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小輪徑車重心比較高,爲什麼?

actionsmile wrote:
鎖死前輪支點在輪胎與地面接觸面,所以不論大小徑你煞車對車產生的"力矩相同"
如不鎖死依前面大大所說.支點在輪軸上,大輪徑的夾角較小,所以煞車對於車子產生的"力矩較小"...(恕刪)


謝謝指正.

是的,我指的 正確來說 是煞車時 的反作用力.

關於第一點.鎖死前輪支點在輪胎與地面接觸面,所以不論大小徑你煞車對車產生的"力矩相同"
我稍有疑慮.

因為. 大折+人 的 重心比較高一點.

煞車時 的反作用力.作用於 重心至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的連線(即 假想 的 槓桿系統 的 臂 以及 支點) 的夾角比較大.

應該會產生比較大的 力矩 ( 力臂 較長 且 作用於槓桿系統的分力 Fx 較大 )


另外
能量與力是不同系統,也謝謝指正.
我覺得actionsmile與 TRK兩位考量的都沒錯

我猜

TRK講的角動量,是決定後輪有沒有辦法離地,如果瞬間角動量不夠大,無法大於自重產生的下壓力,後輪無法離地翻轉,那麼所有的動能只能轉化為車輛的變形吸收,動能自然也不能轉成位能

actionsmile講的動能,是指角動量夠大的狀況下後輪可以離地,再用動能位能的觀點去思考後輪可以飛多高??會不會翻過去~~~

以上只是我的猜想鬼扯,想錯請不要鞭我 哈哈
AM TSR/BF PR/BIRDY Ti/BIRDY Capreo/BROMPTON M6L/DAHON PSL/DAHON Jxp/DAHON III
我的重點不是討論翻車的臨界速率

忽略能量損失,1/2*mv^2=mgh,v=sqrt(2gh),

翻車過程重心最大離地高度假設2米,則v=6.3m/s約22km/hr,是粗估的臨界速率

下坡翻車時車速應該遠大於這個數字,所以考慮位能的意義不大。

先感謝各位專業前輩發表各方觀點

小弟非研究物理力學出身

僅提供部分愚見,若有錯誤,

請各位賢拜手下留情,不要鞭的太大力

---------------------------------------------------------

在下於去年開始於網上找尋小徑車穩定性討論之文章

無意間找到一位自稱goomor的仁兄

(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goomor/article?mid=140&prev=142&next=117)

此位"龜毛"兄,在因緣巧合下,自行研發Sakso(殺手)小徑車(軸距:1132MM)

據龜毛兄表示,長軸距的原因就是為了改進小徑車為人所詬病的穩定性問題

關於細節部分,各位可自行前往他的Blog爬文

而在下亦透過龜毛兄的介紹,向車友借Sakso來騎乘

在下的感覺是,相較於本人先前向其餘車友借騎的小徑而言,

Sakso的穩定性真的是好太多了(當然純屬感覺,無法以科學數據量化)

---------------------------------------------------------

另,參考多位前輩的論點,在下認為

若要有相同的騎乘感受,需先定位大輪徑車的相關重點

主要為手把,座墊及前後輪軸心(先不考慮BB位置)

借用"amosho.tw"大大的圖一用



接下來將此角度套用至小輪徑車上



在下認為,若要達到相同之騎乘感受(穩定度)的話,小徑車的軸距放大到1300mm比較恰當

當然頭管角度及前叉off set若能與大輪徑車一致,會更臻完美

以上為在下愚見,若有錯誤,歡迎各位前輩不吝指教



amosho.tw wrote:
因為. 大折+人 的 重心比較高一點.

煞車時 的反作用力.作用於 重心至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的連線(即 假想 的 槓桿系統 的 臂 以及 支點) 的夾角比較大.

