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9月26號,在德國的Photokina展,SIgma初次發表了DP1,在當時可以說是給大家一記震撼彈,原因在於這次首次搭載APS-C感光元件的輕便型數位相機(在Proconsumer類型已經有Sony R1),但對我來講,最讓我期待的不僅是APS-C大小的感光元件搭載在近似LX2/GRD大小的機身,而是Foveon X3。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誠然,採用Foveon X3的機器,DP1並不是第一台,數位單眼的市場,SIgma早有SD系列的機身存在市場,就算是小型數位相機,在2005年時,也早有Polaroid x530發佈,即使Polaroid x530的表現不如預期,但在技術進步的多年後,在2008,我很期待這部數位相機。

網路上早有許多使用者已經有了使用心得,我簡單使用了幾天,大致上了解了一些DP1的特性與心得,簡單的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就來看看這台不一樣的輕便相機。

一、機身配件外觀介紹

Sigma DP1的紙盒,保持著不錯的質感,簡單的配色,最醒目的就要是那個DP1的Mark了。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一打開紙箱,映入眼簾的就是保卡與Sigma Photo Pro了,底下藏著些什麼呢?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翻開底下的盒子,有一些基本的傳輸線、充電器。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同時,這回DP1也附上了一條原廠的背帶。這條背帶質感與Ricoh的GS-1質感相仿,對於肩上的減壓,也有一定的效果。

對我來說,這條背帶可以不用在掏錢去買,算是不錯的原廠Bonus。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與RIcoh GRD/GRD2比較不同的是,Sigma原廠目前並沒有出DP1專用的皮套,但在盒裝裡面,卻也附上了一個類似閃燈攜帶套得絨毛布套。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角落也有紅色的SIgma商標。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主角,DP1躲在布套內悄悄地探出頭來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等了一年半,終於讓我等到了DP1。有一些朋友在發售前問我,不知道DP1是否會跟Ricoh GX100一樣有鏡頭蓋?

現在我拿到機器了,證實是有鏡頭蓋的,但我也必須提到一點,這個鏡頭蓋的設計並不是那麼理想,它並不是傳統夾式的鏡頭蓋,而是用卡榫轉動的,而且必須用些力氣往下卡進去,會稍微讓人不知道怎麼下施力點。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在機身正面的右下角,也標示了此機器的心臟 - Foveon X3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並不像GRD或者GX100,有著蒙皮的包覆,也不像Panasonic LX2,有一個小小的突起方便握持。而是將機器正面左邊以顆粒作處理,增加摩擦度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機身正面,當然也有閃亮的Sigma商標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接著,就是這台機器的另外一個重點了,搭載著實體焦長16.6mm,最大光圈f4的鏡頭了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初次見到DP1,其實是讓我感覺很有Panasonic LX2外觀的感覺。

不僅僅是鏡頭未伸出前,機身前面突起一塊。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甚至是在機身開機後,鏡頭伸出的長度與造型,都與LX2相當的雷同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鏡頭本身的鍍膜,是呈現酒紅色的,而在鏡頭上沒有任何螺紋,無法加上濾鏡,如果需要濾鏡,得外加上一組套筒。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一直寫到這邊,我相信大家會稍微有點疑惑?以前的數位相機,不管是哪台,型號都多少會大刺刺的寫在前面或者背面,那DP1呢?

DP1很簡單的,而且字體很小的,放在機身頂部。低調到一步注意就看不到的地步。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要控制DP1的開機,必須先把手指頭繞過PSAM的轉盤,然後才能按到電源紐開機。
對我來講,這個電源按鈕的位置擺設的位置並不是那麼理想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快門紐,按下的行程有點短,回饋也不是很明顯,甚至也有朋友提到:「感覺有點塑膠感」。
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畢竟DP1的機身質感處理的不錯,卻在快門紐這邊稍微鬆懈了一點。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PSAM轉盤,回饋力道明快。另外有了簡單的錄影模式與錄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情境模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次的DP1,有一個很特殊的設計便是快速的對焦轉盤,這個轉盤的功用,原本我是很疑惑的,因為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MF需要獨立一個轉盤來操作。

實際使用以後,才發現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小型數位相機的手動對焦變得可用,因為其反應很迅速,實際轉動轉盤的速度相機的馬達也會即時切換,增加了其可用性。

如果是搭配景深表來搭配來推算景深,也可以利用「泛焦」讓隨手街拍與風景對焦更快速。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同時也搭配了外閃的接點,這個接點也支援了Sigma TTL,可以使用自家的閃燈來達成TTL出力。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SIgma TTL 接點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除了外閃以外,DP1當然也提供日常使用的內閃,預設的狀態下,是必須手動彈起的。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閃燈彈起的樣子。同時比較起GRD、GX100還有LX2,我個人感受認為DP1閃燈彈起的力道很紮實,與機身的密合度也相當好,整體營造的組裝強度令人感覺相當不錯。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的背面,配置與GRD略有相似,但其實有根據DP1實體的性能與訴求來作調整,稍後會一併說明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機背的LCD,目前小相機的LCD都已經相當漂亮,但是DP1的LCD不知道為什麼,雖然擁有23萬像素的規格,但表現卻不是那麼理想,有點色偏,在強烈光源底下表現也不盡滿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機身背後的右上角,這個按鈕主要的作用是負責數位變焦的拉近拉遠,還有瀏覽照片的縮放。

