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相機跟人生一樣, 你不能全部帶走, 也不可能選到最好, 只能取得最理想的平衡.

我跟所有的攝影人一樣, 從年輕到老, 越來越老, 也越來越想花錢, 但科技的進步, 卻讓相機品質越來越好, 越來越便宜, 所以這幾年來買相機的速度開始放緩, 常常心理鬱悶不堪.

2002 年的 Nikon D100, 當然要買, 因為那是第一台的 DSLR, 從此不用買底片了.
D200, 好在哪裡不知道, 但機型號碼多了一倍啊.
D2X, 光看那龐大的機身, 就能襯托出我的專業, 非買不可!
D70, 這麼輕巧的機身, 終於旅遊可以輕鬆一點了, 買!(怪了, 那當時幹麼要買 D2X?)
D300, 畫數突破 1000 萬, 也終於有 cmos 超音波除塵, 想到那天空可恨的塵點, 當然要買.
D90, 高 ISO 竟然可以上 1600, 你說怎麼能不買?
D7000, 哇靠, ISO 好像可以開到 6400, 畫數高到 1600 萬, 買買買, 為了這一台還在 01 跟人血戰十天.
D700, 唉! 錢都花成這樣了, 怎麼能不弄台全幅玩玩?

如果你以為我就是 Nikon 控, 也太小看我了, 光說 Fuji X100 的快門+光圈環 Nikon 就沒的比, 更不用說 Olympus E-M5 得天獨厚的輕巧體積更是打片天下無敵手, 所以過去二年我好快樂, 隨時市場上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產品出現, 而且獨特的亮點都願意讓你下訂排隊.

品牌情結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因為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歷史包袱與文化風格, 所以你別指望 Nikon 加入 M43, 也別指望 M43 的機器能像 Nikon DSLR 一般省電, 因為根本就是不同定位的產品與市場, 你必須在市場上挑選自己需要的產品, 而且要完全拋棄對品牌或是單一機種的信賴與忠誠度.

當我在幾個月前準備要開車橫跨美國加拿大時, 為了帶什麼裝備出門確實傷透腦筋, 若要輕便的雙機雙鏡, E-M5 是不二之選, 但把 D7000, D700 放在家裡總覺得是不是懶過頭了? 但最後還是選擇只帶 E-M5.

其實因為輕巧好攜帶, 在最近二年裡, E-M5 已經是我的主力了: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E-M5 的反應速度與可靠度沒有讓我失望, 而且常常下車一走就是走路幾小時, 二台 E-M5 確實讓我省了不少體力.

這張是開車經過突現的一個美景, 緊急靠邊抓了 E-M5 就下車拍了幾張, 當時掛的鏡頭是 Olympus 9-18mm.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100% 放大檢視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這張天色已經暗了, E-M5 + 100-300mm 鏡頭還是沒讓我失望, 換算成 FF 等效 200mm 焦長, 而快門卻是 1/20sec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100% 放大檢視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關於 E-M5 的缺點

雖然現在 E-M5 是我的主力機種, 但也不是沒有缺點(優點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由於小片幅的先天限制, ISO 拉高之後的顏色會走樣, 尤其以人像最為明顯, 雖然 E-M5 的防手震相當厲害, 但快門速度掉下來的結果, 就是被攝物容易晃動模糊. 當然這可以靠換一個 F1.4 鏡頭解決, 但目前 M43 大光圈的自動對焦廣角鏡還是稀有. 間單的說, E-M5 在光線不足的室內, 很難拍出讓我滿意的人像照(不用閃燈).

可靠度與操控性呢?

坦白講, 一趟二十幾天的東西岸之旅, 溫差可以由零下到零上二十幾度, 可能是凍壞了吧? 曾經有過其中一台 E-M5 失控, 我只是按一下播放鍵, 但 E-M5 卻開始自動連拍, 一直拍都停不下來, 關電也沒用, 最後必須拔出電池 E-M5 才甘心停止.

此外就是相機上的按鈕小到帶手套不易操作, 雖然這是為了減少體積所付出的代價, 我也沒話說, 只是相機從背包裡拿進拿出, 或是有借給他人拍過, 機頂那幾個轉盤會很容易因誤碰而偏移了原有的設定.

