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ain911
感謝感謝,我相信它的下一任主人一定會善待它的。
to:s82468246x、qwqw78831
很高興這些落落長的文字能給你一些幫助,我整整寫了三個星期,利用每天晚上睡前,跟早上出門工作前累積起來的。
to:louislu530、畢扣咖、sasukeworld、Jason0708、moliugam、leonxiao、夏觴、冰塵、y1988kimo、r803405、等電車的日子、raymondlife、Peniz Chang
謝謝哩!感謝大家的賞圖,我會多努力的。
to:戚楓
對啊!東西用久了都會有情感。等到它離開了,感覺更深刻,哈~
to:zero.c.l.yang
希望這篇文章真的能有些幫助,雖然我覺得很多東西用文字很難說清楚,但是已經算是盡力了。
to:吉姆林
哈,不知道下一個要分享的資料要多久才生的出來柳~
to:14155585
我已經一次把這十年的東西都要榨乾了,我看要多多鼓勵其他的潛水客浮上來換氣一下才行。
to:kidd93
我是覺得不一定要單眼啦!只要是攝影,都可以帶給我們感動哩!
to:bright105、hsi_fan、yzchen
應該不算是因為買了新相機,雖然我近日才買了X100,不過是去年就計畫要買的了。至於N家的相機,我陸續購入了D300跟D700,因為現在最多也只能帶兩台單眼出門,所以不希望有相機待在防潮箱裡壞掉,所以才售出的。
to:HITACHI LU
大大的文我看過哦!只是我很少發言就是。相信你父親的D70是你最珍貴的紀念品。
to:Randolph
感謝提醒,我一直以為那是大葉高島屋,而且一錯就是十一年,哈~本文已經修正了。
to:JCC.、Randolph
我連18-200mm VR,以及所有D70的配件(記憶卡、電池、UV濾鏡、CPL、遙控器、相關書籍)一起售出的,還包含了一個筆電相機包,以兩萬售出。基本上相機的殘值,只有兩、三千吧!
to:portnoybest、kursk、黑輪桑
不敢當啦!只是隨便寫寫的,沒辦法跟專業的比。
to:brexchen
不用羨慕我啦!一切的一切都是用血汗努力換來的。
to:fyt003
我是希望它可以繼續發揮它的功能,就像玩具總動員三裡的玩具一樣,最終可以找到下一任喜愛它的主人。
to:晨家
攝影是一種興趣,享受它帶來的樂趣最重要啦!
原本還想整理一下我使用Capture NX2的一些心得,無奈近日工作進度嚴重落後,加上又有插件不斷干擾,我想可能得花一點時間才能整理出我對於照片編輯軟體的使用心得吧!在01上經常會看到有關後製、不後製的討論,我對於影像編輯軟體使用的定義,是要還原現場拍攝的情景。
如同第一篇分享的資料所提到,數位相機在白平衡上的處理,其實是很難令人滿意的。加上我之前工作上的需求,對於建材的顏色、照明光源的發色都有很嚴謹的需求,因此當工作上需拍攝照片時,還原當時的色彩是一件必備的工作(除了使用軟體外,我還搭配了螢幕校色的工具,因為有大圖輸出的需求)。而這也是我一開始使用NEF拍攝的最大原因。
我個人認為學習數位編修軟體,除了能夠進一步控制自己作品的表現外,其實也能從編修的過程裡,理解更多拍攝時須注意的事項。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在拍攝前就準備完成,不須要在後製時處理,但也有些礙於拍攝環境的限制,可以先拍攝後再透過後製來處理。但其實透過對於編修過程的熟悉,也能掌握許多前置作業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我從不認為照片經過後製是一件丟臉的事,同時我一直覺得「後製」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攝影的前置準備,一樣是另一門專業),我在工作上配合過的兩位德籍職業攝影師,工作室裡都還有兩位專門處理後製的影像設計師。我個人一直提醒自己,攝影是一門很廣的領域,分門別類、博大精深,若執著於某一觀點,實在是有點可惜。另外跟大家分享一下Chase Jarvis的Workflow影片。我也希望哪一天,我也能有這樣的工作室。
有關後製的一些經驗分享,就容我慢慢整理,等整理完了再接在這篇的後續與同好分享。不過整理資料真的很花時間(而且現在多數的時間,我都是陪一歲多的大女兒活動),如果我不趕在六月中我家老二報到之前生出來,大概就得等到我太太做完月子了,哈。另外在站內另一篇「Fuji X100 - 終於讓我等到你」的分享文裡,有分享過我自己蒐集的一些攝影參考資料,因為不見得有人看到,所以也一併節錄分享在這篇文章裡。
攝影作品資料分享
昨天回家後收到日本Amazon寄來四月份訂購的最後一批攝影集,簡單翻閱完後心中有感。「喜愛拍照很容易,但想要拍的好,真的要很努力。」這是我個人的心得。近幾年我比較認真的在看待自己在這方面的學習跟成長,所以從網路上(攝影或設計相關網站的分享文章)蒐集了不少的資料,原本只想要自己細細品嚐跟研究,畢竟花了不少時間整理。
