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斜坡為何都用"坡度"不用"角度"

ilovecpp wrote:
不對喔,前進100m,爬升100m,是90度,垂直。
45度是兩邊相等,斜邊較長,
一般坡度計算是,對邊(上升高度)/斜邊(行進距離)

所以(100/141=0.7)100%,角度45度的坡其坡度是70度



就我所知 坡度 X % 是指水平距離100公尺(注意是水平距離不是行駛距離)會垂直爬昇 X 公尺

也就是直角三角型的[垂直邊長]與[底邊長]的比值,不是用斜邊(行進距離)去計算的



二點之間的坡度:高差除以距離。
(地表兩點間最高與最低兩等高線間之高差) 除以 (地表兩點間之水平距離) ×100%


大家認知的[坡度]=(垂直距離/行駛距離)100%,應該沒有錯吧,
但我忽然發現,這個觀念不一定套用在三角形上,才會造成大家的誤會,
畢竟實際在山里繞阿繞的不會是單純的三角形,
但在坡度表裏只會顯現出三角形,而這三角形的形狀、角度又被X,Y軸的自訂的單位間距影響。

deltabelong wrote:
就我所知 坡度 X % 是指水平距離100公尺(注意是水平距離不是行駛距離)會垂直爬昇 X 公尺

我們大家應該都是看慣了軌跡紀錄的坡度表,才會直覺的認為坡度是三角形的(斜邊/鄰邊)100%。
不是水平距離,不要受三角形影響,是行駛距離才對。

奇怪!是不是有了小孩後晚上都沒辦法睡飽?
小弟想坡度應該是形容"地形"(只能用在地形上吧?)的一種量度單位,角度應該是用來"計算"的一種單位吧??
這讓我想到,在學校學的化學,講比例都是X%,Y%....(總合就100%),最近遇到一些東西要調配,他們的講法都是100:XX,然後就簡單講成XX%了(我不是學化學的,也不在化學相關產業工作.....),不過這樣配感覺方便多了
因次觀念,坡度如果是距離/距離, 那就是1個比值, 是沒有單位的
HenryV4 wrote:
因次觀念,坡度如果是距離/距離, 那就是1個比值, 是沒有單位的

同意。"%"是數值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符號,坡度是長度的比值,應該沒有單位。

在斜坡上騎腳踏車,而馬表上顯示移動了某些距離,所以這個長度應該是相當於三角型中斜邊的長度,而非水平的長度,這樣對嗎? 人車實際上是在斜邊上移動(水平加垂直移動)不只是水平移動,但公式是以水平移動距離來計算的。所以馬表上顯示的是人車前進(移動)距離,不可以直接拿來當做水平移動距離,然後再除以高度算出坡度,對嗎?

騎上阿里山的實際狀況中,坡度是一直變化沒錯,有大有小有正有負,所以若單純以最終高度和水平移動長度換算出來的應該是稱為平均坡度。實務上,好像還會加上總爬昇高度值(非最終高度),做為長距離爬坡的參考。否則,從山下出發,最後又回到原點,總距離可能超過140公里,坡度卻是"零",即將於3/28日展開的300K騎完後,坡度也是"零"。
Oops!
恕刪~~~

想到一件事,GPS顯示的移動距離與碼表顯示的里程數,會一樣嗎?
一個應該是水平移動距離,一個是實際行進距離吧?
休閒、挑戰、團騎、獨騎-我的單車是豐富的
ilovecpp wrote:
大家認知的[坡度]=...(恕刪)


根據課本的公式是 : (地點A的高度-地點B的高度)/兩地之間的距離*100% =坡度百分率

兩地之間的距離指的是水平距離而非行駛距離

ilovecpp wrote:
所以(100/141=0.7)100%,角度45度的坡其坡度是70度


老K wrote:
例如:騎了5km.高度上升了200m
200/5000*100%=4% 這是一般說的形容的坡度


你的公式對但你列式錯了
坡度百分比=上升高度/*水平位移距離*...就是..高/底..
騎了5k(斜邊)高是200m,所以底是(5000*5000-200*200)開根號=4996
正確列式=200/4996=4.003%跟4%非常接近
所以小角度時偷懶算法..高/斜..

上面i大列式就錯了...
大角度只能用高/底=100%=坡度百分比=上升高度/*水平位移距離*

應該沒錯吧...0.0"..
ChenCD wrote:
小弟也覺得怪怪的,若...(恕刪)


日文是"趴先豆"...簡稱就是"趴"~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