離"。 一般初階攝影入門很容易被DC廠商的"近拍距離"規格所誤導。 試想想, 如果你真的要拍生物/ 昆蟲, 把鏡頭靠近頂著生物/ 昆蟲, 生物早被嚇得飛遠/ 跳離。



實際接上Lensmate 52mm套筒, 哇~~ 在a640的最廣角端, 成像圈顯現了。 但zoom-out 3段以後, 那個"成像圈"即消失。


在此要作個微距 (macro) 實測, 因a640微距最近對焦達1cm, 加掛個DCR-250還有實際操作意義嗎??
採"儘可能最近距有效自動對焦"方式為基礎, 分成兩類: 不加掛DCR250/ 加掛DCR250
(1) 最廣角端
a: 不加掛DCR250
(鏡頭最外緣距拍攝主體約1 cm左右, 有點輕微造成對主體有遮光影響)


b: 加掛DCR250
(鏡頭最外緣距拍攝主體約0 cm左右, 過於貼近主體卻造成遮光影響)


(2) 最望遠端
a: 不加掛DCR250
(鏡頭最外緣距拍攝主體約25 cm左右)


b: 加掛DCR250
(鏡頭最外緣距拍攝主體約15 cm左右)


由這四種成像結果判斷, (1) a. 和 (2) b. 似乎是微距拍攝所期待的最佳效果。 而(2)b.情況又比(1)a.更好。 再者, (2)b.距離拍攝主體還能保有"某種程度的適當距離", 較不會有刮傷鏡頭疑慮。 看來, DCR250仍能穩穩保住"微距近拍", 哪怕是dc有幾近0 cm微距近拍規格。 Raynox DCR250 讚啦!!

=================================================
說到微距拍攝, 除了拍規格實測照片外, 應該還有令拍攝者感動的美圖可拍, 才是王道。 這張照片內的小花朵面積比一般成人的"小指"還要小; 可是用 a95/ a640搭配轉接環 + DCR-250拍出, 哇~~ 微距淺景深突出主體光影呈現的味道才美!! 就稱作: [You light my life..]

=================================================

a系列一直讓偶有心中痛的就是"光學變焦不足", 搞個外掛望遠鏡頭頂多也是8x不到。 曾經考慮過s2或 s3的, 前陣子學姐讓我把玩過s2後, 偶的心裡就不再搞"外遇", 因為s2/ s3的體積及隨身持有方式已遠超過自己預期所能接受範圍。 canon a系列在隨身 dc等級已算是bulky等級, 更何況是s2/ s3要掛在脖子上, 偶個人無法接受。 剛好, a630/ a640的safety-zoom的行銷特色, 更是讓偶有"購敗(go buy)"的衝動主因之一。 至於就a640捨630, 那是safety-zoom在能接受範圍畫素尺寸(起碼1600x1200)內, 還可達到擬9.1x變焦能耐, 故a640勝出。請參考canon a640官方網站canon a630官方網站。至於外觀, a640看來比較"殺", 但那無法構成偶購入a640的主因成份。 都已經選a系列, 外觀不是粉重要了。

來張Canon 消費型可調光圈/ 快門控制DC系列的"星芒夜景", 這可是16:9比例的圖檔 (a630/ a640已加入16:9圖檔輸出).. 雖然, 星芒尾屬"發散型"不夠尖銳, 但只要適當控制"曝光快門時間"值, 應該也可以滿足"部份人"的"龜毛尖星芒尾"的需求。
原尺寸圖檔在此, 粉大哩..

用過s30/ a95 到現在的a640, 初入門新手只要掌握幾項要點就很容易地拍出星芒燈畫面.. 首先, 要能拍出星芒燈/ 星芒效果, DC功能上起碼要支援"光圈先決"功能, 如果能支援"全手動 (光圈/ 快門可以各別獨立調整)" 會更佳。 再者, 任何光源 (包括玻璃反射光或水面波紋反射), 絕對不能過於太大沱, 每個光源佔整體畫面是一小點一小點的情況, 舉反例如室內長條日光燈或一大球電燈佔用畫面明顯, 絕對拍不出"星芒"效果。 技術上, 以現行一般DC而言, 只要"光圈"調至f5.6或更小 (例f7.x 或 f8.0), 就能擠出星芒畫面。 至於"快門曝光時間"長短是製造星芒尾端拉到多長的畫面效果。 這張就是大白天以s30的"光圈先決"拍出的畫面。 若沒有"光圈先決"功能, 不容易達成哩。


所以, 要拍出'星芒'效果, [技巧]關鍵不在於"快門曝光時間", 而是 (1)取景的光源夠小顆 (2)光圈值夠小 (約f5.6或更小)。
另外, 在消費型DC有部份的款型, 即使已經注意上述技巧, 但仍無法"直接"拍出; 那是因為DC或DSLR的鏡頭的光圈葉片結構有"抑制"星芒效果。 星芒效果其實是"不正常"的光學情況, 稱作"繞射效應"。 可是攝影/ 拍照在意的是"美感/ 效果", 這又跟單純的"光學"考量又不同。


想要提昇拍星芒效果的成功率, 建議找個附近的一座大橋拍照 (在台北市的河濱系列地點就有不少, 例大直橋/ 重陽橋/ 南港那座鐵橋..), 拍攝距離起碼要200公尺以外, dc放在腳架上, 強迫關閉閃光, 光圈起碼要在f5.6或 f6.0 或f7.1或 f8.0, 快門值起碼要在2秒以上, 採"延遲10秒"拍照, 保證大橋上的那些燈光都星芒點點點!!


