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錯!29er規格讓後避震行程受到限制

目前還無法應用在All Mountain以上的車種

所以........騎車要搞清楚車子的定位

不要勉強要天上的鳥去當水裡的魚

然後才說.............

zdm998 wrote:
29ER只有跨越障礙性能好一些而已~因為輪子大~但相對重拖~
而且真要跨越障礙在DH用途也不夠用~不上不下的~
chihmingchiang wrote:
如果是走二格我一定比...(恕刪)

小弟說的比快是指在公路上,因為有人號稱29er在柏油路可以跟公路車PK...
不過重機不是只有跑車款喔!還有越野車~CROSS~林道車~技術車!你確定在二格一定會比較快?
這台真的是好車啊
可惜當初牽車時預算有限
最後只牽Big Nine 900D
但如果有錢真的會買這台

zdm998 wrote:
不用把29ER講的那摸神啦~2013開始每家車廠都在做650B的規格了!
如果29ER這摸好~就不會再去開一個650B的規格了~
29ER只有跨越障礙性能好一些而已~因為輪子大~但相對重拖~
而且真要跨越障礙在DH用途也不夠用~不上不下的~
輪子太大RC太長~造成車架設計上有很多限制...
根本29ER就像當初的BB30~只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恕刪)


各家車廠在做650B,但並非就不做29er的車
(反而26吋的XC競賽車種有變少的趨勢)
650B的確是現在正在發展的新規格,
不過這並不代表29er是過渡的產品,
至少從XC比賽來看,不論是UCI或是奧運,29er的車種比起過去比例大幅提高,
去年奧運男子組跑在前幾名只有一台650B,其他全都是29er的天下
很現實地從商業角度上來看,在XC車種方面,29er幾乎已經是主流。
所以我實在是看不出,650B在短時間之內會取代29er

在車架幾何方面,RC當然是29er比較長,
不過在輪距方面,以我目前騎的Giant XTC 29er以及我之前騎的Anthem (26吋,和XTC 26吋幾何相同)為例
XTC 26er和29er同尺寸車架的輪距完全相同:
S號皆為41.8吋,M號皆為42.4吋,L號皆為43.2吋
主要的差別就在於29er頭管較陡(71.5度),26的頭管角度則為70.5度
因此對於同廠牌同行程的車來說,並不存在29er輪距較大問題。

輪徑較大的29er在物理上會比26er不靈活
但是29er的頭管較陡(差了1度),對於操控的靈活度以及上坡效率與26er之間的差距就更小了。
重點就是,以同一個車廠同車系而言。
26er變29er並不單單是把管材拉長,塞下大輪子而已。
在幾何的調整上,也都是車廠會考慮進去的問題。

其實29er在設計上最大的問題是在顧及頭管強度的考量下,車頭高度無法大幅降低
這對於XC車手而言,座墊和握把高低差無法像26車種一樣,這樣會影響爬坡效率,
不過大輪徑又可以使越野爬坡的難度降低,所以650B其實可以在當中取一個平衡
尤其對於身高較矮的東方人而言,650B可以比29er更有親和性。
不過目前國際賽是都是由人高馬大的西方人主導,
29er的缺點在他們身上其實不是這麼重要,
所以要說29er是過渡產品,我想還是有點言過其實。


Hideo Nomo wrote:
各家車廠在做650B...(恕刪)


就您所提出的頭管角度、輪距等...
請直接看以下捷安特的資料吧~哪邊有錯小弟就不多說了!





Hideo Nomo wrote:其實29er在設計上最大的問題是在顧及頭管強度的考量下,車頭高度無法大幅降低

這點是固定死的無解~29ER前叉的高度就是那樣~所以29ER的車架頭管長度都是能短就短
然後立管會和公路車一樣用負角度倒過來安裝以增加爬坡時的效率...
29ER真的有很多問題點無法克服~解決了東~又冒出了西~
在設計車架時遇到的問題就不說了~但單看那整車的比例就很怪異!