前幾天我陸續把Google裡的書籤,慢慢轉移記錄在Diigo上的個人書籤裡,其中有好多十五、六歲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真是令人歎為觀止。要蒐集作品並彙整在一起,並不容易,因為攝影師們所擁有的資源或媒體都不同,有些有個人網站,有的則分布在Flickr、Facebook、Blog,或第三方的圖片平台裡。Anyway,將這些資料Share出來,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好不妨參考看看。
這個攝影師個人網站的連結裡,是我個人在Diigo上的書籤,因為還會隨著時間持續增加,所以就提供該書籤的連結,不另外將個別網站的連結,整理在這篇文章裡。這個書籤裡主要都是個人的網站,有兩三個是攝影作品的平台網站,其餘都是個人網站。
D.C. 的「PHOTOGRAPHY」是我個人訂閱(RSS)的有關攝影相關的Blog或文章,我都是從這裡面的文章來蒐集相關的資料。裡面包含國內跟國外有關攝影網站的資料。
My Contacts | Flickr則是我在Flickr上追蹤的攝影同好,當然也包含自己的朋友們。這是我最早開始整理攝影資料的地方,而且強烈的推薦Flickr平台,而我也在這裡賺了不少外快,都是別人主動跟我聯繫作品的授權。
hsuanwei's favorite photos and videos | Flickr是我喜歡的照片,大抵上都是我比較喜愛的攝影主題。我會利用這些照片,跟拍攝的攝影師所分享的資料,去研究怎麼樣拍出類似的照片。
接下來一樣是D70紀念照的分享~
在還沒來奈良之前,我事先用Google Maps查詢了一下奈良東大寺跟車站的位置,而到了現場之後,才發現從車站走到奈良公園的邊邊,一路都是爬坡,而且公園腹地實在是廣大,長寬分別為四公里跟兩公里的範圍,閒晃起來真的是相當的寬廣啊!
奈良公園裡,有著一千多頭的鹿。原先我以為鹿只會出現在鹿苑 或東大寺裡,結果一進入公園的範圍裡,到處都是鹿。這些鹿都不怕人,不但出現在林野間,就連熱鬧的商店街裡,也可以看到鹿群三三兩兩的佔據了商家的門口,似乎牠門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在某一區段的公園裡,看到這兩人被鹿群包圍,原來他們身上有買薄餅乾飼料,因此這幾頭鹿一直尾隨要吃掉他身上的飼料。我看到這一幕覺得很有趣,因此等他們被追到了適當的焦段距離後,才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一幕是我對於嵐山整體印象的概括,我從畫面遠方的小徑,一路走到渡月橋上,在感受嵐山的山水之後,在渡月橋上拍下了這張照片。雖然說嵐山的商店街,帶給我一種溫暖而熱鬧的感覺,但這邊則是有如潑墨山水畫一般,給了我更多的層次與感受。
近日看李達翰所著的「一山走過又一山」感觸很多,雖然書裡提到的都是李安拍電影的種種故事,但我都會聯想到攝影這一件事。我認為攝影所表現的,不單單只是技巧與光影。它涵蓋的包含了攝影者本身的觀察、生活、感受與體驗,應該說有很多非關攝影的因素,一直與攝影這件事有所關連。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站同一個場景,所拍出來的作品,就是不一樣。所以我一直認為,想要讓自己更進一步,除了要不斷的學習之外,敞開心胸吸收各種的文化,豐富自己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畫面裡這個場景,對我來說有很多隱性的層次。山水之間的分隔,就有了八層的階段,而整體的色調刻意維持在拍攝環境當下的樣子。這畫面的反差大,利用矩陣測光時,很容易因為上方的天空與下方水面的反射,讓測光元件誤判,使的曝光不足。而最重要的小徑,會因為細節不夠而被忽略。我刻意將我想要表達的主題隱藏起來,讓有興趣的人去發現這些隱匿在山水中的細節。
在半山手扶梯的區域中前進時,前面的一段路都在半空中的天橋上前進。天橋的兩旁除了會經過許多市集之外,同時也在各種特色的餐廳間穿梭。有些時候仔細的觀察,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片段,亦或是特殊的風情。
我在天橋上首先注意到的,是樓頂巨幅美女代言的Vodka廣告。往下一瞥,突然間看到有個外國人坐在陽台,仔細看了一下,才發現這是一間餐館。這兩種元素的組合,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於是我就隨手拍下了這張照片。
在準備跨進東大寺的入口大門時,看到右邊的草坪上有好幾群的學生,正輪流著拍攝團體照。我在旁邊觀察了一陣子,也隨手拍了兩張。原本打算再站進一點拍攝,結果旁邊的攝影工作人員打手勢暗示我不方便側拍,不過已經拍到的兩張照片,就自己保留下來啦!