以使用過一些相機的感受,我個人是覺得這個按鈕Sigma或許可以考慮在軔體改版後,加入自定義的功能,因為數位變焦的按鈕,或許有一些使用者會使用到,但大多數會考慮到DP1這樣機器的使用者,都有畫質的需求,因此會將數位變焦關閉。

舉例來說,Ricoh GRD這個數位變焦紐,便可以作為一般的數位變焦,也可以自訂為曝光補償的按鈕。

基於這樣方便的表現,或許SIgma原廠可以考慮看看,將這個按鈕調整為調整曝光補償或者光圈數值的快捷紐。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個ev按鈕,扮演著調整曝光補償的角色。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的方向紐,控制著幾個作用:

上 - 對焦模式選擇,共計有「Full AF :30cm - infinite無限遠」、「Limited AF:50cm - nfinite無限遠」、「MF」
下 - 控制著閃光燈的模式
左與右 - 控制光圈或者快門值,還有曝光補償的增減,在M模式底下,則是用AEL來切換要控制光圈或者快門。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次拍的東西景深都控制的太淺了,真糟糕。
DP1同時也有獨立出曝光補償的按鈕,按下按鈕後,才有方向紐,「左右」來控制數值的增減。
這個按鈕同時也兼作刪除照片的按鈕。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相機播放照片的按鈕,關機狀態下,長按超過3秒鐘也可以直接開機瀏覽照片

不過位置是比較奇怪的,在下方,一般都放置在大拇指可以按到的位置,但我猜想大概是因為獨立出AEL紐的關係,才把播放紐移動到此位置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更改顯示狀態的按鈕,拍攝模式底下可切換各種資訊,瀏覽照片也可以藉由此按鈕來轉換各種瀏覽資訊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機身的底部,是........Made In Japan!!!!!另外一個,在國外也有人提到DP1有金屬腳架孔相當不錯(不過我是不知道為什麼很不錯就是了,因為基本上類似定位的相機應該都是金屬腳架孔,GRD/GX100/LX2等等)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電池艙與記憶卡插槽,支援SDHC,DP1是有點要求記憶卡速度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存取,以DP1的RAW檔來說,平均一張是15MB,以我使用的ADATA 8G Class6來說,大概需要四秒左右的時間,若是採用較慢的卡,可能需要更久。

儲存的問題,我們在下一篇會提到。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的專用電池BP-31,擁有1300mAh,長得有點像是手機電池,看看形狀跟接點看來是沒有跟其他相機通用,電力也是DP1其中一環問題,同樣稍後一併提到。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最後,這是DP1負責外接電源、還有Video與USB通訊的艙口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很特別的是,usb小頭的部份不是通用規格,而Video輸出也是靠這個小usb口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Sigma DP1推出的同時,也將許多配件一併出齊了,整體試用這些配件,我個人的感受是具備相當一致的水準,而且還挺適合DP1使用上的習慣的。

首先來介紹的,就是吸引我目光的VF-11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VF-11是一個小巧精緻的觀景窗,過去許多RF都有出一些專用的外接觀景器,數位時代的GRD也推出了兩款光學外附觀景窗。

VF-11相當的小巧精緻,比起一個橡皮擦還小,外觀的塗裝也很切合DP1機身的質感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而這些觀景窗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在觀看的亮度相當不錯,可以提供拍照者一個很愉悅的拍攝體驗。

VF-11自然也不例外,我從中使用的結果,確實認為它的亮度很不錯,而且提供的視角框線,的確跟拍出來的東西相差無幾,有量身定做的感覺。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觀景窗內提供的是28mm的格線。

注意到了嗎?中間還有兩點小框線,這是為了因應近拍的框線(左邊有一點灰塵也拍進去了),如果你使用過一些輕便的底片小相機,滿多都有類似的設計,如GR1s、T3等等。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看吧!跟DP1合體的感覺很不賴,就像配上另外一隻小眼睛一樣。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接下來,這個東西也不一定是DP1必備,但是我想我購買了DP1以後,這一定會是我必備的配件。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HA-11是DP專屬的套筒組。

套筒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用來保護伸出的鏡頭防止入塵之類的,二是方便增加濾鏡,甚至外掛鏡頭(不過DP1的話比較沒辦法外掛)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HA-11的密合度相當不錯,自然是歸功於螺紋的設計,雖然螺紋也讓鏡頭蓋變得難以蓋上,但相對的卻可以給予套筒更好的密合度。

用過GRD的套筒,深深地感覺這個套筒的密合度確實有好一點。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套筒同時也有一個方形的遮光罩,雖然我比較偏好花型的遮光罩,但是HA-11搭配起方正的DP其實感覺也相當不錯。

同時,套筒比較特別的規格在於它是46mm的螺紋,因此在保護鏡與濾鏡的挑選上,要稍微注意一些(似乎許多Leica M鏡都是46mm口徑的?)