沒錯在高階XC的車款~在北歐市場今年幾乎都是29ER的天下;29ER也是到這兩年才開始大放異彩...
但只適用在XC領域~又對使用者體型有所限制~所以很快又冒出了一個650B的規格!
650B是一個最平衡的設定,所以小弟才會說29ER是個過渡性的產品,
當然在XC的競賽領域很好用~但也只停留在XC裡!不會延伸到MTB的其他車款上...


zdm998 wrote:
就您所提出的頭管角度、輪距等...
請直接看以下捷安特的資料吧~哪邊有錯小弟就不多說了...(恕刪)

我上頭舉的例子是XTC,就您所提出的資料,我看不出我的說明哪裡有錯。
以M號為例,26 頭管為70.5度,29er為 71.5 度,29er的確較陡,跟我上面說並沒有衝突。
輪距部分,26er為 1073.8 mm,29er則為 1067.2mm,29er反而短了5mm
因此即使RC較長,但29er的靈活度反而不會跟26er有太大差距。

補充:我之前查的資料是來自於美國捷安特官網,
XTC 鋁車架26和29 M號的Wheel base皆為42.4吋(美國XTC 26吋鋁車架只生產到2010,所以我列出2010資料)
http://www.giant-bicycles.com/en-us/bikes/model/xtc.29er.2/11513/55871/#geometry
http://www.giant-bicycles.com/en-us/bikes/model/xtc.2/3878/36269/#geometry

zdm998 wrote:
29ER真的有很多問題點無法克服~解決了東~又冒出了西~
在設計車架時遇到的問題就不說了~但單看那整車的比例就很怪異!

沒錯在高階XC的車款~在北歐市場今年幾乎都是29ER的天下;29ER也是到這兩年才開始大放異彩...
但只適用在XC領域~又對使用者體型有所限制~所以很快又冒出了一個650B的規格!
650B是一個最平衡的設定,所以小弟才會說29ER是個過渡性的產品,
當然在XC的競賽領域很好用~但也只停留在XC裡!不會延伸到MTB的其他車款上...

29er的車架缺點我並不否認,上面已經說明
我上面舉的例子也都以XC賽事為主,並沒有推到其他的MTB車種(FR DH)
我也不否認650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進29er的缺點(但也捨棄了29er的優點)
但從目前各車廠主要車型以及XC賽事的結果上來看
29er車架的優點仍然佔有一定的優勢。
2011年開始,美國捷安特XC車種就以29er 為主要車種,
其他登山車大廠如Scott, specialized, Merida, Trek在國際上也以推29er為主
除了XC車種之外,行程130mm以下enduro 車種,在enduro賽場中,29er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但應該就僅限於此,更長行程的車種,根本就無法在兼顧車架幾何的情況下塞入29er輪組
但FR、DH無法使用29er設計,並不減損29er在XC或enduro車種及賽事的優勢。
而650B要成為市場主流,其實也得視實際的賽事結果而定,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也樂觀其成,畢竟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選擇。
從這些趨勢來看,您要說29er會像BB30(只有少數車廠支援的規格)一樣,,是過渡的產品,其實真的是言過其實。

要看賽事成績的話, 去年Nino Schurter的成績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2年7場XC世界盃賽事, 他一共拿下4場第一名, 1場第二名, 沒得獎的兩場是因為他沒去..
同時, 世界錦標賽也奪金, 除了奧運拿銀牌之外, 幾乎可以說是橫掃去年男子XC賽事.

即便是今年Scott沒有650B的單避震車, 身高173的他, 騎的是650B的特別版Scale,
我想很多選手之所以要騎29er, 純粹是品牌的商業考量, 做為消費者的我們其實不用隨之起舞.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明年會有更多的650B在市場跟賽場上, 甚至DH都看得到它的蹤影,
至於29er就留給勒咖們吧!

下圖是Nino的比賽用車, 用650B都要裝下斜的龍頭了, 你可以想像他騎29會有多逼機了...


GoldBlob wrote: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明年會有更多的650B在市場跟賽場上, 甚至DH都看得到它的蹤影, ...(恕刪)

如果能這樣的話,對於消費者而言,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這當然是很好的消息。
我蠻期待650B出現在DH車種上,這必然可以使車手的速度更往前進一大步,也可提高比賽精采度。
但是,上面的討論中並沒有人否認650B的優勢,
只是如果用650B的出現,就認為是29er的末日(過渡的產品),這實在是過於武斷了點。
(偷看)

其實
只要腳力夠強

登山車要拚公路車也不是夢啦!!!


(幹過類似傻事的小弟飛過....)
車的力量來自人的力量, 雖然登山車較重較費力, 但是體力夠的話29ER8過公路車WHY NOT, 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中駟對上駟, 勝固欣然, 敗亦可喜, 增添樂趣, 反正29ER是神兵利器, 沒有去不了的地方 (司馬庫斯巨木群己拿下)

-摩咖拉拉將- wrote:
(偷看)

其實
只要腳力夠強

登山車要拚公路車也不是夢啦!!!


(幹過類似傻事的小弟飛過....)
(偷看)其實只要腳力...(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