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 究竟是啥 ? 和 SLR 有什麼不同 ? 以下內容只有純分享使用上的感覺, 野人獻曝一番. 詳細原理網路上很多, 01 也眾多高手, 就不班門弄斧了. (其實自己也不懂... )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對焦~~

SLR (單眼) 也有手動鏡頭, 也可換成裂像對焦屏, 所以在手動對焦上其實沒什麼差,

RF, Range Finder 的縮寫, 雖然小弟也搞不大清楚這名稱代表的意義, 不過特別的對焦方法, 一定要先介紹一下.

RF 主要是疊影對焦 ( 如下圖 Konica Hexar RF 的說明書 ), 由觀景窗望出去, 除了外圈的框線外, 觀景窗的正中間有一區特別不同, 在裡頭能看到二個若即若離的影像. 對焦時, 需轉動鏡頭上的對焦環, 把中間疊影區要對焦距離的物體, 調到重合就對焦成功了. 說也神奇, 轉鏡頭上的對焦環, 相機上的的疊影對焦就會左右移動, 這鏡頭和相機間的連動還蠻有趣的.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當然, 除了用疊影對焦,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景深表尺作泛焦式的對焦. ( 不過這就不是 RF 獨有的了 )
(另外, Contax G2 好像是自動 RF, 不過沒玩過, 不確定)

~~構圖準確度~~

SLR : 就是常說的單眼相機, 光線進入鏡頭, 經反光鏡到觀景窗, 拍照時反光鏡翻開, 光線在底片或曝光元件上成像.
不只如此, 若是手動鏡頭, 調整光圈葉片後, 景深的變化能由視窗看到. 現代 SLR 多有景深預覽鈕, 平常對焦是用最大光圈, 按下景深預覽後, 鏡頭光圈會縮小到設定的光圈, 也能由觀景窗上看到光圈縮小後的結果.
觀景, 曝光, 光線都是由鏡頭進入, 加上鏡頭光圈可以縮到拍攝條件, 所以"所見即所得", 是單眼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即使有些相機的視野率不是 100%, 也只差在邊緣.

RF : 對焦的光線是由上方的二個景觀窗進入, 但是底片的感光, 卻是由下方的鏡頭進入, 所以構圖上有點小誤差在所難免.
相對單眼的景深預覽, RF 的觀景窗根本和光圈沒關係, 所以散景的程度, 得自個兒用猜的了!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焦段~~
其實這和構圖應該可以一起講, 可是因為焦段牽涉一堆有的沒的, 所以還是獨立了慢慢介紹吧!

SLR : 剛在構圖有提到, SLR 是所見即所得. 這句話用在焦段上也是差不多. 換上廣角鏡頭, 觀景窗內就是有張力的畫面, 裝上望遠鏡頭, 就能看到遠方物體被拉近.

RF : 這要怎麼說呢? 先看看 RF 的觀景窗好了. 留意到外圈的二層框框嗎? 在說明書上說, 內圈是 90 mm , 外圈是 28 mm, 所以要依自己裝上去的鏡頭, 自己用不同的框線構圖. 說到這兒, 大家是否有留意到一件事, 就是裝上 90 mm 的小望遠鏡頭後, 看到的東西是和裝 28mm 完全相同. 也就是說, 當單眼裝上望遠鏡頭, 東西會變大, 而 RF 相機裝上望遠鏡頭, 是對焦框變小. 這... 所以當 RF 的鏡頭焦段愈長, 對焦框就愈小, 愈難構圖, 所以單眼有數百 mm 的長鏡頭, RF 到 135mm 好像就到頂了... ( 有錯請指正 ). 總不能裝個 500mm 鏡頭, 然後在米粒大的小框中要使用者構圖對焦吧!

( 這是 Hexar 說明書中的框線 )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示意圖, 左圖是 SLR, 右圖是 RF, 由上而下假設鏡頭焦段愈來愈長, 在觀景窗看到的樣子)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望遠難搞, 廣角總沒問題了吧. NONONO! RF 不只望遠難搞, 連廣角都一樣難搞! 首先, 看看 m-Hexarnon 28mm 的遮光罩, 人家單眼有圓筒狀遮光罩, 有蓮花遮光罩, 可是沒聽過有人把遮光罩後頭給挖開的, 都挖成這樣, 遮什麼光呢? (雖然挖後頭也一能遮前面的光)大家可以看一下 Hexar RF 的正面圖. 觀景窗在右上角, 鏡頭在左下, 鏡頭裝上遮光罩後, 會不會擋住視線而影響構圖呢? 很不幸的, 有些鏡頭的答案是 YES! 所以 RF 鏡頭的遮光罩, 常有把後頭挖開, 以便構圖的造型. 而且不只是遮光罩會影響, 大家再回頭看一下前述 Hexar RF 的框線, 28mm 就快頂到觀景窗的邊邊了, 那萬一要裝上 17mm, 14mm 超廣角鏡頭怎麼辦? 答案是, 沒辦法! 沒辦法由觀景窗裡看到完整構圖, 這時候要嘛用猜的, 要嘛... 超廣角鏡頭常會附上所謂的 view finder, 就是相對應的廣角觀景窗, 可以裝在原來的閃光燈熱靴上...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所以買 RF 相機時, 除了選型號, 有些型號還會有不同放大率的觀景窗可選, 像是 0.85, 0.72, 或是 0.6 等等, 一旦選好了放大率, 該台 RF 能支援的最大廣角也確定下來, 所以放大率越高, 對焦愈容易, 看到東西愈大, 但支援廣角的能力就愈差...