也因為 E-M5 吃電很兇(所有無反相機的通病), 所以我常常因為要省電, 或是在夜拍時不想發亮的 LCD 引人注目, 我都選擇關閉 LCD. 但因為如此, 我卻更不確定現在相機的設定是否正確.

有一次只是借給老婆拍幾張, 拿回來後我也沒仔細檢查設定, 但結果拍了幾十張後才發現快門不小心被轉成了 1/15, 天啊, 幾十張 1/15 的廢片. 這種例子多不勝舉, 有時甚至從 A 模式被無意間轉成了 ART, 這種不確定感是相機操控上的一大敗筆.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由 X100 找回的操控感

當時我會瘋狂去訂購 X100 其實也是希望解決這棘手的問題, 因為目前能自動對焦的數位相機, 似乎也只剩下 Fuji 還保留著快門旋鈕與鏡頭光圈環.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這是過去還在拍底片時留下來的美好記憶, 不需要煩惱一大堆的控制鍵, 也不用隨時打開 LCD 檢查設定, 更不用煩惱那迅速消失的電力. 你可以專心用雙眼看著景物, 用右手轉動快門速度, 左手控制光圈大小, 然後迅速的拿起相機按下快門, 這才是我要的.

然而這過去看來再也平常不過的動作, 在今天相機高速的進化下, 竟然幾乎已經絕跡, 這實在令人想不透也極不習慣, 光看 Nikon 的鏡頭發展史, 所有具備光圈環的 AF D 鏡現在都幾乎停產, 難道這是使用相機的宿命, 每一次按下快門前, 都還要花上幾秒鐘在觀景窗裡確認光圈快門或是 ISO 有沒有跑掉?

Fuji 的 X 系列的確曾經讓我迷惑了一陣子, 如果 X-E2 搭配上一系列有光圈環的鏡頭, 其實還真的蠻有吸引力, 但 Fuji 有光圈環的卻只限定在幾隻定焦鏡, 同時價格也很驚人的貴. 同時在我現在已經有了 M43, Nikon DX, FF 三個系統之下, 要再買足一條 Fuji 的產品線也實在是太誇張了.

其實 E-M5 許多缺點幾乎都是先天性的障礙非常不容易突破, 例如小體積導致小片幅, 小片幅導致高 ISO 不足與不容易表現淺景深, 體積小又導致帶手套不容易操作並且容易誤控, 缺少光學觀景窗又導致電力耗的兇, 為了省電卻導致相機經常自動節能休眠, 所以如果你想悠哉晃盪, 專心觀察尋找攝影靈感, E-M5 的操控與節能休眠會讓你很緊張, 每次拿起相機要按下快門前, 都要反覆經歷喚醒相機, 等待電子觀景窗工作, 確認光圈快門是否正確, 這種反覆的操作會讓你很無奈. 我也曾經想過乾脆把相機設成不休眠(選單裡最長只能設到五分鐘), 但結果就是電池很快就沒電了. 但如果不這麼做, 要拿起一台已經進入休眠的 E-M5 搶鏡頭,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時 Nikon Df 出現了!

先不管在網路上這台相機已經被罵翻了天, 但 Df 對我而言卻像是一顆解藥.

填補 E-M5 在低光度下的不足.
具有我要的快門旋鈕, 同時還附送 EV, ISO 旋鈕.
我所有的 AF D 鏡都可以使用光圈環啦.
不再煩惱相機的電力問題.
比 D700 品質高, 但重量體積卻小一截.

