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篇文章是dearjohn.... 第600篇主題 第10000篇文章 有效文章共 5000 篇 無效文章共 5000 篇 回文共 9400 篇 以上是可以控制的, 至於積分 768 分....就是無法控制的. ![]() 所以就貼這樣的文章, 至少第 600篇主題以及第10000篇文章一定是要對 Mobile01 網友有貢獻的才行. |
個人自 1996 年以來開始使用信用卡,
第一張信用卡就是中國信託台大聯名卡 U 卡.
當時會去中國信託辦, 就是衝著每三張信用卡, 就有一張是中國信託信用卡而辦的.
當然當時的信用卡有年費, 不過普通卡的服務跟現在白金卡的服務有得比.

現在我手上有十幾張信用卡, 各有各的用途. 倒還沒有想要減少卡片.
[信用卡組織]
常見的組織有 Visa, MasterCard, JCB, American Express, Diner's Club, Discover, UnionPay, 以及 U卡.
Visa 是台灣最常見到的信用卡. 跟 MasterCard 一樣, 其實世界上這兩張卡都可以通用,
越來越沒有地域的差別. 應該說又競爭又合作.
要申辦信用卡的人, 建議 Visa/MasterCard 各辦一張.
還有, 世界上沒有 Master 這個信用卡組織, 只有 MasterCard 這個信用卡組織, 不要用錯.
JCB 只適用於日本人會出沒的地方. 台灣的國外觀光客最大宗是日本觀光客, 當然也用得到.
個人建議如果常跑日本的人一定要辦一張 JCB 金卡, 很多日本空港的待合室都用得到 (貴賓室).
American Express 主打旅遊市場, 跟旅遊有關的一定用得到.
所以愛旅遊的人一定要辦一張 American Express, 而且最好是 AMEX 的 AMEX.
另外, 要在 Costco 刷卡只能使用美國運通.
Diner's Club...
只有花旗銀行才有發行, 基本上連花旗銀行都不熱衷, 辦卡率持續下降.
美加有些地方可以當作 MasterCard 使用, 可以在購買長榮經濟艙的情況下持卡進入長榮貴賓室.
不過不辦也沒關係.
Discover 在美國有些地方一定要用到. 不過台灣沒有, 就不管他.
Unionpay 就是中國銀聯. 目前台灣也沒有.
日本有些店慢慢開始接受 Unionpay.
U card 是聯合信用卡, 已經是 per se 的產物, 就留在博物館吧.
為何至少需要 2-4 張信用卡,
因為每一家信用卡組織的線路不同,
如果在國外刷卡, 有時候線路問題會無法刷卡,
用不同的信用卡組織, 走不同的路線, 可以避免尷尬.
我是很想說只刷 AMEX 啦, 因為 AMEX 的 AMEX 真的很棒.
雖然 AMEX 的會員持續減少中, 但是大都是很高收入的會員.
甚至, AMEX 的白金卡服務遠優於 Visa 的 Infinite Card 跟 MasterCard 的 World Card 還優.
日本這種信用卡發達的國家, 還沒碰過 AMEX 不能刷的,
甚至我在英國刷卡, AMEX 也是很好刷,
但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 台灣的 AMEX 很難用,
因為 AMEX 的手續費貴.
所以台灣的商家大多只願意跟 Visa/MasterCard 簽約.
JCB 最大以及比較實用的好處是日本機場貴賓室,
所以沒有去日本可以不用辦.
要幾張信用卡還有一個理由是, 如果萬一卡片消磁或損毀, 有備用的卡片可以使用.
[選擇銀行]
大銀行還是小銀行?
基本上, 我的建議是, 至少有一家是外商銀行.
如果只要台灣的銀行, 至少要有一家是發卡量前幾名的銀行.
除非你特別情鍾於某家銀行的某張聯名卡,
例如新光銀行日航聯名卡.
在一些不認識台灣的國家, 太奇怪的卡可能會被拒刷.
有外商銀行的話, 要得到授權比較容易.
太小的銀行可能值班的人不夠, 國外刷卡出問題時容易出狀況.
就我所知, 我出國 20 餘次, 用美國運通刷, 只有一次打電話授權,
而且是用英文詢問.
其他沒有被關心過.