如果你以為 RF 的焦段只有望遠, 廣角的麻煩, 那就錯了! 剛剛有提到對焦框! 我們把 Hexar RF 說明書上和對焦框相關的部份再貼一下. 框線只有 28mm, 35mm, 50mm, .... 沒錯, 框線就這些而已! 所以如果弄了一顆 40mm 的鏡頭, 嗯, 請用猜的, 弄了顆 60mm 的鏡頭, 老樣子, 反正只要不是框線有支援, 要嘛用猜, 要嘛買個專用觀景窗. 所以啦, 連不同焦段都那麼難搞, 更別指望 RF 鏡頭會有單眼那種 24-70mm 連續焦段的變焦鏡了! 前文有提到, Leica 有支 1:4/16-18-21mm 的變焦鏡, 就只能在 16mm, 18mm, 21mm 間切換. 麻煩吧!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
總和以上所言, 不論是功能, 精確, 使用彈性, 每一項都是單眼完勝呀! 既然如此, RF 有什麼魅力, 在數位的年代仍一直吸引不少用戶呢? 別人怎麼想, 小弟不知道, 不過用了幾個月下來, 倒是愈用愈愛, 愈用愈喜歡呀...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 是小巧的體積. 同樣可換鏡頭, 可是體積硬是比單眼小上好幾號.

不專業比較  --- SLR vs RF


小歸小, 在小巧的體積裡, 卻有不輸 SLR 龐大體積的畫質!

少了反光鏡後, 拍攝時不會有反光鏡的震動, 所以同樣是手持, 就自己拍的成果而言, 在單眼, 或許要有 1/30 秒才不會看到手振, 但在 RF, 1/8 秒還常常成功!

小體積還有另一個優勢, 就是同樣追求高畫質, 但在拍街景時, 單眼會讓路人覺得有威脅感, 也讓自己變成注目的焦點. ( 現在人手一台單眼, 反倒不會引人注目了. ) 但拿 RF, 路人頂多瞄上一眼就做自個兒的事去了, 因為外表看起來, 只是台小小的普通相機呀!

目前手上的 RF 器材, 都穩重的手感, 不論是鏡頭, 機身, 都有沈沈冷冽的手感, 一摸就會上癮!

除了外表上看到的, 因為 RF 在功能上受限甚多, 所以當拿起 RF, 或許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 加上希望能藉此進步的想法, 或許也是讓人喜歡 RF 的原因之一吧~


這個網頁有不錯的 RF 原理介紹,
http://www.wretch.cc/blog/quackmeow/3969782

原文在小弟 blog, 不過內容幾乎相同, 只有自己的代稱不同,
http://alantong.pixnet.net/blog/post/28535271
文章關鍵字
感謝前輩的分享,
小弟五分奉上。

不過小弟斗膽補充一點,
在鏡頭設計上,
因為SLR要讓出反光鏡的空間,
廣角鏡頭的設計受限於只能使用逆伽利略式(逆望遠),
沒辦法使用對稱式結構,
所以在抑制變形方面會輸給使用對稱式結構的RF廣角鏡頭,
而且RF還有神奇的HOLOGON

如有錯誤,還請前輩指正。
相信我,銀鹽一定比你還長壽。

CAT1015 wrote:
感謝前輩的分享,小弟...(恕刪)

是hologon啦
其實要追求高畫質,RF的畫質比日系數碼單反還要好啦
135數碼RF在135的世界裡也算是頂尖了
Hermes...snake wrote:
是hologon啦其...(恕刪)


感謝前輩的指正,
小弟一時手誤
已改正。

可惜數碼的RF沒有幾台可以選,
價格又好貴
相信我,銀鹽一定比你還長壽。
感謝 Hermes...snake 和 CAT1015 二位前輩的討論, 讓小弟又長見識了.
不過那個單字感覺頗勸敗呀 !

數位的東西應該會愈來愈便宜吧, 小弟一方面在等便宜的數位 RF. 再不然, 買轉接環上 Sony NEX 也是一個選項, 只是手感差很多.
http://blog.pixnet.net/alantong
樓主提到不明白RF的名稱由來, 其實樓主連結的原理中有圖解, 但容我多嘴補充一下

Range Finder ---> 就是[測距儀]
,傳統型最常見的就是戰爭模型中
(ex. 88砲)那個觀測官橫著放在眼前一管長長的東西 ,(也有長的像螃蟹雙眼,V字型往上像潛望鏡的),
或是戰艦(ex.大和號)主砲塔兩端橫著伸出像耳朵般的東西 (幾乎所有軍艦艦橋兩端也會有)
-------> 原理很簡單, 兩端各有一個望遠鏡, 至少其中一個可微調角度直到兩個看到的被測物重疊 -->
重疊可知視線交會在該物體 ---> 三角形當中已知:兩夾角 & 兩角間長度(兩[眼]間的距離)--> 得知物距
----> 知道砲彈該打多遠.......................
而[RF]相機 [連動測距]的"連動" ---> 與上述測距原理一樣, 但不用查表找距離, 再調整砲口仰角
----> 在你調整"物像重疊"的過程中, 透過機械構造(齒輪,槓桿啦)同時調整鏡頭"焦距"(所以叫連動)
effo wrote:
樓主提到不明白RF的名稱由來, 其實樓主連結的原理中有圖解, 但容我多嘴補充一下

To effo 前輩,
聽君一席話, 勝看十張圖!
看了您的補充, 腦子裡閃著"原來如此"四個大字.
十分感謝您的講說.
http://blog.pixnet.net/alanton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