也因為46mm的口徑,所以很多的廣角或者增距鏡,比較少製作這個規格,也會讓比較渴望外掛鏡頭的朋友只能期待Sigma未來可以出款專用的鏡頭吧!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在套筒、觀景窗以外,提供熱靴的DP1,原廠自然也替它出了一款專用的小型TTL閃燈 - EF-140 DG。盒子上也清楚標明支援自家的SA - TTL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小巧的閃燈,GN值在ISO100時是14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背面的開關只有簡單的關閉、M模式全出力、還有TTL模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閃燈也給了一個攜帶的絨布套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與DP1一起合體的樣子。

實際使用起來,以配重來說是很恰當的,效果將會在後面跟大家介紹。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還有一個比較罕用的配件,SAC-3。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個配件的主要用意,就是在需要長時間拍攝的室內環境底下,可以擁有足夠的電力使用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外觀與配件的介紹,暫時到這邊告一個段落,下一篇,我們將會來看看選單方面的介紹

二、選單功能介紹

DP1整體的操作邏輯,我個人是認為很貼近過去我使用Canon輕便數位相機S系列(當時我使用S45)的模式。DP1的操作,在某方面來說比較簡易、比較貼近一般人使用DC的方式,但是也稍稍犧牲了操作性。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DP1的操作介面與選單的部份。

由於DP1有鏡頭蓋的設計,因此如果誤觸開關,或者忘記拿下鏡頭蓋,LCD畫面也會提醒你記得要拿下鏡頭蓋。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是開機後的拍攝介面畫面,畫面會顯示目前的電量、ISO值、使用照片的畫質、還有光圈快門的資訊。
這張照片,是Limited AF(50cm~無限遠)的畫面,右邊中間有一個人物與小山的圖示。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Full AF的操作畫面,沒有任何圖示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MF的畫面,上面的條桿圖示就跟上一篇介紹過的一樣,是藉由對焦的轉輪直接控制,這個設計我很喜歡,幾乎沒有任何遲滯,可說是讓小相機的MF變得可用。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使用 AE Lock的畫面,而拍攝的期間,若是快門不足,也會亮起紅色的警告圖示。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在光圈先決模式底下,光圈值會變成綠色,然後藉由方向按鈕的左右來增減。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按下+/-按鈕後,則切換到曝光補償的數值,同樣藉由方向按鈕的左右來增減。
如果是M模式,由於沒有曝光補償的問題,因此按下+/-按鈕便是在光圈與快門之間切換。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沒有任何快捷按鈕,像是LX2的五向搖桿往下長按後會出現常用選單、GRD的ADJ紐可以自訂常用選單。
DP1則是都需要按下ok/Menu紐,然後一頁一頁選擇。

還算欣慰的是,至少DP1把「比較」常用的功能幾乎都放在第一頁。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ISO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由ISO100至ISO800,自動ISO則是100-200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圖像的大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有三種大小可以選擇,另外也提供16:9的模式可以選擇,但若是拍攝RAW檔,僅能選擇最大的圖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壓縮率的選擇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有三種壓縮率,還有未經壓縮的RAW格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白平衡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內建了各種的色溫狀況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也提供一組自定義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設定的畫面就像這樣,有個小框框讓你對目標物來自訂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色彩的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同樣的,也是只有jpeg模式底下才可以使用其他兩種色彩模式,拍攝RAW檔只能選擇一般正常的彩色模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驅動模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可以選擇要單張還是連拍,還有延遲拍攝的選項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測光模式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有幾個大家很熟悉的測光模式可以使用:點測、中央點、平均測光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在第二頁,還可以變換對焦點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如果是經常變換對焦點的使用者,應該會感到相當的不便利,因為正好放在正中間的選單,需要按上許久才能選擇到。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包圍曝光的拍攝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可以設定要+-的ev值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最高可以+- 2ev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DP1是一台定焦機種,為了一般使用者的變焦習慣,也提供了數位變焦來供大家選擇。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不過一般我是都關閉,與其讓相機切還不如自己回家切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也可以為照片加上錄音記事,方便紀錄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照片的色彩方面,也可以自由調整。
對比度、清晰度跟飽和度都可以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最高可以增減+-1,不過其實只有拍攝Jpeg才有作用,拍攝RAW是沒有作用的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色彩區域方面,也有一般的sRGB跟Adobe RGB可以選擇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拍攝的設定之外,尚有機器本身的設定,挑一些出來講就好:)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語言的選擇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拍攝後的自動快速檢視。

這對拍攝RAW來說很重要,因為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開啟的話,便可以在寫入的時候就檢視照片,不必等待完全寫入後才能觀看。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AEL按鈕也可以有一些個人習慣的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第二頁的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第三頁的設定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除了設定畫面以外,我們來看看照片的瀏覽畫面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這是最基本的拍攝時間與拍攝品質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切換後可以看到詳細的設定,包含曝光值、色彩設定、還有histogram,DP1的histogram是採用RGB三色分離來表現的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刪除照片的選項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按下menu後,有一些照片相關的選項可供調整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比較常用到的大概就是旋轉了吧?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可以將你的照片按照你需要來自由旋轉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選單與介面的介紹,在這邊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來談談:DP1在操作、電子性能方面的實際使用感受

三、DP1在操作、電子性能方面的實際使用感受

稍微講完了外觀與基本的選單,在深入來探討Foveon X3與實際畫質之前,可以稍微來針對一些使用上的心得作簡單的分享。

機身質感:

在機身質感方面,剛拿到的時候,其實一直覺得DP1很像以前使用過的LX2,不僅僅是外觀相似,連

機身觸感也有相似。

初次拿到,原本預期是有點沉甸甸的重量,實際使用起來,雖然不至於說是輕飄飄,配重方面算是剛剛好。

但是在機身的鋼板方面,我個人是覺得有點薄,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重量的關係而有一些妥協,但實際使用上不影響結構的強度。但若是跟我目前使用的底片小相機Contax T3、Ricoh GR1s比較起來,著實是瘦弱了一些。