=================================


小試一下"人像"情境模式, moire效應超明顯

再者, 持a640拍人像主體, 必須要提到的是, 發覺a640的人像"紅眼"情況減少許多, 比起用s30/ a95時 (純粹個人主觀); 或許各位看倌可再多找找別站的preview或review驗證看看。 尤其是拍白種人時的相片圖檔。 而a640搭配內閃拍出室內距離的人像主體, 那個皮膚有點給它粉嫩粉嫩滴~~ 真的很容易讓女生/ 美眉們吸引, 有可能內閃設計有刻意改進囉, 與a95/ s30相比較之下。

雖然a640有如此操作閃光上的表現, 但還有個組合現象是"測光"模式 + "閃光白平衡自動判斷", 也是必須先行瞭解的。 才不致於被a640視為操作者"傻瓜"過度; 這是針對白平衡判斷加上內閃補光時的應用。
如果a640測光還是設定採用AiAF或 FlexiZone模式, 那也就別怨嘆, dc也會有誤判內閃搭配自動白平衡的時候。 如果已採"點測光"模式, 那剩下的就是"內閃"因素, 一般電子式閃光燈的色溫約6000K, 自然太陽光的色溫約5000K, 色溫值越高就越偏淺白, 色溫值越低就越偏黃/ 紅。

內閃/ 外閃所無法解決的~~~
現代的閃光燈相當的聰明,如e-TTL、i-TTL...等系統,皆將白平衡的因素考量在內。 即使是消費型dc (如a640/ a710/ 850is...等), 這些消費型dc的內閃燈皆屬於TTL (Through The Lens),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是會遇到打閃燈之後,場景或主體偏黃的情況。 即使用高檔的外閃或dslr內閃皆有"誤判"現象。 而且越複雜混光情況, 閃光白平衡更容易自動誤判。 必須熟悉手上的dc內閃出力範圍是否已超出規格範圍, 而且越望遠端, 內閃出力距離越弱~

由於至主體的光量、混光結果事實上不容易掌握,想讓白平衡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也不容易。
而偏黃的結果會導致:
(1) 皮膚黯沉 (2) 樹葉/ 草皮不夠鮮艷 (3) 越拍越不爽...

解決方式哩~~ 有的~~, 尤其是用數位相機的好處..
(1) 如果相機支援RAW檔格式 (可惜現在的dc越來越少支援RAW檔輸出), 直接用Photoshop或 Photoimapct拉一拉色溫曲線, 就可由昏黃變亮白, 讚唄~~
(2) 別用Auto或 AiAF, dc沒有所想像的那麼有智慧
(3) 啊就有個LCD, 可以即時檢視, 當場先行試拍調整白平衡與閃光搭配的情況
(4) 亂槍打鳥, 多拍幾十張, 非常適合拍照場景有複雜光影混合狀況, 用LCD即時檢視不滿意即刪除再調整多拍幾張



==============================
上圖這張還隱含著, "壓光"手法。 "壓光", 這又是蝦米碗糕?? 免緊張, 隨便找台消費型dc都可以使用這類技巧, 只要dc俱備可調整"測光" 和 "閃光"控制功能, 就可以作到"壓光"技巧。

如果你知道測光模式差異, 為求"主體"能夠讓dc自動正確判斷曝光, 將逐漸地會使用"中央範圍測光"或"點測光"模式。 問題來了, 有時拍照時, 會因為"背景"與"主體"為背光情況 (背景很亮/ 主體偏暗), 如果閃光自動啟動, 快門曝光值只適合"主體"正確曝光, 但背景呢?? 肯定是"過曝白茫一片"。 要如何兼顧?! 就是"壓光", 說白話點, 就是(1)強制閃光 (2)半按快門對著背景 (不是主體唷) 作測光。

檢視這兩張差異, 同樣正確對焦主體, 卻有背景曝光程度的差別。 右圖的背景曝光情況較自然。


==============================


如果你不確定~~是否要用內閃補光時, 建議您採用"壓光"技巧 (強迫閃光啟動), 但自動對焦對著人像主體, 相信a640的"自動閃光補償"能力會有中上水準表現。 壓光技巧唄

關於拍小孩或家庭聚會照片, dc確實有時不如dslr來得反應迅速。 但是多拍多熟悉自己手上的神器 (dc/ a640), 也可滿足大部份需求。

別以為用dslr拍人像就"可以較得心應手"?! 不見得~~?! dslr有時光圈偏大時, 景深偏淺時, 很容易讓自動對焦誤判, 導致主體落在"景深"範圍以外.. 『拍人像本來就比拍攝其他題材來得"困難"..』; 而且偶自己拍家庭人像經驗是只有1001種的唯一方式, [亂槍打鳥式]。 給它狂拍個百來張, 想盡各種辦法~威迫利誘~, 再來取個幾張自己最滿意的.., 搞定。 反正, dc記憶卡拍滿後, 還可再刪除重拍過, 這是"傳統底片相機"無法替代的便利性..
==============================

這2張就是"亂槍打鳥"式拍出最自然的的內閃補光 (壓光方式) 的人像表情。 不用壓光方式的話, 無法保持對焦正確/ 曝光是背景的正確測光 / 閃光補償啟動拍出。 不然若採"Auto"拍照, 那人像主體肯定黑臉 (內閃不啟動), 或採"人像"拍照, 那背景也會過曝到一片死白~~


