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tec1234 wrote:
幾個重點:1. 數位...(恕刪)
感謝說明.獲益良多!
ching43202 wrote:
小弟不知digital 感光元件是如何 在不同的ISO 下做設定, 但知道絶對和底片感光元件定義的ISO 不同.
ching43202 wrote:
只知 底片ISO100 所得的曝光量(一定的亮度、曝光時間、鏡頭光圈), 在固定其他因素下 (鏡頭透光率,漸暈參數, 目標影像, 光軸之間的角度...), 用在digital 感光元件上應該不是很難的事吧.
如底片ISO100 在EV=0 用1/100秒, F2.8 的話; 相同的環境和配備的狀況下, digital 相機 用1/100秒, F2.8, 使EV=0 的感光元件設定 應該就是 ISO100 吧!?!? 至於受光多少lux導致
感光元件要產生多少mA的光電流則應是廠商的事. 光電流愈多/少,則雜訊愈多/少. 12 MP 的全幅感光元件單元受光多於12 MP 的4/3感光元件單元, 在相同的ISO 下自然雜訊會少.
ching43202 wrote:
至於 第二種方法的訊噪比, 小弟不知如何認同.
如大大所舉的例子,"不同相機ISO 3200下的訊噪比會一樣嗎? 不會"
EP3 的NOISE 在ISO 3200下 和D3S 是完全不能比的.
既然不一樣, NOISE 應不可拿來定義ISO.
aztec1234 wrote:
好久沒看這討論串,延...(恕刪)
ching43202 wrote:
是的, 很能瞭解你的...(恕刪)
ching43202 wrote:
1. ISO 就小弟所知, 早在底片時代就統一了. 就算現在有人偷吃步也不到一個EV 的差別.
以上的差別是3~4級 (400 ~ 3200) 的不同. 這也是我感到呀異的地方.
ching43202 wrote:
大大的 "我說的是I...(恕刪)
ching43202 wrote:
"ISO 12232:2006 Photography -- Digital still cameras -- Determination of exposure index, ISO speed ratings, standard output sensitivity, and recommended exposure index"
這和大大一開始說的有不小的出入, 是否有何誤會? 如:
"幾個重點:
1. 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ISO值沒有統一過,從來沒有,底片時代是那個時代的事..." ?
又提及 "對數位感光元件來說,要參考ISO 12232:2006" ?
ching43202 wrote:
另外, 就算如大大所言有二種方法, 現在各廠商是如何標示? ISOI & ISOII? 還是取平均值? REVIEW 網站又是如何測試? 廠商標示ISOI, REVIEW 網站測試ISOII? 願聞其詳.
ching43202 wrote:
還是如大大所言, 第一種方法是測ISO Sensitivity (真正的ISO 值?), 也是大大所說大多數廠商所採用, 而第二種方法是測訊噪比 (數位某個ISO 下的訊號和其產生雜噪的比值?), 二者是否完全不衝突也不相違背, 各有各的目的? 願聞其詳.
wingman wrote:
很多時候,很多事,是...(恕刪)
aztec1234 wrote:
所以你一開始就不相信...(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