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第一堂攝影課與不一樣的校園隨拍 --- PART I

[前言]

自從前兩次的發文以來

不只 DCView,CanonFans 也 ID 先決

[作品分享] 請各位給我批評與建議

雖然相隔時間不是很久,出外練習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但從版友的回覆中吸收到不少的建議和知識

今天呢,很高興我的學校能提供這樣的一個講座課程
並邀請到DCView的評議委員 莊粵盛老師,來演講
讓所有對攝影有興趣的同學、老師去參加

[心得] 第一堂攝影課與不一樣的校園隨拍 --- PART I

講師的背景就不詳細介紹了,相信很多攝友多少都有耳聞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一個正式的講座
本篇除了有助於自己消化這些內容以外也順便分享給大家

重點部分我會特別 HighLight 起來,方便各位快速瀏覽
另外會不定期放上搭配以下教學文字的圖片
不然想必這麼多字看到都煩了

======================================

[上午場:基本觀念與技巧]

關於攝影的技術、器材部分我就不詳談了
這類文章想必各位也厭倦了

開場第一篇投影片內文就提到了一句話
「攝影重要的是相機後面那顆腦袋」
莊老師說,這句話是不太正確的
因為,如果不需要好器材就能拍出好作品的話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對這些器材做測試」

相當的中肯,綜觀國內外各大攝影論壇
除了作品分享之外,篇幅最多的應該就屬器材測試
另外也提到了The Digital Picture這個網站
並以 EF 85mm f/1.2L II USM 在光圈 f1.2 與 f8時的解像力做基本的分析


關於詳細的器材部分稍後再作解釋
然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
第一個會碰到的問題是:[/color]「如何選購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color]

以下是各種攝影需求所需依賴的相機種類
職業攝影:穩定可靠、畫質夠好
生態攝影:微距鏡頭、對焦強、畫素高
風景攝影:片福大、畫素高
運動攝影:對焦快、鏡頭倍率高 (以等效135相機之焦距而言)
人像攝影:畫質好、色彩準、人像鏡
商品攝影:畫素高、色溫準
生活旅遊:方便輕巧

映襯上面那段:所以,你到底需要怎樣的相機?
1. 能否調整曝光模式、對焦模式、測光模式?
2. 能否調整ISO、白平衡、增減光?
3. 畫素夠嗎? ISO可用範圍大嗎?
4. 對焦速度夠快嗎?
5. 鏡頭焦段、最大光圈適用嗎?
6. 影像檔格式?
7. 成像品質符合需求?


要學會攝影必須選擇一台可調整數值較多的相機
例如功能稍強一點的小DC、或是EVIL機,當然能有單眼是更好



提到單眼,到底什麼是單眼?
版上一直都有類似的討論串出現,老師說自己其實也挺頭大的
他認為:單眼相機有兩個共通特性:
1. 單眼相機的取景、攝影都經由同一光線路徑
(鏡頭→反光鏡→五菱鏡→對焦屏或CCD)
2. 單眼相機可更換鏡頭,雙眼相機或DC不行

我覺得這算是general solution了,不會有太大的爭議
也不容易跟EVIL搞混,畢竟連光線路徑都說明瞭了



選擇相機前
你還需要多注意的是...「片幅/等校焦距/畫素/ISO」
片幅分為中片幅、全片幅、APS-H、APS-C(註一)、4/3、DC這幾種

片幅越大的相機適合廣角攝影,反之則適合望遠攝影
這個就牽涉到等效焦距,或者,成像區域大小的問題
這邊就不多做討論,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棟大樓:等效焦距的迷思...
另外老師提到一個我從來沒聽過的名詞:「畫素間距」
但我也發現,越好的CCD、畫素間距反而越大
一般來說、像素點不是越多、越密集就越好嗎?
這實在很難懂,在爬過一些文章之後大概有個觀念
感光元件上的畫素點不用多(密度低),而是要大、反之則畫質越差
這個部分還有待有研究過的前輩解釋

ISO是指相機的感光度:一般單眼相機允許的感光度範圍約在100-6400
大於或小於這個範圍都可能使畫質越差、雜訊越大
為了畫質表現,除非必要,在光線不足的時候才會調高感光度