==============================
關於"a640的淺景深的表現能力"如何??
所謂的淺景深, 是一種成像效果,比喻成~~當眼睛近距離看東西的時候,近的東西會清晰,遠的東西會模糊的現象,而上述的相機鏡頭特性,正好可以用來表現出這樣的視覺效果。 景深原理是, 當我們作對焦時,焦點當然是主體,而背景及前景的景物,背景視乎距離對焦點有多遠,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模糊。背景距離對焦點愈遠的,模糊的程度便愈大。看個實際"淺景深"效果, 就中間那排紅花是對焦銳利清楚, 其餘前後距離的皆模糊。



要達到"淺景深"效果, 有2+2個要求: (1) 大尺寸的CCD或 CMOS感光元件 (2)大光圈 + a項, 偏長(望遠)的焦距 b項, 主體離背景有段明顯距離。前2項是"必須主要"關鍵, 後2項是"選項加分"的關鍵。

注意的是, dc跟dslr最明顯的差別就在於~~ 1) dc的最大光圈是天生固定了, 而dslr的最大光圈可隨著換不同鏡頭而變大 2) 感光元件在dc或 dslr就明顯的大小尺寸差異。

如下圖摘錄於DPreview網站, http://www.dpreview.com/learn/?/Glossary/Camera_System/sensor_sizes_01.htm


現行市面上的dslr都比 2/3"尺寸更大。 舉例, a640為 1/1.8"尺寸為7.2 x 5.3 mm, $ony f717為2/3"尺寸為8.8 x 6.6 mm, dslr等級如Nikon D70s的CCD尺寸為23.7 x 15.7 mm, sensor的感光面積相差達3倍以上。

曾有一群人想持 Canon s2 is/ Canon s3 is/ $ony h5的高倍光學變焦dc類, 採取以"高倍光學變焦"優勢要達成"人像淺景深"效果, 也別忘記前述3台dc的CCD尺寸為 1/2.5"尺寸, 一長 (次要的高倍光學焦距) 一消 (主要的CCD尺寸) 抵消下, "人像淺景深" 是否可以藉此達成?? 難哪!!
還是請回想~~關鍵還是在於, 有2+2個要求: (1) 大尺寸的CCD或 CMOS感光元件 (2)大光圈 + a項, 偏長(望遠)的焦距 b項, 主體離背景有段明顯距離。前2項是"必須主要"關鍵, 後2項是"選項加分"的關鍵。


所以, a640拍得出小花/ 小草/ 小物品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 a640要作到"人像主體"的"淺景深", 阿婆仔生小孩, 真拼!! 換台dslr等級相機, 作為"拍攝人像淺景深"效果, 是有效的。

說一大堆dc要營造"淺景深"很難或不容易, 其實是"跟dslr等級相機作比較", 這是用在拍特定場景的淺景深程度"比較"。 並非dc"沒有淺景深"能力, 再強調一次, dc/ dslr都有淺景深能力,要dc表現出"半身或全身人像拍照淺景深"能力與dslr拍照結果比較而言, dc確實不如dslr的表現

不過,也嚐試用3x光學變焦搭配"微距"設定拍攝~人"頭"淺景深"照片, 應付小朋友還勉強可以, 怎麼拍出的唷?? 還是那招第1001招~~ 亂槍打鳥式。


"淺景深"作個小插曲; 偶自己對中文的攝影/ 拍照專有名詞頗感冒, 一來是沒有個統一, 再者是不夠傳神。 所以偶本身都習慣用"英文"模式操作dc, 例s30/ a95/ a640相機。絕不是崇洋乞憐情結, 只是想讓大腦能夠不用那麼複雜地轉譯而已, 尤其是偶在瀏覽國外攝影網站說明時; 當然偶也清楚在台北有不少人是"非繁體中文不選"的購入dc的取捨判斷。 賣個關子, "淺景深"英譯是啥?? 在一般知名Photo網站(Photosig/ PBASE.. 等), 只看到阿斗呀只用" good DOF" 或 "nice DOF"作"淺景深"的表達。 喔, DOF是 Depth-Of-Field 的 short-name。

其實跟"淺景深"有關係的攝影名辭稱作, "BOKEH" (日本諧音), 內涵稱作, "散景"。 老外很精準的描述稱為, "shallow depth of field" 或 "narrow depth of field"。 是一種光學out-of-focus Blurring的情況。

偶是在Yahoo知識庫/ wikipedia這兩個網站搜尋整理而得。如下參考:
wikipedia

而且"淺景深"是大光圈/ 長焦距時才能營造的一情景, 各款鏡頭又有不同表現, 還有分好/ 壞差異哩, 如下參考:

Kenrockwell網站介紹Bokeh
但是再更進一步, 就靠各位攝影達人提供咩~~

日本攝影界, 超愛/ 狂用這類"人像淺景深"效果, 因為可以"快速有效"去蕪存菁, 保留該要呈現的主體, 突顯主體, 以及簡化不必要的繁雜背景。 不過, 偶發覺有些歐洲地區偏好50mm定焦鏡頭使用的攝影界人士, 不大愛用這類"淺景深"表現的手法, 尤其在"拍人像"類的照片。 有此一八卦說法, 採用人像淺景深, 與大頭照沒啥兩樣, 而且是不經大腦鋪陳的景物與人像合而為一的拙劣手法...。真正原因為何?? 偶目前不清楚。

那些持 dslr者, 可別為了上述這個八卦說法, 跟偶打口水戰或筆戰唷.. , 偶會選擇性的裝傻耶, 一律不予承認!!


