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社一開始涉足3/4DSLR時甚至早期的小DC,無論機身和鏡頭群一直被CNS..國家認證(誤)的粉絲群強烈砲轟是偽Leica...經過這6~7年的洗禮,這些聲音漸漸的消失殆盡P社一再推出鏡頭和機身證明他們堅強的光學能力偽Leica的聲音也幾乎聽不太到了....因為P社的相機Leica顏色的味道真的蠻濃厚的
ayler wrote:聽說是Minolta機身Team跑去Sony, 鏡頭Team跑去PanaSony後來的鏡頭表現不算出色, 原因就在此Pana本身電子技術就有相當水準, 那色彩/感光技術不如他廠, 就只能靠自身進步了 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上SDF還是看色影無忌沒看Sony版,還真沒聽過這種說法根據我查到的資料,去Panasonic的是這位(D7D研發團隊)井上義之先生原公司:コニカミノルタ カメラ事業部 開発部 第2開発グループ リーダーの井上義之Konica Minolta Camera事業部 開發部 第二開發集團領隊新公司:Panasonic AVC Network公司 首席工程師負責Mechanical Design資料來源:寫真迷討論[16866]http://photofan.jp/camera/html/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608&forum=2&viewmode=flat&order=ASC&start=20井上義之先生@Konica Minoltahttp://dc.watch.impress.co.jp/cda/other ... /1647.htmlhttp://dc.watch.impress.co.jp/cda/other ... 2/194.htmlhttp://dc.watch.impress.co.jp/cda/dslr/ ... 1/677.htmlhttp://konicaminolta.jp/about/research/ ... 01_002.pdf井上義之先生@Panasonichttp://panasonic.jp/dc/l1/interview/vol2_01.html鏡頭設計師有本哲也去了Sony開發的鏡頭有Minolta AF24-85f3.5-4.5,AF202.8,AF200mmf2.8APO,SSM鏡頭Sony的ZA鏡頭大部分查到都是KM去Sony的設計師和仍然留在KM光學部門的設計師共同設計的,有本哲也也有設計ZA鏡頭(例如24-70ZA)。另外A900的光學五菱鏡是Minolta Dynax9的設計師設計的,不曉得在DSLT推出之後他是否還在Sony,還是已經退休了XD
xy2006 wrote:常有人質疑 Sony, Panasonic 的光學能力。事實上這兩家廠很可能早在 50-60年代就有能力製造廣電級的攝影機供攝影棚使用。到現在這兩家應該也是全球最大、最領先的廣電攝影機製造商。..(恕刪) 你說的沒錯...不過就鏡頭而言..這類廣播級攝影機的鏡頭還是CANON跟FUJI還有法國ANGENIEUX的天下...(NIKON只有一點點)很奇怪 SONY跟PANASONIC在這塊領域就是沒有出鏡頭 不知考量的原因是什麼
Willien Chen wrote:另外...自動菜是改以前Contax的自動鏡頭,跟原本給Cosina代工的東西根本也毫不相關應該也沒理由讓Sony去接手其他的Ziess的鏡頭,Sony的Ziess都是Sony自己生產掛的是Sony自己的牌子,只是通過Zeiss認證,並不是掛Ziess的廠牌喔像最近...Ziess也開始生產其他接環的自動鏡了,那些自動鏡就跟Sony一點關係也都沒有 如果你有看過SDF成立初期的討論,就會發現當ZA推出之後,並沒有「ZA是承襲Contax N接環鏡頭」這種說法ZA和N鏡的成像風格也不同
管它技術哪裡來? 我也弄不清楚孰優孰劣?我喜歡Panasonic的鏡頭對比高,我覺得Pa的鏡頭堪用而已呀!但是Sony Nex的鏡頭Kit之外就沒想要花錢多添一個,Zeiss太貴太碩大!Pa 九月要推 L牌 42.5mm f/1.2 這顆有錢的話我也會買...
diffusionless wrote:像是nikon在1993年發表NIKON AF 200mm F4D micro ED IF]後來minolta也拿來用在1999年推出Minolta AF 200 F4 Macro APO G D大,這點可否再解釋一下(和前面Sony/Zeiss的類比關係),光看這兩句文字,感覺像是"Nikon專利期過了,Minolta就拿去用;或是"因為沒有專利,所以別人也可以生產"....
jenhoxen wrote:D大,這點可否再解釋...(恕刪) 不會啦,專利期這樣就太短!那個時間點也是接近自動對焦訴訟案時期。不過,NIKON那顆在日雅大約是在8萬多塊日幣就可以標到,MINOLTA那顆大多開在20多萬日幣價位而非常稀少。
當年minolta 第一批人聽說是去了tamron所以那陣子 出了一大批鏡頭 17-35 28-75 200-500 180macro 90macro改款70-200 很早就公佈 但是聽說當年比原廠解析度更強 價格比原廠更貴 所以拖了好久 後來出了廉價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