簡單說, 我可以事先設定好 ISO Auto, 與光圈優先, 其他的 EV, 連拍模式與測光模式, 都可以憑著手指的觸覺調整, 我還有什麼不滿足? 同時 Df 的轉盤旋鈕都緊到不太可能只是進出背包而誤觸, 這對我實在是太重要了.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被電到之後就是決心, 決心之後就是快如閃電的動作, 瞬間就把所有沒有光圈環的鏡頭, 加上 D7000, D700 全部包了一大包去換回一台 Df. 於是二個系統全員到齊.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好吧! 又給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 也讓被 E-M5 氣勢壓過許久的 Nikon 扳回一城, 過去出門時毫不考慮的就只是抓一台 E-M5, 但現在卻會多選擇一個不怎麼重的 Df. 雖然有選擇權雖然比較煩惱, 但相對也比較快樂, 例如豔陽高照逛公園, E-M5 + 12-50mm 一鏡到底會是首選, 但如果傍晚街景或是在屋子裡慶生, 那 Df 會安全多了.


主力 + 備援機, 大小片幅互補

所謂的主力機種就是一趟長途旅遊, 無論是晨昏早晚上山下海或是室內室外打閃燈, 你能夠靠他搞定 80% 以上的場景, 這才算是主力機種. E-M5 當之無愧! 這並不是說 DSLR 品質比不上 E-M5, 而是說若要帶齊換算為 FF 之後的 18-600mm 焦段, 其體積與重量將會變得非常驚人. 但剩下 20% E-M5 力有未逮的場景, 用 Df 加一顆輕便大光圈定焦, 確似乎是個不錯的點子.

像這個組合, 從廣角到望遠, 從白天到黑夜, 統統搞定.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只要願意多帶一些重量, 更可以把戰力延伸到 600mm.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或是 Df 直接掛載 17-35mm 提升為主力, 但後果就是手上的重量會明顯增加.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至於為什麼今天會用 Df 做備援機, 而不帶之前的 D7000 或是 D700?

呵呵, 首先當然是喜新厭舊囉, 其次才是分析特性.

1.D7000 是 DX 裁切, 不容易表現廣角段的大光圈, 同時高 ISO 的人像顏色不討我喜歡, 所以寧可帶 E-M5.
2.D700 雖然是 FX, 但多出來的體積與重量卻進不了我那雙機雙鏡的包.

其實應該是說 E-M5 做的太好了, 才給自己找到一些偷懶的理由, 總覺不值得為了多那一些品質上的差異卻要承擔多那麼多的體積與重量, 但今天 Df 卻不一樣了.

Df 除了先前所講我非常在乎的觸覺操控系統, 其顏色表現也領先我過去所擁有過的所有相機, 通常我是設定 Auto ISO, M 模式, 剩下的就只是臨場由左右手決定快門與光圈. 這種操控幾乎完全不用看相機或是功能選單.

我沒用過 D4, 不買的原因是帶這麼大一個機身去旅遊, 似乎已經過了我的年齡, 但今天 D4 的顏色特性卻 展現在我手裡的 Df 上, 除了爲我手上一大堆 AF-D 光圈環鏡頭開心之外, 我更感謝 Nikon 有一部分研發人員仍舊為了小眾市場在堅持理念, 否則在營利為先的時代裡, 這種機器是不會問世的.

以 Nikon 而言, 問世的相機其實都有其群眾, 例如 D5300 的小巧, D7100 的進階, D800 的專業, D3 D4 的專專業, 沒有一個機種是可以被替代, 當你想換機種, 其實不是 Nikon 原來的機器不符合你的需求, 而是你進階了, 你視野更開闊了.

這個場景, 複雜的光源, 背景的聖誕樹, 適當的景深, 在過去七八年裡用過不下五種相機, 但如今 Df 的表現最讓我滿意.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說說我對 Df 的感想

Df 被人罵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如果你使用無光圈環鏡頭, 要在 Df 上調整光圈會很生氣, 此外每一次要取出 SD 記憶卡, 都還要用旋鈕打開底蓋, 也是找麻煩的設計, 至於有人罵 Df 光線不足時會不容易對焦, 我對這感覺是 "不一定".

在非常暗的地方我老對不到黃臉婆的臉, 但對其他任何漆黑一片的地方, Df 卻又都乾脆俐落, 所以這裡不只是我生氣, 連我黃臉婆也氣.