應該會產生比較大的 力矩 ( 力臂 較長 且 作用於槓桿系統的分力 Fx 較大 )


如果你假設大輪徑的車重心較高(是有此可能),同樣的煞車力道下
當然力矩較大,不過是指一開始的力矩,並不是所有時間的力是相同的


TRK wrote:
我的重點不是討論翻車的臨界速率

忽略能量損失,1/2*mv^2=mgh,v=sqrt(2gh),

翻車過程重心最大離地高度假設2米,則v=6.3m/s約22km/hr,是粗估的臨界速率

下坡翻車時車速應該遠大於這個數字,所以考慮位能的意義不大。


不過就你這公式來說
大輪徑翻車所需的能量較大(因為h較大),所以他的臨界速度是不是比較大勒?
假設是23km/hr,所以就是時速22.5km/hr時,大輪徑煞車不會翻?也就是比較穩定


如果照你這樣說,是不是速度達到22km/hr,煞車就會前空翻?
你發現翻車速度大於此速度表示還有其他因素未考量,因為不想討論過於複雜
這些外在因素不考慮



想和你再去吹吹風.......阿慎
這個主題是探討小輪徑車重心是不是比較高, 大家都提出極精屁的論點, 嘆為觀止. 我認為以等重量的大小輪徑車加上同一個騎士, 小輪徑車重心確實稍低, 獲得優勝! 至於低多少? 有沒有實質意義? 就再繼續討論.

另外有許多人在探討騎車如何前空翻, 姿勢會比較優雅、美觀, 這幾位大兄不見得都有當眾表演前空翻的經驗, 我有.
那天, 在往淡水的河濱自行車道騎得正順暢, 突然發現前方兩公尺竄出一個快樂的小傢伙, 我立刻發揮”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精神, 全力緊急煞車, 只是, 我出門時忘了把雙手綁在登山車把手上, 順便把屁股焊接在椅墊座桿, 因此前空翻沒有作好, 車子沒有像各位大兄建議, 一定要隨著身體帶過去, 劃一個美麗的圓弧, 結果是車子摔在後面, 我人飛出去呈狗吃屎狀. 這跟騎馬是一樣, 不管是馬高馬矮, 只要是同樣騎速時馬急停, 人都是直接摔出, 難以倖免. 人跟車子是兩個獨立物體, 不管人重心稍高或稍低, 緊急煞車時, 車子因前輪胎摩擦力而迅速減速, 人只好往前飛, 或是利用把手當支點, 表演前空翻。 如果是緊急煞後輪, 車子會偏擺滑行, 還是難免摔車.

也有許多人在探討那一種車架設計比較穩定, 車架設計本來就要在穩定與易操控中求得平衡, 這另有文章, 我們來看看幾個名詞, 前面有幾位大兄post出車架圖示, 就不再重複.

拖曳力矩(Trail) : Trail我把它翻譯成拖曳力矩, 因為中文不知道怎麼說, Trail越大車子越穩定, 雖然前輪看似在車子前面, 它其實是被車子拖著跑, 跟隨(Trail)車子前行的軌跡, 前輪轉灣(或側傾)時, 一定要抵抗這個力臂x前輪對地的摩擦力, 這是車架穩定與否最重要的參數. 很不幸, 小輪徑車因為輪徑比較小(廢話!), 所以天生Trail比較短, 服用藥物也沒法改善, 車主只能小心騎乘, 利用騎乘技巧來抗衡車子的不穩定特色. 有些小輪徑折疊車為了斤斤計較折疊後體積, 因此把上管縮短, 又為了防止腳趾與前輪強碰(Toe Overlap), 又把前叉向前”彎很大”, 這種設計雖然可以加長輪距, 但是還是會降低車架的穩定性, 也請小心騎乘.

軸距(Wheel base) : 軸距越長越穩定(否則賓士加長型怎麼會賣那麼貴!) 當你的車子要發生側傾時, 軸距越大, 後輪傳過來磨擦力距越大, 因此車子感覺比較穩定.

頭管( Head Tube) : 頭管越長越穩定, 因此很多小折在可能情況下, 都把頭管長度”做很大”.

頭管角度( Head Tube Angle): Head Tube Angle是頭管相對於水平面的虛擬夾角, 相同的前叉, 頭管角度越小(越傾斜), Trail和軸距就越長, 車行就越穩定, 下坡車因為大部份時間都在下坡(少廢話!), 頭管角度設計得最小, 其次是登山車、公路車, 最後是小折, 這是一般狀況, 當然會有設計差異, 比如嘻皮街車, 那是用來騎爽的, 不必合邏輯.

