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黑機露銅的感覺嗎?


黃阿賢 wrote:
今天幫Nikon E...(恕刪)

露銅(brassing)有時是很漂亮的。我也蠻喜歡蔡斯泡(蒙皮會鼓起個泡泡),但不只是Zeiss Ikon機型如此,很多德國廠牌的機身都會有,為什麼叫做蔡斯泡我就不清楚了;有這種泡泡的機身有個歷盡滄滄桑的老感。個人通常不整理老機,灰塵污垢也有歲月的痕跡,所以朋友都說我的看法怪異。
如果是在自己的使用下露銅那我覺得看起來很有感覺
因為這個歲月的痕跡是自己經年累月的把相機捧在手上所產生的烙印
可是如果是別人用的我就覺得還好~

不過.... 現在還在量產的機器除了Leica之外還有其他的品牌在用黃銅的嘛?



黃阿賢 wrote:
Leica RF機的...(恕刪)


其實Leica的可樂標不貴啦
而且二手的價格都很穩定
你買台品相好一點的M6來玩, 用的時候小心不要破壞品相
到時轉賣的時候按原價出售也不是沒可能

沒有可樂標的Leica才是更貴的~

一次到位可能反而比較便宜喔
Who Dares Wins
Hermes...snake wrote:
Steven大大,你...(恕刪)


我好好用, 都沒事誒.


biaw78 wrote:
上Ebay買那種前期Leica好了,只要幾百美金但是比Fed耐用質感好


你說這種Leica III型的嘛? 隨便就過500鎂. 測光要自己來就算了, 而且對焦很難對. 好處是, 用這台500鎂的相機拍, 就可以讓人當你做有品有型的攝影師 (笑)



相機是誰用到露銅的對我都無所謂. 爛爛的外表, 會讓別人以為這是台垃圾, 而低沽了相機優異的性能.
Sony Nex-3, Voigtlander Bessa R2A, Nikon FM2

黃阿賢 wrote:
Leica RF機的...(恕刪)


結果變成大家一起勸敗Leica

不過確實現在Leica機身沒有貴到那種程度,鏡頭如果找實用品像的老鏡也還好

我的M6配上3顆鏡頭(35mm,50mm,90mm)也不過大約是二手5D2 kit的價錢

圓Leica夢不會遙不可及,只是最好先確定能不能習慣RF相機
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therionchu/
Hi,別把蘇聯機看低了,Leica的機身價格可以買好幾台fed或zorki機身,再加上1~2顆最重要的眼睛(leica 鏡頭),L39鏡頭在ebay多的是,價格也便宜。蘇聯機只是操作上較為不便,Fed1~3、zorki1~2系列是陽光機,最慢快門1/25。Fed4~5、zorki3~4則從1sec~1/1000全有,觀景窗、工藝、快門聲是leica的驕傲,就觀景窗而言,時代背景不同,fed及zorki是以leica ii為仿造對象,個人對觀景窗還能接受,但比起leica M3等就覺得想丟掉.但就快門聲:蘇聯機也還好,除快速快門大一點,中低速不比leica差.另工藝質感就無法相比,但重要的一點,蘇聯機修理或保養機身只要一把螺絲起子和細心。網路上相關維修資訊豐富,最最重要因為低價反而更敢於拆機維修,試想所有類leica相機有如此多的機會DIY、了解快門運作原理。RF相機拍照速度不快,測個光、對個焦,慢慢的,那蘇聯機、非Leica的RF都將是很好的選擇。
回歸正題,黑機露銅很吸引人.