這個團體照的現場布置的很不錯,雖然我覺得有逆光,但整體來看效果還不錯。另外環境的周圍巧妙的安排了一些動物在現場,在東大寺的範圍裡吸引鹿群並不困難,但要牠門乖乖待在這裡就不容易了。另外這裡還用了些種子,吸引了一些鴿子過來,攝影師在拍攝時還會刻意驚擾一下,讓鴿子飛起,好捕捉那瞬間的畫面。我在旁邊剛好也拍下這一刻,我很喜歡畫面裡每個人的神情。若干年後,這畫面都會是這一群人美好的回憶。
從關西機場搭乘電車抵達京都車站時,拉著一個行李箱沿著月台上的指標,準備前往飯店免費巴士的接駁處。出遊的第一天心情總是特別興奮,專注力、體力與好奇心也最強,這時候看到任何的東西,總是會感到特別的新奇有趣,我想這是出國旅遊最讓人享受的感覺之一了。
我在月台上曾碰過幾次鐵道迷的聚會,沒看過的人可能很能想像,所謂的「迷」,事前的準備道具有多少。我看過有人背著小型的A字梯跟中型的照明設備,在月台上穿梭,只為了拍火車頭。我在即將離開月台時,看到三十多號月台的普通車即將行駛,有兩位駕駛在車廂前頭交談。從我這邊望過去光線的分佈很有層次感,於是我隨手拿起105mm的鏡頭,記錄下這張照片。
我到豆水樓用餐時,館內已經沒有其他的客人。豆水樓是我這趟京都美食行,一直想拜訪的地方,這可能跟旅遊雜誌的介紹有關,不過親自到訪之後,發現真的名不虛傳。豆腐料理的美味與特殊性不說,這裡的服務態度可是這趟京都行最好的一間餐廳哩!而且還可以用英文服務哩!
我剛進店裡時,先觀察了店內的情形。這個時間點來有個好處,其他的客人都離席了,很適合拍照。我坐的巴台區域,可以看到外頭鴨川對岸的景致。我想將店內的這個景致記錄下來,於是從我坐的位置拍下這張照片。由於室內跟戶外光線的反差很大,因此在測光時我盡量能夠保持亮部跟暗部細節的平衡。一般來說,也可以使用閃燈來補充室內的燈光,不過在某些場所裡使用閃燈不太恰當,因此只好從曝光的部分來微調。
在準備短暫離開天龍寺,去搭乘嵐山觀光小火車時,在天龍寺的總門旁,發現了一座鐘樓。鐘樓位於總門的右邊,我走到水溝旁的駁坎上,靜靜的觀察這一座鐘,腦海裡隱約響起了深沈的鐘聲。這不禁讓我聯想起小時課本裡讀到的楓橋夜泊,這詩裡描繪的鐘聲,到是穿越了時空有千年。人在異鄉為異客,思緒總是特別清明,在此時反倒想起了以前所唸過的東西。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鐘樓隱身在樹林中,因此並沒有充足的光線。我避開了鐘樓的結構,讓構圖集中在一部份的古鐘上,並從陰暗的鐘面來測光,盡可能表現出古鐘上的雕花與斑駁的表面。
日本神社的拜殿,通常都會有一個鈴鐺,這鈴鐺高掛在拜殿的上方,同時還會垂下一條彩繩。記得我初次訪問日本時,看到每個參拜的人都要搖一下那個鈴鐺,心中一直感到疑惑,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到底代表什麼樣的意義。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搖鈴發出清脆的聲響,是為了要通知神明我們有話要說,有事相求。看來這鈴鐺就是神明的門鈴了。
我很少注意到拜殿上方鈴鐺的樣子,因為通常焦點都會擺在下方垂掛的採繩,而多數的鈴鐺都小小的,加上垂掛在上方有時都在陰暗的角落,有時想看也看不太清楚。這一次在清水寺我特別注意鈴鐺的樣子,我發現它有點像是放大的鑼,由於樣式看起來跟我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樣,我就隨手拍了下來。因為上方較為陰暗,因此我測光時是以鈴鐺為範圍,來取得曝光的數值。
在京都不同地區的景點,都會有人力車的觀光行程,而這些車伕都會很和善的詢問遊客,有沒有興趣搭乘人力車。我在不同的景點都遇上人力車伕,通常他們看到我帶著兩台相機,都只會跟我微笑一下。而不同地區的車伕,都會穿著當地漢字的衣服,比方說「京」或「嵐」之類的。也許下回再訪京都時,我可以坐坐人力車,感受一下這種感覺。
我喜歡這些車伕背後那些大大的字,因此在拍攝的時候,都是從後方的角度。選擇這方向構圖,是要凸顯車伕在等待客人時的場景。利用垂直構圖較可惜的是無法將人力車放進場景裡,但可以將焦點放在隱喻的「等待」上。
這是最累的一天,雖然今天只走三百八十公里路,但從武威到西寧,中間在窯街有十二公里的路,會讓車子抖來抖去,像是跳舞一般。我們全程一共安排了五個購物點,在行程說明上都有,新疆兩個、甘肅一個、陝西兩個,這是甘肅段的購物點之一。裡面賣的是玉製品吧!其實我也忘了,對於街道外的市集我還比較感興趣。
照片裡看報的老人家右上方,是羊咩咩,因為畫面有點血腥,我就刻意避開那些角度,沒想到還是照到了一點點。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已經料理過的樣子。
這是我們在青海段的導遊秀秀,也許是因為年齡相近的關係,有許多的話題可以聊。不過對於我們其他的團友來說,狀況剛好顛倒,因為多數參加的團友都是退休的長輩,所以他們可能覺得比較難跟年輕的導遊溝通吧!Anyway,從秀秀口中得知了許多當地的民俗風情,增長了不少見識。
青海這裡是典型的高原大陸氣候,平時日照時間很長,冬季長、夏季短,而多數時間都很乾燥,然後風速很強。我來訪的季節是夏末初秋,這幾天氣候相當不穩定,但陰雨來的快,去的也快,真的是體會當地氣候無常的變化啊!