深邃的全知之眼 - Sigma DP1

原圖

組裝品質:

組裝方面,我認為DP1除了質感營造的不錯外,組裝也相當不賴,不僅是按鈕的密合度、MF轉盤的靈敏,內建閃燈的密合度跟開啟瞬間的回饋力道,都塑造的相當不錯,的確有機會變成數位時代的著名小相機之一。

只是有一點點遺憾的,電源紐跟快門紐的塗裝質感比較差一點,要是同樣可以使用金屬材質應該會更好,快門回饋的力道也不是太另人滿意,有點廉價。
拍攝介面與操作邏輯:

整體來看DP1,DP1的選單以及拍攝時候的調整,是有比較不便利的地方的。舉例來說, DP1缺乏獨立或者使用者自定義的快捷按鈕,但其邏輯是將較為常用的選項放置在選單第一頁,這樣的立意是良好的,但是仍然有「使用者不一定就是這些選項常用」的狀況發生。

同時,也有一些重要的選項需要經過許多選項,到第二頁才可以按到,如:AF對焦點的選擇。

選單的遲滯,也不是很令人滿意,每個選項選擇之間大約有約0.5s秒的遲鈍,這並不像是處理器處理程序的遲鈍,而比較像是刻意營造的步調。

在快門與光圈的調整上,大致上約略在Canon S系列或者A系列調整的方式,不快,但是中規中矩。

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是DP1相當致命的一點。DP1在使用上,有一些需要等待的情況發生。

AF自動對焦的速度並不是相當明快,在光線充足的時候,仍約需0.5秒以上到1.5秒,在光線不足的狀況,AF失效的情況相當明顯。以實際案例來說,我到美麗華搭乘摩天輪的實際拍攝,在車廂內是無法對到焦的,甚至在一般稍微昏黃的餐廳吃飯對焦便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必須依賴MF來彌補。

所幸,MF的節奏與反應非常明確,可以彌補AF之不足。

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有可能是DP1是Sigma第一次的數位小型相機,在即時預覽上,對於對比判斷邏輯的經驗稍嫌不足,或許我們可以期待未來軔體的改善。

另外一點造成暗處對焦比較不良的情況,則是DP1沒有設計對焦輔助燈,對於暗處的話沒有可以輔助的情況,造成許多情況都無法對到焦,當然輔助燈不是萬靈丹,但至少聊勝於無。

與糟糕的AF能力相比,DP1的快門遲滯能力相當優異,可以說是接近沒有任何遲滯,是我用過的數位相機裡面(不包含數位單眼)中最優異的。幾乎就是看到什麼按什麼。

這個優異的快門遲滯搭配起MF泛焦來作拍攝,幾乎是什麼題材所見即所拍。

寫入與處理速度:

這又是DP另外一個罩門,整體來看,我覺得DP1寫入速度算很優異的了,在4秒內可以把16mb的RAW寫入完畢,Jpeg的話一定在一秒以內。

但實際使用的結果,寫入造成的問題大概並不是等待寫入RAW的時間,而是拍攝後與開始寫入之間,尚會有約1-2秒的漏斗圖示處理,而這段期間並無法作任何事情,如果你要連續拍攝,在漏斗圖示結束後(也就是寫入燈開始閃),可以拍攝一張,但是光圈快門以及曝光補償都無法調整。

我認為這問題是稍微大一點的,在RAW的情況或許可以體諒這是我要Foveon X3良好畫質的妥協,但是在Jpeg部份就比較難以接受了,也因此發現這個問題後,我改變使用習慣大量的使用RAW拍攝,原因就在於速度上已經感覺比較慢了,那就放慢速度來享受Foveon X3 RAW帶來的優秀畫質吧!

其實我個人推測,或許也可能因為三層感光元件的特性,造成Jpeg跟RAW都需要處理,因此才需要漏斗的反應時間吧?

s4nd的站長曾說,這是一台很適合放鬆心情的機器,對我而言經驗也是類似的,其實DP1用起來很像以前的隨身小相機,漏斗處理時間大概跟過片時間差不多,景深表現/對焦距離的特性也很類似。以我個人立場,這是一台具有DC外觀的SLR,卻沒有SLR的性能,實際使用起來,對於日常生活可以掌握的不錯,但是卻跟過去的底片小相機一樣,多少有一些遺憾的地方。

電子性能方面,我們最後來看看電池續航力與LCD預覽的品質。

老實講,我認為DP1的賣點就是畫質,實際上不管是Jpeg或者是RAW的水準,DP1都表現出令人驚異的優秀水準,但是在電子性能上就是一個比較不佳的表現。

以電力來說,一顆充飽電的電池,續航大約是130-150張RAW左右,如果加上當天晚上有拍攝夜景長曝光等等較為耗費電力的場景,則會衰退到100張左右,以我8G的記憶卡而言,大約最多最多只能拍攝2G,我想這個狀況對於旅行,是有點問題的,以我去日本與新加坡的經驗,一天大約最多可以拍攝到450張以上(這還是電池沒電的狀況),如果以這種數量去評估DP1,我大概需要帶上3顆電池才能應付基本的需求。

LCD的話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或者應該講LCD的顯示不是問題。

那問題到底在哪裡?