Df 高 ISO 並不是萬靈丹, 某些情形下 ISO 12800 ok, 但有些情形下才 ISO 5000 就雜訊滿天飛, 目前我的經驗是高 ISO 時必須曝光夠, 不能像白天一樣常常為了避免高光的地方一片死白, 而習慣曝光低一些, 再用 LR 拉回來, 這在高 ISO 下有時會弄巧成拙.

Df 也被人罵說塑膠感太重, 不如 D700 般沉穩, 但我想這是減重之下的現象, 只要下一代機種縮小一點體積, 這塑膠感就會消失了.

握持感不好… 嗯, 這我同意, 但已經比 E-M 5 好很多啦, 只要不用 Df + 長砲鏡, 我想還 ok.

Function 鍵比較少… 這我不同意, 因為我甚至還關閉了現在二個功能鍵, 以免在拍照時誤觸.

說完了這一些抱怨, 再來看看 Df 有那些值得讚賞之處. 首先我想 Nikon 對 Df 的定位應該是高檔旅遊機, 或說是隨性創作機, 因為如果是職業用途已經有 D3, D4, D800, 再低一檔次的旅遊機則有更輕巧的 D5300, D7100, 但是對於要求成像品質高超, 卻又不希望背著沈重裝備的人而言, Df 似乎填補了這個空缺.

Df 具備 D4 等級的成像品質, 卻將體積重量壓縮到這程度, 雖然沒有 D800 等級的高畫素, 但對非職業的旅遊用途, 1600 萬畫素應該顯得夠用.

若說 Df 可以全天候戰鬥毫不為過, 其 D4 等級的成像品質可以讓你從白天拍到深夜, 並且只需要一顆電池就足足有餘. 但即使如此我也還是不會把 Df 當成我的主力機種, 終究 FF 的長焦鏡個個都是龐然大物, 那還是交給 M43 比較恰當, 所以 Df + 輕便的光圈環定焦鏡才會是我的首選.


最後附上幾張 Df 拍的應景照片, 祝大家
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談大小片幅的互補, 替 E-M5 買一台 Df 做備援機吧!

James CC wrote:
相機跟人生一樣, 你...(恕刪)


讚啦..
「小片幅當主力、全片幅當備機」
看來以後這會是業餘攝影者使用器材的有趣趨勢

James CC wrote:
品牌情結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因為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歷史包袱與文化風格

+1 ^^
寫的很棒

James CC wrote:
相機跟人生一樣, 你...(恕刪)


最近我也一直在注意數位相機,猶豫不決,最後我的感想也是一樣,哈哈哈,其實就是要多花錢選擇場地與設備,我常說,一套西裝不能穿遍所有場合,因此我也同樣套這個理論,沒有一台像機適合所有場合,例如我的重點大部分在家裡拍攝小孩子,所以以前的向機幾乎都無法勝任,最近看到fuji的x-e2,拍小孩不錯,高iso細節保留比較好(聽說低iso反而不好,聽說是感光元件的特性),但是這不就正好適合在家裡拍攝,配合個大光圈定焦鏡可能會標高的iso,適合人像的顏色,不就適合這個場合?因此我覺得要去買x-e2當作室內拍攝人像用。至於戶外的選擇就多了,所以就像樓主一樣,想好今天要去甚麼場合,決定今天要帶甚麼樣的設備。當然比較辛苦的就是費用了,要大概兩條產品線甚至三條左右,但是卻能夠兼顧所有場合,哪家的機身表現好就換哪一家,鏡頭幾乎不太需要換,這樣就解決了。最近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James CC wrote:
相機跟人生一樣, 你...(恕刪)


我是5d3反而想買台EM5當備用機

EM5方便又有5軸防手震,錄影非常強大

James CC wrote:
相機跟人生一樣, 你...(恕刪)


E-M5當主力,DF做備援機? 樓主高興就好 ...
很妙的用法, 在體力減不好時, 要走到更遠的地方去記下自己的想法, 我也是覺得不錯的組合...
樓主的的照片都很不錯, 記錄下自己想表示的回憶~

AJHSU wrote:
前輩您目前已攻略至7...(恕刪)

樓主的Nikon鏡頭,大多是AF-D鏡,看來我們的年代,應該差不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