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
託數位時代的福. 現在買二手小哈一組並不會太貴. 通常一隻L鏡就夠了.
對中片幅有興趣的話. 現在正是時候.
1.小哈是一台全機械式的手動相機. 完全不用電池.
所以沒有自動測光. 沒有自動對焦. 不會自動過片. 通通都自己手動.
2.小哈因為反光鏡震動很大. 多半都是要上腳架的.
腳架快門線是基本. 而且帶了腳架才能以光圈控制景深. 所以不論天氣再怎麼好也要帶.
3.我使用小哈的標準程序如下
a.上腳架. 第一步先打開觀景窗構圖
b.構圖完畢. 打開觀景窗的放大器. 進行對焦(包含景深預覽)
c.對焦完畢. 拿出A100+50macro. 進行測光.
可以善用A100的點測和其他測光模式. 也可以先行在重點部位試拍觀看結果
d.測光完畢. 旋上快門線. 拔出豆腐刀. 反光鏡預升. 釋放快門.
構圖. 對焦. 測光. 快門四個動作都是獨立分開的. 非常清楚.
ps. 至於為什麼使用50macro來作測光. 這是經過測光表比對的結果
一開始我使用小哈的時候. 最大的困擾就是測光
不知為何. DSLR的測光數據. 套上去幾乎都under快一格. 完全不能用.
這跟之前我用7D/D7 互套測光數據的經驗完全不同....
後來買了一隻二手的Minolta Flash meter 4
來跟手上其他自動相機作比對(一共有三台. DC的LX1. SLR的Dynax7. DSLR的A100)
發現. A100/Dynax7 掛不同鏡頭. 測光結果也會不一樣.
所以這跟機身無關. 跟鏡頭有關.
而且有的差異不小
例如070429我在台北奧萬大. 對地上的水泥磚同一點點測.
A100+50macro測得1/125s, F8, iso100. 換成阿福的時候快門變成1/80, F8, iso100
相差了2/3 EV
圖中的測光表就是Flash meter 4
測光表標示此時桌面入射光為(1/8, F2.8, iso100)+0.6EV. 即1/15, F2.8, iso100
這張是A100+50macroD. 以M 模式設定成測光表數據拍攝
這張是LX1, 以M 模式設定成測光表數據拍攝
都得到正確的結果.
桌面是黃色. 黃色是明亮/高反射率的顏色. 一般點測結果要+0.7~1EV才會接近眼睛所見的黃色.
測光表改用反射式點測光. 對桌面測得的數據為(1/15, F2.8 ,iso100)+0.7EV
即約1/25, F2.8, iso100
現場使用Dynax7和A100, 只要掛上50macro作點測光. 就得到這個正確的測光數據.
85GD也可以. 其他鏡頭便有差別了..例如20/2.8new就不一樣.
這張即以A100+50macro. 對逆光的樹葉部位點測+0.3.
再倒算回iso50(加1EV 快門或光圈). 以小哈拍攝. 結果我很滿意
一樣. 對樹葉明亮部位點測+0.3
一樣. 對樹葉明亮部位點測+0.3
有先行試拍確認過.
也是一樣.
所以. A100+50macro是一組可以信任的測光系統.
Hasselblad
http://www.hasselblad.com/
一般通稱哈蘇
簡單的就我有限所知介紹一下
哈蘇是120 相機的名牌. 1841年由瑞典人Victor Hasselblad所創立.
哈蘇的歷史可以參考官方網頁
http://www.hasselblad.com/about-hasselblad/history.aspx
哈蘇是第一台上太空的相機.
有無數的經典畫面皆為哈蘇所攝. 例如大家都在課本上看過的這張地球全貌
ps. 120相機. 使用120規格的底片.
哈蘇的標準片幅是6cm x 6cm. 一捲120 可以拍攝12張.
除了標準66片幅的A12 片盒以外. 也有6cm x 4.5cm. 645片幅的A16片盒.
645片幅的話, 一捲120底片可以拍16張
鏡頭焦段. 換算成135視角的話. 大約*0.55左右
但是因為66正方形片幅的關係. 它在成像圈中佔的面積比例. 比135的3:2要更大些
所以實際上還會覺得更廣一些
哈蘇有幾個系列
1.500系列(V system)
全手動機械單眼相機.
鏡頭為西德Carl Zeiss製. 採用鏡間快門. 快門範圍1s~1/500s.
因鏡間快門緣故. 全快門範圍皆可閃燈同步. 閃燈同步端子也在鏡頭上
支援CB/CF/CFi/CFE鏡頭
2.200系列.
電子化單眼機身. 有自動測光PASM模式.
簾幕式快門. 可達1/2000s, 但閃燈同步限制在1/90s
可使用電子接點的FE/CFE鏡頭. 也可以用500系列的鏡頭
3.903/905SWC
與其他系列不同. 這兩台不是單眼相機. 鏡頭也是不能更換的
鏡頭是超廣角的Carl Zeiss Biogon 38/4.5
機身上方並配備一個取景器
這顆Biogon 38/4.5號稱是全世界最好的超廣角鏡頭. 所以你也不必換鏡頭了

價位當然..有興趣的可以查查看yahoo拍賣就知道了....
