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er/軍刀 wrote:
樓主po的這篇沒錯,...(恕刪)

汽車部分有點不太正確
單凸VTEC 一樣可以控制汽門揚程 (例如原本3m/6m VTEC做動後變9m/9m)
雙凸VTEC 則是排氣端也可以控制揚程

這張結構圖已經很清楚了
中間的搖臂在VTEC尚未做動時
是分離的會被壓下去
所以汽門揚程會依照左右兩個凸輪角度不同開啟(例如3m/6m)
並非中間與旁邊的凸輪

當VTEC做動時
油壓灌入 中間的搖臂就會連動頂住
所以汽門揚程會依照中間凸輪角度開啟(例如9m/9m)

而SOHC的VTEC就是進氣端有這樣的設計
DOHC的VTEC則是進排氣端都有這樣的設計
Saber/軍刀 wrote:
所以VTEC機構對於競賽用引擎是多餘的
因為比賽引擎只是壓榨高轉馬力

可是這不是由賽車移植過來的嗎???
比賽也有低速彎阿 又不是直線拉尾速大賽
若只有超高凸輪軸無可變揚程 出彎表現會好嗎?
VTEC的好處就是 同時要多高就有多高的凸輪 要多低有多低的凸輪
以應付不同轉速需求
所以有可變揚程的市售車款 馬力才會比較大
若無可變揚程馬力又要做大(凸輪角度提高) 那低速會很難開的

derik wrote:
要超車時覺得好累
怎麼這麼沒力
等到都已經慢慢超過了
VTEC才來...
就只有難騎而已

大哥那代表你降檔太少了= =|||

HIVBME wrote:
600仿賽都百匹馬起...(恕刪)

我的第一台重機是cb400 舊型化油器無vtec的
在騎的時候 也沒怎麼感覺這台車沒力

後來換了cbr1100xx
騎了一段時間後 某日車友騎他的cb400來找我
借騎車友的cb400去買包煙
發動後 進檔 加油門 放離合器 怎麼感覺 車不太會走

有力或無力 端視跟誰比較
CB400 是很棒的車,VETC真的令人很有假Turbo般的乘騎樂趣,低速行駛時很平順,世界最受歡迎的400cc之一,非浪得虛名。
VTEC 有沒有這麼神我不與置評~

但神人騎士我相信一定有而且低調的也不少~

對我來說小CB的騎乘樂趣就是兩段式的加速感~

這點對於很多小CB車主也是引以為傲的~

諷刺的來說~

與其對這種看似專業的分享好文~

聰明人都看得出來有點討戰的成份在~(VTEC+重車好像也只有CB400比較熱絡)

事實上後續的發文也是如此~

管他什麼車~

你又能發揮多少匹呢?

當然沒路權低轉沒力二手價又不合理等等~

這些我都不再乎~

騎摩托車去吧!!!




kawasaki1988 wrote:
CB400 是很棒的...(恕刪)
derik wrote:
朋友CB400騎過幾次
真的很不喜歡...
要超車時覺得好累
怎麼這麼沒力
等到都已經慢慢超過了
VTEC才來...
就只有難騎而已
只有大馬力的的四缸才比較好騎(新一代的Z1000真的很有力)

雙缸的隨傳隨到才是真正的樂趣
至於聲浪
Ducati的雙缸聲浪我只能說"會讓人著迷"



CB400官方敘述是53P馬力
我想經過傳動齒 前齒 鍊條 齒盤 輪胎 ..... 東扣西扣 頂多40P
感到無力 ... 是挺正常的 但這種無力可換來 保養 油耗 零組件 的優勢 (還有停車費)
2010\2011的Z1000總排氣量1043 cc , 馬力 136hp和11.2kg-m,
比起以往的125ps和10.1kg-m上修頗多
so ....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小CB大灌不用擔心會翻車
好騎好上手