DP1這片23萬像素的LCD,雖然有少許色偏,但是仍然不是問題,對於拍攝、瀏覽都很ok,那問題又出現在哪?

問題在於昏暗場景的預覽,此時LCD會開始出現大量的雜點雜訊,但是照片實際上又沒有這種雜訊,有印象了嗎?是的,這跟2003年那時候初期的數位相機很類似,遇到暗處的即時取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曾經有一台Contax TVS Digital,就有類似的問題。

DP1的電子性能缺點幾乎在這邊講完了,可說是把醜話說在前頭,或許很多人看到現在已經大失所望,但是如果你能看完接下來關於影像的介紹,我相信,絕對你會對DP1深深著迷。

DP1的結論,我現在就可用一個句子來表達。

" Very very very very very poor electronic , extremely excellent image quality ! "

下一個部份,我們來看看關於DP1影像的種種:Inside DP1
文章關鍵字
四、Inside DP1

在正式開始講Foveon X3之前,我們先來看看DP1在國內外許多論壇都有對一個特點提出疑問,那就是:為什麼DP1最近對焦距離是30cm?他不是沒有反光鏡嗎?不是跟DC類似大小嗎?為什麼最近不能做到3cm近拍?沒有10cm以下不如拿去填海算了!

我們來談談:最近對焦距離

在討論原因之前我們來看看30cm的對焦可以有什麼景深的效果


而GR1s 28mm/2.8大概可以這樣



其實以隨身的小相機而言,我們可以來看看過去很受大家讚賞的幾台機器。

Leica Minilux 40mm/2.4,最近對焦距離70cm、contax T2 38mm/2.8 最近對焦距離70cm,而到了比較後期的Contax T335mm/2.8才有來到35cm,以廣角為主的Natura Black 24mm/1.9則是40cm、GR1系列(28mm/2.8
)則是35cm。


這代表了什麼?我個人物理大學聯考考完就忘光光了,但是我的好朋友咕狗大神很厲害,我請教了一下,得到以下結果:

想薄透鏡成像,一個物體想清晰成像於焦平面,則物距(物體與鏡心的距離)至少要大於或等於焦距,如果物距為兩倍焦距,則像距剛好也是兩倍焦距,此時我們說放大率為 1:1,物距大於兩倍焦距時,放大率小於 1,物距介於兩倍焦距與焦距之間的長度時,其放大倍大於 1,說了這麼多,其實是題外話。

為什麼數位相機的最短拍攝距離可以短到 1cm,這個 1cm 通常是從鏡頭前緣算起的,假設等效鏡心位鏡頭內部 1.5cm 處,則物距實為 2.5cm,但這都無所謂,因為數位相機的焦長通常在 7mm 左右,2.5cm 的物距自然有可能清楚晰成像於焦平面。

至於為什麼有的數位相機最短對焦距離在10cm,或傳統鏡頭最短對焦距離位在數十公分,這裡有個觀念要搞清楚,一支 50mm 鏡頭,理論上它的最短對焦距離就是50mm,但沒有廠商是這麼做的,主要是通過鏡心的光線必須收歛才能剛好散佈在底片或 CCD/CMOS 上,所以理論是理論,廠商並不一定真的要做得那麼近,給點緩衝。上述對焦距離 2.5cm 的數位相機也是,它的物距也不是只有 7mm 左右而已


比對起SLR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對焦距離是從焦平面算而不是鏡頭前緣算)還有過去底片小相機經典名機的例子,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DP1最近對焦距離是30cm左右了吧?

DC的實體焦長短,因此對焦距離自然可以做到很近,但是DP搭載的16.6mm,最靠近最靠近也要大約17cm,而上文也提到了,為了成像的考量不會一定做到那麼近,會在遠一些。

如果你願意測試,也不仿拿出你數位單眼的鏡頭,看看在18mm廣角端,是不是大約也要30cm?
(我拿Leica D 14-150 ois跟ZD 14-54去測試,的確都差不多約為25cm~30cm)

Inside DP1這篇,除了講DP1的對焦距離之外,也來談談DP1最大的價值所在,我個人的看法就是Foveon X3,而APS-C帶來的高ISO跟景深只是輔助。

Foveon X3的CMOS是我第一次接觸,也是第一次實際拍攝跟體驗,我不如許多早就使用這款感光元件的前輩,我大概只能從官方網站還有實際拍攝的感覺拼湊出自己對X3的看法,如果有錯誤也請大家海涵。

我們知道傳統的底片,接收光線來感光的情況是一次接收自然界中的三原色RGB,但是到了近期轉變成數位化的CMOS/CCD,卻變成即使還是接收三原色,但卻不是完整的接收全部的色彩資訊,而Foveon X3便是為了改善這個狀況產生的,它運用三層的感光元件來改善這樣的情況。



那麼,到底X3跟一般的Mosaic CCD有什麼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Foveon X3一個像素完整的擁有RGB三種顏色的資訊,而傳統的Mosaic CCD只有一種,Mosaic CCD是以四個像素為一個單位,紀錄RGGB,再由相鄰的顏色資訊演算出顏色,想當然爾,全部依賴演算的情況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色階的不連續。




色階的不連續會有什麼影響?我們一般已經習慣Mosaic CCD的情況下,多半認為「這個場景應該是一般CCD所辦得到的』,而Foveon厲害的地方,就是在「你認為理所當然的場景,一般CCD是無法做到的」。




我為什麼這樣說,我之前曾經貼過一篇初體驗,有PTT的版友曾經推文提到:『老實說我覺得還好耶,不至於說是解毒照,但那色階連續我真的不知道到底強在哪裡,請有識者點明,謝謝』

下面這個場景,就是當時版友所不明白的場景。



100%的裁切!



