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兩年多前第一次購入NAS,預算不足下採用了省電硬碟裝機,心想用Raid5應該是安啦,萬一有故障時再換就好,結果日前Raid5三天內連掛兩顆硬碟,第二個死在換硬碟重建過程中,十多年來工作的檔案,多年收集的教學資料與貼圖庫,2006~2011年份的Gametrailers.com網站上千段遊戲影片(整理過)、其他零零總總也不記清的資料,總共3.3TB全部屍骨無存全滅。

痛定思過之餘,決定除了把舊NAS送檢修外,也預備架設第二套NAS作異地備援,個人的專業是遊戲美術與動畫,從事這個行業平時就會有大量的檔案產出,同時需要收集巨量的資料,實在禁不起再次出包,這次聽從朋友的建議採用NAS專用硬碟,應該會比原本不是設計給NAS用的硬碟來的穩定與妥當。

這四顆WD 紅標 2TB NAS硬碟是要拿去替換舊的Thecus 4100 Pro的,並不是給下面箱子裡的DS 1812+用的(1812+預計搭配八顆WD 紅標 3TB),2TB的好像比較少人有注意,發個測試給大家參考。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CrystalDiskInfo顯示的磁碟資訊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用HD Speed跑的讀/寫速率,新硬碟才能測寫入,不然資料會被抹除(另外在學校接USB2.0的外接座測過,大概只有一半的速度)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只有讀取就很快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CrystalDiskMark跑50MB的檔案測試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CrystalDiskMark跑500MB的檔案測試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CrystalDiskMark跑4000MB的檔案測試(那個4K的數據變化滿大的)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換HD Tune Pro上場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果然看不出轉速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新硬碟的健康度當然跟新鮮的肝一樣是好的啦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500MB的檔案效能測試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因為有很多貼圖庫與參考設定、完稿圖,也測一下1MB的效能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隨機存取-讀取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最後跑個額外測試的結果
第一次測硬碟:NAS用紅標硬碟 WD Red 2TB 實測

其實對個人來說,測試數據只懂存取速率、有沒有壞軌,還是穩定最重要,尤其在買設備期間還遇到新購的USB外接3TB硬碟突然變成RAW狀態,幸好有救回來,環視目前一堆外接硬碟都讓我十分擔心資料安危,這四個WD RED 2TB組成的Raid5後大約還有5.25TB,將作為資料庫重建的起點,待另一套WD 紅標 3TB*8 入手後再回來開箱。
arionzin wrote:
果然看不出轉速

用原廠提供的說明文件來判斷吧
WD型號解讀
WD20EFRX
WD-公司名
20-容量值
E-容量单位為TB,即2.0TB,尺寸为3.5英寸
F-桌面版本的WD NAS/RED系列
R-5400rpm,64MB Buffer
X-SATA 6Gb/s

由此可確定是5400rpm
兩年多前第一次購入NAS,預算不足下採用了省電硬碟裝機,心想用Raid5應該是安啦
.........................................................................
嗯啊~
只有一份資料就是沒有備份,沒有備份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資料的損毀.即使使用raid也是要另外再備份資料,只不過是raid5容許你替換硬碟,然後重建資料.但並不是有nas就不必備份資料.
arionzin wrote:
兩年多前第一次購入N...(恕刪)


哈哈....

目前感覺這些都不是很可靠尤其是NAS,你只能將他當成大型的工作資料硬碟...
但你絕對不能將它當成你備份資料的最後一到防線

目前推的方式分有兩個:

1.SD記憶卡,現在16G一片400以下,8G都在200元有找的年代,每半年獲3個月把一個專案整理整理cache刪刪塞進去因該剛剛好,然後就這樣封在防潮箱中讓他躺著,而外需要的開銷大概就是整理盒和貼紙,這是個最保險的最法,有看見很可怕的價格就大掃貨吧,目前這個方案保存了2010年前的所有專案,也當成爹娘的"相簿"

2.一個大大的麵包機,然後備份完就關機....NAS後期的的開機與啟動時間你也懂得所以BJ4,不如麵包機來的快又直接,一樣每半年三個月備份一次就關機封存....這樣才可以長長久久...

雖然麻煩...但想到之後的痛就會好過很多了
照片這類的我會再用NERO BackItUp燒成藍光,目前打算把2012底為止的圖庫和工作資料也備成藍光。(當然片子選大廠的)

舊的硬碟是有拿來當不常用資料的備存,但我老是忘記裡面有啥
鼯鼠五技而窮~早死早超生
常常看到很多人認為NAS有RAID1、RAID5、RAID10就是備份了
天知道一個電源突波打到NAS可能每顆硬碟都掛掉
根本沒有備份的功能

要備份,就是要多份
至於儲存媒介是什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燒光碟?費時費力且保存性還是存疑
SD卡等快閃記憶體,容量較小麻煩一些
隨身硬碟,容量大但是也常常掛點
用雲端?容量也不夠大且傳輸費時
本來就沒有一個完美的儲存方案

能付出多少金錢,能付出多少時間
才是決定備份的重點

其實對於一般人的資料來說
通常對於時間性的遞增版本備份需求真的不大
多花一點錢買兩顆隨身硬碟,每隔一兩個月用COPY備份一次就行了
以我為例,每次新增的資料放在4TB NAS裏
另外買兩顆4TB的外接硬碟,單數月複製NAS所有資料到A(4TB)
雙數月份複製NAS所有資料到B(4TB)
兩顆硬碟放在不同的地方,平常不通電使用
而且常常很懶的時候是改成一季做一次
我不相信我會有很大的機會同時失去這三份資料
而且如果發生損失,通常我應該能回復至少一兩次備份前的資料,應該有95%以上

這個習慣從十年前就開始,百萬像素跟VCD的年代資料量沒那麼大
主硬碟只有500MB就多準備兩顆500MB
每一兩年主硬碟升級,你大概都能用相同的錢買到DOUBLE的容量
而且硬碟挑便宜的買就行了,沈澱行只要便宜又何妨
這樣一路升到4TB,沒有遇過任何痛心疾首的資料損失...
硬碟最好分批買,並且買不同廠牌的

因為同批製造的產品,有相同的製造條件
因此在相同的使用條件下,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同時掛點
就算沒有同時掛點,也很可能遇到有問題的韌體之類的問題
買不同批號,不同廠牌的硬碟
比較不容易遇到一起壞的狀況
在RAID 1/5下,只要不要一起壞就沒事
小弟想請教一下, 對有做RAID的NAS, 硬碟分批買, 是否會造成雖標示容量相同但因不同廠牌使容量略有差易導致無法更新RAID呢?!

如第一批買 WD 3TB x2 先建RAID 5, 第二批買 Seagate 2TB x1再加裝上去擴充RAID 5.
是否會有可能發生兩家2TB的實際容量略有差異而無法擴充RAID 5??

(EX: Seagate 2TB 略小於 WD 2TB)
鋼鐵意志 wrote:
硬碟最好分批買,並且...(恕刪)
其實小弟的檔案也都是分成兩種方式在備份1.NAS備份 2.離線備份,第一種是所有資料存放於3TB NAS中但每一個月會將這3TB的NAS分成兩種資料DATA與Media再備份到兩顆2TB不同的硬碟,備份結束後離線放入防磁隔離袋存放於防潮箱中,這樣一來分成在線與離線兩種模式分散風險....畢竟在線是備份容易被NAS設備與供電穩定所影響...但離線備份的不確定因素相對較少安全多了所以當成備案備份是不錯的做法,只是較為好工耗時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