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剛在爬文時看到了一個問題
就是在全幅及aps-c(是這麼寫的嗎?)和4/3系統焦段換算時
aps-c要*1.5及4/3要*2才是等同於全幅的焦段
問題是有大大說其實只是把全幅的可視範圍切小而已
實際上的遠近放大率並沒變?
另一位大大的立場是放大率是有變化的
這二個答案我覺得都滿有道理的
不知有沒有大大有跨系統同焦段的鏡頭可以測試並且po出測試圖來分享的
感恩啊!!!!
haidan0319 wrote:
小弟剛在爬文時看到了...(恕刪)
觀於視角小弟是不太懂,就我知道的稍微論述:
要換算倍率的緣故,應該是「CCD」的大小。CCD越大,焦段所需要的倍率就越小,所以全片幅就不用換算倍率。其他的話像是Sigma x1.7 | Nikon.Pentax(Samsung).SONY(KonicaMinolta).Fujifilm x1.5 | Canon x1.6 (1Ds系列 x1.3) | 4/3 (Leica.Panasonic.Olympus) x 2.0...........依此類推
等到感光元件超便宜的那一天....各家全幅應該都不是夢想

對了 kODAK好像都是全幅機吧?至少我知道Pro/N是....
隨身裝備 : 腰酸背痛
鏡頭的成像其實不是方的,是一種中間亮到邊緣慢慢變暗的一個圓形成像圈,而不管那家的鏡頭,也不管是什麼片幅,同樣焦段鏡頭的成像圈內的影像大小都是一樣大的(成像圈的圈圈大小或許有不同,但是裡面的影像會一樣大)。
所謂的片幅,就是在這邊緣變黑的圓形影像中央,把影像擷取並記錄下來的感光裝置的大小,這感光裝置可以是底片,也可以是CCD(這裡解釋了為什麼某些鏡頭的四角會變暗,其實多多少少都會變暗,只是明不明顯)
根據下面的圖,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是一個50mm的鏡頭,6x6cm的哈蘇的片幅,50mm會是一個廣角的鏡頭。135的片幅會是大家所謂的標準鏡頭,但是到APS-C就便成了一個小望遠(合135系統的75mm鏡頭),到了4/3系統變得更為….望遠(合135mm的100mm鏡頭)。(圖中片幅框大小比例為概略圖示)

所以要定義某一鏡頭是廣角、標準或是望遠,沒有考慮片幅是不能達成的,但問題來了,現在數位的年代,同樣看起來像135小型相機機身的相機,也可能是135(Full Frame),也可能是APS-C,亦或是4/3系統,要消費者搞清楚非135片幅的鏡頭的焦段是有多寬或是有多廣,最簡單的辦法還是把它換算成大家最熟悉的135系統的數據來看,所以才會有什麼乘以1.5,或是乘以2的換算方式。
我加一點補充:
如同jslc58 的圖解 所以當轉接135片幅的鏡頭如olympus OM 系列,
其等效焦距為實際焦距的兩倍,
但是裁切的結果, 邊緣的光線並無法入射至ccd成像,
這無疑是一種浪費,
不管是APS與4/3系統均然,
所以nikon 有DX系列, 將成像圈縮小,
光量集中, 光圈變大, 所以有17-50 f2.8 DX問世,
4/3系統亦然, 甩掉傳統的包袱,
所以有35-100 f2.0, 90-280 f2.0 這種大光圈的好物出來,
f2.0, f2.8 這是個很值得玩味的數字,
剛好光圈大一級, 剛好135 與 4/3 成像圈面積少一半,
所以說新設計的鏡頭轉接至135片幅機身的話均會有暗角出現,
語言會隨地區而改變,
但是光學走的路徑是不變的,
放諸四海皆準,
晚點在打
全片幅之爭:
轉換焦距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