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國製的外星機械怪物 Nicolai 2002 Nucleon DH

Roger17Chen wrote:
零件與轉點增多當然不...(恕刪)

其實你可以先去看看Cedric Gracia怎麼騎的...
愛現的人其實很多
我也不例外XD
像現在主流的SS
比起DH的經濟價值更高
但車手對車子的要求也比DH更嚴苛
最好是能飛超大跨越能力超強能轉把能有freecoaster重量還要十公斤以下
(只可惜目前不太可能做到XD)
許多車手之前也都是只能騎著下坡車去玩
可以飛大
但招不夠多馬上就被巴假的
而純DH也是一樣
像Sam Hill的Sunday整車重只剩17公斤左右而已了
沒有人不希望車子能輕一點
重量重的下場就是飄不過衝不快
而且就算是整車25公斤的暴力級飛落差式樣車
能把它飛成兩半的人還不少....
結構越複雜
重量強度比就會越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會有意外
對力學結構有點概念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點
想要在複雜結構下做出高強度車重勢必會到三四十公斤
等於是沒有引擎的越野機車
三四十公斤的車能衝得快實在有難度
畢竟DH賽場上光用壓過去的並不一定比較快
有時善用速度和車重優勢"飄"過去才是至勝關鍵
所以....要如何以最簡單的結構
創造出最佳的強度重量比以及足敷使用的性能
會比較適合單車上的使用
而不是一味的理想化而已....

另外
如果後輪軌跡走的是直線的話
就會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
那就是後輪與BB的距離不固定....
如果要使用一次manual一次壓這樣的動作過連續蕃薯嶺來加速的話
會改變的後RC長會是非常大的阻礙
會很難抓到維持前輪高度的力道需要多少
而許多選手也常常使用這樣的動作來加速
畢竟壓過去只會讓車速變慢
借力使力才會快
不知道對於這一點您的看法如何呢?

就如你所說的耐用度問題
能撐完一場比賽就好
但目前就算是很多算強壯級的車
有時候連一場比賽都撐不完啊....
F1並不會一場練習下來撞十幾次
甚至跑好幾場都撞不到一次
頂多就是Spin
要抓安全系數很簡單
但對單車來說不只這樣
光練習就撞樹撞三四十次是家常便飯....
而且摔在土地上、撞樹、撞石頭還有撞到觀眾
對車子(以及公司形象)的損壞都不一樣
這樣要抓安全系數遠比F1難多了....
如果是單車的狀況套在F1上面
就是要要求車子在蒙地卡羅大賽
撞牆之後還能完賽拿冠軍一樣的天方夜譚
基本上應該沒有任何一種車輪運動的撞車摔車次數是多於單車的
(碰碰車例外)
開F1手腳健全的人多的是
但騎DH手腳健全的人恐怕找不到幾個
因為單車速度慢...摔不死
所以車手會更放膽去做更誇張的嘗試
車子也就天天丟來丟去的
我只是普通玩家....有時候一天丟車撞車的次數就高達十幾次了
選手多我個兩三倍是很正常的事
再者單車競賽的利潤並不如其他的motorsport
如果跑一趟就要丟那也談不上能不能用的問題
至少國內外最頂尖的選手都是如此
F1的概念比較適合用在公路車上
DH呢?
用Monster truck的設計概念會比較適合....
簡單、摔不壞、能輕就輕
Monster Truck是如此....單車也是如此....
這就是目前許多選手所渴望的東西
而且也同時是市場的大趨勢之一....
既然你知道Monster truck(就是老美在玩那種能壓汽車的怪獸巨輪卡車啦~)那就好講啦~~因為用F-1來比喻實在是不恰當,但我想若用Monster truck來比喻可能絕大多數的車友都聽不懂我們在討論啥....

其實我的"Rock Drill"概念其實就是單車版的Monster truck,因為我自己也有在設計Monster truck,近15年來Monster truck的設計有了長足的進步,極輕量化全骨架車身+內藏式可變幾何連桿避震+無反扭力同軸反轉驅動軸+多連桿式懸吊......根本是輛超巨型ATV了~~

因為我之前設計了一輛爬越能力超強的Monster truck(有專利,未公開),可以在無動力純靠慣性衝力就可爬越與它同尺寸的Monster truck且無任何輪子懸空(已經超越NASA對火星探索車的招標標準),"Rock Drill"其實就是它的兩輪人力版~~

