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外閃時,對主體怎麼測光?

請參考Nikon 網站 i-TTL
iTTL系統 是會預閃 (pre-flash) 然後側光系統與閃燈溝通 選擇最適補光強度方式

各型號支援的模式 Speedlight mode

簡易的閃燈教學

ASRAAM wrote:

Nikon從D1起...(恕刪)
ha100 wrote:
請參考Nikon 網...(恕刪)

Nikon那網站寫的太簡略了,拍攝前預閃取得資訊再計算TTL BL設定這方式不要說D1的D-TTL,根本從F90時代起就有了,這裡想得知的是i-TTL內部的計算評估方式邏輯.

不過這裡發現一段有意思的話:
"monitor pre-flashes are picked up by either the five-segment TTL flash sensor or an RGB sensor. "
大意是指監察預閃的結果會被五分區閃燈感應器或RGB感應器接受.
那問題來了,i-TTL已經是DSLR專用的TTL閃燈系統,每台能使用i-TTL的機身不是420點就是1005點RGB矩陣測光系統,沒有一台是10分區或5分區測光系統的.
既然如此在這裡又提到了"five-segment TTL flash sensor"是否也就表示了Nikon的確是有在i-TTL系統中保留五分區閃光感應器這設計呢?
這個閃光感應器從F3的TTL閃燈系統就存在,F90時改進成五分區測光,位置通常位在反光鏡室下方,負責監察反射至快門簾上(預閃)或感光元件上(監察)的閃光強度進行被動亮度量測的動作,預閃時觀測快門簾上的反射觀測預閃結果,曝光時被動量測感光元件上閃燈亮度的累積,待曝光正確時通知閃燈關閉.

我還是認為Nikon的i-TTL應該是採用了"先進預閃+監察閃光"這種古今融合的運作模式,不然不但會白白浪費TTL/D-TTL時代累積下來"監察預閃"這種方式的實戰資料,且若只有"先進預閃"那就跟仿E-TTL沒有差別了,E-TTL該有的缺點i-TTL也一定會有.

hsu4886 wrote:
多謝大大的分享受益良...(恕刪)

通常是觀景窗中央那圓圈(12%還15%?忘了..)的範圍.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不過這裡發現一段有意思的話:
"monitor pre-flashes are picked up by either the five-segment TTL flash sensor or an RGB sensor. "
大意是指監察預閃的結果會被五分區閃燈感應器或RGB感應器接受.
那問題來了,i-TTL已經是DSLR專用的TTL閃燈系統,每台能使用i-TTL的機身不是420點就是1005點RGB矩陣測光系統,沒有一台是10分區或5分區測光系統的.
既然如此在這裡又提到了"five-segment TTL flash sensor"是否也就表示了Nikon的確是有在i-TTL系統中保留五分區閃光感應器這設計呢?

我個人覺得上面那句英文的意思是,對那些底片SLR來說,monitor pre-flash 是依賴 five-segment sensor 來計算。 但是DSLR就完全依賴觀景窗內的RGB sensor。

雖然 Nikon 官方好像並沒有清楚證實,不過Thom Hogan 出的一系列 DSLR guide 裡都會講到:"no measurement of the light produced by the flash is made by the D200 (或其他Nikon DSLR) during the exposure"。這是因為 DSLR 的 CCD/CMOS sensor 並不像底片那樣會反射足夠的光,所以SLR依賴的 five-segment sensor 在近代 DSLR 上已經不用了 (從哪一代 DSLR 開始不太確定,可能是 D70 以後)。

所以所有 i-TTL 的閃光燈出力計算,應該都是發生在快門打開之前。對環境光快速改變的場合,i-TTL 可能會有一點問題,不過應該很少見。Hogan 的原文我就不列出來了,免得像台大網路排名一樣,被說違反著作權,把別人的文章放到自己的網站上。
kmlvli wrote:
我個人覺得上面那句英...(恕刪)

可是這樣講也怪怪的
DSLR上曝光中監察反射Nikon其實也用的好好,那些D-TTL機種全都是這樣設計的.
比起同期S2 pro/DCS 760使用與底片機一樣的標準TTL,使用D-TTL的D100/D1準度明顯的好很多,對很多用戶來說還比同時代的它家TTL閃燈要準.
而標準TTL與D-TTL兩者的運作方式差異相當有限,兩者都是曝光中監察反射,只是D-TTL無論何種狀況下一定有預閃評估.

整件事情我認為是Nikon在D1時代把標準TTL補正了DSLR的CCD反射問題來改造成了D-TTL
但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讓D-TTL恢復了單燈的準度卻完全失去遙控的能力.
所以後來以D-TTL的技術為基礎,參考E-TTL的方式,生成了(混血的)i-TTL系統.

