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nnivale wrote:
最近剛玩起單眼拍起來...(恕刪)

放到100%看檢視不到顆粒....
那要FF以上的機種才可以歐
例如5D2..5D3...D700..D800...1Dx..D4這種等級
然候還要使用光圈f2.8以上的鏡頭
例侞F1.4的大光圈鏡頭或是f2.8的恆定變焦鏡頭
然後將光圈縮到f5.6來拍照
保證張張精彩

不過............
相機不是這樣玩的阿
大光圈鏡頭可以製造迷人的散景
未必一定都要清楚才好看阿
當然也未必一定都要超糊的散景才好看
一切都看你自己想要怎樣呈現照片
用什麼鏡頭拍
這才是單眼好玩的地方阿(可以更換各種不同的鏡頭拍出不一樣的感覺)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snannivale wrote:
最近剛玩起單眼
拍起來很挫折
問題來了

到底一般來說清晰的標準是什麼?
是放到100%檢視不到顆粒嗎?
還是縮圖清晰也可接受?


1. 請問你的100%是多少解析度的100% ??
2. 網路相簿上的圖會每一張都是放原圖尺寸而沒縮圖嗎?
3. 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是去看構圖、意象、相片的本質 還是看他有沒有顆粒呢?

我的看法是
照片的清晰度有一部分決定在器材本身,相同的拍攝條件下,尤其是高ISO的情況下,越好的相機、越強大的鏡頭越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若只追求花錢就能提升的照片清晰度...那就是被相機玩而不是玩相機囉
如果數位暗房的功力不錯,後製也能讓相片清晰度變好
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snannivale wrote:
最近剛玩起單眼拍起來...(恕刪)

要知道所謂100%的意義!

100%就是把用顯示器一個畫素去對應紀錄一個畫素,並不是表示原始尺寸,畫素本身是沒有尺寸。
因此,實際上這樣狀態下,就相當檢視單位畫素S/N狀態,而感光元件上單位畫素越大訊號越好,看到雜訊影響相對小,而如果有額外打光,那訊號品質也會增加,要獲得高品質影像大多是在嚴格光源控制。

一般100%放大其實也是一種放大動作一樣,如果顯示器的單位畫素尺寸較小,那相對就會比較銳利清晰,這個大概就像相機LCD和電腦LCD觀看差異,這部份是和模糊圓有關。



解析力與模糊圓簡單觀念,解析力越高可以顯現越多細節,模糊圓越大,在放大過程可以容許較高放大而還顯示銳利,可以想像它是一個人眼辨識<糊>的範圍,詳細可以參考一些基本光學書籍。
一般感光元件尺寸越大,其模糊圓也就越大,所以在過去以來在大感光元件或底片高放大倍率的影像優勢便在於此。


所以就算同樣是24MP的影像,使用APS相對FF來說,模糊圓較小可以放大不糊倍率較小,單位影像S/N也相對差些,所以在顯示器來說,雖然同樣24MP,但兩者效果就不太一樣。
diffusionless wrote:
模糊圓越大,在放大過程可以容許較高放大而還顯示銳利

diffusionless 兄:我對這句話存疑?

是底片端的模糊圓?還是相片端的模糊圓?
抱歉~因為我這禮拜工作忙碌,忘了回覆各位熱心的建議
現在先簡單說一下我的情況
我本身拿nikon d7000標準鏡
不照人,喜歡照自然風景、生態
所以會希望細節愈多愈好
當然我也有拍人的時候,這時候我大多不會要求這麼多

我當然知道大光圈可以模糊背景,我要求的只是主體清晰
我也有少數拍出清晰主體的時候
[註:在我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而經過我在01爬了些文,這種情況的標準比很多人低很多(至少我看不出什麼色塊、什麼陰影很髒這種)]
只是這種清晰通常只侷限在對焦框內的一小部分(不知道怎麼會這樣)

我所謂放大100%是說我在電腦螢幕檢視時選擇"原來大小"
所以我整理一下,各位的意思是
「就算對焦主體也不需要太過要求清晰?
而清晰度可以隨著鏡頭等及跟後製來達成?」
snannivale wrote:
就算對焦主體也不需要太過要求清晰?
而清晰度可以隨著鏡頭等及跟後製來達成?

1.
就看您要如何表現主體?
2.
鏡頭等跟後製來達成?......未必!

記住:
1.縮光圈無爛鏡,要清晰又要淺景深請用大光圈定焦鏡。
2.要更清晰?請善用穩定三腳架、快門線、10秒自拍、甚至反光鏡預鎖。
3.拍攝時就要解決清晰問題,後製僅能修正一部份清晰度。
清晰(clarity)嚴格來說並不是攝影的名詞,日本人可能會說成通透,用口語說就是景中有什麼、照片就有什麼(細節顏色等等)。在人眼來看叫做銳利(sharpness),指的是區域邊緣差別很大;人眼對邊緣比對區域內部敏感,所以人說鋭利的鏡頭(其實是影像)指的是邊緣不含糊。

鏡頭的術語是解像力(resolution power)和對比(contrast)。解像力是鏡頭分辨細節的能力,對比是細節的品質。然而人眼又對對比較敏感,所以解像力高但對比低的鏡頭在人眼看來不如解像力普通但對比髙的鏡頭。

以拍攝風景而言,對比稍高的鏡頭比較佔優勢,因爲拍到的細節品質較髙、雖然不見得會捕捉到所有細節(如果解像力不足)。所以,通常一個中級鏡頭就夠用,因爲新鏡頭的大結構對比都夠高、但微結構(非常小的細節)對比可能不足,一般用軟體小心鋭化就會有不錯的結果。如果要印很大的相片,就非得用高解像力和高對比鏡頭才能捕捉足夠的細節,使得印大相片時能夠充分還原景中各種細節。
不管啦!! 樓主的疑惑很單純, 大家也不必想太多!!
如果你眼睛湊到 液晶螢幕前, 靠的夠近就一定可以看到一顆一顆的光點
螢幕上每一點會秀出您照片上紀錄的每一個點的顏色....那就是100%
是不可能沒有鋸尺狀

..............從這個觀點來說, [觀圖方式不適當]既使縮的在小技術再好也會有的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強調 [檢視方式] 與 [觀賞經驗] 必須合宜

畫素越多如果縮圖縮的好, 與影像品質越好, 的確有幫助但真的[不必]是人人討論的重點...

容小弟舉個例子, 書法的墨色墨韻很重要, 但99.9999%寫毛筆的人不需要煩惱這個!! 真的!!
吳竹或雄獅墨水就先用吧......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