※ 註一:Canon的APS-C等效倍率為1.6x、Nikon則是1.5x



選擇相機後
如何發揮相機的最佳性能:
1. 大多數的鏡頭光圈f8時,畫質最佳(最大光圈有像差、最小光圈因繞射降低解像力)
2. 盡可能使用最低ISO
3. 相機正中央的對焦點,對焦最精準
4. 選擇安全快門防手震
5. 選擇最佳的檔案格式(RAW、未壓縮、14bit、精細、最大尺寸)
6. 鏡頭保護鏡隨時保持潔淨
7. 鏡頭、濾鏡保持潔淨,以免影響畫質


最後要注意的是:想要不等於需要
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才是重要的
說難聽一點就是不要急著增加二手市場的貨品流通量

挑選好相機後,再來就是鏡頭啦~
相信玩攝影的人都知道這是個坑
但要怎麼安全的跳進這個坑是很重要的:
如何挑選鏡頭
1. 焦段是否符合需求?
2. 最大光圈:越大越好
3. 成像色彩、品質
4. 對焦速度
5. 操作性
6. 外觀、結構
7. 價格功能比(C/P值)
8. MTF曲線圖、解像力


到了這邊,看著老師提供的簡報影本
發現跳的非常大,講完這張就直接接近攝影基本技巧
原本期待會有個鏡頭分析,但也只用幾張圖片帶過,大致整理如下
例如老師推薦的鏡頭(C家):
1. EF 24-105mm f/4L IS USM
2. EF 17-40mm f/4L USM
還有通用於各廠牌的50mm定焦鏡:
50mm f/1.8Sigma 50mm f/1.4 EX DG HSM
風景攝影銘鏡(for APS-C):
Tokina PRO Dx 11-16mm f/2.8

至於為什麼會跳過,後來自己在讀過一遍才知道
選用鏡頭不只是規格上的選擇
重要的是,你到底懂拍照了沒
我想這也是很多前輩告誡的:用kit鏡練習、等你的功力已經達到器材的極限才換裝備




按部就班學攝影
1. 詳閱使用手冊、熟悉相機操作方法
2. 針對不同環境,做好相機設定
3. 先拍出清晰的照片(不手震、對焦準)
4. 拍出亮度適當的照片
5. 拍出色彩準確的照片(不偏色)
6. 拍出色階豐富的照片(採光、反差控制好)
7. 加強照片構圖、美感、創意及內涵


相機的基本設定其實有很多種:
對焦模式、測光模式、拍攝模式、風格調控、白平衡、ISO、檔案格式與照片大小

1. 色調與白平衡
相機的調控(或風格)是呈現相片的一種介面
不同的調控會使相片(畫面)產生不同的意象與美感
調控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項目:銳利度、飽和度、清晰(亮)度、對比度、色相

在談白平衡,簡單說白平衡就是
在不同的光源下,能讓拍出來的白色物體還是白色
一般情況下,相機的自動白平衡都能很精準的控制
但是在微光場地、昏黃的燈光下則會失效
這時候就得使用「自訂白平衡」或「手動調整色溫」來校正

如果覺得白平衡仍然不盡滿意,中高階相機還有白平衡偏移可以調整
例如說N家的相機拍人像膚色偏黃,則可以將白平衡偏移設為 B3M1

2. ISO 與畫質
如大家所見,超過相機的可用感光範圍,畫質就會大幅下降
老師建議,買到相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了解這台相機的可用ISO在哪
在場景、照片亮度不變的情況下改變ISO值
並以100%放大檢視,逐一測試,看自己能接受到那一種程度
適量增加雜點可以帶來創作的樂趣,但盡量少用高感光度以及感光度擴展

3. 檔案格式與色彩空間
一般而言,拍攝RAW檔為主要的選擇
RAW檔的優點就是:調整範圍大且自然;缺點就是檔案非常大
而且盡量選擇最高畫質、畫素來拍攝
自己就曾經拍了一整天回來發現
只用JPEG-S2規格、根本連調控都不用想了,直接進回收桶

色彩空間分為兩種:sRGB 與 AdobeRGB
一般電腦、網路分享還是以 sRGB為主
只有商業攝影或是沖印輸出時比較會用到更精準的 AdobeRGB
而使用 AdobeRGB 的相片在一般電腦螢幕上瀏覽會感覺成色很差

4. 安全快門與光圈的選用
安全快門是指正常操作下、不至於手震的快門速度
通常,快門安全值 = 1 / 鏡頭焦距
而光線較暗的場合,則可以適度提高ISO、維持快門速度

