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uLED 手錶有花在在打廣告,就等開箱,及大家接不接受
拋開智慧手錶這種東西,一般手錶在10萬以上的比比皆是,
怎麼到了智慧手錶後,六萬元等級就成了奢侈品了


比起群創的新聞,都是展示樣品
友達都是發布已量產新品,怎麼大家就是不買單

友達H2旺季不旺;大尺寸電子紙將出貨

友達(2409)持續推動三大營運支柱轉型,目標2027年智慧移動(Mobility Solution)及垂直場域(Vertical Solution)兩大事業營收比重過半。目前營收占比已達43%,顯示轉型進展穩健。公司指出,下半年旺季效應恐不若以往明顯,但仍將透過產品組合優化、費用管控與新事業成長動能,維持營運韌性。

在垂直場域布局上,友達與元太(8069)合資的大尺寸電子紙模組將於數月內出貨,應用於零售與企業公共空間等signage市場。友達強調,不僅銷售硬體,更將整合內容管理平台,提供軟硬體一體的完整解決方案,讓客戶一站購足。另在液晶膽固醇技術方面,公司已完成德國軌道車展示,強調零耗能與寬溫差特性,可望在戶外應用展現差異化優勢。
陀螺不打轉
MD99 那你來嘴啥?[這我不行]
陀螺不打轉
johanneschuang 說不過了,最後台詞?港劇看太多了
pqaf wrote:
jones....(恕刪)

群創旗下CarUX參加慕尼黑車展 秀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

群創光電今天宣布子公司CarUX將參加德國慕尼黑舉辦的IAA Mobility國際車展,展出亮點包含橫跨A柱至A柱的全幅反射式顯示系統,結合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實現資訊與駕駛視野的自然融合。

德國慕尼黑IAA Mobility國際車展將於9月8日至12日舉行,CarUX展示融合多項創新技術的未來式座艙概念設計。

CarUX表示,此次參展的Micro LED將成未來車用顯示的關鍵技術之一,並聚焦3大應用,包括高亮度投影顯示,實現在前擋風玻璃透明區域的清晰資訊投影;其次為模組化無邊框拼接,透過Micro LED拼接技術,打造大面積且靈活延展的顯示介面。

另外,透明顯示技術讓擴增實境功能更自然地融入車內視野。

除了顯示技術的創新,CarUX指出,結合系統層面的智慧應用創新,包含生命跡象感測技術(Vital SignSensing),能將感測器精準地整合於乘客前區,即時監測駕駛者及乘客的生理狀態,為行車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陀螺不打轉 wrote:
uLED 手錶有花在...(恕刪)


運動錶 常常會在室外大太陽高日照環境下使用, 開箱影片中, uLED 字體清晰,色彩鮮艷立體,傾斜可視角極大, OLED就顯得暗淡, 有明顯差異.
當你在戶外大太陽,要看 OLED 手機或手錶的導航資訊, 照相取景 ,OLED螢幕不清楚,蠻困擾,
有了 uLED這種革命性顯示產品,高下立判, 手拿 OLED螢幕的apple watch,會被旁邊其他人嘲笑太落伍,太窮酸,跟不上時代.

目前 uLED首發上市初期,且沒有其他市場競爭者可匹敵,Garmin定價會較高.
兩種螢幕價差 $700美金,但下一代可能就降到$300以下,等 三星,華為,apple,小米...其他運動錶競爭者也推出 uLED錶面後, 價差也許就降到 $100以下,說不定漸漸就取代OLED 成為主流.

MNT 螢幕或 Tab, NB等 行動裝置 都偏向使用 可視角較佳的 IPS LCD螢幕,不用 VA LCD螢幕

在大賣場, 常見 LG OLED TV 的 可視角 比 LCD 螢幕 大很多,OLED斜角側看顏色仍鮮豔清楚...想不到 uLED 的可視角竟然又比 OLED 更強.

