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00 imaging-resource各iso照片發佈


ks_stone wrote:
明顯5D3圖片亮一點,用光影魔術手點選白色部分色彩值.
D800:216 216 218 亮度 217
5D3: 231 231 231 亮度 230

要說5D3過曝也好,要說D800欠曝也行,差異在這裡.............(恕刪)


請問您是否其他例如黑色部分也都進行過確認? 從其他麻料或者是黑布的部分並未見5D3/ D800亮度上有所區別, 而且就您裁切的部分來看, 5D3的對比很有可能已經拉高導致黑色處較暗, 白色略為過曝.

亮度部分可能涉及的是感光元件寬容度/ 機身影像引擎對比的問題, 不見得就真的是過曝, 很有可能僅是白色部分因寬容度尚不足而導致於過曝. 目前在dpreview 上的測試數據以及DxO的數據都證明SONY的感光元件在寬容度上非常的高 (ex: K5/ D700/ A580等等), 甚至於超越前代機皇等級的感光元件.
^^A 請多多指教~

MUS wrote:
請問您是否其他例如黑...(恕刪)


點麻布料得到的就是
D800: 186 167 135 亮度159
5D3 : 200 177 143 亮度169

有興趣不妨自己動手玩~~
ks_stone wrote:
很明顯的是平均曝光5D3比較亮,跟高光溢出無關...(恕刪)


就使用上經驗,D700通常是保留中間色調亮度,但有時高光溢出也不管. 5D2比較傾向於欠曝,但高光不容易溢出,需要事後再調. 以CMOS的特性來說, 過曝雜訊比欠曝雜訊少, 所以一般是建議盡可能把直方圖往右推到極限榨乾CMOS的能力.

有趣的是, D800跟5D3不僅是像素高感優勢互相交換,似乎連測光評價的標準也互相交換了?
本篇回文中有個名詞 "高光溢出"(blooming) 其實跟 "過曝"(over-exposed) 不太一樣, 高光溢出通常指當畫面內有極高亮度點光源時,在畫面上形成一條白色帶狀的現象, 通常是因為積蓄的電荷飽和後溢出,在畫面上形成帶狀光線. 這跟過曝 - 曝光亮度過高導致細節層次等消失是不同的.
^^A 請多多指教~

chengchenchien wrote:
就使用上經驗,D70...(恕刪)


就個人使用的5D2經驗,感覺上真的很容易欠曝,
有時候都會加上1/3 EV才會覺得好看.

剛剛再把5D2的ISO 3200抓下來,取同一塊,看了一下,
相同地方亮度值跟5D3差不多白色再230左右,麻布在170左右.

所以這兩代曝光取向還挺一致的............

MUS wrote:
本篇回文中有個名詞 ...(恕刪)


很明顯5d3ios高一級〈d800原生ios本來就不高〉
但從ios100~直25600都有抹加銳的痕跡
高感的可用度ios開4000是我個人的極限
5d3與d800比較6400以下較有意義

看了一個早上d800細節較多,色調飽和
其他討論可以參考對岸的色影無忌

ks_stone wrote:
取D800與5D3 ...(恕刪)


看了你這張截圖
在右下角全白的部分,5D3明顯比較亮
在中間格紋的部分,5D3亮部的地方比較亮,咖啡色線條的部分卻明顯比較暗
左上方的部分,D800感覺比較亮一點,雜訊也比較多

我把你的截圖進了photoshop調整,整體的調量調暗不能得到一樣的效果,所以應該不是5D3比較亮
而是5D3對比比較強,或者你可以說D800對比比較弱
但兩張圖應該都是取得了最佳的曝光值
請看下圖

這是我用曲線把左邊D800的圖調整到接近右邊5D3同等亮度,而曲線的模式說明了左右這兩張圖差別是在對比,而非整體的曝光差異

依這樣的結果再回去看5D3跟D800的狀況
兩台達到同樣亮度照片時使用的快門是不同的

某個程度上你可以說,這兩張照片說明了,D800的照片可能有較高的後製調整空間

但,一切都還是拿到時機更新了幾次韌體以後再說吧

AEmeath wrote:
看了你這張截圖在右下...(恕刪)


嗯嗯,非常有理!!

剛剛用DPP看了一下5D2跟5D3的ISO 3200照片,
發現5D2裡面曝光補償有+1/3.
看來5D3快門上速度上的差異越來越有趣了.
剛剛把ISO 12800得NEF檔下載丟進Lightroom4裡,結果....

好可怕的細節阿,跟IR裡的JPG檔根本不是同一台相機吧...



抱歉縮圖太小,大家自己下載NEF玩吧

看來Nikon還在最佳化D800的JPG引擎,難怪不給放

wazer wrote:
剛剛把ISO 128...(恕刪)


用心的玩家
給你一個讚
莉跨烏~!台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