在回西寧的路上,下起了滂沱大雨,車行沒有多遠,陰暗的天空卻出現了大片光明。我在經過兩種氣候的交界處時,拍下了這一幅景象。原本我是想避開中間的那根電線竿的,沒想到它反而成了一種界線,成了明亮跟陰暗的分隔點。有些時候在拍照的當下,無法思考太多的層面,但回到家後整理照片,卻提供我們思考與學習的好機會。拍照的前製與當下都很重要,但最後整裡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一直認為自我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頭看看自己拍了些什麼。
在青海湖的湖畔,我們團員中的一位大叔,拿著DV記錄著這一趟旅程的點點滴滴。而當地的藏包小朋友,溜著一頭羊,在旁邊觀察著我們大叔拍攝的過程,這兩人到最後很愉快的成了一夥,成了忘年之交。
當大叔正在跟小朋友示範DV的操作方式,而這頭無奈的羊一直想往後方陸地的方向前進,只是身體被那短短的繩子給牽絆住了。我覺得這個畫面相當有趣,於是從後方選了個角度,拍下了當時的情景。
我在青海湖畔,遇到了許多攝影同好。旅遊拍照有時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除了有些裝備要隨身攜帶之外,熱情、勘查與等待更是不可或缺的因子。所以如果跟喜愛拍照的人出國,有時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我在湖邊時看到堤岸上走過一群攝影工作者,其中照片裡這位先生的裝扮讓我印象深刻,那種隨性自在的調調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於是我在他們經過我正前方時,利用背後的雲朵作為陪襯,拍下了這一瞬間的畫面。我個人覺得,要利用鏡頭捕捉到某種特質或是味道,是最困難的習題之一。
在甘肅省蘭州市的黃河邊,我第一次看到羊皮筏,這個是以前念地理時才會接觸到的名詞。羊皮筏是古時黃河主要的交通工具,儘管現代已經有許多先進的船舟,但羊皮筏還是黃河邊一項觀光旅遊的收入來源。儘管看起來有趣,但我實在很難想像搭乘著它,在滾滾黃河上穿梭的感覺。
我在箱根時居住的飯店是強羅彩香,這間飯店相當的傳統,客房有分為和室與洋室,我所訂的是和室的房間。客房裡只有洗手間而沒有浴室,要沐浴的話得到飯店裡的公共大浴場。這裡的溫泉是硫磺泉,在這麼傳統的飯店裡住宿,感覺相當的舒服。這樣一泊二食,一個人是8,400日幣(一般都是兩倍價錢),相當的便宜哩!