另外一提 假設不知道VTEC開啟時機 釘着晚速表看6500轉的虛線位置 指針到那邊VTEC就開了

轉速維持在5000~6000 .... 要開V才不會覺得慢慢來.....
wow.... ... ..
不神!但蠻有趣的啦!
XTR-tang wrote:
很多騎過CB400的...(恕刪)
rocklee.91 wrote:
CB400官方敘述是...(恕刪)

6檔開VTEC根本沒感覺,只是聲音變大聲了...
看了很多發言,些許觀念想跟大家分享

很多人說CB400低轉真沒力、難騎
說CB400沒力時得看你用來對比的是什麼排氣量
總不能拿一部公升級來說CB400低轉真沒力
前面有人說到600cc仿賽
說真的若要用這標準來看
600cc仿賽在4000轉之前的扭力也是乏善可陳
會覺得CB400不好其者
十之八九是覺得扭力太小
但引擎扭力能有多大排氣量決定一切
當然400雙缸或單缸的扭力會更大
但你也失去了高轉的樂趣
400cc能壓到多少極限呢?
我覺得80ps大概是一般改裝的極限了
但CB400改到這動力你可能要10000轉才有辦法起步吧

很多人騎久了大概很難再回頭騎小排氣量
回想起我第一次接觸重車、無牌的CBR400RR
當時對於只有NSR150的我來說
CBR400RR何等震撼
換成現在,就算騎CBR600RR也不覺得有力何況CB400

但我不會說CB400沒力
CB400非常有樂趣的
有那部重車能讓你檔檔萬轉呢
如果你只想維持2、3千轉騎車
說真的喔,CB400會被你嫌到一無四處
但如果能了解4缸的缺陷並利用優勢
她反而會是很好的入門車
小弟完全沒有神化小CB
只是想提醒大家,請用400cc的標準來看她!!

至於雙缸與4缸的差異,講三天也講不完吧!
只是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
聽慣了四缸高亢、來點低沉的咚咚咚也不錯
或者來個四不像的V4也很棒
從單缸當水平六缸
反正本田都有做,是吧
要不是趴不下去,我馬很想弄台RC51

singal303 wrote:
你太客氣了啦 朋友...(恕刪)


有關3stage VTEC我沒辦法講的比這好,請參考
http://www.livemotor.com/modify/vtec.htm

VTEC-E 與SOHC VTEC低中高轉時的汽門是怎麼開起??
就我所知他們好像只有低高轉的2 stage
只是前者可以達到稀薄燃燒

我沒有VCM機構的車款也沒看人拆過,但我猜想並沒有加深揚程的設計
VTEC不單是加深揚程才叫VTEC,它只是一個綜合的名詞
你可以參考這邊
http://www.honda.co.jp/tech/auto/vcm/vcm02/index.html
這邊還是留給CB400吧
我鮮少在這發言,有機會來我部落格或FB吧

rocky745288 wrote:
汽車部分有點不太正確...(恕刪)

我沒有提到SOHC VTEC啊~~~
我只是路過看到樓主的圖及解說指加深氣門揚程
想表達與CB400或VFR800上頭的HYPER VTEC不同

比賽當然有低速彎,但出灣也是低速檔高轉速
你看賽車儀表幾乎3000轉之前都是空的甚至省略
如同你說若無可變揚程馬力又要做大(凸輪角度提高) 那低速會很難開的
所以可加深揚程的VTEC機構對於市售引擎有其必要
因為它可以兼顧日常使用的油耗經濟又可以在高轉時提高馬力
但在比賽時VTEC真的只是多餘且增加重量的東西

應該說本田是從賽車引擎中得到靈感
為了給你高角度凸輪軸的動力
又不會失去低轉的扭力
但以上所言放在機車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XTR-tang wrote:
* 文章編號: 27515237
* 文章人氣: 9,482
* 個人積分: 1,055

