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_m3 wrote:拿自己來說拍人像就使用人相模式吧,不過通常還是比較常用A模式,所以想上來問問看人像達人通常會使用什麼模式,或使用哪幾種不同的模式,因為拍什麼就用什麼模式似乎通常得不到好的照片. M模式! 在複雜的光線環境下A模式測光會飄,使用M模式+RAW檔,事後再做EV補償!
說實在話,上閃燈然後使用M模式好像有點大絕招的感覺,似乎都能夠達到要求,當然前提是閃燈還有電,看來M模式值得多關注,至於P模式則是能夠更快速的同時改變S與A,也是值得研究的模式,成功率也高,不過照片出來通常比較沒特色.
bmw_m3 wrote:因為單眼相機有多種模...(恕刪) 看你拍攝的主題來決定你使用的模式需要很快速的快門當然後就選快門優先 像是運動攝影需要不同景深控制就選擇光圈優先重點是你要拍的主體是什麼而不是為了使用什麼模式而去牽就它想拍怎樣就自己來調就都用M模式早期相機都是要自己手動拍攝的現在太多設定才會造成這麼多疑問
bmw_m3 wrote:因為單眼相機有多種模...(恕刪) 對於用過底片機的人來說,永遠只有 M 模式也沒有分什麼,拍什麼主是用什麼模式腦中想的只有1.光圈大小對景深的影響2.快門的快慢對物體的補捉然後去看測光表當時的狀況如何,依不同的情況作微調我猜樓主不是很懂數位相機測光模式的不同對於熟練的人來說,任何場合用同一種測光模式,適時的+/-EV如某樓貼出一張演唱會的照片這種照片,大多是採用快門先決居多但測光模式很重要,因為你的光圈怎麼配,是看你測光模式的選擇如果你是用權衡測光,我想你會很頭痛因為演唱會有時場燈一關,spotlight一打我敢打賭,大多情況下你會發現你的光圈會開的非常大而使景深過淺(因為權衡測光的關係,他會覺得整張照片太暗,然後光圈會開的比較大)不然就是ISO衝的特別高如果你是用「中央重點」或是「點測光」呢?相機判斷就會完全不同如果趕拍的話,其實我都一種測光模式拍到底如果我用權衡測光,但發生上述的狀況,我只要把EV減個-1左右告訴相機判斷暗一點,自然也能做跟「局部測光」一樣的效果漸漸覺得,或許大多新手不曾用過底片機不曾經歷過紙上談兵的學習階段對於這些拍照的問題比較困擾
感謝Hunter大的提點,慢慢的感覺到快門先決的重要,當演唱會或者敬酒等等室內攝影,除了購入大光圈鏡頭之外,快門先決配合閃燈似乎會比較有意義,畢竟快門過慢只會得到失敗的照片,當然特殊效果除外,畢竟能夠拍出一張成功的照片還是比較重要.
既使是底片機用M模式,操作時仍然有偏向光圈先決的模式拍攝及速度先決模式的調整法拍人相就先固定某個光圈值後調整快門來達成你想要的曝光,就算是M模式,也要有這類的做法除非用AUTO或P模式,不然小弟個人目前還沒遇到能光圈快門同步快速調整的神人
嗚啦芭樂萬 wrote:既使是底片機用M模式...(恕刪) 沒錯 即使是用M模式,也會有A/S之"優先"的道理絕大多數是,先調整好光圈決定景深後,再調整快門比較少數是定好自己想要的快門數值 再調整光圈因為M模式就是由自己來決定EV的組合,且固定住A/S雖然也能固定決定EV的兩要素中的一者,卻容易因為測光處不同而使EV組合之值不固定就好像是個EV 15的艷陽天, ISO 100, 拍攝人像當我使用 f/5.6時,得用1/1000s的快門,光源不變時(例如無雲) 此場景之曝光皆固定可是假如我用A模式固定f/5.6, 測到白雲絕對是1/2000s起跳,測到樹幹(深色背景)絕對降到1/500s以下景深雖然固定了,可是快門的組合不同了,造成曝光有差異 (EV值不固定)或者是我用S模式固定要1/1000s, 如果模特兒穿白衣服,那光圈就會被收小,造成景深變長,還曝光不足所以我就有看過有人像外拍的老師,都是先用測光錶測臉部照度後,"決定"光圈數值 然後才配快門光源固定時M模式就有他的妙用,但是懂得測光的話,用A模式測高光處就曝光補償+EV,低光處就-EV也是很直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