可視角比較 uLED >> OLED>> IPS >> VA > TN

uLED 壽命長,亮度高,可視角極大...其他 OLED ,LCD 技術在畫質上都遠不如 uLED.
uLED 目前的致命缺點是 市場太小,良率低, 開發和製造成本太高, 隨著成本逐年下降後,勢必取代 OLED,LCD這些舊世代的顯示技術.
uLED 較耗電的問題,應可隨 晶電 磊晶切割技術的不斷進步,持續改善.

















beanbeanrice
擔憂的是溫度會過高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多頭報馬
MicroLED 手錶應該要有仿鑽錶及珠寶功能,才能提昇顯示價值。[XD][笑到噴淚]
既然有人回說,機械手錶使用年限比智慧手錶長,那就來看一篇機械手錶的額外花費,
讓多數沒有機械手錶的人知道,養一隻機械手錶,比起每四、五年買一隻智慧手錶貴多了


陀螺不打轉 wrote:
uLED 手錶有花在...(恕刪)



pqaf
apple將發表新的 Apple Watch Ultra 3,新增類似Garmin的 SOS 衛星通訊功能, 網紅預測售價仍為 NT$2.8萬元起,續航力只有2天,遠低於 Garmin,價格也低1萬.
pqaf
不知明年2026的 apple watch ultra 4,是否改用 AUO uLED,售價 3.8萬元起?[笑到噴淚]
第三季如果持平第二季,加上第四季應該可以繼續獲利,全年1元以上的機會有望達成。

《科技》電視面板9月報價持平
2025-09-06 15:09:20
【時報-台北電】Trend Force公布最新9月面板報價預估,由於品牌廠旺季採購穩定,電視面板需求有撐,使得電視面板價格全面持平。隨著電視面板價格走穩,9月IT面板價格也同步維持穩定,三大應用面板價量平穩,市場也看好友達(2409)及群創(3481)等面板廠第三季可望維持獲利。 TrendForce研究副總范博毓表示,進入9月後,電視品牌持續針對年末促銷旺季需求作準備,因此帶動電視面板採購動能維持相對穩定水準,並舒緩了第二季度以來面板價格下跌的壓力。就目前觀察,9月的電視面板價格預期將全面維持持平態勢。 筆電面板需求在第三季仍維持不弱的趨勢,品牌客戶在半導體關稅遲遲未定的狀況下,拉貨態度趨於積極。(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袁顥庭/台北報導)

投資先生「最懂你的投資專家」,投資必備神器!立即下載:
https://pse.is/Q84JH
pqaf
群創上半年獲利暫時落後友達,說不定下半年群創再賣一座廠, 處分利益若有上百億, 全年EPS就能超車友達, 友達今年淨利可能只有百億以內.
蘋果仍為成本苦惱 Micro LED版Apple Watch難產

2024-02-21
最新南韓業界消息指出,Apple Watch用Micro LED成本太高,且供應鏈尚未成形。

蘋果對 Micro LED 螢幕高成本猶豫不決,供應商(歐洲歐司朗和韓國LGD)測試生產良率較低,迄今無法將 Micro LED 螢幕成本降到更容易接受的價格。

目前蘋果為 Apple Watch Ultra 顯示器支付的成本為 40 美元

micro LED距離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研究機構Omdia給出的數據顯示,一塊2.13英寸、325PPI的micro LED屏製造成本約為150美元 ( 約4500元台幣 )

按照蘋果的定價策略,假如Apple Watch Ultra ( OLED版 1000美元) 配備micro LED屏,那麼它的定價將達到1500美元。這些因素都可以能讓未來 Micro LED Apple Watch Ultra 的零售價推升至難以銷售的數字。

因此,蘋果短期內還無法實現micro LED的量產商用,儘管如此,micro LED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在未來替代OLED。

據悉,micro LED擁有高亮度、高對比度、超低延遲以及超大的可視角度等優點,同時micro LED採用的是無機物,它更耐高低溫、壽命更長,不用擔心燒屏。

==================

OLED vs uLED = 40美金 vs 150美金, 成本只多110美金, 但Garmin新品蜜月期 嘗鮮價差高達 700美金,之後應該能夠大幅降價吧.