4.H system
哈蘇的全自動單眼相機系統. 可自動對焦. 自動測光. 片幅改為6x4.5
鏡頭和機身皆為Fujifilm代工製造. 採用鏡間快門, 快門範圍1s~1/800s
(富士也有相同的產品. 即GA645AF)
並附有把手與五菱鏡觀景器
支援HC系列鏡頭.
H system是為了數位化而設計的系統. 故當然也有數位機背套組.
5.X system
即赫赫有名的135 連動測距式寬幅相機XPAN.
對焦為連動測距機構. 快門為焦平面簾幕快門.
機身與鏡頭為Fujifilm代工製造. (富士同型產品為TX-1)
鏡頭只有三隻. 30/5.6, 45/4, 90/4
(30的價格是後兩者加起來還超過.)
可以拍攝24x36mm單格.
也可以拍攝24x65mm寬幅. 一個畫面佔兩格
富士TX-2(= Hasselblad XPAN II)
http://fujifilm.jp/personal/filmcamera/rangefinder/tx2/index.html
--
我的機身是503CX, 鏡頭為標準的Planar T* 80/2.8 CF
拆開來一共分成三部分
鏡頭+遮光罩. 機身. 片盒
鏡頭是Carl Zeiss Planar T* 80/2.8 CF
西德製
從鏡頭前端數過來
第一圈. 標示F/B/1/2/4....者. 為快門環. 設定快門速度. (快門環只有整段定位)
第二圈. 標示2.8/4/5.6....者. 為光圈環. 設定光圈. (有0.5EV的分段定位. 並有景深預覽掣)
第三圈. 標示4/8/11/16/22.者. 為景深表尺. (左方的突起物為閃燈同步端子)
第四圈. 標示無限/20/10/7.者. 為對焦環. 標示的數字為對焦距離.
旋轉光圈環的時候. 會帶動快門環. 這樣可以在同一曝光值中選擇不同光圈快門組合
旋轉快門環的時候則是獨立不會連動.
光圈葉片
快門葉片. 快門只有全開和全關兩種. 圖示為關閉狀態.
其對光線的遮蔽效果跟光圈葉片是相同的. 所以不會在底片上形成陰影.
故可達成全快門閃燈同步.
A12 片盒
銀色的片插又稱豆腐刀.
完全插在片盒裡. 片盒才可以取下.
插在片盒的時候. 會阻擋快門連桿. 避免誤觸快門
機身於鏡頭下方.
圖示左側為快門鍵. 右側為鏡頭釋放鍵.
鏡頭必須在過片完成快門上弦待擊發的狀態下. 才可取下
機身與片盒皆為瑞典製.
曝光的時候. 機身後方的遮版會先打開.
聽到"碰"的聲音就是這個
相當大聲.
如果要避免震動. 機身右方有反光鏡預升掣
壓下此掣. 反光鏡與遮版就會先行彈起
然後再獨立擊發鏡間快門. 這個快門聲音就非常小了.
但是因為反光鏡升起. 所以觀景窗也無法再看到任何東西
所以這個動作要等到最後再作.
我也很想要哈蘇,只不過當初在一家店看到一台
超級古老的MAMIYA M645,一機一鏡還蠻便宜
的。
剛好還有一個完全不準的有測光功能的測光頭,
也只有買那個測光頭才能夠使用眼平觀景器的
功能,沒有那個的話就要用腰平構圖了。
不過眼平和腰平觀景器各有優缺點就是了。
哈蘇應該都是6X6的片幅吧,拍照根本不用考慮
要直拍還是橫拍,因為不管怎麼拍都一樣啦!
所以只用腰平觀景器應該就夠了,不像我那一台
明明那麼苯重了卻還要考慮直拍或是橫拍,所以
選擇眼平或是腰平觀景器就蠻重要的了吧。
當初我也想選擇哈蘇,雖然可能很古老的哈蘇
一機一鏡可能不貴,可是容易買到的二手哈蘇
鏡頭卻超級貴,貴到嚇死人,和MAMIYA的手
動系列的鏡頭機身的價格比起來真是貴太多啦!
MAMIYA可能沒辦法和哈蘇拿來相提並論,但
是個人使用經驗是中片幅的領域,機身和鏡頭
都有一定的水準,品質應該都是值得信賴的。
就像大哥說的一樣,不管天氣再怎麼好都要帶
腳架,因為我那一部相機最高速快門只到1/500
而已,快門隨隨便便都很容易就不夠快,所以
我用120拍照也都會帶腳架。
帶腳架有個好處是,先把構圖處理好,手動對焦
看你想對哪裡就對哪裡,根本不用怕自動對焦對
好之後還要重新構圖會有失焦的問題產生。而且
120相機的手動對焦超級好對焦的,幾乎沒發生
過對好久還會對不準的問題。
只不過比較困擾的就是,帶個笨重的相機架上腳
架拍照,還拿個槍型的手持測光錶在那邊測來測
去測個好幾次,常會有人覺得我很奇怪。
而且笨重的120相機都要上腳架,拍景可能很容易,
但是要外拍人像就真的超級麻煩的,很想嘗試120
相機去拍人像,每次只要想到可能會很麻煩就放棄了。
可能還是要自動對焦的輕便120相機才適合拍人像了吧。
笨重的相機光是要調整腳架高度我就瘋了。
所以目前還是只用過135拍人,想用120拍人可能只有
換機一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