看看100%的場景,其實我也可以跟大家說,用一般的Mosaic CCD是拍不出來的,原因在於說這樣葉脈的分佈,是連續性的,如果是不連續的色階去演算,是會看到一條一條斷掉的葉脈,或者是模糊的狀況。

Foveon X3價值的存在,就是在這類質感的呈現,舉例來說就是自然界的植物紋理、金屬玻璃寶石的質感、還有動物的毛髮等等

另外一個案例,我用上週末去貓空,在機車上睡著的野貓來跟大家做範例,觀看的重點,大家可以專注的重點在於貓的毛髮、機車皮椅的質感。還是建議大家看原圖。



或許縮圖真的會讓人覺得沒什麼,看看裁切吧



Original Photo;原圖

稍稍提到Foveon X3的優點,這個世代採用Foveon的機種,如SD14跟DP1,都加入了可以直出Jpeg的功能,這引發了一件事情,我們多少會有疑慮: DP1是否一定要拍RAW?

對我來講,我是這樣去看待DP1(Foveon X3)的影像品質的 ,我會把機身加上Sigma Photo Pro當作一個完整的solution,而jpeg我會選擇當作應急來用的。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是Sigma Photo Pro有許多獨特的功能比方說X3 Light,這是機身所辦不到的,第二個,X3F裡面完整紀錄了RGB資訊,而經過轉化的Jpeg有可能會因此無法發揮全部的效用。

選擇了Foveon,意味著你對畫質有一定的標準,那為什麼要屈就自己呢?

說到為了畫質拍攝RAW,很多人又會問,為什麼DP1這種隨身相機需要拍raw,這樣不是失去了小相機的特色。在這邊我還是要為DP1平反,並不是把機身縮小,就一定要照機身小的方式去拍,DP1脾氣非常硬,我覺得我自己掌握的很差,而拍攝RAW檔一方面是讓X3的優點徹底發揮,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讓調整的空間更大。

DP1根本就是一台SLR,只是他有個小機身。(不過這台SLR性能很爛就是了.......)

但是大家相信還是對Jpeg能不能用有疑慮,我個人意見還是可以用的,我覺得這次DP1的Jpeg不若SD14濃艷,可能是怕造成詭異的顏色,是非常平淡,而且貼近人眼所看的情況,這加上X3的高解像力,我個人覺得很有後制的空間。

沒圖沒真相,這張變葉木大家可以參考,同樣的大家仍然可以參考X3的優點,對於紋理的描繪力相當好。



Original Photo;原圖

五、comapre with GRD2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跟GRD2的一些比對,當然,還有真實世界的比較:Comapre with GRD2


DP1因為諸多因素,常常拿來跟Ricoh GRD來作比較,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兩者的一些簡單比較。




DP1的大小其實也跟GRD2相若,但是有稍微厚了一些。



影響攜帶性比較大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在突出的鏡頭組



鏡頭伸出來的樣子,DP1比較起GRD2實在是大的多



兩顆迷人的大眼睛



DP1配上特製背帶也是很合適哩!



在開始比較之前,來看看DP1的變形能力如何,大家都知道GRD有一個驚人的特點就是其變形量很低,那麼DP1呢?

我個人看法也是相當的不錯,這是很好的控制了。



以下所有的原圖,我都會放置在以下這本相簿

我相信第一個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說是高ISO的表現了,以兩台小型相機來說,到底大感光元件的優勢在哪?(我不是不作同為APSC的比較阿,我現在手上只有底片機感光元件比較大,其他都比APSC小 囧)

GRD2 ISO 80


DP1 ISO 100


GRD2 ISO 100


DP1 ISO 200


GRD2 ISO 200


DP1 ISO 400


GRD2 ISO 400


DP1 ISO 800



GRD2 ISO 800



GRD2 ISO 1600



其實我覺得這個比較根本就是多做了,大感光元件的優勢,顯而易見,原則上DP1 ISO 200純淨度都還比GRD2 ISO 80要來的好些。

除了ISO以外,大家也可以來看看景深的差異,到底16.6mm F4的景深跟GRD2比起來,會是多少差異?(其實還是多做的一個測試)

GRD2 F2.4


GRD2 F4



DP1 F4


以相同的對焦距離來看,GRD2 的景深,一定是比DP1來的深很多的(到底為什麼要特地作一個已經知道結果的東西阿 囧)

其實這樣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廣角淺景深的人像照,DP1是有可能做到的,在下一篇的sample裡面有實際拍攝。

數位比較王的站長jerome曾經提過,光圈f4的情況下,ISO800仍然顯得吃力,我個人是採取跟底片時代的作法一樣,利用X3 RAW檔的高寬容度,拍攝時設定ISO800 曝光補償-1ev,獲取較快的快門,而到SPP再把曝光調回來,跟底片時代我們增感的方式類似。

調整前



調整後



這邊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一點,Foveon X3得機器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彩度也同時會下降,這是大部分室內人像或許不討喜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TTL閃燈的部份,DP1搭配DG140可說是滿不錯的,但是,很遺憾的GRD2並沒有支援這隻閃燈的TTL模式。