其實它並沒有大家熟悉的"車架",整輛車幾乎根本就是由兩組懸吊交錯組合而成(若拆掉輪組大家會以為是啥"步行機械"),所以可以省掉車架的重量,重量不見得會重多少喔~~

也許"Rock Drill"拿來比賽騎起來會極其無聊,一些技巧都很難用得上,但是你會發現它絕對是最快,很多原先要費心處理的障礙它自己就會搞定,大部分時間你只要像騎健身車般專心用力踩控制方向猛煞車就好了(夠簡單無聊吧....),選手越能專心在踩踏與路線的選擇上,贏的機會就越大~~

沒錯,"Rock Drill"就是"傻瓜下坡車",技巧極好的人會痛恨它,因為原先要靠技術才能通過的障礙現在輕鬆就過了,但是這並不是壞事,因為代表你可以去挑戰更誇張的障礙~~例如原先大家認為不可能爬越而要繞路的障礙,你現在可以直接硬切走直線過去,"不因地型而繞路"才是"越野"的精神~~

當然你所提到的BB與後輪軸間的距離變化對傳統的傳動系統會有影響,導致較難用浮舉前輪的方式在連續坡壓後輪來加速,這技巧在Monster truck裡也是常用到,我只能大略跟你說這個早已經解決了不用擔心喔~~
Roger陳
嗯...Nicolai的機械車架真的是藝術品,
又猛又壯~(全台最猛應該是這台了吧?)
車主裝蟒蛇胎騎平路...好浪費啊~
不過如果真的有了這台車的人大概沒幾個敢真的拿去DH,
除非是有錢人不怕壞...

Honda那台HRC更是藝術品中的頂級!
只有雜誌上看過而已...拋光鋁的曲線車身~(膜拜)
超美~而且真的像是沒引擎的越野車了~

Roger大大那麼會發明,應該是億萬富翁了吧~
有把專利賣給NASA的打算嗎?真的超屌的!!!
連Monster truck都有發明,超屌~
未來車種應該是像一個"八"字型組成的吧,
就像ATV或是漫畫阿基拉裡面的那種前後單(或雙)搖臂機車,
猛~趕快出車吧,想騎到或開到未來車種啊~

應該不用F1來比喻,拿WRC Rally才夠屌~
F1自從舒馬赫不開後根本不會想看,反正就高速在平路上繞圈而已,
只有撞車時比較屌...
WRC則是從頭警張到尾,越野才是最帥的!

但是Roger大大..越野的精神應該是
"看地形地物運用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越過"才是吧~
否則照你說的那是...硬上耶...

還有Roger大大方便告知你是哪團的Bass手嗎?
屌!
謝謝~
設計界有一堆天才等著材料科技的進步,

"理論"設計出來與實現還有很長的距離,

二次大戰軸心國的德國和日本都有一大票未實現的試作產品.

無奈當時的科技沒辦法讓他們實現,

可是等到了科技可以實現的年代,當時的設計又不見得能用.

我還滿想看看所謂"Rock Dril"是什麼樣子?

NICOLAI這台車架的流水序號才22.....

單體成本有多高很難想像.

德國天才的秘密實驗室裡面有無段變速,

超大變速範圍,幾乎無踩踏效率損失.踩踏同時可以變速的壓克力製Prototype變速箱.

可惜地球人還沒有材料讓它可以實現所需要的強度重量比.
車子醜毋寧死~
很遺憾,我回來台灣後幾乎找不到願意投資研發全新系統的公司(願意的請出聲),大家都只是想做老外做到爛沒有風險的產品來拼低價,連汽車公司也是一樣....所以我之前還失業了一陣子舉債度日....,現在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研發槍械的公司,在新產品交貨前還是只能領著微薄的薪水....

我是很不想把專利賣給國外的公司或機構啦,只想用台灣的名義公諸於世,不想讓世人看扁台灣~~

阿基拉裡面的那種前後雙搖臂機車我1995年就做出來了,而且還是能夠自動平衡可以用無線電遙控行駛的,因為機構保密的考量,1996在台北世貿展出時只展外觀,內部則是完全抽空的~~

不過當時O牌太陽眼鏡公司看了還是很想要,想買回去拍他們的廣告,後來價碼談不攏就作罷....

到了今年,可能大家想說專利保護年限應該已過,就被拿去做這集的蝙蝠機車....這種自己的設計被拿來紅遍全球的事我已遇過太多次了....

其實科技的進步,會讓10年前還被視為"根本是自殺硬上"的騎乘變成"看地形地物運用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越過",這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進步嗎??