在這邊睡覺前,得自己鋪設棉被,它的設備很簡單,拿出來在榻榻米上攤開就可以了。房間裡有除濕機,因此住宿起來相當的舒適。一大早時,我在窗外陽光的照射下甦醒過來。這裡的內窗使用宣紙做為窗紙,窗外則是一個讓人休憩的室內陽台。這種設計讓人覺得很舒服且沒有侵略性,因此在起床後我將這一幅畫面記錄了下來。這幅畫面組成的元素相當的單調,通常處理單調事物的時候,得特別注意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而我想要記錄的,是一個慵懶而舒適的清晨,就是那種睡到自然醒的快感,嗯!這實在是太抽象了~
在Hamilton Gardens的時候,天色一直是陰晴不定。Hamilton Gardens的入口處有一座中型的湖泊,湖裡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鴨子游來游去,光是在湖畔坐一個下午,就是一種享受。
我在天色快昏暗前,從湖畔的一邊,拍下了Hamilton Gardens的遊客服務中心。我刻意讓下方的湖泊佔了較多的畫面,一方面可以呈現出天空的倒影,同時也能讓湖面的波紋透露出多一點的寫意。
在Hamilton有個著名的大型花園,那就是漢米爾頓花園(Hamilton Gardens)。紐西蘭人最愛的三項休閒活動分別是園藝、閱讀與散步,而漢米爾頓花園正提供了這樣的休閒功能。其實紐西蘭不只是酪農業出名而已,他們的園藝也聞名於全球,所以到紐西蘭參訪時會發現他們到處都有公園,而公園裡都會有非常漂亮的花園。
圖中的熱氣球,是我坐在池邊的躺椅上拍攝到的。這邊共有五個主題花園,分為「Chinese Scholars Garden」、「English Flower Garden」、「Japanese Garden of Contemplation」、「American Modernist Garden」與「Italian Renaissance Garden」。拍攝地點的美國現代主義者花園真的很現代,它算是最小的一個主題花園,整個花園最大的特色就在那個池畔風光與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拼磚畫。這個花園要表現的是二十世紀中期的美西文化,大多數現代主義花園的特色就是強調為放鬆與休閒的戶外生活文化,而現代主義風格是國際化的,它分別在歐洲各國與美國發展,而這個主題花園則選擇加州風格來作為表現的範例。我的感覺是,它很平民化,像極了一般私人豪宅裡的庭園景觀。
奧克蘭動物園裡有許多親子遊樂設施,其中這一座類似恐龍蛋的溜滑梯,是專門為小朋友所設計的。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看到這座溜滑梯時,總會聯想到哆啦A夢(小叮噹)片頭所出現的那個「ガリバートンネル(格列佛隧道)」。
我從坡道旁的小徑經過這座溜滑梯時,剛好看到一位小朋友站在入口前猶豫不決。我在這邊看著他大約將近三分鐘,但他就是一直待在洞口不敢向前跨出一步。我覺得這個對比的畫面很有趣,因此分別拍下兩張照片,一張是利用長焦段,以小朋友作為構圖的中心,而另一張就是這個畫面。我試著讓整個場景都能塞進畫面裡,好凸顯這個有趣的對比。面對未知的事物,其實我們都跟小朋友一樣,總會思考遲疑,也總心懷恐懼與期待,這畫面的延伸就像是我面對這趟未知的旅途一般。
東加里羅國家公園有許多的登山步道,步道的長短從二十分鐘的路線到八小時的路線都有。光是這個國家公園就可以待上兩、三天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度拜訪這裡。世界這麼大,而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看遍每一個角落。還好網路與媒體這麼發達,雖然不能親臨,但透過這些媒體,我們也能經歷那樣的景致。我所下榻的旅館是當地著名的青年旅館,房間古色古香,有趣的是電視上正在播魔戒,而魔戒的末日火山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我跟朋友開完笑說:這張圖片若要給個主題,應該叫做「藍天、白雲、樹一排」吧!在紐西蘭自駕車旅行式一件很愜意的事,唯一要挑剔的應該就是我的行程排的太滿,導致每天都要奔波兩、三百公里,在經歷過南、北兩島的環島旅行,最長單日行駛的距離,還超過了七百公里,這樣的行程通常在三、四天後,身體就已經吃不消了。
紐西蘭南、北兩島的地貌截然不同,南島的道路較為筆直,北島則幾乎都是丘陵地形,蜿蜒的公路加上兩旁青翠或鵝黃的景色,宛如置身在人間仙境。途中照片是從行駛中的車窗往外拍攝的,由於天氣很好,就算是在高速的車速下(時速約110km),還是可以拍下清晰的景物。
在東加里羅國家公園中的小徑中健行,經常會遇到陌生的背包客,儘管大家都不相識,但都會有默契的打個招呼。我很佩服許多背包客能夠背著大件的行李,在山中或是公路上穿梭。我的朋友也經常說佩服我能夠帶著一堆相機,在外面流浪。過去一年半以來,我還升級了攜帶物品的能力。因為家中多了位女寶寶,跟著我們到處啪啪走,除了攜帶相機外,再加上一堆寶寶的用品,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自己太懶惰,無法跟這些背包客相比擬。
途中的背包客行動的能力飛快,當我們還在拍照時,他跟我們打聲招呼後,一下子就不見人影。這是我唯一留下的一個畫面,人生就像是這樣,我們不斷的往前行,也許獨自一人,也許有親人朋友相互陪伴,不過最終我們還是如出生般,需獨自面對生命的議題。
我們出遊時很難得會有合照,因為大多數的時間我都專注在拍照上,幸好另一半很體諒我的行為,甚至也蠻鼓勵我維持攝影的這個興趣。我的同事(尤其是女同事們)看到我們度蜜月的影片把我罵個臭頭,因為影片中我幾乎都是走在前面,拿著相機東拍西拍。留下另一半默默拿著攝影機,捕捉著這樣奇異的畫面。
多數我們的合照,都還是路人甲乙丙丁自告奮勇,說要幫我們拍照。通常我也不好意思拒絕,畢竟人家是一片好心,不過每個人看到的視界真的有差,有些合照只能說還蠻值得留念的。這張照片是我們自己用腳架拍攝的,原本腳架帶在身上是為了拍攝風景,後來才發現實際上派上最大用途的,卻是我們的合照上。
我自己很喜歡這一張照片,整整花了四個半小時,才走完這一段路。東加里羅國家公園有許多的登山步道,步道的長短從二十分鐘的路線到八小時的路線都有。這一條路線最有名的就是這個瀑布,它位在一個不太像是會有瀑布的地方,超級壯觀。整條路線非常曲折,大致上分為三種景觀,走了半天下來身體雖然很疲累,感覺卻很舒服。
我在Tongariro waterfall拍了不同角度的照片,在這邊我使用的是10-20mm的鏡頭,我使用廣角端,記錄下這瀑布的全貌。在日光充足的地方,我將光圈縮小,利用矩陣測光的模式配合腳架,拍下這張照片。腳架在風景攝影的應用上,相當實用,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得背著它到處跑吧!
