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十字方向按鈕好像'不能'當成調整曝光補償
左鍵是AF模式, 右鍵是白平衡設定, 若AF-範圍指定on, 則十字方向按鈕也只能移動對焦區
>指令轉盤壓入
可用 LVFLCD按鈕替代, 切換曝光補償或程式移動(program shift)/光圈/快門
Q.menu項目選擇在LVF或LCD取景拍照時, 按鈕選擇方式有點不同, 可能要注意一下
選單種類項目雖雜 其實重要者不多, MY我的功能表也就是個人重點項目的集合, 依選單順序熟用幾次即可掌握
尤其撥放選單個人就不太用, 選單無法直接跳頁(LX3等可用變焦桿跳頁), 確實需要改進
指令轉盤確有一二次誤觸造成過曝
對焦速度個人覺得尚可, PRE-AF 設定為Q-AF或C-AF, 可減少對焦時間
G1在運動場上覺得還得心應手, 只是連拍太慢, 讓人有不太專業的感覺, 比較無法捕捉更精采的畫面
寄件者 G1隨意拍 |
>一般拍攝時用Mode 1,橫向追焦用Mode 2
mode 1 防手震拍攝時會一直發揮補償作用, 故不論用LCD畫面或LVF取景對焦時, 畫面比較不晃動
尤其使用長焦段拍照時效果非常明顯, 方便構圖, 也會增加手持的信心
mode 2 防手震僅在快門按下時瞬間發揮補償作用, 根據國外以往Panasonic防手震測試, mode 2效果稍稍強一點(個人習慣用mode 2)
mode 3主要用在panning時補償上下晃動
(中文手冊未開封, 以上摘譯自英文手冊, 請參考)
butterdada wrote:
不是每一廠的kit ...(恕刪)
好吧,講浪費地球資源是偶太情緒化了,這偶道歉,但配的kit鏡就偶現在看的感覺跟C家或N家比起來
銳利度斯似乎差了一點點,邊緣衰減也較嚴重一點,尤其那隻45-200,搞得跟C家55-250一樣大,
銳利度也看不出來有比較好,現在不敢期待14-140會有啥好畫質,說不定舊的14-150都比新版14-140
來的好,看來pana現階段只想做小鋼炮市場,畫質留到以後再說,反正我也在看小鋼炮,
只要之後的機種G2能夠光學變焦錄影或者機身體積縮到跟fz28一樣,機身價格再壓到15k上下,
這樣的畫質其實算不錯的了(最好畫素減到1000萬以下,再出顆遠焦段變焦鏡配14-140)
至於浪費地球資源,C家舊的18-55 II絕對是箇中人選,大爛鏡一顆
banbanzon wrote:
好吧,講浪費地球...(恕刪)
看來這位仁兄對Panasonic的期待太高了...
當然...
每個人都希望body配的kit鏡焦段長,光圈大,散景美,對焦快
MTF漂亮,邊緣失光小,桶型失真低,重量輕,價格便宜...,
那要不要用這個Kit鏡就看個人選擇了...
L1 Kit鏡 就很貴又重 ...
Olympus 1442光圈小又沒防手震,14mm變型有些多 ...
要挑當然沒一家好,
可是個人認為1442與L1 Kit鏡都是很棒的Kit鏡難以取捨
最後是因為喜歡L1的熱血"手排",LV,與獨一無二的閃光燈才買L1 Kit
日本Kakaku G1 body 與 G1 Kit 的價差
都取最便宜的來看 價差只有1000台幣 (51600 與 54070 日幣)
就算這太離譜了 算2000台幣好
對一個有IS,對焦馬達的變焦鏡來說 真的不貴啊
另外... 有網站評測 G1 Kit鏡
http://www.slrgear.com/reviews/showproduct.php/product/1227/cat/67
特別提及:比較G1的raw file後有發現G1 body疑似會對1445 Kit鏡做一些邊緣失光,失真的作弊式的補償,
既然都修掉了 ... 失光與失真都應該不太嚴重吧...
看奶油大用G1 Kit 14mm拍的 也沒有明顯暗角出現啊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