==============================
其實a640的內閃功能可玩性不少 (實用性就見仁見智哩), 起碼可讓初學者或初入門者好好摸索一番瞭然閃光補光的特性。 尤其是Flash-compensation (閃光補償) 是不少dslr業餘玩家不可或缺的半自動功能。

(來源: Canon a640官方網站, http://www.canon.co.jp/Imaging/psa640/)

a640內閃功能提供: Auto (*註), On(*註) or Off. FE Lock, 1st/2nd curtain Synchro, flash output compensation and flash output settings are available.
曾經發生過一段閃光使用趣事, 實驗室學姐第一次在看到101大樓夜景, 想以ixus 500拍仰望角度的101 building, 就直覺地夜間時啟動內閃, 狂閃不停, 回去後發覺~~ 沒有一張能看的。 初入門者不了解~ 閃光出力是有一定的範圍 (包括距離的深度/ 廣度), 而且超過20公尺以上, 隨身內閃或外掛閃光燈, 也無法補光這麼遠的範圍。 至於a640的閃光出力值更要清楚規格, 儘量避免拍出主體夠亮但週遭人像暗暗地。
* Normal: 45 cm–4.2 m (1.5–14 ft.) (Wide), 45 cm–3.0 m (1.5–10 ft.) (Tele)
* Macro: 25–45 cm (9.8 in.–1.5 ft.) (Wide)
(*註, 在這些閃光模式, 除人像紅眼功能可以開啟或關閉)


一般相機要作到除人像紅眼功能有兩種方式, 一為把閃光燈與鏡頭距離拉遠一點, 除紅眼效果越明顯; 另一為"預閃"一下, 讓人眼瞳孔適時地縮小適應閃光, 而且預閃還有附加效果是提供相機判斷閃光出力範圍修正, 有些場景過度淺亮色系, 或有些場景過度深暗色系時, 可藉由預閃作出力自動修正調整。 有些眼尖點的人, 會發現在"人像"模式啟動內閃時, 閃光會"嗶嘶~嚓"兩段情況, 前一段即為預閃動作, 後一段為真正內閃的閃光啟動。

由於a640內閃與鏡頭的距離是沒有考量到"外掛鏡頭"的, 所以a640作外掛套筒/ 鏡頭時, 肯定內閃出力補光範圍會被擋到部份拍照場景畫面為"暗暗"的 (補不到閃光嘛)。 這是小型/ 消費型dc體積小的內閃天生宿命, 補救方式是要求dc提供支援PC-sync或外閃熱靴 (hot-shoe); 傷腦筋的是, canon a系列因產品市場區隔定位, 沒有支援PC-sync或外閃熱靴 (hot-shoe)。 連 s2 is或 s3 is也沒支援PC-sync或外閃熱靴 (hot-shoe), Canon廠商真是有夠@#$%&*~~..

有些閃光燈副廠會提供所謂的內閃觸發感應座或有些外閃支援內閃光感應觸發的傢俬/ 設備, 這有兩個考量/ 副作用 必須先行評估, (1) 是否有避開預閃功能 (2) 到秀場時, 自己相機的光感應觸發會隨著~~ 週遭別台相機閃光啟動而跟著閃個不停, 好一個"閃光", 閃閃不停...

==============================

關於a640的"內閃控制"有分成(1)一般閃光控制 (例, 防紅眼/ 自動/ 強制閃光/ 關閉閃光) (2)Flash Sync (3) Slow Synchro (4) Flash Adjust, a640的"情境模式 (例人像/ 遠山/ 夜景人像/ SCN類..)"只能提供(1)項的內閃控制。 道理很簡單, 情境模式下是拍攝者交給a640作自動判斷的拍攝, 拍攝者就別再插手[額外]的"內閃控制"。 (1)項的內閃控制調整, 在拍攝狀態時, 按方向鍵"上"鍵, 即可調整"自動/ 強制閃光/ 關閉閃光"選項。 "防紅眼"控制, 要按Menu鍵, 選"Red Eye"作 On或 Off選項作調整。
==============================
至於(2), (3), (4)項的內閃控制, 在a640機身會出現在P/ Tv/ Av這3個模式。 在這P/ Tv/ Av這3個模式下, 要控制(2), (3), (4)項, 要按Menu鍵, 才能找到 (2)Flash Sync (3) Slow Synchro (4) Flash Adjust 的功能控制選項。

有趣的是P/ Tv/ Av這3個模式, 會依據不同模式的特性而顯現能否控制(2), (3), (4)項。整理而得:
P: (2)Flash Sync (3) Slow Synchro
Tv: (2)Flash Sync (4) Flash Adjust
Av: (2)Flash Sync (3) Slow Synchro (4) Flash Adjust
==============================
"Flash Adjust", 顧名思義~ 內閃出力調整。 a640內閃出力為3段調整(Low/ Med/ High)。 這個Flash-Adjust在 Tv/ Av/ M模式下, 才能控制。 P模式沒有這個功能, 但是有Flash-Compensation功能, 只要在P模式的拍攝模式, 內閃不是"強迫關閉", 直接按"function/ set"按鈕, 選"Flash"項目, 即可調整"Flash-Compensation", 這個功能("Flash-Compensation")很好用。

==============================
"Flash Sync"功能是啥米東東??
一般內閃啟動時, 就是很直覺簡單, 內閃 + 快門開啟讓CCD曝光時間。 但這個組合用到~~ 內閃觸發可以再細分成, (1) 快門開啟開始讓CCD持續曝光就立刻啟動內閃補光, 1'st Curtain (2) 快門開啟讓CCD持續曝光直到曝光快結束前才啟動內閃補光, 2'nd Curtain。
因為快門(曝光)時間是讓CCD感應場景吸收光線的一段時間, 但電子式的內閃反應可是比"快門(曝光)時間"來得飛快, 內閃動輒一閃而過才用到1/2000 ~ 1/5000秒左右而已。 比起一般快門曝光時間約xx秒 ~ 1/500秒來得快。

