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據晨星的資訊, Franklin Templeton Global Bond Fund的總開支比率是1.89%
PIMCO的Tota Return Bond Fund 是1.39%, Investment Grade Credit Fund是1.4%
PIMCO的這兩個基金總開支遠低於富坦全球債. PIMCO難能可貴的是在小小2頁的基金月報明白指出其總開支比率,一目了然,非長透明. 其它的基金(包括富蘭客林)都只提到經理費,最多加上信託費. 要知道總開支費用只有上晨星網站或是下載幾十頁的年報自己找.
sfspp1978 wrote:
只要我們退休以後每月有5萬塊可用,可以過得快樂又有尊嚴,等我們走的那一天
即便基金總額剩下700萬,甚至500萬,那又如何?沒人規定你一定要留1000萬給小孩子呀!
...(恕刪)
哪個基金可以給你這種保證? 而且很多人往往都以現在的配息情況去假設或規劃未來,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麼回事.
說說許多人偏愛的高收益債好了, 許多基金為了每個月有固定而且高配息率的配息金額, 往往配得比實際的債券利息收益還高, 那麼多出來的錢哪來? 債券交易產生的資本利得? 別太看得起這些基金經理人了, 許多配息恐怕都得來自於資產的一部份, 例如拿新申購的現金或賣掉持有債券的錢, 再加上長期而言不免會發生的倒債事件, 結果就是:
因為資產減損(每股而言), 淨值長期走勢向下, 也因為資產減損, 收益減少, 配息金額每隔一段時間就往下調. 雖然每個時期而言, 配息率還是相當高(因為作為分母的淨值也下降了), 但對於過去買進的投資人而言, 等於是8%,7%,....3%, 持續往下掉, 再加上淨值減少, 本金也縮水了, 當你老了只規劃這種收入來過活的話, 能過得快樂又有尊嚴嗎? 能睡得著覺就不錯了. 這種規劃的陷阱在於, 實質的報酬率其實可能只有5%, 但你一開始卻把他當成8%來規劃, 到頭來可能捉襟見肘.
其實, 債基不是不能投資, 而且還應該在資產當中有一定的比例(但也不宜過高), 但我認為選擇債基應該考量幾點:
1. 以實質報酬率為考量, 而非以配息率, 至於什麼配息還是配權, 不是重點, 總開支比率也不該是主要考量, 開支比率再低, 如果不能幫你賺錢, 也是廢物. 另外債基的持股內容或幣別(不是基金的計價幣別!!),如果能分散也是比較好.
2. 最好有過往超過十年的績效作為參考, 重點在於每年績效波動不要過大, 另外就是過去一些股災或風暴時期的跌幅能在你的承受範圍內.
3. 配息率不要太高, 一定要比實質報酬率低, 例如, 年化報酬率約9%, 而配息率5%, 如此才有機會讓淨值(資產)逐漸增長, 而配息率(相較於當初投入的淨值) 也才能有機會逐漸拉高, 抵抗通膨.
基本上, 配息率超過6%的債基我不會考慮, 因為現實而言, 錢沒那麼好賺的, 許多這類基金, 基本上與股市相關性高達80%以上, 遇到風暴時, 跌幅不輸給大盤指數, 但漲幅卻比不上, 加上實際的報酬率也比不上股市, 這種風險與報酬不對稱的標的, 實在沒什麼好考慮的. 許多人選擇它只因為掛了個"債"字讓自己心安而已. 我覺得規劃固定收益的投資, 債基不是不能買, 實在是許多人往往不會買, 結果而言還不如去買績優股.
尤其是,不是兩三句話就能說完的事,類似的問題我可能選擇在這個版上一次說出我的看法,但是這會
偏向通例,而不是個例,請各位諒解
今天針對還在學的年輕朋友
我曾跟自己小孩說,如果你的同學跟你炫耀他的新手機,爸爸馬上帶你去買,明天你就有跟你同學一樣
甚至更好的手機,但是如果你向你的同學炫耀你的英文,相信我,他不會明天來學校,英文就突然變好
-------錢買得到的東西不稀奇,要具備超越他人的能力.
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們畢業以後,你跟你的同學,同學校同科系畢業,人家為什麼要錄取你?
假設你們是商學相關科系,你的同學如果在他的專長項目註明他通英文,日文,還能活用OFFICE
作業軟體,你認為你還有多少機會?