在威靈頓的時候,我們去超級市場買了瓶紐西蘭當地的紅酒,以及一個小蛋糕,準備回公寓裡享用。市區裡的超市並沒有一般鄉鎮來的大,我想應該跟土地的使用有很大的關係。不過超市雖然不大,賣的東西卻精緻了很多。我在葡萄酒專區裡駐足了許久,這裡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讓人看的眼花撩亂。我想選一瓶30塊紐幣左右的紅酒,後來挑到了Mission的產品。因為在飯店裡飲用之後,覺得很好喝,沒想到兩天後我們真的跑去了位在Napier的這間酒莊,而且拍到了我很喜歡的照片,只能說冥冥中有一種緣份在繫絆著。
在紐西蘭用餐已經習慣了要搭配啤酒或紅、白酒,有時在餐館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我比較喜歡待在自己的小窩裡小酌,所以利用逛超市的機會,買了瓶紅酒回出租公寓裡享用,吃不完的蛋糕還可以兼當隔日的早餐。桌上的那些玫瑰,是這天早上在Victoria Esplanade跟園藝小姐要來的,放進房間的花瓶之後,開的更大朵了,房間裡充滿了玫瑰的香氣啊!今天跑了許多地方,雖然感到疲倦,但真的是過得非常充實啊!我很喜歡威靈頓,在旅遊中點的這時候,它就像是我的家一般,讓我有機會好好的休息一下。
在威靈頓的女王碼頭邊有好幾間餐廳,原本我是打算到市中心用餐的,沒想到鎖定的餐廳當晚沒開,所以只好又走了半個小時趕到女王碼頭。原先是打算改到五號倉庫用餐,但今天不知道怎麼搞的,走到了「酒香餐廳」時,它沒營業。而來到了「五號倉庫」,才發現它們被包走了。有一間公司包下了整間餐廳,餐廳裡擠滿了這間公司的員工,此時大家正在巴台區喝著飲料邊聊天,而用餐區則還在擺放各式各樣的餐具哩!直到我後來用完餐經過時,他們才正用餐沒多久呢!
在面對五號餐廳正門口的右手邊,有一間船塢造型的餐廳Dockside Restaurant。原本打算到這間餐廳用餐的,不過在餐廳的門口有一張告示,上面有一條說明是:「若是服裝儀容不整,店內的經理有權力拒絕服務客人,並請客人離開。」看到這一則說明時,我猶豫了一下,我實在不知道服裝儀容的規定應該怎樣才算合格,我只穿著一整套DIESEL的工作褲、T-Shirt跟外套,儘管也不能算是服裝不整,但看起來真的挺邋遢的(DIESEL的風格就是頹廢到不行),而看看店內一樓的客人,個個都是穿西裝打領帶哩!最後我決定再往後面走走看(結果隔天不信邪的我還是到Dockside Restaurant享用了一頓大餐,但花了很多錢),不過此時我已經餓的沒力氣走路了。後來決定選擇了The Loaded Hog,這是一家連鎖餐廳,在奧克蘭、漢彌爾頓、皇后鎮......等都有連鎖店,而且也一樣的大間。
而其實在The Loaded Hog餐廳旁的New Zealand Academy of Fine Arts,它的一樓也有一間餐廳,我是用完餐才發現的,這一區的地下室都是停車場,而我租來的交通工具這時候正靜靜的待在下面的某一角。用餐完我在這邊散了一下步,風帆造型的遮棚,在夜晚燈光的搭配下,看起來非常的華麗,彷彿是海灣邊靜靜停泊的一艘大船。
The Loaded Hog餐廳的一、二樓各有一個巴台區,夜晚的巴台區看起來非常的炫麗,我很喜歡這種色調與它所營造出來的氣氛。今天我又點了牛排餐,我選擇的是Stockman Steak(27塊紐幣),另一半則點了Oven Roasted Lamb Rack(26塊紐幣)。我這趟行程幾乎天天吃牛排餐,雖然我也很想嘗試羊排,不過吃過一次發現有骨頭之後,我就不想嘗試了。
一開始我選擇在陽台區用餐,因為有很漂亮的夜景。但在陽台區坐了幾分鐘之後,就發現外面實在冷到不行。尤其加上喝了幾口冰啤酒,更是從身體裡面一直冷到外面來,後來請服務生幫我們換到裡面的位置用餐。這一區的餐廳裡面最大的特色,就是都會擺放幾艘船做為餐廳的佈置主題。同時每一個座位區塊,一定會搭配一組液晶電視,電視上播的都是運動頻道,好方便客人邊用餐邊幫自己支持的隊伍加油。本來我不太看橄欖球賽的,結果到這邊剛好遇到賽紀末,每次用餐時跟著看,也看出了一點興趣。照片裡的傳真的很漂亮,好想帶一艘船回家收藏。
在離開Braemar Motor Lodge的時候,請汽車旅館的老闆推薦幾個Palmerston North當地景點,在知道我們要趕往威靈頓時,老闆推薦我們路上會經過的Owlcatraz(我把它翻成貓頭鷹之家),說這個「原生鳥類與野生動物公園」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於是離開了Victoria Esplanade之後,我們就往南朝威靈頓前進。從Palmerston North到Wellington約有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貓頭鷹之家」就位於離Palmerston North三十五公里的一個鄉鎮(Shannon)上。