70年代你跟頂尖的單車選手說要衝下樓梯飛跳台,覺對會被說是"自殺",但到了今天真的是超平常的....

我自己也是實做派的,車床銑床都可以自己來,自己設計的東西可以自己做出大部分的零件組裝起來測試,所以大都是經過實驗驗證測試的~~

不過我現在設計槍械的工作很忙(我自己對槍械是完全沒興趣啦,連BB槍也不想玩....純粹是糊口....),沒啥時間可以像以前做工作以外的東西出來試驗,除非有人想挖我去幫他設計這些東西啦~~

其實二次大戰軸心國的德國和日本那一大票未實現的試作產品,終戰後大都落到了美蘇兩國手裡,成為後來高科技軍武的基礎喔~~
Roger陳
這台車的車架真的好屌

根本就是越野機車的感覺




沒想到看文章也會發現未來的台灣之光

希望你的發明有一天真的可以被伯樂看中

為台灣爭光呀


Roger17Chen wrote:
很遺憾,我回來台灣後...(恕刪)

這樣的理念是可以用在其他的科技或賽車上沒錯
畢竟以賽車來說....人是下達指令的訊號源
但對單車來說.....人不只是下達指令的訊號源
同時也是提供動力的引擎
以Monster Truck來說
如果引擎是一顆2000c.c.三百匹馬力的普通爛引擎
而不是8000c.c.三千匹馬力的超強美國肌肉
玩法雖然一樣是壓車子或噴超高
但我敢掛保證Monster Truck會變得一點都不Monster
而會變成小小一台短小精幹
而人類就是那顆三百匹馬力的爛引擎
所以一切的設計均要以人為本
車手要什麼?
車廠就做什麼
其實你的概念不是沒有人想過
而且也很多人用低成本的方式實踐並上市
這是大概在三年前~六年前(約2002~2005)這幾年間單車界的趨勢
要加強越野和跨越能力最基本最便宜又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
就是加大衝程
那一陣子下坡車沒有一台不在追求大衝程
六年前或更早下坡車的衝程普遍都在七~八英吋
而這三年之間一堆大衝程的怪物一台接一台的出來
九英吋....十英吋....十二英吋....
我自己就擁有一台後輪10英吋的Da Bomb Projectile
甚至達成前後十二英吋(300mm)的車也不是沒有
而且重心控制在人類還能接受的範圍內
車重也不會比一般的下坡車重多少...了不起多個一兩公斤而已
那2005~2008年這陣子呢?
開始了一股"檢討風"(我自己是這樣稱呼啦...)
因為這些大衝程高跨越能力的車被車手罵到臭頭....
跨越能力的確是變強
但這樣的衝程已經超過車手本身的體能限制了
因為跨越能力強所帶來的就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操弄避震器
如果有一塊offroad的平路
如果是用一台高跨越能力但無法操弄的車
是可以用力拼命踩壓過所有障礙....但車速頂多維持一樣
而一樣的一塊地....如果使用一台只能維持基本貼地和踩踏能力
但可以讓車手易於操弄的車
就算是平地....不用踩也可以越騎越快
(請注意,平路不用踩喔)
如果再加踩踏那會變得飛快
這就是所謂的Pumping原理
靠著人的力量....然後利用壓過障礙物時上下起伏的高低差進行加速
若車本身的跨越能力太強衝程太大
勢必會犧牲掉這方面的能力
雖然能讓車手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狂踩
(這一點其實那些十幾英吋的車都很容易做到)
車重一樣人還能狂踩....但車速不只不會變快反而還會變慢
因為Pumping的力量全都被高性能的避震器吃掉了....
只要人的力量沒辦法凌駕在單車之上
那不論多好的跨越能力、多強的避震效能也全都是空談
而人的力量從史前一萬年開始就沒有進步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Da Bomb將原本十英吋的旗艦....
在重量強度槓桿幾合都不變的狀況下將衝程縮為九英吋的原因
甚至還為某選手特製了衝程只有七八英吋的世界盃用下坡車....就是為了讓車手能駕馭車子

另外
現在市場上的當紅炸子機.....SS用車
其實也是這種檢討風之下的最好典範
許多大牌子....諸如Kona、MC等等品牌推出的SS用車
衝程只有短短的三~四吋而已
其實就是把以前1996年那時候捷安特的ATX980或GT的LTS的概念拿出來用而已
跟96年時的最大差別只在於金屬科技的進步讓車子比較強壯
現在反而是賣最好最多人喜愛的車型
而且是Pinkbike上每個人都說"Cool","Sweet bike i want one"的車
為什麼呢?
因為其實對人來說....衝程不用大
如果人力無法駕馭這麼大的衝程和跨越能力
那反而是失敗的開端

在單車上....遠比任何其他的車輛都還適合說
"人的力量、決定車的方向"
這句話....
因為人就是車的引擎
引擎不夠力
做什麼都是空談....