坡度(Slope) : 下坡時, 地面坡度會改變Head Tube Angle , 讓虛擬夾角變大, 更接近垂直, 並且把Trail 變小, 讓車子比平路騎乘更不穩定。 下坡時, 車子穩定性降低, 車速又加快, 反應時間縮短, 轉彎時傾角擴大, 輪胎容易失去抓地力(向心力大於輪胎側向摩擦力), 因此下坡比較容易發生事故, 這時應降低速度, 適度把人的重心往後移, 增加後輪的摩擦力, 利用加大後輪磨擦力距來穩定車子, 同理, 上坡時就要重心前移壓車, 比較不會翹孤輪或龍頭左右偏擺.

後下支架(Chain Stay) : 越長越穩定, 軸距也越大, 長時間騎乘越舒服, 但是加速感就沒有那麼直接.

輪胎的特性(Tire Size and Thread Pattern): 輪胎的抓地力在不同的路面有不同的表現, 轉彎時最大的安全傾角(Lean Angle), 與路面、胎面、速度有關, 公路車細光面胎在平整的傾斜路面, 還是可以高速過彎, 因此輪胎的特性對車子行進穩定有影響, 但不是主要部份, 但是, 如果你一定要騎如水蛇腰的細胎, 高速去碾台灣路邊的水溝蓋或是人孔蓋, 那就有致命的影響了.

輪子的慣性(Gyroscopic Inertia) : 對車子穩定性貢獻不大, 不是重點.

前後避震(Suspension) : 前後避震在發明當時的目的, 不是為了在山路騎乘比較舒服, 而是因為它的吸震特性, 崎嶇路面騎乘時可以增加輪胎貼地性, 因此理論上在任何路面騎乘, 避震車的穩定性都會比較高, 當然如果整體車架鬆垮垮, 側向剛性很差, 又另當別論.

曲柄軸心(Bottom Bracket) : BB越低越穩定, 因為有曲柄長度與轉彎傾角的限制, 因此大小輪徑車的BB高度都大同小異, 雙避震車(尤其是下坡車) BB會高一些, 來compensate避震行程, 小輪徑車BB相對於輪軸(飛輪)的高度比大輪徑車高, 聽說會影響一些些穩定性.

小輪徑車架幾何(不論是否折疊)天生就是跟大輪徑車不一樣, 我曾經聽生產廠商說他的小輪徑車架幾何設計的跟公路車完全一樣(巄港款啦!), 我想他指的是人騎乘的姿態, 至於車架本身還是大有不同, 是港款, 但是不同師傅!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844323&p=4

38樓lacunarity大大發表的自行車最高速度紀錄

用18吋輪徑為的就是降低重心

最高速度是由小徑車創造出來的

我不知道那些公路車一天到晚老是說小徑車跑不快的原因是啥.....
holysee wrote:
http://www...(恕刪)

先生!
18"的輪子只是其中一項
這台車根本不是「一般」市售的單車
請不要拿出來比
小查就是我啦 q@.@p_y Charles http://mystic-box.blogspot.com/
AlanDerBa wrote:
車架設計本來就要在穩定與易操控中求得平衡,這另有文章, 我們來看看幾個名詞...(恕刪)


謝謝網兄的說明, 搭配讀起來, 就更能理解
http://www.dclxvi.org/chunk/tech/trail/
裡面在講什麼了

另外,這個主題,好像老外在1970年代就有發表論文了
http://www.ibiketo.ca/blog/2009/03/09/stability-bicycle

論文在這裡
http://socrates.berkeley.edu/~fajans/Teaching/MoreBikeFiles/JonesBikeBW.pdf
精簡版,在這裡
http://www.phys.lsu.edu/faculty/gonzalez/Teaching/Phys7221/vol59no9p51_56.pdf
關聯網頁
http://socrates.berkeley.edu/~fajans/Teaching/Steering.htm

更詳盡的,維基百科也有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cycle_and_motorcycle_dynamics

穩定性真的跟輪子的陀螺效應關係很小....
HenryV4 wrote:
謝謝網兄的說明, 搭配讀起來, 就更能理解
http://www.dclxvi.org/chunk/tech/trail/
裡面在講什麼了

另外,這個主題,好像老外在1970年代就有發表論文了
http://www.ibiketo.ca/blog/2009/03/09/stability-bicycle...(恕刪)


看了這篇40年前的文章, 有些感動,
雖然只是一篇遊戲文章,
但是作者還是親身實驗,
動手寫程式, 分析資料,
完全是嚴謹的科學方法.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