我使用得結果DP1採用TTL模式有預閃再出力,而GRD2沒有,每次都是全出力,因此就造成過暴的狀況。

DP1 TTL,還算準確



GRD2 ,爆了



真實世界的比較,原圖我一樣放在這裡

比較起ISO測試、景深測試,其實我更關心的是寬容度還有立體感,這邊我大概測了幾張,用了GRD跟E3,一定要去看這裡
原圖阿,看縮圖只能看個大概而已。

以靜景拍攝來講,DP1稍微銳利一點,整體來講是比較具備立體感的。

GRD 2



DP1




GRD2



DP1



或許風景並不是太明顯,但是遇到這種金屬的桌面,就在在可以看出GRD的mosaic CCD無法確實的把桌面的質感表現出來。

同時,在植物的表現來看,影像也比較平板,沒有層次,這一方面是X3驚人的描寫力,另外一方面則是景深比較淺營造出來的觀感。

GRD


DP1


鐵樹的葉子,GRD2表現的就是平板的影像,沒有DP1表現得那麼鮮活、立體

GRD



DP1



同樣的狀況換到E3會不會好些?

以立體感來說,兩者還滿接近的。但是!注意看暗部的細節,E3已經暗成一片,而DP1還可以看出一點背景的細節。

(不過我必須承認我沒有控制變因控制的很好,差了大概0.3ev)

E3



DP1


甚至以夜景來看,DP1的細節也是好上很多,請大家注意看路口有一面藍色的指示牌、還有外貿協會的外牆。

Panasonic L10



原圖、Original

DP1



原圖、Original

這個比較的部份,我寫得比較不好,原圖我都有上傳上去,請大家開原圖來看看,應該會比較準。

最後,我們來看看最後一部分:結語&實際拍攝

六、結語與實際拍攝

DP1,是一台令人又愛又恨的機器。

我非常痛恨它的電子性能,但是我卻對他的影像表現讚嘆不已。

或許我還對Sigma Photo Pro的調整還不熟悉,為此我還特地跟S4nd的站長光影兄好好討教了一番,但是我自己對這些照片還是不是很滿意,總覺得自己沒有把X3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我還是對DP1的影像品質給了高度評價,我很喜歡它的立體感,精細度,甚至表現出來的質感,那是我用以前的相機表現不出來的。

儘管,DP的電子性能真的讓我等到天荒地老,我卻又很犯賤的要等那些時間為了取得那些很棒的影像品質。

今天如果有人問我說:DP1到底適不適合我?

我第一個回答是,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嗎?

你今天如果有了單眼,而只是為了APSC感光元件,塞在DC尺寸的一台「DC」上,那麼你不適合DP1。因為DP有16.6mm的實體焦長,辦不到你要的DC1cm超近拍,對你預期可以一機走遍天下的想法作不到。

今天如果你有了單眼,而你沒有自動對焦你就不會拍照了,那麼你不適合DP1。因為DP1對於暗部對焦的能力並不好,雖然他的MF非常優秀,而且快門遲滯優異,但是對於需要AF的,這些你都會視而不見。

如果你今天習慣了速食的影像,習慣了啪啪啪啪啪的亂槍打鳥然後回家挑選影像,那麼你不適合DP1。因為DP1的步調很接近以前的底片小相機,像是GR1s、T3之類的相機,即使像是T3這麼便利的電子底片小相機,卻還是限制很多,DP1也一樣。它以底片小相機的標準看,選單調整一樣慢、暗部對焦也不見得高明到哪去、過片也算是慢的,只是同樣的拍出來的東西很令人愉悅。

你一定得知道你需要些什麼,你才能理解DP1的好,而願意接受他的種種缺點。

對我而言,GRD2是一台全能的小相機,它變形少,操作好,反應也不錯,但是畫質真的要跟真正好的相機比,似乎還少了一點點,它就是贏在它的均衡,而且可以應付所有日常隨手拍的浪漫。

而DP1貧乏的電子性能,卻是讓我更專心在拍照,因為我期待X3的高品質畫質,而願意等待、接受失敗,說真的,DP1的優點就是X3,永遠都會是X3,而不是網路上有人說的「Jpeg畫質普普、星芒很漂亮、高ISO很進步的2003年數位相機」

對我來講,我會買DP1,但是或許有些人不能接受DP1的缺點,你真的要知道你的需要,再來選擇,而不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跟DP1,而把DP1看成洪水猛獸:「為什麼DP1這種電子性能還要賣兩萬六?」


DP1其實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高光鬼影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是鏡頭的問題,觀看網路上得討論,有不少人認為應該是X3的特性,加上DP機器因為機器體積的關係,IR濾鏡無法放置在比較前面,造成光線的反彈。

而SIgma原廠也有一些回覆:(來源 S4ND 論壇)



原圖、Original

This phenomenon is actually "Ghost" not "Flare" and it occurs with all compact digital cameras.

You can anticipate that if the photograph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avoid direct hitting of a strong light source to image sensor then this problem cannot occur. However, under difficult situation if you use A-priority mode with small F number (larger aperture) you can reduce this phenomenon substantiall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reduce this phenomenon by using SPP adjustment controls.

For you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also asked why this phenomenon cannot be seen with SD series DSLR cameras. The answer is so simple, SD series cameras' IR filter is located far from the image sensor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IR cannot be seen. However, IR filters are located very close to image sensor in the compact cameras and as a result of this reflections can be seen in such ghost form.