另外
70年代的車手說那是自殺...是因為車子會解體
而當年的玩法也比較少人考慮到這方面
車子也不會特別去加重來增加強度
就算到現代我也還是飽受車子會解體這種事的痛苦
如果是有特製高強度的車的話....
早在20世紀的開始就一堆人在馬戲團用那種大小輪的腳踏車下樓梯飛跳台了
之前Discovery還有播過相關的節目.....
其實我現在的主管很賞識我的才能,也很支持我的眼光與想法,只是公司這部門從我幾年前進去才剛成立,在頭號產品研發完成交貨上市前是沒有多餘資金給我加薪....,所以想加薪我只能加緊研發了....

等公司出貨賺到了錢,應該就會朝交通工具產業發展,也許Rock Drill就有機會投產喔~~

當然若是手頭上有個幾百來萬閒錢,又想要有輛能輕鬆稱霸比賽的車友就不用等了,直接投資我們就直接幫你做了~~反正這輛車能和目前市面通用的零件沒多少個....

我目前的樂團是找回十幾年前在中部Pup駐唱時期(那時是叫"Blue Cherry"的怪名....)的老團員們,想來個"重整大復出"(不過團名想改,有沒有啥好建議??),應該會走電子速度金屬樂的風格吧~~不過還沒找到鍵盤手或是DJ,有沒有誰想來插一腳的啊~~有發片與表演機會喔~~
Roger陳
其實目前市面上找得到的兩輪車,後行程過大會造成很難利用"壓尾/頭加速"是事實,我自己是主攻U型板的,所有擺盪加速全靠這動作,所以我很清楚~~

所以市面上找得到的兩輪車"避震行程"和""壓尾/頭加速"皆不能兩全,只因為他們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機構....

所以Rock Drill的懸吊設計有一個機制是能夠防止將壓尾加速的力道被後壁震吃掉的機構(不然何創新之有??),所以用"壓尾加速"時會覺得像短行程甚至無後避震的車般好出力(硬度程度無段可調,細節不便透露),但有衝擊時卻又能吸收,這在汽車領域算是老掉牙的技術了,重量輕又耐用喔~~

大家知道Monster Truck最大的負荷在哪裡嗎??答案是那四顆胎皮,每顆就重達1噸多,所以新胎都要"修胎減重",一般要用手持式電熱推刀削掉幾百公斤的胎紋橡皮,真的超累的...又超臭...,而且還要兼做動靜態平衡....

其實對Monster Truck的動力而言,寬達43英吋(約1092mm)的胎寬是沒啥必要的,其實25吋的胎寬抓力就很夠用了,福特的廠車Big Foot也曾用過窄胎出場還大勝,但觀眾群起抗議,說:"這不是大輪車!!這不是大輪車!!...."(好耳熟啊....)所以沒辦法,只好因外觀犧牲性能了.....

單車賽車界也是因為"外觀"因素而禁掉了斜躺車,強者總是被群弱者排除的....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其實目前市面上找得到...(恕刪)

原來還有這種機構....
但多了這種連桿可以讓大衝程車在pumping進行加速
但反過來....如果是想利用pumping進行減速
正常沒有任何輔助的雙避震車可以反過來利用避震器的阻尼來增加減速的效率
這樣的機構不是反而會讓車尾彈起來嗎?
你主攻U板應該也很清楚擺盪可以加速也可以減速這種道理
只要出力時機一變就完全是兩個世界了
還是說車上還有電子裝置可以偵測pumping方向的改變
或是有什麼其他的機械結構能維持它的穩定
如果有....那撞了會壞嗎?
以前Intense也有做過一種利用鍊條張力反拉避震器的東西
裡論上很有效....但實際上是一踩就壞
如果做到不會壞一顆就要一公斤
這樣一起跑就先輸人一公尺了
很不實際所以沒人要用....

等等寄一封私訊給您
麻煩順便看一下囉


另外....其實腳踏車還跟一種東西很像
就是AK47
跟M16步槍比起來....AK47火力小、射速慢、精準度低
但它簡單好用不會壞
就算壞了也很好修
所以它也一直稱霸各地戰場50年....
對單車來說這樣的特性也是最重要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