[選擇卡片]
除非你真的很常逛某一家店, 才去辦他的聯名卡.
航空公司的聯名卡也是, 能夠得到的積分, 多半只夠差幾百哩的時候推一把.
這樣說好了, 美國運通的國泰航空聯名卡, 說 25 元一哩,
但是要多繳幾千元的年費.
那麼原本的美國運通卡, 30元一哩,
同樣消費 30 萬, 就是 10000 哩跟 12000 哩的差別,
市價大概只差個幾百元,
是否需要多花這些年費去賺里程就要精算一番.
所以集中火力刷某幾張卡的策略其實是正確的.
只可惜台灣 AMEX 不好用, 不然我一定只留 AMEX 的 AMEX 卡.

[姓名]
為何姓名很重要, 因為有時候刷卡會看姓名.
所以最好英文名字跟護照一樣.
我的作法是,
正確的英文拼音一種格式, 英文別名一種格式.
別名都是中國信託的卡.
PDA 我使用英文別名, 寫給國外網友的信也是用別名.
所以信用卡用別名, 購買國外的軟體比較沒有相關姓名問題.
英文別名最好寫在護照內.
[有效月年]
我是固定在八月. 也就是說, 我刻意把所有的信用卡的有效月年集中在八月.
唯一的例外是美國運通, 不小心弄成七月.
每一家銀行的信用卡作業速度不一,
中國信託很快, 舊用戶可能兩日就發卡,
新光銀行則是很慢, 之前有一張卡被拖得很慢.
所以我的信用卡申請書, 總是故意選在七月三十日寄出.
有效月年固定在同一個月有一個好處, 就是只要到了八月, 就要注意信用卡的年費問題.
相對地我有的東西也喜歡弄在八月,
我的機車就是刻意在八月買的.

有些銀行有一些奇怪規定的,
例如花旗銀行, 一年只能辦一張信用卡,
所以就要慎選要辦的卡種.
一般信用卡, 如果補發, 有效月年不變.
晶片信用卡, 如果補發, 有效月年會變.
[簽名]
自己最習慣的簽名就好, 不要隨便, 例如後面畫隻小烏龜,
這樣你每簽一次名就要畫一隻小烏龜.
我習慣用黑色細字簽字筆簽名.
MasterCard 的數字會在中間, 所以注意不要蓋到數字, 尤其是最後三個數字 (CUV).
有時刷卡會看那三個數字. (AMEX 則是正面右上角的四個數字)
這個數字每張卡是不一樣的.
你信用卡續用的時候, 寄來的卡號雖然前面一樣, 後面的數字一定是不一樣的.
[普通信用卡/晶片信用卡/感應信用卡]
如果你的信用卡只有磁條, 就是用磁條刷.
如果你的信用卡有晶片, 會先用晶片刷, 刷不過才用磁條.
如果你的信用卡有感應, 可以選擇晶片或是感應, 之後才用磁條.
晶片卡是未來的趨勢, 不過 AMEX 跟大來還沒有.
因為晶片卡有比較貴的製作成本, 所以要小心使用.
感應的話,
Visa 的規格並不是世界通用的, 所以台灣的 Visa Wave 是無法在日本感應使用的.
日本有自己的規格.
同樣地, JCB 的 J/speedy 無法在日本感應使用.
MasterCard 的 paypass 是世界通用的.
感應卡有興趣的話可以申辦,
交易可以節省時間, 尤其是搭高鐵的時候.
有些國家甚至可以用信用卡感應, 搭乘交通工具.
[繳費]
每家信用卡的繳費, 都支援郵局自動扣繳.
所以我的建議是所有的自動扣繳全部設定為郵局.
你只要注意郵局存款, 就可以不用花太多心思.
有人也許不喜歡自動扣繳,
自動扣繳最大的好處是, 不會讓你因為遲繳兩天而被設為信用不良.
[帳單]
個人不建議電子郵件, 不要相信什麼節能減碳,
因為白紙黑字才是最實在的.
帳單不建議寄到公司, 建議申請郵政信箱, 然後寄到那邊.
先寫到這邊,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