AUO 2023年底,已經實驗性,少量出貨 uLED 手錶螢幕 給幾位客戶, 這2年期間可以累積很多市場和量產經驗,並改善良率,大幅壓低uLED生產成本 ,友達目標是讓 uLED每年,降低30%成本, 去年初uLED手錶螢幕成本是 150美金,2026年目標是低於 75元美金.

到 2026年,OLED vs uLED = 40美金 vs 75美金, 成本只多 35美金,

運動愛好者,既然願意花 超過台幣 3萬元去買一隻多功能運動錶,如果售價只貴3000元台幣,就能進一步擁有戶外大日照下,畫面超清晰鮮豔 的uLED, 這在運動錶消費市場接受度將會大增.

目前OLED錶面亮度約2000~3000尼特.
友達去年版的1.4吋 326PPI 畫素 uLED亮度已經有 4500尼特,40萬顆uLED,亮度和可視角明顯優於 OLED.

三星今年初展示的自家 uLED錶面約 4000尼特,年底將提升到70萬顆uLED 更高解析度, 6000尼特...三星今年底也要跟隨Garmin開賣 uLED手錶,不知 三星會用4000尼特40萬顆 或6000尼特 70萬顆版本.

apple 自家的 uLED 手錶螢幕2026年若仍無法壓低成本話,也可考慮尋求 AUO支援, 或是 乾脆就高價收購AUO公司股票, 直接掌握 uLED 全球獨家技術 和 一條龍的友達富采、錼創生產鏈.
leftsurvivor
只要陸廠能把售價壓到台幣3萬內,雖不樂意,我還是願意買單。先等明年華為μLED手錶。
pqaf
Micro LED將成為智慧手錶的新標竿,推動運動科技再度升級
陀螺不打轉 wrote:
既然有人回說...(恕刪)

中國拚OLED產能搶韓廠商機 台面板廠闢新出海口

中國已成全球最大液晶面板(LCD)產地,韓廠棄守液晶面板後,專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但中國廠商已進一步搶食OLED大餅;台廠友達 (2409) 則併購國外車用零件大廠,為車用面板找到出海口,群創 (3481) 投入半導體產業,發展面板級扇出型封裝技術。

群創光電投入面板級扇出型封裝技術,在8月宣布已在第2季通過客戶認證並開始出貨,初期每月出貨量約數百萬顆,可挹注營收新台幣逾億元,隨客戶需求放量,年底前希望能提
升至每月千萬顆出貨規模。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資深研究分析師陳建助認為,群創面板級扇出型封裝產品未來能否大量出貨,轉型成功,取決其IC封裝的良率,目前尚須觀察,但長期來看,群創往半導體領域發展是值得肯定的。

面對中國面板廠龐大液晶面板產能,韓廠的轉變也影響台廠動向。陳建助表示,韓國面板廠逐步從LCD液晶面板轉戰至OLED,今年樂金交割廣州8.5代廠給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China Star),可視為「回不了頭」的分水嶺。

不過他認為,即便中國面板廠將支配整個顯示面板產業,但台、韓面板產業仍有其無法取代的位置。

在中國面板廠不斷擴充產能過程中,國內曾提出希望群創、友達組成OLED面板國家隊的想法,盼能和韓國領先的OLED面板一較長短;但台灣面板雙虎異口同聲公開表示,OLED面板廠建廠成本龐大,回收太慢,不會投入大量資金建廠。

而韓國面板廠放棄液晶面板、專注OLED面板之際,中國面板廠卻緊咬不放,也積極擴充OLED面板產能;現在更一步規劃採用與韓廠OLED面板不同、卻可大幅降低成本的印刷式OLED技術。

中國面板廠京東方採用與韓廠相同的蒸鍍式OLED面板技術,並成功取得蘋果訂單,但也傳出韓廠三星顯示器告京東方侵害部分OLED技術專利權,使京東方有失去蘋果訂單的疑慮。不過,Omdia顯示研究總經理謝勤益表示,目前並未進入終判,預計11月才有明確結果。