若要直覺以人眼判斷屬於 1'st curtain或 2'nd curtain機制, 若在快門曝光時間低於1秒以下或更短時間, 是很難分辨出差異。 但Flash Sync用在快門曝光時間超過1秒以上 (拍夜景..)場景, 拍攝者就可明顯感受到1'st curtain/ 2'nd curtain的差異。 實際拍出畫面效果若用在移動主體 (汽車/ 機車..) 的燈光呈現拍攝畫面效果確有不同。

偶本人慣用 2'nd curtain設定。 原因是, 被拍攝人像主體不懂拍攝情況, 每當閃光燈打過後, 人像主體就立刻動起來, 如果~~ Flash sync設定在1'st curtain時, 當曝光快門時間拉長時, 拍攝結果就會鬼影連連, 怪可怕滴~~

==============================
另外提個"Slow Synchro"功能在a640的使用情況。
如果把"Slow Synchro"關閉 (Off), 而且內閃啟動使用, 快門曝光時間都固定為1/60秒。 如下這張畫面:


如果把"Slow Synchro"開啟 (On), 而且內閃啟動使用, 快門曝光時間都就可能拉長到比1/60秒還慢, 而且不固定, 端視a640判斷場景亮暗程度作自動調整。 如下這張畫面:

==============================

為何Tv模式不提供"Slow Synchro"?? Slow Synchro是a640刻意拉慢快門時間, 可是Tv的快門時間由拍攝者自行決定。 為符合Tv模式內涵, 當然就關閉"Slow Synchro"功能。

==============================
這幾天偶的A640已隨著全家健行時, 拍出的風景照(1)

全家健行時, 拍出的風景照(2)

全家健行時, 拍出的風景照(3)

全家健行時, 拍出的風景照(4)

全家健行時, 拍出的風景照(5)

出國旅遊時, 拍出的天空


若還想參考較多的a640實拍, 請至個人網站相簿瞄一瞄,~~偶的部份個人遊記



原尺寸圖檔, 10.0MP/ Super-Fine, 4x光學變焦


原尺寸圖檔, 1600x1200/ Super-Fine, 擬9.1x光學變焦

經過多次拍照的仔細比對, 其實A640的Safety-Zoom只是"不作格放, 直接Crop畫素", 就醬。 也因此, 自己不得不承認, Safety-Zoom也是個噱頭, 我也被Canon 行銷手法"唿哢"一番。 現在Digital-Zoom已設定為 Off狀態。

(補遺 by 2006/10/26)
DCResource已提供a640/ a630的review-test; 有趣的情況為~~ 與偶實測的情況和認知相差滿大的.. Jeff-Keller的review還一併把 a630也作個比較。
DCResource的a630/ a640 Review-Test


1. 相同的CCD塞入更多畫素, 畫質普遍會較差, 所以a640的最高畫素會較a630差??
這在Jeff-Keller實測a640/ a60, 似乎在iso值越高時, 卻得到顛倒結果。

2. 紅眼影響程度
Jeff-Keller實測a640/ a630的紅眼影響非常明顯, 但偶的實拍經驗卻明顯比a95/ s30較有改善; 怪哉! 難不成, 阿斗呀的眼球結構跟東方人不同嗎?!

3. 蝦米, a630沒有PC remote capture軟體
好佳在, 偶是多花錢買入a640而慶幸。 Remote-capture是Canon原廠提供的原汁味的有用工具軟體之一, 尤其個人主觀認定比Image-Browswer EX來得實用哩; 想不到a630原廠配件竟然沒有remote-capture; Canon廠商實在"摳到"非常機車的等級!!

4. 來個疊疊樂介紹 (a640 和 a710is), 這是DCResource網站, 由Jeff-Keffler親自操刀拍出, 讓網友們感受體積的差異。 看著Jeff-Keller那隻左手握感情況, a710is略小於 a640。 看來, 多了2顆電池, 還是有差別。 反面來看, a640電力較 a710is持久。 男人很在意"持久"這2個字眼嗎?!
http://www.dcresource.com/reviews/canon/powershot_a630_a640-review/index.shtml
http://www.dcresource.com/reviews/canon/powershot_a710-review/index.shtml




對不起, 請容小妹反思一下a710is的特色之一, "光學防手震"。 上述你說的問題, 就是"光學防手震"作不到的重點事實。 當然, 偶絕不會說自己持有的a640好到天下無敵 (a640還是有罩門弱項的)。 也希望藉由各位a710大大們的後續討論, 嚐試了解"光學防手震"的實用性對每人感受程度。
光學防手震雖比"電子式防手震"來得穩定; 但光學防手震只能防~~ 拍攝操作dc人的手晃振~~~, 無法防"被拍攝主體"晃振 (例兒童動來動去.. 寵物跑來跑去..)。
身旁有位朋友也懂光圈/ 快門曝光時間的攝影概念, 他認為自己已評估過~~ 雖然光學防手震並非萬靈丹, 也僅限在1/50 ~ 1秒之間的快門曝光值有效, 而怹自己在室內場景遇到的拍照機會很頻繁 (又不想開啟內閃作生硬補光效果), 故他認定~"光學防手震"~對自己是有"必要"的需求。
偶繼續追問, 那這些1/50 ~ 1秒之間的場景需求是哪些呢?? 朋友回答, "小朋友活動照"和"魚缸內的魚兒活動照"。 問到關鍵哩, 這兩類情況~~ 根本跟有否""光學防手震"功能一點幫助都無關。 朋友他真正需要的是~~ 高ISO的表現能力。

君不見, p家和 c家廠商的"光學防手震"的廣告, 都嘛這摸說滴...
"拍出超敢動..."(濱崎步動來動去) 或 "瞬間xx, 隨我完美" (莫文蔚扭來扭去), 還真的會引導一般初入門消費者。 一般初入門消費者會認定~~ 看看廣告就這麼介紹的, 所以dc非有"防手震"不選。 對吧??