此外使用標準TTL閃燈的DSLR上出搥大多是欠曝.
因為曝光中監察的問題上CCD與底片相比是過反射而不是欠反射(CCD可是表面一層玻璃的東西哪).
而且反射率變化似乎不穩定,對點光源(強反射區域)敏感.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kmlvli wrote:
雖然 Nikon 官方好像並沒有清楚證實,不過Thom Hogan 出的一系列 DSLR guide 裡都會講到:"no measurement of the light produced by the flash is made by the D200 (或其他Nikon DSLR) during the exposure"。這是因為 DSLR 的 CCD/CMOS sensor 並不像底片那樣會反射足夠的光,所以SLR依賴的 five-segment sensor 在近代 DSLR 上已經不用了 (從哪一代 DSLR 開始不太確定,可能是 D70 以後)。...(恕刪)


一直都滿期待大大的回覆

我有個疑問
dslr因為不像底片那樣會反射足夠的光~所以改採用反射快門廉的反射光~誰能提供五分區ttl多重感應器的實體圖片嗎
在我的d5000下面有個洞~我不確定他是只有af模組還是連同ttl多重感應器~但是他的角度做得就像是讓快門簾反射的角度

可是我最覺得奇怪是在ttl(非bl)~背景全黑情況下~以前的d50就是一個準~現在的d5000就是一整個不準(必須主體佔夠大的區域才會準)~除非說中間評價區域變大了~
反倒是bl就超準~"~

不過ttl-bl也有不解的地方~在背景比主體暗的情況下~p模式+iso auto~他也不會將背景調整至均衡的狀態




ttl 相機m模式


ttl-bl 相機m模式


ttl-bl 相機p模式iso auto
dominic2708 wrote:
不過ttl-bl也有不解的地方~在背景比主體暗的情況下~p模式+iso auto~他也不會將背景調整至均衡的狀態...(恕刪)

您第三張我看不到exif,提供一下快門速度跟ISO值來看看.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您第三張我看不到ex...(恕刪)





我直接貼出來~
f5.6
1/60
iso 450(自動)

我有確認過我的iso自動最高容許開到3200
拜讀網路上某大的文章
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2009/11/ttl-bl-myth-uncovered.html

若依上面的說法~ttl-bl的測試的確與他接近~
但是在bl時(也只有bl會)~確會發現有連動對焦點的感覺~不是真的與對焦點連動~而是好像會對有準焦地方有連動

我之前也有做一些試驗


bl~m模式~對焦於最中上點~


bl~m模式~對焦於右邊後再手動調焦為中間清楚


由於以前d50只用ttl模式~所以之前在別的文章與mong0520有些不同意見~原因在於自己沒使用過ttl-bl的關係
dominic2708 wrote:
我直接貼出來~f5....(恕刪)

Slow打開試看看
TTL BL對P模式的操縱能力被快門速度下限限制住了.

還有要囉唆一點,TTL BL千算計萬算計就是沒有算計到GN
也就是TTL BL是以出力可以從無限小到無限大的理想閃燈來設計的.
因此會發生那種因為各種限制下(通常是快門速度限制),導致TTL BL算出出一個很誇張光圈值的結論.
而該光圈值根本遠超過閃燈GN能支援的程度這種狀況.

另一個限制上面提過了,TTL BL是以"主體需要補光"為前提運轉的,一個不需要補光的主體不論TTL還是TTL BL拍出來都一定是過曝的,這衍伸到另一個問題就是我覺的Nikon的Auto ISO跟TTL閃燈一直無法搭配的很好,非常的不聰明,早年是Auto ISO一開再搭TTL BL主體有超高的機率過曝,因為測光系統搭Auto ISO自動的把主體曝光拉到正確,然後閃燈再補下去就...
近期的機種我沒有測試,因為要打閃燈Auto ISO一定會被我關掉.

dominic2708 wrote:
拜讀網路上某大的文章...(恕刪)

會不會是受到D資訊的影響?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Slow打開試看看
TTL BL對P模式的操縱能力被快門速度下限限制住了.



有低~昨天有一併試了
BL P模式~SLOW


光圈F5.6快門變為1/40~ISO 450不變~

TTL BL對P模式的操縱能力被快門速度下限限制住了.----->我是有點不解為什麼他不會把ISO拉高到3200呢??只拉到450

另外依上面我貼得連結~他的說法是
-----------
八、環境光= 3,預閃= 6,D = 5 呎:這是新模式加入 TTL-BL 的例子。 環境很暗,而主體的反射光很強。在這個例子中,除了用來辨認環境的黑暗之外,矩陣測光測得的環境光資料會被忽視,而閃燈出力的計算只根據預閃和距離資訊。
-----------
如果為真~這樣不就BL在背景暗主體亮就無法均衡背景光線


ASRAAM wrote:
會不會是受到D資訊的影響?


我也是這樣猜測...另外我看過某些資料說TTL(非BL)下不會參考D資料~不知可信度為多少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