謝勤益分析,由於京東方是面板進入美國,而非手機進入美國;若搭載京東方OLED面板的iPhone手機進美國真受到侵權訴訟影響,以iPhone手機一年銷2.8億支來看,美國市場只占25%,京東方還有美國以外高達75%的市場,並沒有太大影響。

另外,中國面板廠維信諾(Visionox)、華星光電除已投入與韓廠同樣的蒸鍍式OLED技術,卻也規劃採日本廠開發的印刷式OLED面板技術建新廠。謝勤益認為,做OLED採印刷製程,成本低,有機會與傳統蒸鍍式OLED面板一較長短。

陳建助指出,若OLED印刷製程成功,則可以與蒸鍍製程競爭;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印刷製程良率是否能提升,並穩定維持90%以上。

目前韓廠三星在OLED面板技術仍然維持領先,台廠群創、友達則跨域投資,不做純面板廠,分別投資汽車零件大廠,友達併德國車用零件大廠BHTC、群創透過旗下子公司CarUX收購日本車用電子廠Pioneer的100%股權,開闢新的出海口;此外,友達在新一代面板技術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領先,群創更跨入面板級扇出型封裝技術。相較中國廠以擴產拚市占,陳建助認為,台、韓面板廠仍有不可取代地位。
Hyperlume利用Micro LED技術徹底革新AI基礎架構 台北訊 2025/05/05

總部位於渥太華的新創公司Hyperlume正準備透過其創新的光學互連解決方案,顛覆人工智慧和高速計算領域。該公司利用Micro LED資料傳輸的短距離光學通訊解決方案,來因應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日益成長的散熱和能源消耗挑戰。

Hyperlume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Mohsen Asad解釋說:「AI基礎架構最緊迫的挑戰是資料傳輸頻寬和能源消耗。我們專注於短距離光學通訊,並正在開創一種新型的超低功耗光學互連—專為下一代人工智慧和高速計算網路而構建。」
在每位元能量方面,表現都比接上電的連結更好。

他們的Micro LED互連與技術節點無關,可以在3奈米或5奈米等先進節點上製造,也可以在更傳統的節點上製造,這為系統架構師在成本與效能的權衡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該公司還因此獲得了一項光學架構的專利,該架構可將光直接從micro LED耦合到光纖束或光波導中,無需笨重的光學器件和有源對準,從而降低了封裝的複雜度和成本。

瞄準快速擴張的市場

Hyperlume的目標是規模龐大且快速成長的光學互連市場,該市場的成長受到AI和高速運算(HPC)領域不斷成長的需求而推動。到2028年,光學互連市場預計將超過200億美元,背後的主要助力是AI模型和頻寬需求的指數級成長動能。

競爭與戰略夥伴關係

該公司的首款產品是超低功耗有源光纜(active optical cable),旨在取代AI和HPC系統中傳統的銅線,後者功耗高、傳輸距離和頻寬有限,並且面臨物理性的擴展限制。像矽光子學和VCSEL基於雷射的光學解決方案是強大的技術,但它們在功耗、散熱管理、成本和封裝複雜度方面都面臨著挑戰。

隨著AI和高速運算對效率、功耗與頻寬的要求不斷推升,Hyperlume正以Micro LED為核心的創新光學互連技術,為下一代運算基礎設施開啟一條全新賽道。未來,從資料中心到邊緣設備,只要有資料傳輸瓶頸的地方,Hyperlume 都有機會成為關鍵推手——照亮AI時代的光速之路。

===============

Omdia 研調謝勤益 熟悉傳統LCD市場,但對新世代的 uLED卻不看好,認為到 2030年 uLED市場規模只有區區10億美金,很小.

這篇報導卻預測 到2028年,uLED光學互連市場預計將超過200億美元 ,遠比 uLED顯示大.

顯示業真是不值錢,
beanbeanrice
Avicena公司的產品不就是μled !?
johanneschuang
的確有人用uLED在做CPO...但目前不知道有沒有要量產....已知要量產的應該都還沒用uLED
台積電押寶Micro LED!合作美國新創Avicena:光學技術有望取代串連AI晶片的傳統銅線?
瑞利光董事長何志浩(左)指出,將避開光互連紅海,預計以設計服務的概念切入,並且整合相關封裝生態系


台積電近期接受美國一家新創公司投片,生產光學傳輸接收器。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為何讓沉寂多年的台灣光電業者,大為振奮?