事實上, 廠商只說出一部份的真相, 但卻容易讓初入門等級消費者深信, 隨我晃, 隨你搖~~ 隨便都可拍出完美照片?!

就像偶選 a640時, a640搞個 "safety-zoom"功能, 虧我或多或少還懂一些dc領域的東東, 還真的相信c家的 safety-zoom能力; 說穿了~~ 就是"真實畫素 croping"。 要作croping, 用後製處理也很簡易哩 (對偶而言), 故我也被"迷倒"過。 那些買 a710在意"防手震"功能的初入門者, 知道"能耐極限"在嗎裡嗎??

"光學防手震"跟dc廠商行銷能力有關, 無關乎"光學防手震"功能好不好, "光學防手震"本來就是很有意義的功能。 但是dc廠商有否說清楚真正的表現能力嗎?? 肯定沒有!!
就像一大堆標榜"純植物性用油"廣告類似, 其實是"非天然的反式脂肪酸油脂"。 嘿~~, M家和 K家這2大速食業者, 還真的這樣強調他們的油炸速食品的"零膽固醇健康"訴求, 連早餐也可以報到食用咧。 至於那些美x美或小吃早餐店, 那更甭想到"養生有機三明治"或"鮮蔬烤土司片"有多好多好。



5. 真要比較原尺寸各廠家/ 款型DC的畫質..
參考這個網站提供的 a710 和 a640都有入列, 讓各位好好的端詳一番。
http://www.imaging-resource.com/IMCOMP/COMPS01.HTM


==============================
尋找鎳氫/ 鎳鎘用途充電器, 建議最好有~

1. 具△V偵測感應充電, 以往舊式充電器充電為定時充電; 待充電時間截止, 才不管大/小容量電池; 不是過充(小容量電池充壞), 就是充不飽(大容量還沒充滿)


2. 單顆單迴路充電設計。 因各廠家的鎳氫電池充飽電壓值都有些許差異, 甚至相同廠家/款型各顆電池都有其些許特性差異, 甚至還有不少用家還作不同廠家混合充電; 若充電器具有單迴路充電, 則可獨立針對單顆電池作最佳充飽, 不因其他顆提早充飽致影響其他顆電池尚未充飽。 有這種功能, 用料成本已增加, 價格上,都會偏高!!


3. 充電高溫過熱保護。 有此功能, 價格肯定不會較便宜


4. 國際電壓範圍(100v ~ 240v)。 這個毋須多言, 最好額外再提供萬用插頭


5. 充電電池都有自放電效應, 鋰電池也不例外。 故即使充飽不用擱著一段時日後, 電量還是會無聲息地流失掉

6. 儘量不買白(雜毛)牌的充電器。 不少黑心廠商的充電器都為求省成本或亂仿一通, 保護線路都省下了, 有些紙上規格還標榜得天下宇宙無敵最好且便宜到下巴會脫臼, 導致使用者貪小便宜把好端端的電池充壞了, 還一直抱怨電池有夠爛...

ps 1, 是否具有放電功能; 以目前大容量鎳氫電池的價位而言, 這個應屬"非必要"。 除非買家是作生意維生, 否則現行鎳氫電池的記憶效屬微量而言, 也沒那個必要性作充電前的放電程序, 再者也拉長實際充電時間 (如果是龜毛到粉在意鎳氫輕微記憶效應者, 例外~)

ps 2, 部份標榜涓流充電機制; 這功能有不少爭議!! 涓流充電是在充電器對電池感應到充飽後卻發覺電池仍在充電器上, 為保證使用者在移走電池前, 不因鎳氫電池的自放電效應在充飽後會較明顯下降, 故會偵測充飽電壓是否有下降到某種程度, 隨即再行補一次充電, 如此持續判斷進行間斷充電, 直到使用者移開充飽的電池。 但部份電池大廠於紙上即明言, 因充電電池都有"充電次數的壽命限制", 超過額定的充電次數後, 電池的續電能力和電力效能就會明顯變差。 若是充電器具有"溳流充電"機制, 可能對使用者而言, 會因涓流充電導致充電次數在無聲無息充電過程中扼殺不少; 故電池廠商不樂見"涓流充電"機制。倒是現在有些國際大廠的充電器都標明著有最長充電時間保護, 超過最長充電時間, 整座充電機制即行斷電運作, 以保障電池長期持續充電所受到的副作用影響。

ps 3, 部份廠家標榜的"x倍速"或"x分鐘"的高速充電能力, 如果有限制時間要求者或許可以考慮評估, 不然有些是玩"僅限4號"或"雙顆使用"的規格文字遊戲, 有些還非得要搭配自家的鎳氫電池才有此本事!!

