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熱 肉包鐵 上下班十字路意外多
2008-09-11 中時晚報 【中廣新聞/徐韻翔】
近來騎自行車蔚為風潮,不過,「肉包鐵」上路的人越來越多,意外事故也隨之增加,調查發現,自行車傷害最容易發生在「上下班尖峰時段的十字路口」,鐵馬族被車追撞或遭轉彎車輛撞倒,專家強烈呼籲,除了騎車應該帶安全帽保護頭部之外,在車道不能分流之前,與汽機車爭道危險高,不鼓勵民眾騎自行車上下班。
衛生署國健局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進行「自行車事故傷害之探討與防治對策」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行車騎士受傷比例快速攀升,91年受傷人數比起兩年前暴增兩倍,共有3700人次因自行車車禍受傷,而傷勢包括肢體擦傷、骨折,其中有220個傷重不治。
台北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主任邱弘毅表示,自行車騎士最容易受傷的時段,早上7~9點以及下午5~7點,正是上下班車流量最多的顛峰,受傷的「熱門地點」在十字路口,佔四成之多,還有二成在快車道、一成一在慢車道,一成二在十字路口附近。邱弘毅表示,與汽機車爭道相當危險,車道不分流,建議上下班還是別騎鐵馬較安全。
專家呼籲,騎乘自行車配戴安全帽,在撞擊時可吸收衝擊力,減少車禍時的傷害,要騎車,應該選擇在自行車專用道與空曠環境地點,才能將意外傷害危險降低。
自行車族目前為極弱勢如果要成為個人交通工具需特別小心
拿六年前的數據來參考,再跟現在節能減碳掛勾能代表什麼意義?看不懂

節能減碳大概是這兩三年發生的吧,單車熱也是。六年前的數據有多少是在上下班時間及單車通勤族發生的?
而且單車路線河濱車道也比六年前多吧,單車通勤族可以選擇的路線應該比以前多,感覺記者不太了解現況。~~~~~~~~~~~~~~~~~~~~~~~~~~~~~~~~~~~~~~~~~~~~~~~~~~~~~
抱歉罵錯家了,小弟是看到下列這一篇,(中廣)
地球暖化、油價高漲,為響應環保又省荷包,政府帶頭鼓勵民眾多騎自行車上下班,不過,國健局委託的調查研究卻發現,自行車交通事故意外卻快速攀升,尤其是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十字路口更是騎士最容易發生意外的時間點,學者呼籲在車道分流問題未解決前,民眾最好還是少騎自行車上下班。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避免全球暖化危機,馬政府上任後全力宣導「節能減碳」,包括上下班改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騎腳踏車取代汽機車,但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委託台北醫學大學所進行的「自行車事故傷害之探討與防治對策」調查卻發現,台灣車道太小,大小車沒有分流,自行車騎士只能穿梭在車流中與汽機車爭道,導致「鐵包肉」的自行車騎士交通意外事故快速攀升,尤其是上下班尖峰時間,交通意外事故傷亡者更高達3、4千人。
台北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主任邱弘毅說:『受傷的時間尖峰就是我們每天上、下班7到9點是很多,另外一個就是5點到7點,我們看到這3、4千人受傷有4成都是在交叉路口,然後大概有2成6都是在快車道。』
調查指出,2000年交通事故只有1,800個受傷人次,但到了2002年的受傷人數卻暴增兩倍,共有3,700人次因自行車車禍受傷,騎士多半是肢體擦傷、骨折等原因就醫,當中有220人更因傷重不治死亡。邱弘毅強調,車道未能分流是造成自行車騎士交通意外傷亡急速攀升主因,呼籲民眾在車道分流問題未解決前,不該再騎自行車上下班。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11/58/15p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