「台積電正在關注非典型光學技術!」 5月26日,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旗下媒體《IEEE Spectrum》刊出一篇報導,內容是台積電替美國Micro LED新創公司Avicena,生產Micro LED光源接收器(PD)

光源接收器的製程難度不算高,不是只有台積電才做得出來的高階晶片;一家新創公司的投片量也不會太大,半導體業界人士因此解讀,這張訂單的意義是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給一家正在發展的小公司機會;這代表台積電看好Micro LED應用在光學傳輸上的技術潛力。」

Micro LED是近十年新發展出的技術,主要被應用在電視、智能手錶上,雖然具有低耗能、高亮度與長壽命特性,但每個像素都需要獨立晶粒,導致一個面板動輒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顆晶片,大幅拉高成本。

如今,各家顯示業者正積極嘗試將Micro LED應用於資料中心晶片間傳輸的發光源,取代傳統銅纜或較先進的雷射傳輸。創立於2019年的Avicena就是眾多玩家之一,至今已獲得SK海力士、美光、三星、科林研發等半導體業者投資。

低功耗 、傳輸頻寬佳,成功說服台積電相助
為了使人工智慧 (AI) 伺服器達到高頻寬資料傳輸需求,以博通、輝達(NVIDIA)為首的業者,紛紛推出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交換器架構,直接在晶片旁放置外部雷射模組、光纖作為「長距離傳輸」發光源,取代傳統機櫃間使用的光收發模組及銅線。

然而,在「機櫃內晶片間」的短距離傳輸上,目前仍以傳統銅線傳輸為主,但 Avicena認為,Micro LED與銅線相比,有更低功耗、傳輸頻寬更好的優勢,有意取而代之,成功說服台積電相助。

與Avicena合作的台積電北美分公司副總Lucas Tsai指出,LED已被大量使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功耗也比雷射低得多,「非常適合應用於短距離傳輸上。」

這波合作也讓苦尋轉型機會多年的台灣光電產業大感振奮,因為Avicena的技術,台灣多家公司也做得到。

與過去顯示器面板使用海量Micro LED不同,業界預估單一光通訊模組,對Micro LED的需求只有數百顆,雖然整體生產成本因此下降,但對單顆晶粒的品質、穩定性要求反而更高,看好台廠在光通訊戰場上,比中國對手更具競爭力。

長年關注LED產業的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洪瑞 華分析,伺服器產業有去中國化需求,「如果未來技術經過驗證發展可行,市場可以說是非台廠莫屬。」

目前,台灣有三家公司率先投入與Avicena競爭,包括最大LED廠富采、新創公司先發電光以及瑞利光智能,爭取合作對象包括輝達、AMD以及美系雲端業者

富采是國內LED龍頭,內部人士透露,公司兩年前就已經與國際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展開合作,嘗試在圖形處理器(GPU)傳輸中導入Micro LED。一名富采研發人士表示,「雖然Avicena是在光通訊技術領先,但公司擁有大量磊晶機台、工廠,對產品進入量產較有把握。」

另一家摩拳擦掌的台廠,則是神秘的新創團隊先發電光。2017年成立,歷經多次轉手易主。現由台積電、弘塑出身的總經理吳欣賢領軍,並引入群創投資,租用其竹南T4廠房,投入Micro LED光源研發,據傳下半年將送樣美系晶片大廠。

最後一家則是2022年才由董事長何志浩、技術長何志祥這對兄弟創立的瑞利光智能,哥哥曾經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專門研究矽光子,弟弟則曾參與蘋果頭戴顯示器Vision Pro軟體研發,兩人因看好Micro LED應用潛力,放下工作一起創業。

雷射傳輸速率快,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接受《今周刊》訪問時,何志浩分析,瑞利光智能透過導入AI,發展出自家的Micro LED巨量轉移軟體技術,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公司已經與美系晶片廠展開合作,預計送樣整合光源、接收器的光通訊元件,應用在CPO、光收發模組中。