ps 4, 慢充不慢充,會比較不傷到鎳氫電池。 部份充電器會自我標榜"慢充方式"較能維持電池充電效能, 故標榜慢充功能者, 充個4顆3號電池要花上10小時左右。 理論而言, 這是合理邏輯, 可以接受。不過現在國際間充電器大廠的充電器產品已很少見到會讓充電時間拉長至10小時左右。 值不值得, 划不划算, 自行評估是否能接受慢充的長時充電等待


ps 5, 要估算充電時間, 這裡有個連結網站, 輸入手上持有的電池容量和充電器充電規格, 即可知"充電時間長短"!!
http://store.yahoo.com/greenbatteries-store/batterycalc.html

ps 6, 最近有低自放電效應的鎳氫電池。 沒錯, 實際上確有此良好低自放電效果;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買入DC確不常拍攝, 幹嘛買DC?? 相呼應前文所述~~ dc/ dslr已不是純粹的攝影/ 光學產品, 應該歸類為"電子產品"; dc電子產品擱放著久放不用, 即使防潮處理作得好, 氧化情況會因為久放越來越明顯, 倒是經常使用通電運作, 電子氧化情況會減緩許多。 所以有不少人的dc是放著壞掉的。 既然要經常使用dc, 那幹嘛買"低自放電"的鎳氫電池 (還比現行2500mAH容量鎳氫電池較貴咧)。

偶用的搭配是, $ony BCG-34HRD4充 (放) 電座 + Panasonic 2400mAH鎳氫電池AA型4顆
選購理由: 1) 有安全放電功能, 爽度提昇而已 2) 在3年前買的, 唯一具有"放電"功能的充電座 3) △V偵測感應充電 4)充電高溫過熱保護 5) 國際電壓範圍, 而且還額外附個歐規轉台灣規格插座頭 6) 沒有LED顯示板, 較更新版有便宜價位 7) $ony的牌子, 較令人放心 (這個理由, 用於現在$ony電池芯爆破連連, 很沒有說服力)

如果開車出門時, 那這款charger就無用武之地哩, 所以~~ 早先幾年前, 因不只這個需求, 偶又另外找到一款怪傢俬, 而且又附上另一款charger且支援~~汽車/ 住家2用鎳氫/ 鎳鎘充電座 (AA/ AAA型皆支援)。 請容後續介紹 Spike。

=====================================================

帶 a640下海 ??!! 有沒有搞錯呀~~ , 有夠會~~ 充份利用!!

Canon 原廠 a640防水盒...至少動輒要6000起跳~~(打退堂鼓), 可以換用防水袋來裝相機!!

防水袋包覆dc, 偶也有實際使用經驗在 s30, 是Aquapac牌子。 最後跟著s30作2手一併送賣; 台北市的"希淂"沖洗店有在販售。

使用過的經驗後, 還是認為~~ 不夠"實用"。 當然, 這是拿 Kodak 防水立可拍底片型相機 (一個約260元/ 36張)作比較。 並非 Aquapac防水袋的防水性令人不放心, Aquapac的防水性保證可以安100個心。

原因有2,
1.
在水上活動時, 都處於"激烈"型過程, 即使防水性足夠, 但不免有碰撞, a640應該不耐擠撞

2.
在水面下或溫泉區時, 場景光線亮度普遍不足, 若採用"快門曝光拉長"致拍攝活動主體都會糊掉。 最佳補光方式還是要藉助'閃光'; 用個防水袋按內閃作隔袋補光試試~~ 保證"白茫茫"一大片的成像結果。

所以, 偶的最佳建議, 如果像偶一樣都是窮學生玩dc者, 嫌Canon 原廠防水盒太貴; 真要"偶爾"能拍水上/ 溫泉活動, 還是 ~~ 拿 Kodak 防水立可拍底片型相機, 最為實用!!

當然, 如果還是堅持要帶dc下水, 那Aquapac防水袋, 仍是最佳的便宜首選。 注意~~ 要買比自己dc大上一號尺寸的防水袋, 這樣dc包覆在內時, 相關按鈕才不會因防水袋繃緊導致不好操作, 而且大上一號尺寸, 那個dc鏡頭才能用手緊壓貼住袋面, 拍出畫質才會較佳。


=================================================

接續前述未完的主題, a640的AC電力供電配件, a640官方原廠的ACK600要價1.5k元; 而台製的多段 (萬用) 整流變壓器, 最貴才500元不到, 2~3年前偶就找到一款, 有請" Spike"出場...


會有這個"怪怪傢俬"是因為3個原因:

(1) 剛好實驗室有些專案要用到demo-kit (開發板), 不同demo-kit吃的DC電源不僅不相同, 連接頭口徑 (內/ 外徑)也不同, 三不五時到國際電子廣場找AC-DC adapter, 找到那個"源達"的老闆娘都快要認識偶這個小女子


(2) 在持有a95那個年代, 好友飼養的黃金鼠超可愛。 好友突發奇想~~ 有沒有可能在我們不看著黃金鼠時, 它還有更多把戲會展露無遺?? 當時就用a95 搭配 PC Remote-Capture拍照直接存圖檔在PC內。 但為求連續拍個2 ~ 3天, 鎳氫電池哪能撐那麼久?!