Owlcatraz(貓頭鷹之家)的路標相當明顯,才經過了Shannon的市區沒多久,正準備沿著彎路走出市區時,就看到它出現在左手方。左轉後沿著小徑跟指標前進,大約兩百多公尺就到了Owlcatraz的小木屋前。抵達的時候,正巧遇上一群約國小年齡層的小朋友在這裡進行戶外教學。我正在停車時,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就向車子走了過來。才下了車,她就熱烈的歡迎我,並邀請我先到小木屋裡喝杯咖啡。
Big Sigh是一條溫和的土紅色大牛,來訪的小朋友或遊客,都可以騎在牠的背上。看起來牠似乎認為牠也是人類,而不是一頭牛哩!Lydia聽說可以騎在牛背上,很高興的爬上去體驗騎牛的感覺。原本我也很想騎騎看,不過我的Size實在太重,Jenny根本無法把我撐上去,這樣也好,不然我可能要背上虐待動物的罪名哩!不過Big Sigh真的是很大的一頭牛。
剛到Owlcatraz(貓頭鷹之家)的時候,服務人員簡單的說明了園區裡行程的種類,整個行程的導覽從三十分鐘到兩個小時都有。我到達時大約一點半左右,我向她說了今天還得趕往威靈頓,她說時間上沒有問題,於是我選擇了兩個小時的導覽。由於行程包含了螢火蟲洞的觀賞,所以一個人的費用是紐幣十八塊(約台幣三百六十元)。園內導覽的行程從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每隔一個時間單位,才會進行導覽。因此在時間還沒到之前,她先請我在小木屋用點餅乾跟咖啡。這些都是免費提供,不過需要手動自行沖泡。
接著由Jenny負責接待我們,沿路Jenny詢問我這趟紐西蘭的行程感覺如何,我說來到這邊什麼都感到新奇,每一天的口頭禪就是「哇」、「好美哦」......,她說她回到這邊服務才一個多月,她今年十八歲,但已經有一個寶寶了。聽到這一段實在是太讓人驚訝了,因為她怎麼看都不像一位媽媽哩!Jenny還說到這整個園區以前是個垃圾推,是園區的主人獨立重建的。來這這裡,很難想像以前這是個垃圾場呢!
牧場區的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可是這些名字我實在是記不起來,我只記得跟這些動物有關的一些故事而已。照片裡這頭黑白相間的小牛(Tuggys Buoy),牠最大的特色是腿很短,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是牛群裡的臘腸牛哩!牠媽媽是一條有名的569號母牛,在一場大水災時,當時懷孕的牠救起了被大水沖走的農場主人Kim Riley。後來牠生下了八頭小牛,其中Tuggys Buoy被園區買下,在這裡過著快樂的日子。而這個故事還寫成了一本書(Cow Power)哩!
照片裡的這一頭米黃色的牛(Big Snow)脾氣不太好,因此Jenny叫我離牠遠一點。Big Snow是整個園區裡最大的一頭牛(有機會打破世界記錄),直立的時候有一百七十多公分高,我的頭在他身邊還不到牠背部的高度哩!這頭牛又高又壯,從外表看不出牠脾氣有多壞,不過既然Jenny都這麼警告了,我當然是敬而遠之啦!
在Owlcatraz(貓頭鷹之家)等待工作人員的帶領前,我跑到了小木屋正對面的一個小車站拍照,剛好有群校外參觀旅行的小朋友,正在這邊玩耍並等待小火車的到來。火車已經載走了兩批的學生,我過來時只剩下幾位老師,跟十多位小朋友還在等下一般的列車。CHOO-CHOO Train Station這邊有一小區的小型動物園,遊客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小動物,並撫摸牠們。
我在拍照的時候,這位小女生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幫她拍一張照片,她想跟驢子合照一張,我跟她要了聯絡的住址,比方說email之類的,結果她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哈~就這樣她快樂的拍下一張照片,看了照片幾眼後,又跑去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了。真希望我有機會把照片寄給她,但這個小女孩的資訊應該很難人肉搜索到吧!