儘管不少公司積極推廣Micro LED,技術上仍面臨不少挑戰,其中最大的競爭者就是雷射。業界人士分析,雷射傳輸速率還是最快、並且已經商業化,Micro LED則尚在研發階段,比如光源太發散等問題,需要額外加裝微透鏡(Micro Lens)

一名化合物半導體業者也指出,光通訊本來就有自己的業界規範,現在導入Micro LED,連光纖、接受器都要重新設計,「業界不可能為了你一個新產品改規格。」

儘管業界認為,台積電此次與Avicena合作只是試水溫,Micro LED長期還是面臨與發展多年的雷射技術競爭,但台積電的一個小動作,已經為台灣的光電產業,帶來無限希望。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3476/micro-led-avicena-2025
johanneschuang
"單一光通訊模組,對Micro LED的需求只有數百顆"。假設一年一百萬台,也就幾億顆,相對於手錶一片就用掉40萬顆,佔比不大呀
julian0903
若用在光通訊,可靠度要求應該是要非常高。若一個模組內有一顆LED壞掉,這個模組應該是不能用了吧!
轉貼 謝金河先生臉書


傳統產業的轉型時刻
上週四下午去高雄演講,中鋼公司董事長黃建智率集團總經理,副總級主管和我一起吃中飯,我跟黃董事長說,我從中鋼公司民營化釋股以來,我一直都是中鋼的股東,中鋼公司歴任董事長,總經理,從馬紀壯,趙耀東,傅次韓,金懋暉,王鍾渝,郭炎土⋯⋯我每個人都認識。
這次中鋼面臨的內捲,已經讓過去一年淨賺600億的中鋼出現連續虧損的狀態,中鋼公司到底有沒有路走?我說中鋼公司年產1100萬噸,中國是11億噸,如果只是生產「大色貨」,跟中國的企業拼量產,拼價格,中鋼恐怕沒有明天,只有努力朝高質化,高附加價值的鋼品切入。
例如,過去特斯拉的車體矽鋼片,是由中鋼提供的,這次無人機要用到電磁鋼片,中鋼要有捨我其誰的決定!中鋼除了保留一部分產品照顧下游廠商外,要把自己調整為材料供應商,生產高材質的材料。
這幾天,卓院長及龔明鑫部長都下中南部去傾聽產業界人士的心聲,這是對的。前幾天卓院長去巨大,過去幾年業績非常好的巨大,美利達都遇到逆風,巨大過去中國一年淨利逾50億,現在一季剩下3億多,股價頻創新低。
過去巨大在中國市場沒有對手,現在中國本地的業者也起來了,到了電動自行車的時代,中國的競爭力正逐漸上揚,這也讓巨大腹背受敵,巨大股價一直創新低,背後一定有原因。過去中國市場給巨大空前機遇,但接下來很可能是挑戰。
台塑集團的壓力已經很多年,今年第二季台塑四寶虧損250億,看起來是壞到底的訊號。接下來台塑要做的事是企業重組,台塑可以把石化上中下游產業集中到台塑石化,然後把發電,儲電,綠能,電池產業歸台塑,南亞則專攻電子材料,除了銅箔基板,破纖布,也可以進入特用化學品,而台化和福懋應該和福𢡟整併,整合紡織產業的上中下游。
傳統產業面對空前困境,要有大破大立的決定,如果猶豫不決,決議拖泥帶水,殘酷的生態系,恐怕連立足的空間都沒有,政府想幫也幫不上忙!
.............
面板 謝大師 沒提 應是活過來了

晚上 謝社長 節目 提到 中國 汽車 捲到不行 等看結果 我 猜 結果應就是 適者生存 33家 整併到1半 就再看

前幾天 一個公司法說 提到他在中國接案增加 舊產品都不錯 但營收卻減少 因為捲到實在不行 入境隨俗 剛一家同行被併購 高峰會也自己提到 是自己捲壞的 但 一定要捲 又 併購他的 價錢不高 以後應更有條件捲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