冼鏡光 wrote:
露銅(brassing)有時是很漂亮的。我也蠻喜歡蔡斯泡(蒙皮會鼓起個泡泡),但不只是Zeiss Ikon機型如此,很多德國廠牌的機身都會有,為什麼叫做蔡斯泡我就不清楚了;有這種泡泡的機身有個歷盡滄滄桑的老感。個人通常不整理老機,灰塵污垢也有歲月的痕跡,所以朋友都說我的看法怪異。


小弟第一次看到蔡斯泡這個名詞,在好奇心驅使下就馬上Google了,找到的大多是針對鏡頭製程的文章,大多是提到鏡頭裡面有氣泡,故稱作蔡斯泡,這似乎也成了早期蔡司鏡頭的特徵了,而且具有蔡斯泡特徵的鏡頭都是好鏡頭?!以下是關於蔡斯泡的文章內容(節錄於此:http://my.opera.com/moster/blog/show.dml/2568517

蔡司泡我也第一次聽說,但關於氣泡與鏡頭質量的關係眾說紛紜,很多都是轉載和道聽途說,我原來在香港這邊的論壇還挑起了一場不小的辯論。 我原來也只是聽到有些老玩家說50多年前的鏡頭有氣泡的證明是好鏡頭,本來不以為然,但看到別人的辯論,我現在比較相信了。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可以把辯論的內容轉貼過來,部分節選:


a, 我在外國讀大學時, 副修攝影有"光學設計"一科, 我拿滿分.

b, Zeiss老鏡, 有氣泡先至係真正靚玻璃, 而且越多越好, 但1960年已經用完.

c, 有氣泡的Zeiss鏡Lecia鏡, 跟有氣泡的日本鏡, 大陸鏡, 光學反應完全相反.

d, 東西德Zeiss造鏡用舊玻璃, 通常沉殿及stable十多廿年才用.

e, 例如Zeiss的Biotar在1930年設計完成, 但在1950年後才用該款玻璃大量造鏡. Prototype例外.

f, 但由於2次大戰物資短缺及用在戰爭上, 所以1960年以後已再無1945年前的舊玻璃存貨. 只能用1945年後生產的玻璃, 幸好多層加膜T及T*的發明, 補充了沉殿期較短的短處.

h, Leica, Kodak, Zeiss有氣泡老鏡, 對抗正射陽光時反應較T及T*加膜較差一點, 因氣泡會反射光線. 但在陰天或暗位反應均比T及T*加膜較佳一點, 因為靚的舊玻璃本質更好.

i, 由1900年開始, 光學鏡頭玻璃都唔係吹出來的.

j, 2次大戰時期(1941-1945年)Zeiss沒有再生產光學鏡頭給相機, 因為只做軍備鏡(Aero,偵察,來福鏡), 其中1938-1942間生產的, 質素極佳. 沒有所謂"參差qc過骨的次品"Zeiss鏡可以出廠.

k, 戰後, Zeiss廠分成東西廠, 告訴你1960年前Carl Zeiss Jena (所謂前東蔡) 所生產的Zeiss鏡, 用盡舊玻璃存貨, 質素極佳, 所以銘品很多. 但1960年後Carl Zeiss Jena (所謂東蔡) 所生產的Zeiss鏡, 真是不敢恭維. 西蔡是另一故事.
---------------------------------------------------
老頭的玻璃氣泡跟玻璃的生產工藝有關的,很多高級玻璃長達10個多月的保溫冷卻,已獲得最佳的玻璃結晶體,玻璃除了生產工藝外還跟當地的地質條件很有關係啦。萊卡選擇加拿大也就是為此。

而且據說有一段人們買鏡頭,就挑玻璃里有氣泡的鏡頭,因為那是使用高級光學玻璃的象徵。這個估計現在無從考證了。

至少我現在還是堅信這個啦 當然也要看鏡頭的年份的,60年代後的就不去參考了.



小弟對蔡斯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冼老師對此是否有耳聞呢?


KillerScout wrote:
其實Leica的可樂標不貴啦
而且二手的價格都很穩定
...(恕刪)


Therion Chu wrote:
結果變成大家一起勸敗

不過確實現在Leica機身沒有貴到那種程度,鏡頭如果找實用品像的老鏡也還好...(恕刪)



哈哈,01真的是很毒的地方,看了討論串真的很容易被板友們勸敗

看了網拍價格,Leica M系列的二手機身除了某些搭載鏡頭機種以外

大部分的價格都跟目前中,高階的DSLR差不多,價格區間落在在三萬多至八萬多不等

並不是小弟刻板印象中的高不可攀,但以小弟目前的經濟能力來說

以微薄的打工薪水(必須負擔房租,生活開銷...),要存到三萬多購買機身必須過得相當的拮据

遑論是鏡頭啊...