(3) 在持有s30 那個年代, 家中有株蝴蝶蘭剛正準備要由花苞展開花瓣, 自己想用s30 搭配G2-Remote軟體給它連拍個好幾天, 無奈~~ 沒有AC-DC adapter, 因為 s30的專屬 AC-DC adapter要價, 2.7K元, 貴得買不下手~~


~~~~~~~~~~~~~~~~~~~~~~~~~~~~~
當時, 還有Koka的 ADS-610 (六段高載穩壓整流變壓器), 也一併列入考量; 但最後還是 傾向 Spike; 不為別的, 就是"貪Spike 較便宜"、 "Spike規格較漂亮"、 "Spike還額外附個~ 汽車/ 住家2用鎳氫/ 鎳鎘充電座 (AA/ AAA型皆支援)"..


看到規格寫的, 12VDC car power cord (車用12V支援), 國 際電壓 (100-240v) ~~
最重要的是, Canon a95/ a640的DC接頭口徑也支援, 也支援DC 4.5V規格, 讚啦。

先檢視"本尊", 整流變壓器, 支援6段DC電壓規格 (3/ 4.5/ 6/ 7.5/ 9/ 12V), 在12V那一段, 還額外提示: Charger use (充電座使用12V的 DC電源); 接頭口徑不僅有6種規格可選擇, 還可顛倒變換+/ -極的極性, 因為有些廠商的+/ -極性是與眾不同的.. 在說明書內頁寫著, 如果+對+極, 則為"內正外負"的極性對應, 如果+對-極, 則為"外正內負"的極性對應。 搭配彈性夠多了唄~~

醜話說在前頭, 極性接反而插入電子設備會"燒壞/ 冒煙"嗎?? 這是有可能的, 端視電子設備的保護或整流線路設計夠不夠週延 (其實只要在電子設備採用"橋式"整流, 就可解決極性接反的情況)。那a640是"內正外負"的極性?? 還是為"外正內負"的極性?? 直接告訴你答案~~ 內正外負的極性。

看看汽車用接頭, 它直接輸出DC12V, 所搭配的充電座也是DC12V輸入, 那個DC接頭就可以直接插入充電座,


那汽車/ 住家2用鎳氫/ 鎳鎘充電座的美姿在此~~, 它是雙顆雙迴路設計, 所以必須一次塞2顆或4顆鎳氫/ 鎳鎘電池 (建議, 廠牌/ 容量也一致相同)。 注意唷, 不僅可充 AA型電池, AAA型也可充。 根據小冊頁的說明~~, 肯定支援2300mAH容量, 再更高/ 多的容量支援與否?? 持保留態度; 而且有可能是"定時充電"哩~~


這就是"內正外負"的極性最佳範例, 讓充電座側邊插孔站姿比較。


接著有請6種規格的"插孔頭"排排站, 作閱兵檢視


當然, 該pack-suite背面也有作"內/ 外口徑"介紹說明


如果是在住家使用"充電座", 就得找出這個"正確"插孔對應.. 而且那個插孔頭也會有"Charger use"字樣


最後壓軸, a640的插孔接頭是"黃色"較大孔徑那鍋 (注意, 內正外負的極性)
或許您的LCD?CRT 解析關係
我將照片放到1:1 沒有莫爾條紋,Xuite上縮圖看有一點點
splendors wrote:
來個正面照, 讓大伙...(恕刪)
P&S 囧rz。。。。
chenwu wrote:
將照片放到1:1 沒有莫爾條紋,Xuite上縮圖看有一點點...(恕刪)


morei效應就是在縮圖時才會產生的呀!! 這跟圖檔演算法及解析力有關..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恩~看來是Xuite 的縮圖問題

Moire


splendors wrote:
morei效應就是在...(恕刪)

PS Bicubic Resize


看了10MP 的解像力...真不錯~~
P&S 囧rz。。。。
這台好漂亮....

除了千萬像素外

跟a620還有那些差異呢??

a620我超愛的!!!

現在看到a640害我想敗家了.......
我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ony-sony/
To ChenWu,
謝謝你的指正, Moire拼字才對。 另外, 也謝謝你的指導, 原來Photoshop的 bicube演算法作resize可以避掉"縮圖"的Moire效應。 偶使用修圖工具, 沒用過Photoshop哩

再來, 偶其實很不喜歡用超過3MP畫素拍照, 要不是衝著(1) 2.5"LCD尺寸 (2) safety-zoom的特色, 根本不想再花錢買高畫素DC。 那張kids人像, 是用8MP而已, 而且直接用"人像"情境模式搭配+2/3EV值拍出的。 除非不得已, 不然偶不會直接用Tv/ Av/M模式哩。

To Sonypan,
a640除10MP外, 2.5"的LCD尺寸也擠滿可折式外框, 這點才會讓偶想敗入說。 先前用a95已使用達2年了, 趁a95還稍有行情時, 最近把它2手出脫了, 順便換入a640。 a620不是不好, 是LCD不到2.5", 偶主觀地認為a620的爽度不足。


寫的真好 給你鼓掌!!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naivenavy&book=3

這是我今天亂拍的~~~請看吧

對了 你的a640會不會對到光線時 lcd會出現紫色條紋???
naivenavy wrote:
寫的真好 給你鼓掌...(恕刪)


LCD 看來還是有這問題~~不過不影響拍出來照片
P&S 囧rz。。。。
想請教一下

1.A640的外殼是金屬材質或塑膠呢??

2.所謂safety zoom是指實際上只有四倍光學變焦,

但因為相機內部自動crop 千萬畫素中間的0.45倍=450萬畫素嗎?

3. 2.5吋 液晶螢幕顯示效果如何呢??

謝謝!!

naivenavy wrote:
a640會不會對到光線時 lcd會出現紫色條紋...(恕刪)


而且還只要垂直條, 都不會水平條。 這似乎是LCD的特性, 從以前s30潛水相關不同DC款型, 逛到現在, 都還會聽過的"正常"情況..

這個得問問~~ 作LCD的玩家唄。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依舊對我不屑一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