若ISO不變、快門快一級,光圈就要更大一級以維持正常曝光量
要特別注意的是:調整光圈會影響景深、調整快門對拍攝動態景物有影響
然而,低速快門可以表現動態、高速快門則可以凍結畫面
知道這項關係之後,就可以選擇 Av(A:光圈先決) 或 Tv(S:快門先決)來拍攝

5. 景深與淺景深
焦點之外,影響的清晰範圍稱為景深
範圍大、景深長,反之,範圍小、景深淺

如何拍出淺景深?(四大要素)
焦段越長越好、光圈越大越好、片幅越大越好、背景越遠越好
基本上前幾項都是器材能決定的事,但也都是金錢導向
而最後一項是最重要,但比較常被忽略的

口訣:「相機盡量靠近主體、背景盡量遠離主體」

6. 測光、EV、曝光
測光這個部分其實很複雜的,在這邊就不多談
有需要深入研究請移駕其他大樓或專業攝影論壇
但,權衡式(評價)測光是最容易達到正確曝光的選擇

灰卡,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我在擔任校刊攝影記者的時候
朋友跟我提到的測光方式
有助於調整EV而得到想要的亮度
Photoshop的底色就是中灰色,所謂灰卡的顏色
想拍攝比灰卡亮的照片就+EV、反之則-EV
但還是以創作目的而定,不需要千篇一律調到目視的曝光度

讀懂色階分布圖有助於得知照片是否正確曝光
色階分布圖的 X軸由0~255(暗→亮),Y軸則代表在該亮度下的像素數量

7. 自然光與反差控制
自然光是很多人接觸閃燈之後常常忽略的一塊
大自然中有很多光線,是非常漂亮的
即便是展場中的打燈,也有他的用意在
如何應用環境的光線來創作是很困難的

反差控制是新手轉成達人的最重要關卡
要拍攝高反差的場景,必須有以下幾種調整方式:
1) D-Lighting 或 自動亮部優化
2) 相片風格或照片調控
3) 使用漸層簡光鏡或黑卡
4) 閃燈或反光板補光
5) 後製處理:RAW檔調整、PS對比調整


8. 對焦
根據拍攝主體的狀態,選擇適當的對焦方式
相機的對焦點有很大的影響成分,入門機大多只有中央點較準確
可以先使用中點對焦後、半按快門移至想要的構圖位置在按下快門

選擇適當的對焦目標也很重要,相機常會以最接近的被攝體為焦點
而明暗、色彩變化不足的場景會讓相機遲遲無法對焦
必要的時候也可改用手動對焦



總結:怎樣拍出好照片
1. 準焦
2. 不手震
3. 曝光正確
4. 對比適當
5. 瞬間捕捉
6. 美感創意

正確的操作相機,往往比相機是否高檔更為重要

善用相機與眼睛不同的地方來創作
1. 淺景深
2. 廣角透視
3. 望遠壓縮
4. 較窄的色階
5. 色偏效果
6. 高速凍結、低速流動

======================================

聽了一個早上的課程,也洋洋灑灑的打了那麼多內容與心得
中午休息時間就帶著相機去拍照

有別於之前的校園隨拍,都拍景物、活動紀實居多
這次我特別觀察了光影變化

在 PART I 的部分就先分享三張
我就不解釋拍攝方式以及構圖想法

(( 全部都是DPP調整部分數值後直出,透過Flickr轉貼
(( 第一張有使用Ps降了一點總量





感謝分享心得

不過老師真的是手下留情

依照所謂
------------------------
職業攝影:穩定可靠、畫質夠好
生態攝影:微距鏡頭、對焦強、畫素高
風景攝影:片福大、畫素高
運動攝影:對焦快、鏡頭倍率高 (以等效135相機之焦距而言)
人像攝影:畫質好、色彩準、人像鏡
商品攝影:畫素高、色溫準
生活旅遊:方便輕巧
------------------------
我怎麼看除了生活旅遊之外............
都只有FF適任=,.=!!

鏡頭方面.....還好老師都推薦F4恆定或是F1.4定焦
沒有推薦出一些奇怪的名單如
16-35 f2.8
24-70 f2.8
70-200 f2.8
24 f1.4
35 f1.4
50 f1.2
85 f1.2
135 f2.0
400 f2.8
這種東西

老師算佛心來著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Eos Cheng wrote:
[前言]自從前兩次的...(恕刪)


打這麼多文字

辛苦了!


這篇雖然沒有範例只有文字解說

不過還是非常有用


第一張圖的色調蠻舒服的 很喜歡這種感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