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北富時》---
------------------------------------------------
市場上有許多的好方法可供我們學習,但好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首先以短線與極短線為例,根大家談談層級的概念。
在台灣的自營部基本上都是在做ticktrade,主要在於依靠速度進行搶單,極短線賣出,每日交易次數相當頻繁。就筆者的前輩而言,一年下來期交稅就高達200萬元以上的並不佔少數。
在他們的訓練之中,首重的就是搶價、損益比、勝率與當日風控。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除控制當日的風控在一定限額、總風控在一定限額外,也要做交議檢討去分析自己當日的損益比與勝率,長久分析下來,便可知道自己是否再搶價跟極短線交易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優勢,進步與否。
而極短線交易者,相當有賴於高專注、抗高壓、手速快以及客觀(無假定方向),極大部分為先天特質,因此極短線交易當沖者,必須經由層層篩選,才能夠篩出適合者。極短線操作者,在業內的時間也不長,通常在35歲前後就漸漸開始走下坡,無論是眼睛的疲勞或身體的其他狀況等,都會使得再搶價過程中,輸給年輕一輩的小伙子。因此通常是轉作訓練或是其他主管級業務,不然就是選擇退休。
然而,當我們把極短線的手法學習用於短線當沖(一般散戶最愛做的),那就萬萬不行了。短線當沖,大抵上分為兩種,逆勢轉折與順勢突破,配合技術指標的運用進行操作。其重點在於是否能抓住力竭點進行反向反彈,或抓住突破壓回點進單而抱住一段波段。
這樣的狀況,通常損益比會是在1:3-4,獲益幾乎不小於10tick,與極短線獲利的3-4tick的做法完全不同。勝率上也比極短線低,約在6成左右,就可以達成合理獲益,而極短線確需要超過7成勝率才能夠真正在每年結算時賺到大錢。
兩者之間的差異極高,若是短線去學習極短線搶價,先不談公司連線速度比外部快上整整一秒多,其高專注度也不是一般人可比,只談極短線操作者擁有約1折的手續費以及公司造市回饋,光是這點外界的人想要學習此方法去賺錢,便有著極大的門檻障礙了。因此,短線學習極短線,無論在手法上做不到、環境也不合理,因而所模仿極短線交易做出的交易,其實用性如何,應可以想像了。
一個好的交易者,一定得先分清楚層級。從極短線、短線、中線、中長線、長線,都有著不同的定義存在,也各自有不同的操作手法及策略。
在交易的路上,曾看過不少朋友,在尾盤進場留倉過周末,或是在隔30秒就出一筆單,但他卻明明是個短線交易者;以筆者個人而言,也曾經犯過不少這樣的錯誤,明明1萬2美金做國外期貨當沖,每日只下1-3筆可以獲利300美金左右,雖然不高但算是挺不錯也很穩的成績,屬於當沖的中線交易者。但發生一些外部因素干擾心理後,突然間盯盤太近,變成短線與極短線交易,將中線手法拿進去用,頻率短,但手法長,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短短的兩天之內慘賠4000美元(手續費佔了3400美元,實際上只是小賠600美元不到),這告訴我們甚麼呢?
除了穩定的心理狀態是所有層級都得共有的情況外,不同的頻率必須適應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勝率、資金水位與風險控制,當手法、頻率與風險控制誤用,經常會導致全盤皆輸的局面出現,這點在交易的生涯上不可不慎。
因此建議每個人,必須先清楚自己的定位何在。是當沖短線還是當沖中線?是中長隔日沖銷還是長線波段?有多少資金部位、風險控制,有合理的勝率嗎?有穩定的心理素質嗎?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先評估完自我,找出合適的策略,才能夠進行實際的下單。畢竟,我們都是要在市場活很久的人,不是嗎?
--------------------------------------------------------
----本文轉自《台北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