去地球村,巨匠電腦看看,有多少年輕人在加強個人實力
出社會10年後,你的同學年薪百萬,你還在月領25000你就完了
所以在這個人生階段,與其研究投資理財,不如去看這本暢銷書"20幾歲就定位"它已經出第3集了
如果你的同學畢業後馬上找到40000塊的工作你卻在半年後才找到25000的工作
出社會一開始你就大輸了,即便你再會投資,本金太少.........
趕快為就業做準備,畢業以後早一點找到工作累積資產,再來用資產創造現金流.......
關於投資我一直在思考,10多年前我看了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書中有提到從日常生活中找尋
投資機會.....後來我找到7-11,我從它未上市就開始投資.....股票投資要思考,當然債券
投資也要,版上有朋友熱心的分享他們對高收益債的想法,我之所以稱為想法,是因為我覺得他們應該
不會去投資高收益債,所以那是想法而不是經驗,坊間許多理財的書也會提到高收益債的風險
從聯博基金月報(2011-06)在2008年它-32%的確高風險(但2009它+60%)我在高收益債投資
的時間太短,稱不上有經驗,之所以常提到聯博這支基金是因為它在台灣最出名而不是要各位
去買,我只是好奇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人要投資高收益債,最好的解釋就是他們有賺錢,另外
我也不曾看到關於長期投資(5年以上)聯博,富達等知名基金公司高收益債而賠大錢的報導跟
經驗分享,我不知道為什麼它們不容易賠錢,從書上雜誌上也沒找到答案,於是我自己想出答案
發表在版頭的文章上,當然,它也不是標準答案.
7月號的SMART雜誌有聯博全球高收益債的基金經理人專訪
還有"1檔月配息債券基金--生活,健保費都靠它"的分享文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

mci1234 wrote:
我查過基金就富坦的費...(恕刪)
我是直接看年報, 上面寫的富坦全球債開支比例是1.43%, 公開說明書上這檔基金的經理人費用是0.75%, 而PIMCO在年報並沒另外說明開支比例, 在公開說明書指出其單一行政管理費用是1.4%, 服務費和銷售服務費都沒列出, 但在年報裡面的損益表是有列出服務費,銷售服務費的金額, 因此我才認為富坦應該是比Pimco收較少的費用
e022301 wrote:
在美國很多股票型ET...(恕刪)
我相信有投資債基的人都知道這種情況, 但問題是我們有其他的選擇嗎?? 把各基金公司的年報攤開來看, 如果大大可以直接點明告知01鄉民們, 哪些是台灣能買到且總開支只收1%以內的債基, 大家也會很感謝大大的
其實這就像有人追求股票手續費折扣,期貨手續費折扣等等, 大家都希望交易成本越低越好, 但當商品就是這樣的規格下, 只能無奈轉而追求自己能接受的風險報酬率
denny_kf wrote:
這是廣告文在推銷某檔...(恕刪)
2007年當我投資坦伯頓全球債券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金融風暴,我也有投資坦伯頓成長基金
那時候的坦伯頓成長基金還是富蘭克林的旗艦基金,規模接近400億美金,近幾年績效不佳,
我最後也是賠錢贖回,如今它的規模只剩190億美金,等於腰斬了--------
我從這件事確信投資人是現實的,沒有好的績效,投資人就會跟你說"拜拜!"
同樣的,聯博的那支基金規模如此龐大,如果不是績效好,我實在想不到第二個原因
特別是它無法像大樂透讓你一夕致富,也無法像股票讓人短期致富.......
版上的朋友說我明目張膽推銷基金.......
看來,是我封筆的時候了
說不定哪天金管會找我喝咖啡,聽外資法人說官府的咖啡很難喝........
不過我還是會繼續按我的規劃去做
若干年後再和大家分享結果......
投資建議
我耽心害大家短線會賠錢,特別是如我之前曾說過我對歐洲的經濟現況非常不安
還有這2年高收益債漲幅不小,所以
1.先不要買,等下次高收益債因金融風暴重挫再買
或
2.全球債跟高收益債以2:1的比例定期定額投資,高收益債重挫的話,再改為1:2來投資
必須認知
債券投資只是我分散風險,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年輕的朋友如果只投資債券
即便是高收益債讓你穫利,資產成長的速度依然不快,適當比例的股票還是有必要
現在是清晨4點,沒想到這幾天會花這麼多時間在這上面
希望我的分享對各位有幫助,也感謝所有在版上提供寶貴意見的朋友们
再見了,朋友们
祝大家一切順心,同時請記得跟您最愛的家人一起分享生活中一切的美好![bye]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