* 回覆文章
* 私人訊息
* 引用連結
* 載入圖片
* 引言
* 收藏
* 評分
* 回報

很多騎過CB400的人都會說
6800rpm VTEC開起以後 變得多猛 多有力
(我不確定是幾轉 總之是一個數字)

但其實,VTEC主要是改善低轉的填充效率(燃燒效率)
也就是說,中低轉速域 可以更有力 更省油





低轉速時,如果一缸的四支氣門全開,汽門揚程(valve lift)最大
那氣體的流速會太慢,沒辦法產生良好的渦流,燃燒效率下降 (沒力+耗油)

VTEC的功能就是改變汽門揚程,低轉時減小汽門揚程
口徑小 流速快,提高進氣效率
這裡說的口徑: 汽門 - 汽門座之間的距離

高轉速時,進排氣效率已經很足夠,就不需要縮小汽門揚程

若VTEC這麼神勇,那CBR1000RR裝上去不就馬力破300匹了嗎
(仿賽的RAM-Air系統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VTEC不能提高引擎本身的極限 (渦輪增壓,機械增壓,RAM-Air才是)
如果沒有VTEC,低轉到高轉的動力銜接會很懸殊,輸出不平順

就算拆掉VTEC,改用高揚程的凸輪軸
CB400極限就是在那邊,最大馬力就是在那邊,並不會掉下來
(NSR的RC閥 跟VTEC的概念很類似)
所以如果CBR1000RR也導入VTEC技術 極速不會變快 甚至有可能下降
汽門機構更複雜,引擎的動力損失更多


可能會讓CB400車主的美夢破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
HONDA日本官網也只說"日常使用&運動性之間的平衡"

------------------------------------------------------------------

口徑小 流速快
口徑大 流速慢
在車輛技術上 被大量應用
比如說...
二行程排氣管的膨脹室
改裝版化油器的喇叭口
可變進氣裝置 等等
除了口徑 管線的長短也有影響 <--- 這句是怕整篇被雞蛋裡挑骨頭 補充的



老大你別鬧了
你連VTEC跟Hyper VTEC都搞不清楚
這樣也能發文來鞭會不會太搞笑?
兩個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H-VTEC做動,只是回復車子該有的水準而已
油門反應開起前跟開啟後會有差,不過最主要的差異還是那兩段式的聲浪
小車有小車好玩的地方
cb400還真可憐
在台灣都要被越級比較
400跟600或公升級一樣有力
那我看400以上都可以去填海了
導正大家對H-VTEC的觀念是對的
但是散佈錯誤的知識誤導大家就是不對的
還連圖都引用錯、東西都搞錯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
自以為對CB400很了解,標準的半瓶水響叮噹
你要不要考慮自刪啊??
不要讓更多懂的人看笑話

cycuttq wrote:
依小弟買過兩台V3 SF的經驗和看過不少朋友的V3
這前叉氧化百分之百是原廠的設計瑕疵
因為V3 SB版的黑前叉就沒有這個問題
小弟車子都在1~3年就轉手 所以沒想過拆下來處理這麼麻煩的事情...

再者REVO全部設計變更就是最簡單的映證

至於螺絲生鏽的部分~同車齡的其他車款很少在卡鉗螺絲上發現鏽蝕

或許這多少證明CB400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budget bike

remark:新車亮晶晶的時候就在前叉貼上犀牛皮了,沒想到還是很爽快地給我氧化.....


其實應該說.或多或少各廠牌各車型一定會有所謂的設計瑕疵.或者說是怪毛病
再加上螺絲材質確實有差異(不鏽鋼管製程失敗都會生鏽了說)
所以也是這車型有您發現的通病..
其實貼皮不一定能夠斷絕氧化.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抗括

引述我某個騎Q龍的朋友一言:"上山操一下這台車的前叉就掉漆了"
所以是否是因為原廠用料問題呢?這部份您所經歷的數量已經證明嘍

小弟我是認為
要斷絕前叉氧化的話.最好就是上黏度夠高的"矽油膏".不過洗車時可能會很煩就是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