以下,就是我這次隨手拍了一些照片,我只能建議大家點原圖看看,這真的是很驚人的表現。看縮圖並不是很能體會Foveon X3的好,雖然縮圖表現就不賴了。


1.



原圖、Original

2.



原圖、Original


3.


原圖、Original

4.


原圖、Original

5.


原圖、Original

6.


原圖、Original

7.


原圖、Original

8.


原圖、Original

9.


原圖、Original

10.


原圖、Original

11.


原圖、Original

12.


原圖、Original

13.


原圖、Original

14.


原圖、Original

15.


原圖、Original

16.


原圖、Original

17.


原圖、Original

18.


原圖、Original


19.


原圖、Original

20.


原圖、Original

21.

原圖、Original

22.

原圖、Original

23.


原圖、Original

24.


原圖、Original

25.


原圖、Original

26.


原圖、Original

27.


原圖、Original

28.


原圖、Original

29.

原圖、Original

30.


原圖、Original

31

原圖、Original

32.


原圖、Original

33.


原圖、Original

34.


原圖、Original

35.


原圖、Original

36.

原圖、Original

37.

原圖、Original

38.



<原圖、Original

39.


原圖、Original

40.


原圖、Original

41.


原圖、Original

42.


原圖、Original
cybercat
你發了兩篇我兩篇都滿分送上~01近來少有這樣的文章~真的很棒很棒~也很毒~我早就想入~可是在香港一台都找不到~

我想用dp1的原因跟你一樣(雖然我有單眼)~要用底片機的方式來慢慢享受~想買dp1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缺點"(對喜歡af的攝友來說dp1在某些功能上是不及的~對用dc的攝友來說感受不到它的"畫質".....等等)~想嘗試dp1是因為它有x3~這可以讓色層感更那麼一點點接近底片的色層~想要入手DP1是因為我覺得grd的畫質已經讓我不能接受~grd它雖然可以隨手拍~但是當我很認真的在拍的時候~當我看到拍出來的照片後雖然沒到不喜歡的地步~但我覺得不夠~

謝謝你的分享~也希望我早日入手一台DP1
http://www.flickr.com/photos/alfred-lin/
雖然早已在您的部落格拜讀過文章,但還是滿分送上,
因為又讓我更加確信買這台來使用是對的,
(我是第二批到貨的,因為第一批我訂的公司沒到貨)
我還一度因為漲價氣得跟老闆說退貨,
不過老闆最後還是以低於定價及加送QU400小腳架,
讓我順利取得DP1,
雖然第二批已到貨,但我想市場上還是缺貨的,
就請你們這些攝影前輩多多拍攝照片以饗後進吧^^

對了,忘了說,我同事超喜歡你拍的那隻貓!!
很棒的分享.....謝謝!
雖然我看到您說一般CCD拍出來的葉脈是有斷裂不連續的這句話
讓我想到之前瀏覽您上一篇分享時
看到DP1的一張高壓電塔的電線也是有斷裂鋸齒的.....

往下看時恰巧您這次分享原圖也有兩張高壓電塔的 斜度約10度時電線也會出現嚴重的不連續斷面....
不知有何高見?
anyway....影像細節真的很棒 某些感覺是我用C.N牌單眼拍攝四五年以來所沒見過的..FX3果然有獨到之處!
寫得真是太棒了,可惜小弟無法評分
DP1的畫質真是令人驚豔,不愧是FX3的,小弟也曾使用過T3
那種拍照的感覺,很悠閒也很舒服
攝影~咖啡和音樂
終於有感覺更正式的測試照了

真不愧是塞了一顆aps-c 感光元件的dc
sinbalin wrote:
很棒的分享........(恕刪)

關於造成線條的不連續感的原因,只能說是X3的強大與銳利化加持下的結果
請看下張圖: (借用cybercat圖片一角)


三張照片別是原尺寸、2倍和4倍
線條之所以不連續,主要原因是因為X3不像mosaic形式的CCD or CMOS還需要做RGB像素"差補"計算,所以能夠獲得最單純的1 pixcel線條,"不會糊!"
(一般像機通常看到1 pixcel尺寸的的圖案都是有點糊的....或是很糊 )

然而
最小的單位也只有1 pixcel,所以斜直線自然會產生斷掉的感覺,由上圖應該可以看出來
(紅線的寬為1 pixcel,有點暈開的感覺是因為出圖jpeg檔時壓縮的結果~)

至於黑線旁邊圍著較亮的區域,就是銳利化造成的異樣感
更會加深線條斷掉的錯覺

要改善這種做法也不難,一來是把銳利化選項調到最小,不然就是直接把圖片作"模糊化"的動作
如圖

(上兩小圖是2倍檢視,分別為原圖和一定程度的模糊化結果,下圖則是1:1檢視模糊處理crop)


總結:就是X3太銳利了拉!!! 1:1跟人家的縮圖一樣銳利
真的是太毒了! 看來應該所有相機都改成X3才能真正取代底片吧...不過還是希望下代X3像素再做高一點...
http://www.mora.tw/
滿分送上!!

好有水準的評測!!!

01好久沒這樣的文章了

雖然他的電子性能不是很方便,但是結果卻是沒話說

夠毒!!

害我都想敗一台來當隨身底片機用了
用照片,聽我說一個個故事。 My Album: http://blog.yam.com/jasoneric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