一切都得等到自己將來出了社會,才有機會真正的實現自己的萊卡夢!




黃阿賢 wrote:
今天幫Nikon E...(恕刪)


很多人都覺得要買leica鏡,機身可以妥協
我比較喜歡買leica機,再隨便配顆副廠鏡頂著先 :P

雖然FED便宜,但是相對問題多,例如不可以沒事轉動快門盤
M之前的L39世代leica機,上次玩過朋友的,跟brexchen網兄的相機同型吧
非常漂亮,每個機件之間的動作是那麼的緊實,光是一台相機就讓人整天想玩,真的是感受到古典德制工藝...
FED相形之下就沒辦法做得那麼實在,公差控制乃是精密機械的關鍵
換個方面想,那好幾倍的價差,其實FED也是好選擇啦 XD

Leica III雖然不算貴,但是要找黑漆可露銅的應該就超貴了!

黃阿賢 wrote:
今天幫Nikon E...(恕刪)


露銅+1
不過要自己用到露銅才是真本事
Hi,雖然有點脫題,但還是想說明FED系列相機大家可能有的疑惑(不是專家,只是覺得很好玩,一口氣從國內外買了近10台,只是很倒楣的買到三台故障的(全部是國內買的),只好拆開了解)
1.觀景窗以比Leica ii及iii(相對時代)比較:FED1差不多大小,FED2以後較小,但人的眼睛很厲害,可簡單的適應,唯獨近距離的部分(1M左右)會因疊影對不到而以為疊影有問題,實際上已超過疊影的最近距離.
2.快門:快門是連結到布簾過片結構,及快門僅是用一圓形轉盤,上面打洞,用短短的卡榫卡住,控制快門速度,以蘇聯的工藝,當然精準度不佳.過片後上快門才能正確的對應快門速度,未過片就轉動快門部會造成相機快門不正確,及卡榫磨損,拆開調整後,即可得到修正.(leica iii沒修過)
3.機身工藝:蘇聯本行就強調實用,工藝精準度不佳,唯每台調整後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佳的狀況,另外皮革是塑膠成型的,黏貼的強力膠味道很難聞,但脫皮時也因機身金屬加工租造,很容易重貼新的貼皮.
4.過片脫軌:FED1是用三叉鐵片,利用摩擦力咬住片軸,片軸因拆卸多次,容易脫離造成過片片軸未咬住,造成底片疊片,甚至過片卡死,以為相機壞掉,實際上,是可容易修復.另fed2-3沒遇過此情況,fed4-5因片軸為塑膠製,固定在過片軸上,理論上應該不會發生.還有上片齒輪與底片接觸的地方務必不要加油,會損傷底片藥劑.
5.上片簡易度:leica ii和fed皆差不多,我都是用B快門鎖定後,慢慢上片,沒發生過片問題,除之前片軸造成過片問題外,沒有發生底片斷掉過的情況.
以上,
結論:如果以1954年以後的leica任一機型,蘇聯機完全比不上,畢竟那時的工藝,仍停留在戰利品的狀態,所有的改良機種也只是修修補補的狀態,其實老相機都需要保養維護,但機身本身的價格往往是影響保養費的投入與否,所以,大多的蘇聯機都有大小不一的問題,以致便宜沒好貨的觀念.在拆開及一次次的嘗試後才知道它真的很簡單,很好玩.如果預算多一點當然leica最好,哪怕是leica ii 或 iii系列,至是Leica的鏡頭成本很高,所以看看自己的預算,真的好好享受拍照的樂趣.
補上DIY後的FED-1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