從市中心搭乘纜車上山,整個區間的時間不到十分鐘,沿途可看到Victoria University、Kelburn Park與威靈頓市區,整個海灣的美景盡收眼底,真的是美麗極了。
我在下了纜車之後,在纜車月台旁拍了幾張照片。在不同的城市裡,都會有纜車的設施,而纜車本身就是一種故事性十足的題材,所以成為許多人喜歡拍攝的目標。這張照片在構圖上雖然是以纜車為焦點,但實際上想呈現的是圍繞在纜車周圍的元素。想突顯哪一種主題,可以透過纜車佔有畫面空間的大小,帶出我們想表達的情境。
在紐西蘭許多城市裡,都有搭乘直昇機的旅遊活動。像HELiPRO就是一家連鎖的直昇機旅遊服務公司,它在威靈頓、羅拖魯瓦、北帕莫斯特都有營業的據點。畫面裡的這台直昇機看起來非常先進,很像以前的飛狼(Bell 222)。我還記得小時候台視週末影集都會播「飛狼(Airwolf)」,我對於它的主題曲映象很深刻,雖然節奏很簡單,但卻是早期影集少見的電音原聲樂曲。這台跟霹靂車一樣神奇的直昇機,有渦輪噴射引擎跟靜音飛行的特異功能,在當時對於飛機一無所知的我來說,可是超級炫的功能啊!(結果都是假的,哈~)
我在海灣邊看到的直昇機一共有三台,每一款都不一樣,其中上面提到的那台最大,也是看起來最先進的直昇機。搭乘直昇機是瀏覽當地美景很棒的一種方式,除了直昇機的旅遊服務之外,在紐西蘭的某些地方,還有熱氣球的空中瀏覽服務,我心想如果可以在高空中俯拍這個城市的美景,該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啊!
HELiPRO所提供的並不只是單純的市區導覽旅遊而已。威靈頓地區的景點除了可以利用步行、市區電車、巴士之外,也可以搭乘渡輪或火車到鄰近的地區去享受郊外的生活。而威靈頓周遭有些景點,像是凱普蒂島自然保護區(Kapiti Island Nature Reserve)或是哈特谷(Hutt Valley),都有不同的戶外活動可以體驗。而HELiPRO也有一些遠離都市的活動行程,除了提供交通服務外,它也會幫忙代訂住宿地點,或安排酒莊導覽行程。因此除了外來遊客會選擇直昇機旅遊公司的服務外,當地的民眾也會透過這公司安排假日的休閒活動。
在這邊散步時,剛好看到一群當地的上班族,正準備搭乘直昇機不知要去哪。在威靈頓進行市區的天空之旅並不便宜,八分鐘的旅程需要約一千九百塊台幣,它是數人頭的,所以上飛機的每個人,都得繳這筆錢。還是最陽春的行程,最貴的是一個人一萬二,全程約一個多小時,可以觀賞整個Cook海峽周遭。所以如果有預算的話,不妨參加一下這類的空中之旅。後來我在南島的Franz Josef Glacier有參加直升機之旅,一個人約台幣8,500左右,那一趟蜜月旅程花了近四十萬,是這輩子最奢侈的一趟出遊了。
在離開威靈頓的時候,特別去Upper Hutt尋找了一下電影金剛的拍攝現場。當地旅遊諮詢中心的人員給了我們一張地圖,但他們說並不知道金剛的拍攝地點,倒是魔戒的拍攝定點很知名。地圖上有好幾個公園,於是我們按圖索驥,分別拜訪了其中的兩個公園。這個公園的腹地不大,但非常的漂亮,我很難把它跟魔戒的場景聯想在一起。
我們發現了公園裡還有遊樂設施,儘管只是簡單的滑行設備,結果我們在這邊玩開了,消磨了不少時光。拍攝滑行的動態我是用追焦的方式拍攝的,由於光源充足,所以沒有失焦模糊的狀況發生。
在奧克蘭的港邊,我如願以償拍到了港口停泊的船隻照片。這天氣候不好,還下著毛毛細雨。我是搭著渡輪來到了這個港口,享用了一頓大餐後在等待下一般渡輪的時間,拍了許多港邊的照片。儘管現場的環境不太適合拍照,但利用了相機的測光系統,稍微欺騙了一下測光的數值,還是記錄下美麗的光影。我很喜歡光線投射在船隻上的光影,以及遠方夕陽西下的雲彩。
未完待續......
△我是索引▽
別了,我的D70
別了,我的D70—圖片分享之三
別了,我的D70—常用後製功能的分享
我的ONA相機電腦包(The Union Street - Smoke)
Fuji X100 - 終於讓我等到你
My New Toy Nikon D700-攝影真的是一條不歸路
消失中的當先生~ http://app.duncan.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